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察己心

3 月 15, 2025


亲爱的弟兄姊妹,大家好!上次我们一起讲到:在我们基督徒的人生中,上帝会借着临到我们身上的一些事,来试验和试炼我们,甚至也容许一些试探临到我们,目的在于让我们全面地认清自己生命的本相,然后借着与上帝的结合,变得与上帝的性情有分,脱离有罪的人性对我们的辖制,这就是上帝对我们的救赎。因此可以说,一切的试验和试炼都是上帝主动来寻找我们的手段。

但是,与此同时,当一些试验临到我们的时候,对于我们罪人来说,应该怎么样呢?我们应当省察内心真实的感受如何?我们要作深刻地省察己心的工作。这是上帝主动来寻找我们的时候,我们应当予以配合的经验。【诗139:1-3,17,23-24】耶和华啊,你已经鉴察我,认识我。我坐下,我起来,你都晓得;你从远处知道我的意念,我行路,我躺卧,你都细察;你也深知我一切所行的。上帝啊,你的意念向我何等宝贵!其数何等众多!上帝啊,求你鉴察我,知道我的心思,试炼我,知道我的意念,看在我里面有什么恶行没有,引导我走永生的道路。诗人大卫在这里讲到了两个方面:一方面上帝通过临到我们身上的一些事来试验我们;另一方面通过临到我们身上的一些事,让我们思考、省察我们里面的罪恶。

我们今天这一讲的内容,其实是上一讲内容的另一个方面:一方面上帝借着临到我们身上的事情来试验和试炼我们,这是上帝做的;另一方面,面对上帝的试验,我们要予以检查、自省,这是我们对上帝允许之事所作的主动的回应。如果我们不这样做,那么上帝在我们身上的试验,就失去了应有的作用和目的。所以,自省,应成为我们基督徒必须的经验。为此,今天我们就引用一些“预言之灵”来分享这样一个题目:省察己心

大家知道,只有省察己心,才能挖掘出隐藏在我们内心深处的罪恶。弟兄姊妹,对于领受真理多年的我们来说,也许一些明显的罪行,我们不会存心再去犯了,但是我们又时常一遇到试探就跌倒。原因何在呢?就是对隐藏在我们本性里面那些有罪的意念、想法和不纯的动机,没有自省,从而使我们对这些时常让我们犯罪的罪根,没有清晰的认识。如果对这些罪根都没有清醒的认知,那么离弃这些罪,对我们来说就成了一句空话。大家说,对不对呢?

《复临信徒家庭》第31章,第4段:撒但种在心田里的猜疑、嫉妒、恶意、妄语、急躁、偏见、自私、贪婪和自负,必须予以铲除。若让这些罪恶存在心里,就必结出恶果来玷污多人。有多少人在栽培这些有毒的植物,害死了爱的珍果,玷污了心灵啊!

这里说,必须把撒但种在我们心田里的“猜疑、嫉妒、恶意、妄语、急躁、偏见、自私、贪婪和自负”这些罪根铲除掉,否则就会结出恶果来。

彼得深有这方面的经验。所以预言之灵有这样的话语:

《奋斗与勇敢》11月12日:“耶稣第三次对他说:约翰的儿子西门,你爱我吗?”(约21:17)

彼得需要这种触及内心的问题,我们同样也是需要的。悔改若不触及罪恶的根源就不彻底。嫩枝虽然再三剪除,留下的苦根依然会萌芽,并玷污许多树枝。所以要触及隐藏罪恶的深处。

基督第三次问彼得说:“你爱我吗?”直达他内心的深处。彼得深深自省,跌倒在磐石之上,说:“主啊,祢是无所不知的;祢知道我爱祢。”

每一个因否认真理与公义而羞辱上帝,使基督伤心的人都要这样做。……

这里说,悔改如果不触及到我们里面的罪根,就不彻底,所以我们的悔改、认罪,要触及我们隐藏的罪恶的深处(罪根),我们每个人都要这样做。

那么,触及罪根,对我们来说,具体应该怎么做呢?我们先来看一些预言之灵:

