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弟兄姊妹,大家好!《善恶之争》这本书在原著中的书名是the Great Controversy,直译过来就是:大斗争。也就是基督与撒但之间的大斗争,就是善恶两大势力之间的大斗争。这样的斗争由来已久,从天上到地上,从基督降世之前到基督升天之后,历代的斗争都是源于这一场善恶的大斗争,整个人类的历史就是善恶大斗争的历史,整部教会的历史也就是善恶大斗争的历史。《善恶之争》这本书虽然是在讲述新约教会的历史,但是比起详细的叙述历史的每一个事件来说,预言之灵更主要的是揭露了历代善恶大斗争的本质;让我们看清楚基督和撒但双方不同的作为,以便于这末时代的百姓,在末后的善恶大斗争中能够站立得住!所以在现今的时期,我们学习《善恶之争》这本书显得尤为重要!
今天我们学习的是《善恶之争》这本书的第29章:罪恶的起源。
【主题思想】
本章围绕着“罪恶的起源”这个主题,主要讲述了罪恶是怎样起源的,以及罪恶又是如何发展的?并且本章进一步说明了罪恶的存在不是上帝这一方的责任,罪恶的存在是找不到任何可以原谅的理由的。最终,使我们思考“罪恶”究竟是什么这个问题。
首先,我们要思考本章反复提到的一个结论,那就是“罪恶的存在是没有理由的”,这究竟是什么意思呢?在本章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论题:“罪恶的起源及其存在的理由,在许多人的思想中乃是一个引起许多疑虑的谜。”(1段)“我们固然不能解释罪恶的起源以便说明罪恶存在的理由。”“罪恶乃是一个侵入宇宙的仇敌。它的出现是毫无理由的。”(2段)“撒但的罪恶这时便显明是毫无理由的了。”(27段)“在将来最后执行审判时,必要显明罪恶的存在是毫无理由的。”(31段)
这难道是说罪恶的存在真的找不到原因和理由吗?我们找不到罪恶存在的原因吗?事实上,我们虽然不能完全理解罪恶起源的真实奥秘,但是我们在我们能理解的范围之内,应该是能够找到罪恶出现的原因的,以及我们也知道罪恶的存在责任不在于上帝,而是在于路锡甫。这些都可以使我们找到罪恶存在的原因,而且我们也必须从路锡甫的经历中找到罪恶出现的原因,我们才能真正看明罪恶的性质,以及罪恶在我们人类身上发展的情况,否则我们就无法认识罪的性质,我们也就无法靠基督的恩典解决罪恶的问题。
但是,为什么本章却反复地提述“罪恶的存在是没有理由的”这个论题呢?实际上,这个论题的意思是说:我们是无法为罪恶的存在找到任何可以原谅它的借口的,我们找不到任何其它方面的理由可以原谅路锡甫的犯罪,我们也不能说罪恶不是罪。这个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回答:
第一,上帝本身是圣洁与罪恶无关的创造主;上帝所创造的宇宙一切都甚好,都是完美无罪的;上帝并没有创造罪恶,也没有创造一个罪恶的天使;相反,路锡甫是上帝所造的天使中最美丽、最智慧、被赋予极大尊荣的一位。
【结28:12-15】“主耶和华如此说,你无所不备,智慧充足,全然美丽,你曾在伊甸上帝的园中,佩带各样宝石。……你是那受膏遮掩约柜的基路伯,我将你安置在上帝的圣山上,你在发光如火的宝石中间往来。你从受造之日所行的都完全,后来在你中间又察出不义。”
第二,在罪恶进入之前,上帝在全宇宙中的政权是完美而和谐的,所有的圣天使和宇宙诸世界的居民对上帝的侍奉和敬拜都是出于爱的侍奉,他们之间的相处也是彼此相爱的,全宇宙都处在一种祥和福乐的美好情境中。
在本章第3段中有这样的话语:“在罪恶侵入之前,全宇宙是和平而喜乐的。万物都是与创造主的旨意完全和谐的。他们以爱上帝为至上,并且彼此相爱,不偏不倚。”
