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弟兄姊妹,大家好!《善恶之争》这本书在原著中的书名是the Great Controversy,直译过来就是:大斗争。也就是基督与撒但之间的大斗争,就是善恶两大势力之间的大斗争。这样的斗争由来已久,从天上到地上,从基督降世之前到基督升天之后,历代的斗争都是源于这一场善恶的大斗争,整个人类的历史就是善恶大斗争的历史,整部教会的历史也就是善恶大斗争的历史。《善恶之争》这本书虽然是在讲述新约教会的历史,但是比起详细的叙述历史的每一个事件来说,预言之灵更主要的是揭露了历代善恶大斗争的本质;让我们看清楚基督和撒但双方不同的作为,以便于这末时代的百姓,在末后的善恶大斗争中能够站立得住!所以在现今的时期,我们学习《善恶之争》这本书显得尤为重要!

今天我们学习的是《善恶之争》这本书的第16章:美国的祖先

【主题思想】

本章围绕着“美国的祖先”这个主题,主要讲述了宗教改革第一阶段的后继者们面对改正教衰微而倒退的状况,是如何为争取信仰自由而争战的。

我们通过本章可以看到,虽然欧洲旧大陆经历了宗教改革,但是大多数国家和人群都拒绝了宗教改革的成果,也就是说,宗教改革基本上在欧洲没有继续进行下去。就连放弃了罗马教教义的英国也是如此,虽然英国已经将改正教的信仰定为了国教,但是英国的国教却仍然保留了罗马教的许多风俗和仪式。

大概从16世纪中期,也就是主要的改革家领袖逐渐离世之后,改正教就出现了种种的问题,在真理上故步自封、不思求进,尊重人的遗传过于上帝真理的亮光;在灵性上不求圣洁、追求世俗;在敬拜仪式上,普遍的形式化了。这样的状况,就像《启示录》预言到的那样,在论到“撒狄”时期的教会时说到:“我知道你的行为,按名你是活的,其实是死的。”【启3:1】这里说到,按照改正教的名字应该是非常不错的信仰经历和状态,但是按照改正教的现状来说,改正教却失去了真正改革的精神,改正教就像死去了一样。这是真实的。

【启3:2】“你要警醒,坚固那剩下将要衰微(原文作死)的;因我见你的行为,在我上帝面前,没有一样是完全的。”这里说改正教会几乎上将要“衰微”了,也就是将要死了,需要尽快获得救赎;并且改正教的行为没有一样是完全的。这就是改正教破败的状况,真是令人心痛。虽然改革家花费了那么多年、那么多的心血,但是最终却似乎以这样的衰败的景象告终,这真是令人百思不得其解,又令人心痛。从16世纪中期到18世纪中上期,这大概不到200年的时间,改正教就这么快的堕落了。但是这就是历史的规律。

【启3:3】“所以要回想你是怎样领受、怎样听见的、又要遵守,并要悔改。”上帝呼吁改正教会尽快悔改,让他们重新回到宗教改革的精神中去。

【启3:4】“然而在撒狄,你还有几名是未曾污秽自己衣服的,他们要穿白衣与我同行,因为他们是配得过的。”这里提到就在改正教会普遍堕落衰败的时候,教会中还有少许忠心的子民,他们是未曾污秽自己衣服的,这是指16世纪中后期和17世纪中上期之前的那些依然在改正教的亮光之下坚守信仰的人。这些人受到了普遍的逼迫和艰难。这就是我们前面学习过的英国那个时期出现的改革家以及他们遭受迫害的经历。就像16世纪后期的拉替麦和约翰·诺克斯,还有17世纪的约翰·班扬,当然还有他们同时代的改革家,这些少数的人,在改正教黑暗的时代中,就像是黑暗时代的明星一样,虽然不多,但是却一直是穿白衣与主同行的人,一直是在争取宗教信仰自由的人。

当然,还有17世纪初期出现的英国的清教徒,就是那些看到英国国教的腐败、形式化和退后状况,而选择坚守真正宗教信仰自由和良心自由的人,他们在争取信仰自由的路上,经历了很多的磨难,就是来自于英国政府和国教教会当局的逼迫,但是即便是面对种种的艰难和丢失性命的危险,他们也要捍卫真理到底,这样的精神就是那个时代需要的精神,就是坚守已有亮光的精神。这也就是本章的主要写作对象。