《教会证言卷五》第25章,第21段:凡奉派监护教会灵性福利的人,应当小心建立正当的榜样,不给嫉妒,纷争,及猜疑留机会,反当时常表现仁爱,尊敬,及礼貌的精神…。应当殷勤留心听圣经的教训。当阻止每一怨恨或不仁爱的流露;当清除每条恶毒之根。何时在弟兄之间起了纠纷,就当严格顺从救主的规律。当尽一切可能的努力,设法和好;如果双方固执,坚持异见,就当予以停职,直到他们能同意和好。  

在教会中发生苦恼之事时,每个教友都当省察己心,看其中是否存有祸根。属灵的骄傲,独裁的心意,争图名位的野心,缺乏自制,放纵情欲或偏见,心意不稳定或缺少判断力,这些都可能搅乱教会,牺牲其和平。

这里说:教会中那些做领袖的人,应当给人作榜样,不给嫉妒、纷争、猜疑留机会,当清除每条罪根;特别是当教会出问题的时候,每个人都当省察己心,看其中是否存在罪根。因此省察己心是我们必须要有的经验。

大家知道,现在正处在赎罪大日的时代当中,那么此时我们更应当怎样呢?

《善恶之争》第28章,第30段:我们现今正处在赎罪的大日中。…凡想要在生命册上保留自己名字的人,也应当趁现今这最后短短的救恩时期,在上帝面前刻苦己心,痛悔己罪,真实悔改。我们必须深刻而诚实地检查自己的心。现今许多自命为基督徒的人所表现轻佻虚浮的精神,必须立刻放弃,罪恶的癖性正在争取上风,凡要胜过这些癖性的人必须经过一番苦斗。预备得救的工作乃是一种个人的工作。我们的得救,不是成群成批的…。

这里说什么?“我们现今正处在赎罪的大日中”,“应当趁现今这最后短短的救恩时期,在上帝面前刻苦己心,痛悔己罪,真实悔改。我们必须深刻而诚实地检查自己的心。”这里说,我们要检查我们的心。

我们再来看早雨沛降之前门徒们的经历:《一同在天上》11月22日:门徒听从主的吩咐就回到耶路撒冷,用了十天时间祈求上帝应许的实现。这十天是他们深深省察己心的日子。门徒们放弃了他们中间的种种争端,在基督化的友谊中彼此亲近。……到了十天的终点,主以祂圣灵的奇妙沛降实现了祂的应许。当“门徒都聚在一处”,同心合意祷告祈求时,所应许的福惠便来临了。……

这里说到,门徒们用了十天时间做了省察己心的工作,然后早雨圣灵沛降。那么,在晚雨即将沛降的时代,我们更应该怎么做呢?

《传道良助》第61章,自省:传道人若是愿意使每天的行为成为认真思考和慎重回顾的对象,目的在于熟悉自己的生活习惯,就会更有自知之明。他们藉着仔细审查自己每天在一切境遇下的生活,就会了解自己的动机,知道促使这些动机的原则。

这里说,我们每天要作自省、省察己心的工作。如果我们每天仔细审查自己实际的生活,就会知道自己内心的动机如何,也知道促使这些动机的原则是什么。

动机是什么意思呢?记得曾经我讲过“《圣经》中所说的动机是什么?”这篇讲道,其中说到:动机有可能是我们心中的一种感受、想法、意念,或者是我们心中的某种冲动、情感,也有可能是受诱惑时的那个诱惑本身。可以概括地说,我们里面一切的目的和愿望,就是我们的动机。而且我们的动机在背后会鼓动我们,让我们把我们的计划、想法作出来,这是一种无意识的力量促使我们作出的一些行动,所以这个动机主管我们的意志;而意志决定我们的行为,行为反应了我们里面动机的原则。比如说:我们做了某件事情,那么让我们去做这件事情的、内心中隐藏着的真正的缘由是什么呢?这就是我们的动机。

在这里,我们必须要知道的一点就是:我们的本性是堕落、有罪的,故此我们的动机可能是由我们堕落的本性产生出来的一种想法或者是遇到外部环境时所产生的一种冲动引起的。简单点说,很多时候,我们的动机是不纯的、不好的。

在知道我们的动机是不好、不纯的同时,我们还要知道什么?我们习惯性的去作了某些事情的时候,就会自然而然地产生一种动机。比如我们总是以某种习惯性的想法去做事并且总是反复的时候,那么,这种动机也会觉得是非常自然的;你总是以这种动机去做事的话,这个动机就变成了习惯。

