天国大宪章(一)

5 月 31, 2025


亲爱的弟兄姊妹,我们来到了福山宝训的学习。可3:7-12】耶稣和门徒退到海边去,有许多人从加利利跟随他。还有许多人听见他所作的大事,就从犹太、耶路撒冷、以土买、约旦河外,并推罗、西顿的四方来到他那里。他因为人多,就吩咐门徒叫一只小船伺候着,免得众人拥挤他。他治好了许多人,所以凡有灾病的,都挤进来要摸他。污鬼无论何时看见他,就俯伏在他面前,喊着说:“你是上帝的儿子。”耶稣再三地嘱咐他们,不要把他显露出来。】耶稣第一次巡回加利利,赶鬼、医病、传道,其间呼召了五位门徒同工,工作展开了,但耶稣非常“低调”。这里又说“耶稣再三地嘱咐他们,不要把他显露出来。”(可3:12)“又嘱咐他们,不要给他传名。”(太12:16)“不争竞、不喧嚷”,不张扬、不炫耀,传扬真理要求朴实无华、消除自我的作风。

【可3:13-14】耶稣上了山,随自已的意思叫人来,他们便来到他那里。他就设立十二个人,要他们常和自已同在,也要差他们去传道。耶稣设立了十二名使徒,并在山上发表了宝训。田野和山间是他常爱去的地方。为了训练门徒,耶稣离开城市,退到宁静的田野和山间去。因为这里的环境更适合教训门徒的克己之道。这时基督要进行组织教会的第一步工作。这教会在他离世之后要做他在地上的代表。耶稣呼召他的门徒,是要差他们出去做他的见证人,把他们所看见、所听见的基督宣告世人。他们要与上帝一同拯救世人。正如旧约时代十二位先祖是以色列的代表,这十二位使徒就要成为新约教会的代表。

救主知道他所拣选之人的品性。他们的一切错处和弱点都敞露在他面前;他也知道他们必须遭遇的危险和肩负的重任。这些门徒已经与耶稣同工一时期。约翰、雅各、安得烈、彼得、腓力、拿但业和马太,比其他门徒较为接近耶稣,所见到的神迹也比较多。其中彼得、雅各和约翰三人与耶稣的关系更要近些。

约翰总是安安静静地紧靠在他身边,与耶稣最亲密,所以被公认为耶稣所爱的门徒。其实救主对所有的门徒都爱,不过约翰最易受教。他比别的门徒年轻,比较有儿童般的信心向耶稣打开心门。故此他也最能同情基督,而救主最深奥的属灵教训就由他传给主的百姓了。

在使徒中,有一名叫腓力的,是第一个蒙耶稣清楚地呼召说“来跟从我”的门徒。腓力是伯赛大人,与彼得和安德烈同乡。腓力是个诚心寻求真理的人,但他的信心是迟钝的。虽然从天上有声音下来,宣布基督是上帝的儿子,但在腓力眼中,他只是“约瑟的儿子拿撒勒人耶稣”(约1:45)。在耶稣使五千人吃饱的事上,也显出腓力缺少信心。耶稣要试验他,所以才问他说:“我们从哪里买饼叫这些人吃呢?”腓力的回答表示不信。他说:“就是二十两银子的饼,叫他们各人吃一点,也是不够的。”(约6:5,7)这话令耶稣很伤心。腓力虽曾看见耶稣的作为,也感觉到他的权能,却没有信心。再者,耶稣被钉十字架之前的最后一周,腓力所说的话,表示信心不足。当多马对耶稣说:“主啊,我们不知道你往哪里去,怎么知道那条路呢?”救主回答说:“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你们若认识我,也就认识我的父。”接着腓力发出不信的回答说:“求主将父显给我们看,我们就知足了。”(约14:5-8)这个与耶稣相处已有三年之久的门徒,心智竟这样迟钝,信心竟这样软弱。

拿但业孩子般的信心与腓力的犹豫比较起来,就不同了。拿但业是个非常诚恳的人,他的信心使他能领会看不见的现实。然而腓力是基督门下的学生,耶稣耐心地容忍他的不信和迟钝。及至圣灵降在门徒身上,腓力就成了一个合乎上帝旨意的教师。他知道他说话的根据,能确切地教训众人,使听者折服。