第三,在罪恶进入之前,上帝在全宇宙中的政权是非常有秩序的,上帝的政权都是以上帝爱的律法为基础来维持的,所有的被造物都是完全顺服上帝的律法的,上帝的律法是为大为尊的,也是不能更改的。
在本章第4段中说到:“爱的律法既是上帝政权的基础,一切受造之物的福乐就在于他们完全符合这个伟大的公义原则。”
第四,罪恶是侵入宇宙的仇敌,当罪恶侵入宇宙之后,罪恶的存在本身成为了一个事实,我们只能将罪恶看成是罪,我们不能随意地去原谅罪恶,或是轻视它的存在。
第五,基督的十字架向我们说明上帝对于罪恶的处理,充分彰显了上帝的公义与慈爱,也表明了上帝律法的永恒不变性,这一切都说明罪恶的存在是没有理由的,上帝并不为此承担责任。
由于以上的种种原因,我们可以看到我们无法为罪恶的存在找到任何可以原谅的理由:一方面上帝并没有创造罪恶,上帝的政权当中也没有任何罪恶发展的基础,上帝并没有创造任何可以产生罪恶的环境;另一方面罪恶已经存在的事实,我们是不能忽视它的存在,以及不把罪当作罪来看待的。这就是这个论题所要表明的含义。
我们可以看本章对这个问题的解释:“我们固然不能解释罪恶的起源以便说明罪恶存在的理由。然而我们可以对于罪恶的起源及其最后的处理问题得到相当的了解,以便充分显明上帝在应付罪恶的一切方法上,都是公义而慈悲的。圣经中的教训真是再清楚明白没有了,说明上帝对于罪恶的产生,是决无责任的;因为上帝的恩典没有任意收回,祂的政权也没有什么缺欠,足以造成什么发生叛变的缘由。罪恶乃是一个侵入宇宙的仇敌。它的出现是毫无理由的。它是神秘而不可思议的;原谅它就等于袒护它。如果能找出一点足以原谅它的理由,或是指出它存在的原因,那么罪就不成其为罪了。我们对于罪恶所下的唯一定义,就是圣经所说:‘违背律法就是罪。’它乃是出于一个与爱的伟大律法相抗衡之原则的发展,而爱乃是上帝政权的基础。”(2段)
这一段话很全面的说明了以上的问题,也就是说,我们可以从罪恶起源和发展的每一个阶段中,看到上帝处理罪恶的原则和方法;而我们从上帝处理罪恶的方法和原则上,可以看出上帝的品德、上帝政权的性质和上帝律法的不变性,我们看到上帝对于罪恶的存在没有任何责任,完全是被造物自己选择的结果。
在这里我们来谈论一下,究竟什么是罪恶这个问题。在本章中,我们看到本章的标题“罪恶的起源”,在英文中就是“The Origin of Evil”,但是在本章中,有的地方也使用“the origin of sin”这样的表达,也就是说被翻译成“罪”或“罪恶”的“sin”与“evil”这两个词在某种程度上是可以互换使用的。这是什么意思呢?这可以帮助我们从另一个角度来认识“罪恶”的问题。
上面的这段话最后一句值得我们思考:“我们对于罪恶所下的唯一定义,就是圣经所说:‘违背律法就是罪。’它乃是出于一个与爱的伟大律法相抗衡之原则的发展,而爱乃是上帝政权的基础。”这里说,罪就是违背律法,这是什么意思呢?也就是说“罪”是与上帝的律法相对抗的、相抗衡的、不相符合的,罪是与上帝的律法相违背的状态。这里说,罪是与上帝爱的律法相抗衡之原则的发展,而这个爱的律法正是上帝天上政权的基础。但是,路锡甫心中开始出现了一些微妙的变化,就是与上帝这天上爱的律法相抗衡的精神和因素,在他心中出现了一种不和谐的因素,这就是“违背律法”的状态,这样的状态我们若是抓住了,又顺着去行,其结果就构成了“罪行”,当然我们也称之为“罪”,因为这个结果照样是“违背律法”的。
由此看来,在圣经里面,上帝对于“罪”或“罪恶”的看待,就是“违背律法”的状态,就是与上帝爱的律法相抗衡的状态。假如我们内心开始起了微妙的变化,如果是与上帝相抗衡的,哪怕是一点点,那也称之为“罪”;然后当我们被这个罪的开端牵着前进的时候,我们也称之为“罪”;当我们选择这个罪的开端的时候,我们也称之为“罪”。