所以,我们的动机有可能是我们自己也觉察不到的时候、隐藏在我们内心中的一种习惯、一种思想、一种观念;那这样的一种习惯、思想或观念有可能会控制我们的意志;当这种习惯、思想或观念控制我们意志的时候,有可能我们内心的这种动机就会让我们行动出来。

我来举个例子:每当遇到别人不理解、不支持甚至反对我们的时候,我们堕落的本性或过去的一些旧习惯就会首先在我们心中冒出来,这个时候,我们就会很习惯性地去论断人,甚至毁谤人。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我们过去在这类事情上总是这样去作的,现在同样的事情又临到了,结果我们这种动机就自然而然地借着行为行出来了,因为这个动机成为了我们的习惯,所以我们很自然地这样去论断人,甚至毁谤人了。所以说,我们犯罪不是说我们外表的某个具体行为怎么罪恶,而是我们里面的动机是有罪的、是恶的。

所以,我们要想成为一个圣洁的人,就必须要有好的、正确的动机。而我们的动机不仅仅是我们内心的想法、意念,而且还会是过去旧的习惯或罪的本性给我们带来的一种倾向、习惯,这种倾向、习惯总会导致我们以原来的习惯去为人处事、接人待物,这是一种无意识的行为状态。所以,我们非常有必要时时察看我们的动机,这是非常重要的经验!

《传道良助》1892版 第13章,第12-13段:传道人的行为有许多可改进之处。许多人看到并感受到了他们的缺乏,但他们似乎对自己所发挥的影响茫然无知。他们做的时候知道自己的行为,却容许自己忘记这些行为,所以就不改革了。传道人若是愿意使每天的行为成为认真思考和慎重回顾的对象,目的在于熟悉自己的生活习惯,就会更有自知之明。他们借着仔细审查自己每天在一切境遇下的生活,就会了解自己的动机,知道促使这些动机的原则。凡希望达到基督徒品格完美境地的人,必须每天省察自己的行为,看看良心是认可还是谴责。许多行为看来是好事,甚至是慈善之举,但若加以仔细审查,就会发现是出于不良的动机。许多人为他们所没有的美德而被人称赞。鉴察人心的主衡量人的动机。往往许多大受人赞扬的行为,却被祂记录为出于私心和卑鄙的伪善。我们生活中的一举一动,不论是良好的和值得称赞的,还是该受指责的,都要被鉴察人心的主按照其动机来判断。
  

甚至有些提倡上帝律法的传道人都没有什么自知之明。他们不默想,也不省察自己的动机。他们不看自己的错误和罪恶,因为他们没有真诚恳切地检查自己的生活、行为和品格,既个别检查也总体检查,并将它们与上帝圣洁的律法相对照。……有些劳苦传道教导人的人,对上帝的律法及其圣洁的要求,或者说对基督的赎罪没有实际上的了解。他们自己先需要悔改,才能使罪人悔改。

这里也说到:有些传道人,对上帝的律法及其圣洁的要求,或者说对基督的赎罪没有实际上经验性的体验。所以,他们自己先需要悔改,才能使罪人悔改。

真的是这样的。在具体的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见一些人对我们说一些如刀刺人的浮躁话,语气中带着某种冒犯性、攻击性或者挑衅的味道。这时候,我们的本能反应往往是心里火气升腾,随即也会用带刺的言语去对别人进行报复性的反击。

可以说,这是绝大多数人的反应,对不对?一般地,当我们在被别人言语攻击之后,我们往往无法平复自己的心,无法勒住自己的口,别人口中的火药味很容易点燃我们心中的怒气。这个时候,很少人能意识到试探来到了,属灵的战争开始了。

试探是什么呢?试探本身都是带着罪的性质的东西。当然,我们会感受到试探,但我们感受到试探这件事本身,不能说我们犯罪了。上帝既然允许这个试探临到我们,就是要让我们对这种带着罪的性质的东西,作出积极的、正面的回应,就是让我们学会怎样平息我们堕落的情感和愿望。

但是魔鬼呢?魔鬼总是想借着这些恶的东西激起我们也以恶去对待,这就是“以恶报恶”,“以恶报恶”归根到底是什么呢?