当耶稣设立使徒时,有一个没有被召的人也强挤在他们中间,这就是自称为基督门徒的加略人犹大。他前来请求诚恳地说:“夫子,你无论往哪里去,我要跟从你。”耶稣既不拒绝,也不欢迎,只说了一句很伤感的话:“狐狸有洞,天空的飞鸟有窝,人子却没有枕头的地方。”(太8:19,20)犹大相信耶稣是弥赛亚;他希望在新的国度里取得高位。耶稣说明自己的贫穷,是想打消他这种希望。犹大容貌英俊,见多识广,精明强干。所以门徒在耶稣面前推荐他,说他对主的工作将是个有用的人材。耶稣在他的教训中,常常论到慈善的原理,这原理击中了犹大贪婪的病根。他向犹大指出贪心的可憎。而犹大也屡次察觉到耶稣是在描述他的品行,指出他的罪恶。只是他不予理会,也不肯放弃自己的不义。他骄傲自满,非但不抵御试探,反而继续实行自己诡诈的作法。基督常在他面前,向他显明:他若得到这位中保耶稣为他代求,他就必达到这位活的模范的标准。可惜犹大对耶稣一次次的教训充耳不闻。耶稣没有因犹大的贪心而严厉地责备他。只是让他晓得,主对他的内心了如指掌,却仍以上帝的忍耐对待这个犯错误的人。为了帮助他走上正路,主提出最有力的理由,鼓励他行义。但犹大决意保留他的缺点,不肯行在光中。于是邪恶的欲望、复仇的心理和阴暗的思想都滋长起来,直到撒但完全控制了他。犹大来跟从耶稣时,本来有一些可贵的品性能为教会造福。但他不肯放弃自己的观点来领受天赐的智慧,保留着卑鄙诡诈的作风,成了基督仇敌的代表。所以,判断一个人是否配加入上帝的工作时,若偏重于世俗方面的条件,是危险的。

约翰,也不是生来就温柔谦让的。他和他的兄弟被称为“雷子”。他们与耶稣同在时,只要有人对耶稣表示轻视,就会激起他们的愤恨和抨击。坏脾气、复仇心、好批评,这一切在门徒心里一应俱全。他很骄傲、有野心,要在上帝的国中占首位。但他看见耶稣慈爱容忍的态度,又听见他谦卑和忍耐的教训,与自己暴躁的脾气一比,他就打开心门,领受了上帝神能的感化。他不只是听,而且实行救主的教训。他将自己隐藏在基督里面,并学会负基督的轭,挑他的担子。耶稣常责备门徒,也常警告和劝戒他们,虽然受到申斥,但他们仍跟从耶稣;救主也没有因他们的软弱、过失而离开他们。他们因仰望耶稣,在品格上有了很大的变化。

使徒们的习惯和性情大不相同。有做过税吏的利未马太;有强烈痛恨罗马政权的奋锐党人西门;有豪爽急躁的彼得;有卑鄙诡诈的犹大。此外,多马是诚实胆小的;腓力是迟钝多疑的;还有野心勃勃、直言无隐的西庇太的两个儿子和他们的弟兄。这些人有不同的缺点,带着先天的倾向及后天的恶习。他们被救主召集在一起,学习在信仰、真道和心志上同归于一。他们固然会有各自的试炼、牢骚和不同的意见,但若有基督住在心中,就不至于有纷争了。基督的爱会引导他们彼此相爱;主的教训使众门徒合而为一,直到他们都有一样的心思和意念。基督是伟大的中心,他们越接近中心,彼此之间也就越相近了。

基督并不拣选天使做人间的代表,他所拣选的是人。这些人与他们所要拯救的人具有同样的性情。基督自己取了人的样式,以便接近世人。神性需要人性。因为拯救世界,神性和人性都是不可少的。神性需要人性,为了使人性做上帝与人类之间的媒介。世人需要一种超乎自己、在自身以外的能力,将上帝的形像恢复在他身上,使他能作上帝的工。但这并不是说人力是不必要的了。当人性把握住上帝的能力时,基督就因信而住进人的心中,于是人力与神力合作,就能在善事上大有功效。主,如今仍在呼召人为他服务。我们不论有多少缺点、多少罪污,主总向我们提出邀请,要我们与他合作,做他的学徒。他请我们来领受他神圣的教训,使我们与基督联合,好做上帝的工。

“我们有这宝贝放在瓦器里,要显明这莫大的能力,是出于上帝,不是出于我们。”(林后4:7)这就是上帝把传福音的责任交给有罪的世人,而不交给天使的原因。这足以显明那藉着软弱的人类而做工的能力,是上帝的大能。而且这能力既能帮助同我们一样软弱的其他人,我们就可以确信它也必帮助我们。