以上我们所说的三个方面的“罪”的问题或内容,虽然都被称为“罪”,但是它们却是代表“罪”的不同方面:我们可以把内心侵入的与上帝抗衡的苗头的“罪”,称之为“罪的状态”;我们可以把牵引着我们前进的“罪”称之为“罪的力量”;我们也可以把我们选择的“罪”称之为“罪行”。我们看到,以上的三个阶段,都可以用“罪”这一个词来表达,但实际上却表达着不同的阶段。
实际上,在圣经中,如果我们看原文希腊文圣经的话,就会发现,“罪”<266>这个词所要表达的含义包括三个层面:这个词既可以说明选择违背律法的罪或罪行,也可以说明罪的状态的“罪恶”,也可以表达罪的力量的“罪的势力”或“罪的律”或“罪的倾向”。就像《罗马书》第7章,就用同一个“罪”的词表达了“肉体中的罪”或“肉体中的恶”,也表达了“罪的律”。如果我们看KJV版本的英文圣经的话,我们就可以在圣经中,看到许多翻译成“罪”的地方,用的是英文复数“sins”这个词,这也就意味着圣经中这个“罪”包含的不只是一个方面。比如以下的经文:
【约一1:9】“我们若认自己的罪(sins),上帝是信实的,是公义的,必要赦免我们的罪(sins),洗净我们一切的不义。”【太1:21】“她将要生一个儿子,你要给他起名叫耶稣,因他要将自己的百姓从罪恶(sins)里救出来。”
在这两处经文中,当然不止这两处,这里翻译成“罪”或“罪恶”的中文,在英文中都是复数sins,也就是说,基督所要赦免我们的罪,所要洗净我们的罪,把我们从罪恶里面救出来的罪,都不是单独的一个方面,因为基督是要把我们从所有罪的问题中拯救出来。不管是罪行,还是罪的状态,还是罪的力量,这些罪的问题都要帮助我们解决掉。
总之,我们理解了这所有罪的问题,按照圣经的表达都可以用同一个词称呼,那就是“罪”<266>,但是我们也要知道,这些“罪”并不是没有区分的,我们在实际的经历中认识罪的时候,也是要分清楚罪的不同阶段的。比如哪些方面是可以先天遗传的,而哪些方面是只能后天自己选择的,这是有区别的。但是,有一点是一样的,就是上帝必须要把我们从这所有的罪的问题中把我们救赎出来,在救赎的问题上,这些都是我们要解决的问题。
以上我们引用的本章的第2段话中,有这样的一句话:“罪恶乃是一个侵入宇宙的仇敌。”这个如何理解呢?一方面这是向我们说明,罪恶在上帝所创造的宇宙中是没有任何根基的,上帝对于罪恶的出现不应该负任何责任;另一方面这个也可以向我们说明罪的起源和罪恶是什么的问题。我们可以这样来看待罪恶的起源和发展:罪恶是一个外来物,是一种不和谐的因素,最初是起源于撒但的内心,进而扩展到宇宙中;但是撒但把这种与上帝相抗衡的精神注入到了始祖的心中,本身是纯洁的内心开始出现不和谐的、与上帝相抗衡的因素在亚当的心中;然后这样的因素又进一步通过亚当一代代的传给人类,然后又传给在座的我们每一个人。
从这个角度来讲,罪恶起源于撒但,然后一代代传承下来,并且在传承的过程中,罪恶的势力也在代代加强,所以我们生下来,内心中就面对着这些不和谐的因素,我们可以称之为“罪恶的状态”,或者是“罪恶”。我们可以说,撒但在这一方面是以始祖为媒介,是以祖辈父母为媒介,把罪恶一代代传给了我们,所以我们生下来就带着罪恶的污染出生的。但另一方面,我们在世上生存的时候,撒但也借着各样的环境为媒介将罪恶进一步注入到我们内心中,这些环境非常复杂,比如我们的父母、朋友,以及接触的任何人;也比如我们周围的世界和社会,等等。所以,总得来说,这些罪恶对我们的侵入,不是我们有意选择的,我们可能是被动式的接受,或面临。