比方说:别人骂我们是不是想激起我们也骂他?别人对我们发火是不是想让我们也对他发火?别人打我们是不是想让我们也还手?如果我们被别人这样对待的时候,我们也以同样的方式去回应别人,这就叫“以恶报恶”,这就表明魔鬼以恶的东西激起了我们里头的恶。所以试探都是带着罪的性质的,想要让我们以恶报恶,这就是我们经常失败的原因。

大家可以仔细回味一下,我们失败、跌倒是不是都在这个点上呢?说真的,对于我们信了很多年的人来说,我们或许不可能主观上去骂人、去伤害人、去诽谤人,不可能存心去犯什么明显的罪。可以说,没有什么人存心去作一些犯罪的事情,但是呢,当一些罪恶的试探临到我们的时候,我们的心很容易被这些外部的环境干扰和影响。

是的,我承认,我们原本没有存心犯罪,但是呢,一些恶的事情、恶的试探一临到,这个时候,很多人就骑虎难下了,此时这些恶的事情、恶的试探很可能激起我们、使我们也被那个恶感染。

也就是说,别人的情绪很容易点燃我们心中的怒火,别人的言语很容易激起我们心中的回怼,别人的恶就这样刺激我们同样以恶待之,这就叫“以恶报恶”。这样,一个人的责怪就变成了两个人的互怪,一个人的埋怨就变成了两个人的互怨,一个人口中的炮火就变成了两个人之间的炮火连天,一个人攻击性情绪的释放,就变成了两个人之间言语的彼此碰撞和厮杀。

弟兄姊妹,说真的,每每在有人对我们说话带刺、对我们释放攻击性情绪的时候,这个时候,我们缺乏警醒的心而意识不到属灵的争战就在眼前,这个时候,我们真的需要靠着圣灵来制伏自己那颗容易受肉体本性控制的心。

说句内心话,每一次,我去对别人的不友善态度进行各种反击之后,都会感到深深的不安后悔,知道自己再次顺从了肉体的本性,自己没有荣耀主的名;并深深地感受到圣灵在为我这种属肉体的表现而担忧叹息,因为我的心再次陷入了魔鬼的网罗。

弟兄姊妹,我们的心常常这样不服从圣灵的管束,而受肉体的自我防御本能的控制。可以说呀,受肉体控制的心,面对别人言语中不怀好意的“刺”,不会保持沉默,不会勒住自己的口舌,而会以同样的话作为武器,去报复性地回刺别人;受肉体本能控制的心是一颗以恶报恶,以辱骂还辱骂,以咒诅还咒诅,以怨恨还怨恨的心。

真的,每一次这种顺从肉体选择的经历,都让我失去了在基督里的平安。其实,不管别人怎样对待我们,我们应该只管去寻求和仰望主,求他保守我们的心,使我们的心不至于陷入试探而犯罪。即使内心受伤再重,也不能自我放纵,去任意犯罪。

这个时候,基督应该成为我们的榜样。【彼前2:21-23】你们蒙召原是为此;因基督也为你们受过苦,给你们留下榜样,叫你们跟随他的脚踪行。他并没有犯罪,口里也没有诡诈。他被骂不还口;受害不说威吓的话,只将自己交托那按公义审判人的主。这叫什么?“以善胜恶”。什么意思呢?魔鬼在基督里面毫无所有,耶稣没给撒但的试探留一点的余地,也就是说,任何恶的东西都不能激起耶稣肉体哪怕一点点的回应,因为他的心是善的,所以从他心里所存的善就发出善来:他被骂不还口,被钉也不说威吓的话,这就叫“以善胜恶。”耶稣给我们留下榜样,叫我们跟随他的脚踪行,如此就和他的十字架有分。

但是可悲的情况是:我们不想背起上帝放在我们身上的十字架,反想把它取下来,放到别人身上,去钉别人十字架。

什么意思呢?说得实际点就是:当我们不被人善待的时候,这就是上帝放在我们身上的十字架。这个时候,如果我们甘心背负它,就会骂不还口,打不还手,只将自己交托给那公义审判人的主手中,而不自己伸冤,宁可听凭主怒。但实际上我们绝大多数时候,都是在拒绝背负上帝放在我们身上的十字架。当我们心中充满了报复性的欲望和愤恨的时候,其实我们就是在拒绝背负这个十字架,并且我们不仅想把十字架从我们背上取下来,还想把它放到别人身上去,去钉别人十字架。