【路6:17-19】耶稣和他们下了山,站在一块平地上;同站的有许多门徒,又有许多百姓,从犹太全地和耶路撒冷,并推罗、西顿的海边来,都要听他讲道,又指望医治他们的病;还有被污鬼缠磨的,也得了医治。众人都想要摸他;因为有能力从他身上发出来,医好了他们。在离加利利海不远的山边树荫下,耶稣设立了十二名使徒,并在山上发表了宝训。山上宝训,是第一次巡回加利利传道的核心内容,也是设立十二使徒之后完整地宣告了天国宪章,全部福音真理的高度概述。

耶稣带他们到了一处平坦而适合大群人聚集的地方,就在草地上坐下。这时,门徒们觉得将有不寻常的事发生了,就紧紧靠着他们的老师。他们相信耶稣不久就要立国了。从那天早晨的迹象来看,他们确信耶稣将对这件事有所表示。众人也怀着热切的期盼。他们的脸上显露出兴奋的表情。他们坐在山边,等待耶稣的训诲,心中对未来的荣耀充满了憧憬。其中也有法利赛人和文士。他们希望有朝一日能统治罗马人,享受这个世界大帝国的荣华富贵。贫穷的农人和渔夫则希望主能把他们简陋的住所,菲薄的饮食,辛劳的生活和饥寒的威胁,换成富足的住处和安逸的年日。他们盼望那华贵的衣袍来代替现在那白昼遮体,黑夜御寒的粗布衣裳。当时众人的心都被这骄傲的奢望所振奋:以色列行将在万国之中被尊为上帝的特选之民;耶路撒冷将被推为普世国度的首都。

【太5:1-12】 耶稣看见这许多的人,就上了山,既已坐下,门徒到他跟前来,他就开口教训他们,说:“虚心的人有福了!因为天国是他们的。哀恸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得安慰。温柔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承受地土。饥渴慕义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得饱足。怜恤人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蒙怜恤。清心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得见上帝。使人和睦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称为上帝的儿子。为义受逼迫的人有福了!因为天国是他们的。人若因我辱骂你们,逼迫你们,捏造各样坏话毁谤你们,你们就有福了!应当欢喜快乐,因为你们在天上的赏赐是大的。在你们以前的先知,人也是这样逼迫他们。”

耶稣用“有福了”一连串的排比句强调天国的赏赐,并描述品行变化成长的过程,如同圣所制度所预表的。

虚心、哀恸、温柔,都有谦卑的意思,就是将灵性上的骄傲与自满折断,将生活中的过犯、品格上的弱点折断,将受人尊敬的愿望、及维护自我的情绪折断,而觉悟到自己的软弱,痛悔与离弃罪恶,顺服上帝的救恩和管教,在遭遇侮辱、虐待、挫折、烦恼时保持信靠、自制、镇静、柔和,这就是谦卑。圣所外院的属灵经验包含在“谦卑”当中,这是第一阶段,是“放弃自我”。

饥渴慕义得饱足,怜恤人又蒙怜恤,清洁己心见上帝。越饥渴,越得着基督之义,然后心灵扩大,受更高的造就,这是良性循环。越怜恤人,越蒙怜恤,施与受成了互动的循环。内心越无私、越清洁,越清楚分辨属灵的真理,这也是良性循环。这就是“圣化”,不停地追求与长进,直到完全变成基督的形像。这是圣所的属灵经验,是第二阶段,是“领受恩典”。

“使人和睦”,是与上帝和谐、并与人和平的状态,是恩典才能缔结并保持的果子。但同时,“为义受逼迫”,这是上帝儿女在这世上不可避免的,这是先知的待遇,也是走基督所走过的路径。这是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这是在描述至圣所的属灵经验,是第三阶段。

【太5:13-16】“你们是世上的盐。盐若失了味,怎能叫它再咸呢?以后无用,不过丢在外面,被人践踏了。你们是世上的光。城造在山上,是不能隐藏的。人点灯,不放在斗底下,是放在灯台上,就照亮一家的人。你们的光也当这样照在人前,叫他们看见你们的好行为,便将荣耀归给你们在天上的父。”