但是,只要我们没有抓住它们,我们强有力的去抵挡它们,我们还是有可能不会被它们所辖制的。所以,这里面就有一个选择的自然因素在里面,我们要选择它,那就是罪行,就是从大脑里面开始发生的行为。但是,我们不选择它,我们就可以打败它,不会构成“罪行”。所以,这里面也包含了一种罪的势力在与我们争战的,这也是我们不可忽略的问题。
我们按照圣经的用语,可以把撒但借着不同的媒介侵入我们里面的“罪恶”说成是“私欲”;当这些“罪的力量”来与我们争战的时候,称之为“私欲牵引”,这就是“试探”;当我们抓住这个“试探”的时候,我们就是抓住了“私欲”,这就叫“私欲怀胎”,这个时候,就构成了“罪行”,也就是从大脑里面开始发生的行为。
虽然罪恶发生的阶段有所不同,但是这些所有的问题,都是需要我们靠着基督去解决的问题,所以在圣经里面把这所有的阶段也统称为“罪”。这是我们要理解的。一方面我们要把罪的阶段分清楚,另一方面我们要明白这所有的阶段的罪恶都是上帝要解决的问题,故都可以统称为“罪”。所以,我们要均衡的来看待这些问题,这也是我们一直以来所要强调的问题。
接下来,我们看看罪恶是如何从撒但的心中开始起源的,然后又是如何在全宇宙中进一步发展开的。
【结28:17】“你因美丽心中高傲,又因荣光败坏智慧。”【结28:6】“所以主耶和华如此说:因你居心自比上帝。”【赛14:13-14】“你心里曾说:我要升到天上;我要高举我的宝座在上帝众星以上;我要坐在聚会的山上,在北方的极处。我要升到高云之上;我要与至上者同等。”
通过这些经文,我们可以看到,路锡甫心中开始出现的两个问题是什么呢?第一,对自身上帝所赐的如此尊荣产生了骄傲之心,自高开始在他里面发展;第二,对于基督开始产生了嫉妒之心。这两个问题在路锡甫心中交织出现,骄傲产生嫉妒,嫉妒产生不满的精神和情绪,这就是罪恶在路锡甫心中开始和发展的路线。在本章中有这样一句话:“路锡甫对于自己荣耀的骄傲,助长了贪图高位的欲望。”(8段)
路锡甫心中产生的骄傲和嫉妒,这些是与上帝的律法相抗衡的状态,这些被称为罪恶;但是当路锡甫进一步抓住这些罪恶,使它继续发展的时候,就进一步导致了“罪行”,当他再将这不满的情绪散布给其他天使的时候,这个“罪行”就在他的言行上显露出来了。如果他始终抱着这样的精神不放,那就会造成越来越大的罪,最终就会内心刚硬。
天上的议会开始劝勉路锡甫要他悔改;但是他不愿意悔改,内心越来越刚硬的时候,天上的议会就进一步向他发出警告,如果他再不悔改就要被逐出天庭;但终究他选择了进一步攻击上帝的律法,应该说是公然的埋怨上帝和他的律法,于是撒但和他的党羽就被赶出去了;撒但来到地球上进一步将抗衡上帝的情绪和思想注入到始祖的心中,于是罪恶在世上开始蔓延。直到基督钉十字架的时候,撒但的真面目才彻底被天上的众生灵看明,于是天上再也没有撒但和他的党羽的地方,他们就再也不能往返于天庭。这就是罪恶的发展和撒但被逐离的步骤。
【大纲结构】
第一部分(1-11):讲述了罪恶的存在是没有理由可以原谅的原因之一,因为在罪恶起源之前,上帝所造的宇宙是不存在任何罪恶的基础的,罪恶的存在完全是路锡甫自己选择的结果。
第二部分(12-22):讲述了罪恶的存在是没有理由可以原谅的原因之二,因为上帝在撒但散布不满的情绪,以至于发生叛乱之后,上帝对撒但所表现的长久忍耐,彰显了上帝公义和慈爱的品德,说明上帝并没有制造任何罪恶的环境。
第三部分(23-33):讲述了罪恶的存在是没有理由可以原谅的原因之三,因为上帝为了救赎人类,就赐下他的独生子,在世上度过多受痛苦的一生,最后又被钉在十字架上,这充分彰显了上帝的公义和慈爱的品德,这也说明上帝并没有给予任何原谅罪恶的借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