但是如果我们愿意饶恕,愿意以善报恶,愿意去爱仇敌,这就表明,我们愿意背负上帝放在我们身上的十字架;这才表明,我们在走天路的过程中是在负架前行,是在跟随基督的脚踪。因此惟有愿意饶恕、愿意在伤痛中去爱、愿意去以善报恶,我们的心里才有十字架的印记,也就是说在我们有罪的人性里被赋予了神性的印记,这就是我们“脱离从情欲来的败坏,得与上帝的神性有份”。也就是说,在我们堕落有罪的人性当中增加了一种超自然的成分,在我们人性当中赋予了上帝的形象,在我们人性当中刻上了神性的印记,这就是基督神人二性的结合在我们身上的实现,所以我们才“以善胜恶。”

然而,我们身上的一大悲剧就是:常常要在证明自己是正确的道路上去犯错,在证明自己有义的道路上去犯罪。这就意味着,假如我们找不到一个正确的方式去证明自己的“正确”,我们就不再需要去证明自己的“正确”,只把自己交托在上帝的手中。假如我们找不到一个不犯罪的方式,去证明自己在某事上的有义,那么我们就不需要去证明自己的“有义”,只将自己交托那按公义审判人的主手中。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遇到反对和否定,遭遇批评和质疑,对我们是有益的,因为我们内心的渣滓,在我们被肯定和称赞的时候会隐藏起来,而在我们被反对和否定的时候会显露出来。这样,上帝借着我们被批评和质疑,让我们看出自己生命的真实光景,并借此熬炼我们的心,炼尽我们内心的渣滓。尤其当别人对我们的否定和批评是不公正、不正确的时候,更是验证我们里面的真实光景的时候:我们里面的“己”到底是强大还是微弱;我们的“自我”到底有多么顽强的生命力。

故此,基督要我们天天背起自己的十字架跟从他,这意味着,在我们离世以前,我们里面的那个“己”,好似是一只打不死的“小强”,今天你看见它已经不动了,以为它死透了,明天它又会冷不丁地“故态复萌”“死灰复燃”“借尸还魂”,给你来个偷袭,攻击你于不备。所以,我们要天天提防它的“复活”,并时刻准备着再钉它十字架。

《使徒行述》第45章,第19段:但一个基督徒决不应因他具有这样的经验,就此抱残守缺,而以自己原有的成就为足。因为凡已决心要进入属灵之国的人必要发现未经重生之本性的一切能力与情感,在黑暗国度之势力的支援下,都是和他对阵为敌的。他必须每天重新献身,每天与罪恶搏斗。旧有的习惯,与生俱来的行错倾向,必要挣扎争胜,所以他必须时常谨防这些事,并靠基督的力量争取胜利。

这段预言之灵说到,既然已因信称义了,既然重生了,但决不能在这样的经验中停滞不前,就此抱残守缺。为什么呢?然后这里用了三句平行的表达给我们说明了原因:因为重生之后的人会发现重生之前的本性的一切能力与情感,在撒但的引诱下,都是和他对阵为敌的。所以他必须每天重新献身,每天与罪恶搏斗。然后这里又列举了哪些罪恶呢?旧有的习惯,与生俱来的行错倾向。最后说到必须时常谨防这些,并靠上帝的能力得胜。

但是这段预言之灵常常被人误解。误解的第一种情形说,这是重生时的经验,其实这是在说重生之后圣化的经验,因为这里说:“但一个基督徒决不应因他具有这样的经验,就此抱残守缺,而以自己原有的成就为足。”这里说的是:具有了“这样的经验”之后,不能停滞不前,还应该获得其他的经验。

那么这里的“这样的经验”的“这样”是什么经验呢?我们来看上一段:当上帝的灵控制心思和意念时,重生的人便会突然发声唱出新歌来;因为他确知上帝的应许已经实现在他的经验中,他的愆尤已蒙赦免,他的罪污已被遮盖了。他已经为自己违背神圣的律法实行向上帝悔改,并相信那位为使人称义而舍命的基督。他“既因信称义,就藉着我们的主耶稣基督,得与上帝相和。”

这里说“上帝的灵控制心思和意念时,重生的人便会突然发声唱出新歌来,他的愆尤已蒙赦免,他的罪污已被遮盖了,他既因信称义。”这里很明显说的是重生的经验,对吧?那么这一段的下面一段,说的是什么经验呢?这正是很多人现在误解的第二种情形。怎么误解呢?