用作盐、作光的比喻说明荣耀上帝的必要,通过以上的品行与好行为来荣耀上帝,使别人正确认识上帝及其救赎。

不要为避免逼迫而离群索居,要作“盐”,住在人间,散布上帝之爱的感化;要作“光”,在日常生活及一切业务、社交往来中,向世人表现出真实敬虔品行的影响。

【太5:17-20】 “莫想我来要废掉律法和先知。我来不是要废掉,乃是要成全。我实在告诉你们,就是到天地都废去了,律法的一点一画也不能废去,都要成全。所以,无论何人废掉这诫命中最小的一条,又教训人这样作,他在天国要称为最小的。但无论何人遵行这诫命,又教训人遵行,他在天国要称为大的。我告诉你们,你们的义若不胜于文士和法利赛人的义,断不能进天国。”

义的品行就是遵守诫命的品行,但这种义不是通过外在的宗教仪式或律法主义的努力来实现的。法利赛人的义只限于外表的礼仪、和对真理的理论知识,但他们的行为把公义和宗教分割开了。基督所教训的公义,是使人的心灵和生活符合上帝所启示的旨意,而只有相信上帝,并与他保持密切的联络,才能成为义人。接下来,具体说明了遵守诫命的一些方面,强调遵守诫命是从内心去做的,是以爱的动机去做的。

基督维护律法的尊严,解释律法与人类的关系,并用自己顺从的生活来说明律法的真谛,但否定犹太人的遗传和规条及对律法错误的解释。

我们要知道,那些指明耶稣为上帝羔羊的预表性制度,即仪文律法,在耶稣被钉十字架时废止了。但十条诫命,即道德律法,是永不更改的。那些不顺从上帝诫命的人,一概要被基督定为有罪。

太5:19,中文翻译“在天国要称为最小的”,不是说“还能在天国,只不过是地位低而已”,而是说“在天国看来是没有价值的”,废掉上帝的诫命就是背叛上帝的国,撒上15:23,“悖逆的罪与行邪术的罪相等;顽梗的罪与拜虚神和偶像的罪相同。你既厌弃耶和华的命令,耶和华也厌弃你作王。”

上帝所赐的神圣律法,启示了公义的原则和上帝的意念,是要保护我们不至吃犯罪的果子,也是要叫我们能看出自己的罪,并感到需要一位救主。而律法的原则在基督的生活中显明了。所以,我们在基督里接受律法,圣灵将律法的原则铭刻在我们心中,律法就成了我们的意念,足以使我们超脱本性中的情欲和偏向、超脱那引诱我们犯罪的试探。

【太5:21-26】 “你们听见有吩咐古人的话,说:‘不可杀人’;又说:‘凡杀人的难免受审判。’只是我告诉你们:凡向弟兄动怒的,难免受审判(有古卷在凡字下添:无缘无故地五字);凡骂弟兄是拉加的,难免公会的审断;凡骂弟兄是魔利的,难免地狱的火。所以,你在祭坛上献礼物的时候,若想起弟兄向你怀怨,就把礼物留在坛前,先去同弟兄和好,然后来献礼物。你同告你的对头还在路上,就赶紧与他和息,恐怕他把你送给审判官,审判官交付衙役,你就下在监里了。我实在告诉你,若有一文钱没有还清,你断不能从那里出来。”

“不可杀人”的诫命要求去掉心里的怨恨。太5:26,“若有一文钱没有还清,你断不能从那里出来”,意思是不能怀藏恶念、罪恶,而同时来礼拜上帝;不悔改、不放弃罪,就得不到上帝的饶恕。

【太5:27-32】 “你们听见有话说:‘不可奸淫。’只是我告诉你们,凡看见妇女就动淫念的,这人心里已经与她犯奸淫了。若是你的右眼叫你跌倒,就剜出来丢掉,宁可失去百体中的一体,不叫全身丢在地狱里。若是右手叫你跌倒,就砍下来丢掉,宁可失去百体中的一体,不叫全身下入地狱。又有话说:‘人若休妻,就当给她休书。’只是我告诉你们,凡休妻的,若不是为淫乱的缘故,就是叫她作淫妇了;人若娶这被休的妇人,也是犯奸淫了。”

“不可奸淫”的诫命也告诫淫视、淫念。并且不合法的离婚、再婚是变相的淫乱。剜眼断臂的比喻,强调舍弃罪恶的重要和迫切,与26节的意思相似。

【太5:33 -37】“你们又听见有吩咐古人的话,说:‘不可背誓,所起的誓总要向主谨守。’只是我告诉你们,什么誓都不可起。不可指着天起誓,因为天是上帝的座位;不可指着地起誓,因为地是他的脚凳;也不可指着耶路撒冷起誓,因为耶路撒冷是大君的京城;又不可指着你的头起誓,因为你不能使一根头发变黑变白了。你们的话,是,就说是;不是,就说不是;若再多说,就是出于那恶者(或作是从恶里出来的)。”