虽然这是重生之后圣化的经验,但是圣化时,仍然有罪的本性存在,这些存在的罪的本性是什么?“旧有的习惯,与生俱来的行错倾向”,所以仍要与这些争战,因为这里说“他必须每天重新献身,每天与罪恶搏斗。旧有的习惯,与生俱来的行错倾向,必要挣扎争胜。”

表面看起来,这段预言之灵好像是这个意思,但是其实这是对基督救赎的误解。既然这是基督徒重生之后圣化的经验,那就表明已经重生了。而重生是什么呢?重生是本性的改变。也就是说,我们重生前有罪的本性,不管是先天的还是后天的,都在基督里得到了更新而变化。说得简单点就是,我们有罪的本性在重生时都得到了彻底的解决,否则不能说重生了。(这样的预言之灵实在太多,以前都学习过,在此不再列举)所以,在圣化时,我们不可能还处在有罪的本性的辖制或支配之下。当然,会有软弱性存在,并且魔鬼会时刻针对我们的软弱来攻击我们,让我们重新回到我们之前罪的习惯当中。

既然这样,那么上面这段预言之灵是什么意思呢?如果大家仔细读的话,你就能领会这里不是在说:重生后仍然要与“旧有的习惯,与生俱来的行错倾向”这些罪恶搏斗,而是在说重生之后的基督徒在圣化的过程中,会发现重生之前的一切本性和情感,在撒但的诱惑、试探下,它会“转土重来”、“死灰复燃”、“故态复萌”。正因为如此,所以重生后的基督徒,必须要有一种“时常谨防、时刻警醒”的经验。所以,这里就下结论说“所以他必须时常谨防这些事”,这是在强调重生之后警醒的经验,这是另一种经验。这里不是在说重生之后的基督徒还有什么罪的本性存在,还需要与罪的本性争战,这里不是这个意思,听懂了吗?

我们再来对比另外的预言之灵的表达,就更清楚了:

《使我认识祂》12月11日 2段:现在便是我们灵性的眼目连一片刻也都不可转离基督耶稣的时候了。他嘱咐我们的话乃是:“我对你们所说的话,也是对众人说,要警醒。”试问是否有哪一个自称为基督徒的不需要这警告,其内心不必时常警醒?务要保守你心胜过保守一切,时时加以警醒注意。要警醒防备仇敌阴险的侵犯,要警醒防范旧有的习惯和天然的倾向,以免它们发作;要强迫它们退后,并要警醒;如有必要,连一百次也要强迫它们退后。要警醒注意所有的思想,要警醒注意所有的计划,以免流于自私而专以自我为中心。总要警醒祷告,免得入了迷惑。要警醒看守基督以他自己的血所赎买的生灵。要警醒留意向他们行善的机会。

这里同样说到“旧有的习惯和天然的倾向”,但是这里反复说到的一点是什么呢?“要警醒,要警醒防备,要警醒防范,要警醒,要警醒,要警醒…”“以免它们发作,要强迫它们退后,如有必要,连一百次也要强迫它们退后。”这里是不是在无数次地强调要警醒,要防备、防范“旧有的习惯和天然的倾向”呢?为什么要警醒,要防备、防范?“以免它们发作”,以免它们“转土重来”“死灰复燃”。很显然这是在强调重生之后的基督徒,在圣化时应当警醒防范、以免旧有的习惯和天然的倾向(与生俱来的行错倾向)又发作了这样的经验。

通过这两处预言之灵的类比,我们就知道了,这里说的并不是重生后还存在旧有的习惯和与生俱来的行错倾向;而是要我们时刻提防它,防止它又回来了,是这个意思。

现在,我们再回到主题中来。《黎明的灵修》8月12日:我们要深深自省,严格按照圣经的真光检查自己,问自己的内心是健康的还是腐败的?我们有没有在基督里更新了,或是内心仍属肉体,只是外表披上新装而已?要来到上帝的审判台前,在上帝的光中,看自己有没有秘密的罪恶和没有放弃的偶像。……不可自欺,要认真自省。

这里说:“我们要深深自省、严格地检查自己”“要来到上帝的审判台前,在上帝的光中。”什么意思?这里向我们强调两点:一是在上帝的审判台前,二是以上帝的真理为标准。所以,我们的省察己心不是轻轻忽忽、随随便便的,不像世人那样的反省,也就是说,我们的省察不是与什么人比较,也不是用世上的什么道德标准来衡量这个人怎么样、怎么样,而是用圣经的标准,站在上帝的审判台前这样的角度,来察看我们的心思意念、内心的状况。

《教会证言卷二》第9章,第9段:我的姐妹,这件事值得你虔诚思考,认真默想。要从永恒的角度严格省察己心。不要隐瞒什么不予自省。要省察,要省察,就象为了你的性命一样!责备自己,审判自己,然后凭着信心要求基督洁净的宝血除去你基督徒品格中一切的污点。不要自欺自媚,给自己找藉口。要真实地对待自己的灵魂。……

这里说,要从永恒的角度严格省察己心。也就是说,要以真理为标准、站在上帝审判台前的高度来省察。

保罗曾说过很有意思的话:因为我们不敢将自己和那自荐的人同列相比。他们用自己度量自己,用自己比较自己,乃是不通达的(林后10:12)。所以,省察己心,就好像是我们一个人安静的站在上帝的审判台前、在这样的背景中来查看我们的内心。

《善恶之争》第28章,第7-8段:关于人的罪,天上也有记录。…人的秘密心意和动机,都要在这毫无错误的记录册中显露出来,因为上帝“要照出暗中的隐情,显明人心的意念。”

每一个人的行为,都要经过上帝的检阅,定为忠心或不忠心。在天庭案卷中每一个人的名字下面非常准确地记着:每一句错误的言语,每一件自私的行为,每一个未尽的本分,以及每一种巧妙伪装的秘密罪恶。人忽略了上天所发的警告或责备,旷废光阴,错失机会,以及在别人身上所发挥或善或恶的影响及其深远的结果,这一切都要被记录的天使登载下来。

这里说,我们一切的错言错行、罪恶都要被记录下来。为什么要记录下来呢?记录我们的罪,不是为了让我们难堪,也不是为了定罪,上帝期待我们什么呢?当我们能够站在上帝审判的角度来察看内心肺腑的时候,我们才能看清我们内心真实的状况:“啊,原来我是这么恶的人呀!啊,原来我的罪给自己、给别人造成这么大的伤害呀!罪,真的是恶极了!”此时,我们才会看清罪的性质,这个时候,我们才会呼求:“主啊,我真是苦啊,主啊,开恩可怜我这个罪人!”这个时候,我们才会经历悔改、认罪。如果我们没有这种悔改、抱弃罪的经验,那我们就不会蒙赦免。所以当我们这样省察己心的时候,应该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体验呢?

《历》第16章,第12-13段:耶稣站在圣殿院子的台阶上,用锐利的目光洞察一切。他见到祭司和首领们将如何剥夺穷人的权利;如何禁止福音传给贫民;又见到上帝之爱如何被掩藏起来,使罪人不得看见;如何将上帝的恩典当商品出售。众人的注意力一时都集中在他身上,那些从事龌龊交易之人的目光死盯着他的脸,他们感觉这人能洞察他们的内心,识破他们隐秘的动机,有人想把脸藏起来,犹如自己的恶行写在眉宇之间,深恐被那锐利的眼睛所觉察。

…众人普遍感到肃然可畏,好像都被传到上帝的审判台前,要为自己的行为交帐似的。从基督身上,他们看到神性透过人性闪耀出来。天上的主宰站在他们中间,像审判者在末日审判万民一样。他的目光扫视群众,看透了每个人的心灵。

弟兄姊妹,我们会感受到:我们的内心好像被带到上帝的审判台前一样被剖开,心中一切的意念和主意都好像是赤露敞开的,我们会有这样的感觉。

《历》第75章,第24-25段:基督的神性一时透过他的人性闪耀出来。大祭司在救主锐利的目光之前胆战心惊。基督的神色似乎洞察他隐藏的意念,刺进了他的内心。在他有生之年,他永不能忘记上帝的儿子那洞察人心的一瞬。

耶稣说:“后来你们要看见人子坐在那权能者的右边,驾着天上的云降临。”基督在这些话中,把当时的情景调转过来了。他是生命和荣耀的主,必坐在上帝的右边;他必作全地的审判者,凡经他判决的事,再无申诉之余地。那时,一切隐藏的事都必在上帝圣颜光照之下显露出来,各人要照他的行为受审判。

弟兄姊妹,现在圣灵同样在做这样的工作,所以每当我们这样的省察己心、并觉悟到我们真的是一个罪人的时候,我们会经历什么样的经验呢?