不当的起誓与违背第三条诫命有关,不可随意发誓赌咒,但是,法庭上见证性的起誓另当别论。又进一步讲到言语上的纯全,言语的原则“是就是,不是就不是,不要多说”,说话过头、过分、过火都难免显为恶。

【太5:38-42】 “你们听见有话说:‘以眼还眼,以牙还牙。’只是我告诉你们,不要与恶人作对。有人打你的右脸,连左脸也转过来由他打;有人想要告你,要拿你的里衣,连外衣也由他拿去;有人强逼你走一里路,你就同他走二里;有求你的,就给他;有向你借贷的,不可推辞。”

【太5:43-48】 “你们听见有话说:‘当爱你的邻舍,恨你的仇敌。’只是我告诉你们,要爱你们的仇敌,为那逼迫你们的祷告。这样就可以作你们天父的儿子;因为他叫日头照好人,也照歹人;降雨给义人,也给不义的人。你们若单爱那爱你们的人,有什么赏赐呢?就是税吏不也是这样行吗?你们若单请你弟兄的安,比人有什么长处呢?就是外邦人不也是这样行吗?所以,你们要完全,像你们的天父完全一样。”

耶稣说明作为上帝的儿子在义行上要达到的高度:“像你们的父慈悲一样”(路6:36),就是“恩待那忘恩的和作恶的”。耶稣就这样说明了属天的品行的成长与完全。我们不能停留在罪人的水准;要像天父一样,上帝怎样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待别人。

说到爱仇敌的表现,第一是善待仇敌,如何善待呢,表现在被恨、被骂、被辱、被打时,要怎样做。第二是不图回报,也就是说被借、被求、被夺时,如何去做。一是在人身受到侵犯时,二是在财产受到侵犯时,不去计较,不图自我的保护,也不报复,而是忍耐和放弃。这里说“借给人不指望偿还”,不是说任何人要就得给,还也不要,而是说当别人借了不还、就像抢夺一样时,我们不要自己去追,而是把事情交托给主。

大家必须全面理解圣经的教训,这些话绝对不是叫我们在诱惑、威胁、逼迫面前,丧胆害怕、屈从恶人、妥协犯罪;要知道爱仇敌,是上帝圣洁、高尚的品行;大家既要有忠心、又要有见识,要防备恶人,要有属灵的分辨力。这些话是教导我们要信靠上帝的保护、上帝的审判,不要自己以恶报恶,也是教导我们要以好的品行,带着忍耐和饶恕,感化别人悔改。

诫命的总纲就是爱,不仅要求不冒犯别人、不伤人害物,也要求不报复、爱仇敌。作为总结性的话,“所以,你们要完全,像你们的天父完全一样”,是指品行的完全,遵守上帝诫命的完全,爱的完全。爱是忍耐、爱是给予,如同阳光和雨露,不论别人是否配得、是否感恩、是否回报。

马太福音第5章,讲到义的品行,它的表现和必要,它与遵守诫命密不可分。这里没有逐条讲到全部十条诫命,但提到的不可怨恨、不可淫念、言语纯全、恩待仇敌,都是遵守诫命的品行当中最重要的部分,非常有针对性、现实性。这一章前半部分强调荣耀上帝的若干品行,后半部分强调人与人关系的几条诫命。

耶稣没有详述律法的细则,但列举说明了诫命要求的深广程度,并暴露了只是外表上顺从的致命错误。心中的恶念、眼中的淫色、与一点不义的事有分、苛刻的咒骂、报复与仇恨的心,都是违犯上帝律法的。基督徒品格的理想标准,是完全基督化,从罪恶中彻底分离;基督取了我们的人性而得了胜,使我们能因取他的神性而得胜。耶稣已经说明何为公义,同时也指出上帝为公义的根源。

这里多次出现这样的话“你们听见有话说”,多数是引用经文,也有不是引用经文的,而是人们通常的话或通常的理解。耶稣说“只是我告诉你们”,并不是推翻旧约圣经,而是在说明它真正的意义、纠正人的误解或误用。接下来,从一些具体的、实际的方面说到在这两种关系中正确的宗教义务、信念和处事原则。我们下一堂课再继续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