《信息选粹卷一》第59章,第3段:…当罪人看见他的救主在十字架上奄奄一息、替他担当罪的咒诅,看到祂饶恕的爱时,他心中的爱就被唤醒了。罪人爱基督,因为基督先爱了他,爱就成全了律法。悔改的人认识到,“上帝是信实的,是公义的,必要赦免我们的罪,洗净我们一切的不义”。上帝的圣灵在信徒的心中作工,使他们在耶稣基督里越发顺从,力上加力,恩上加恩。

这里首先说到,当我们看到救主的饶恕之爱时,我们心中的爱就被唤醒了;这个时候,我们就会愿意去成全律法,这个时候,我们就会经历罪被饶恕、同时脱离罪的经验,这就是悔改,所以这里说“悔改的人认识到,‘上帝是信实的,是公义的,必要赦免我们的罪,洗净我们一切的不义’”。然后呢,我们就走在圣化的道路上,在圣灵的引领下,越来越顺从,越来越圣洁,所以这里说“上帝的圣灵在信徒的心中作工,使他们在耶稣基督里越发顺从,力上加力,恩上加恩。”

愿大家通过省察己心都能获得这样的经验!

最后来讲我最近的一段小经历作为结束:我家养了一只猫,不久前得了尿闭症,需要到动物医院去看,否则有可能会死。本来以前,我就一直反对家养这些不洁净的动物,何况这次生病了,还得上医院花一些冤枉钱,所以心中憋了一肚子的气;但看到猫这么难受,又于心不忍,于是带着这种不情愿、但又不得不去的复杂心情开车上路了。

由于去的比较早,我们早饭都没来得及吃,快到医院时,我妻子建议先去吃点早餐,可是,我十分坚定地说:“不去,我不想吃,我不想在这里耽搁时间,早点办完,早点回家。”我说话的语气不好听,脸上也没有笑容,就这样我们带着别扭的心情进动物医院了。

当时我为什么坚持不吃早餐呢?我明明知道我们都要吃早餐的,但我却坚决不吃,原因还得回到猫身上来,因为我认为妻子在养猫这件事上,不听我的意见,让我的尊严扫地,何况这次又得花冤枉钱,所以我要“惩罚”她,我不能答应她的需求。在我看来,我不吃早餐,说话不好听,黑着脸,都是妻子造成的结果。

事后,我把这件事情带到上帝面前来省察我的内心,发现真正的原因不是妻子,而是我的自尊心在作祟。小猫生病这件事情是面镜子,照出了我心里的问题:我太看重自己的意见了;当我被自己的面子掌控时,我忽略了夫妻和谐关系的重要性,忽略了作丈夫的要爱妻子。而我为了维护面子,就用不好的脸色,急躁的言语,来惩罚生命中最亲的人。

在这种省察祷告中,我认识到我的身份是上帝的儿女,这是我真正的价值所在,这是我好好生活的基础,我不需要让自尊来满足我对价值的需求。所以,人对我是尊重、还是小看,都是极小的事情,因为我的所是与所有由上帝来定义。

因着这样的省察,我看到任何事情都藏着祝福,关键在于我们如何面对!事情的临到,不是让我们把责任推卸给这件事情本身,而是要照出我们里面的问题,同时让我们的生命得以长进。因此临到我们身上的每一件大小事情,都经上帝的手量过,所临到的每个环境都是他精心打发来的,甚至是量身定做的。所以,在事情面前,不要抱怨任何人,而要回到上帝面前,从他的角度来看。这样,我们就能看到不一样的风景,会经历非凡的改变!

《教会证言卷六》第4章,第44段:必须有时间用于省察己心,培养灵性。人心若为事务问题所扰,灵力自必缺乏。心中必须牢记个人的敬虔,真实的信心,及心地圣洁,直到众人都认识到这些事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