以上这些都是在18世纪中上期,约翰·卫斯理进一步改革之前出现的问题和少数忠心的人。相比较约翰·卫斯理,他们所做的工作只是为要坚守宗教改革第一阶段的改革成果之人,他们仍然是处于“撒狄”教会时期。

本章在整个《善恶之争》中基本上属于一个过渡章,相当于是,既说明了宗教改革第一阶段工作的结果,也就是改正教的现状,虽然还有少数忠心的儿女,但是他们凭自己的力量仍然无法挽回改正教的状况;就在这个时候,上帝兴起了约翰·卫斯理他们,就发起了进一步的改革工作,也就是宗教改革第二阶段的工作——圣洁运动,本章也就为第二阶段的改革工作提供了一个背景,隐含的说明了第二阶段的改革;但是在第二阶段的短暂改革之后,本章最后又提到了19世纪初期改正教的世俗化现状,教会又走向了下坡路,这也就意味着需要进行另一次的改革了,这就为后期宗教改革运动的第三个阶段——复临运动的到来作了铺垫。这就是承上启下的内容。

诚然,本章并没有明明提到宗教改革第二阶段和第三阶段的改革运动,因为这两个运动在本章之前和本章之后已经讲过或者是即将要讲了,所以本章更主要的是在说明,宗教改革的成果如何,整个欧洲旧大陆基本上都拒绝宗教改革的亮光了,即便是接受了宗教改革亮光的改正教又如何呢?状况也不好,虽然还有少数忠心的人继续坚守和维护宗教改革的精神,但是仍然无法力挽狂澜。这也就是本章的主要内容。

关于以上的内容,在本章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些相关的信息:“英国的国教虽然拒绝了罗马的权威和教条,但多少仍有她的风俗和礼节搀在崇拜之中。”(1段)“教会方面既有国家的权威支持,就不准人对于她的仪式有什么异议。国家的律法规定人必须参赴国教的礼节,凡未经许可的宗教礼拜聚会一律禁止,违者处以监禁、放逐或死刑。”(3段)我们看到改正教会当时所表现的精神开始变质了。

至于我,我为目前改正教会的状况万分痛心。他们故步自封,不肯求进。路得派的人不肯相信路得所没有讲过的话;……喀尔文派则固守上帝的这个伟人所留给他们的道理,其实这个人并没有看到一切的真理。这是一件极大的不幸;因为这些领袖虽然是照耀着当时代的亮光,但他们并没有参透上帝全部的旨意。”(10段)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16世纪后半期开始到17世纪初期的改正教会的现状,在信仰上出现了盲目自大、故步自封、不肯求进的状况。这样的状况也就是迫使清教徒离开的原因。

我们继续看:“然而这些清教徒虽是诚实并敬畏上帝的人,但他们那时对于宗教自由的大原则还没有正确的认识。”“就是在第十七世纪最先进的思想家和道德家之中,也只有极少数的人正确地认识到那伟大的原则。这原则乃是新约的产物,就是承认上帝为人类信仰的唯一向导。”“这些改革家虽然拒绝了罗马的教条,但他们还没有脱离她这种偏执的精神。罗马教长期的统治所笼罩在整个基督教界的深浓黑暗,还没有完全消散。”“那些殖民者通过了一条规则,指定惟有基督教徒能干预政治。这就成立了一种变相的国教。人民必须纳税来供养教政人员,官厅也有权柄镇压异端。这样,国家的权柄就执掌在教会手中了。这些办法不久就造成无可避免的结果,就是逼迫。”(12段)

这里向我们说到,即便是这些追求信仰自由的清教徒逃到了美洲新大陆去,他们在那里还是出现了问题,就是还没有完全脱离罗马教那种想要控制人的精神,说白了这不只是罗马教控制人的精神,这实际上就是每个人败坏人性本身的问题,如果我们自身的问题没有靠着上帝的恩典得以解决的话,我们都会表现出这样的精神。这些清教徒虽然带着一切好的动机和目的来到了新大陆,但是由于他们没有获得进一步的认识和真理亮光,他们也就没有获得上帝改变人心的能力,他们也就无法获得胜过内心人性败坏的经验,这就说明他们需要一次进一步的改革,需要获得进一步的亮光,这就是上帝借着约翰·卫斯理所带来的亮光。

我们继续来看本章的话语:“鲁滨逊和罗杰·威廉斯所那么豪勇维护的大原则──真理是进步的,基督徒应当随时接受上帝圣言中所照耀的一切亮光──竟被他们的后人所忽略了。美国的改正教会──欧洲的教会也是如此──虽然受了宗教改革运动那么大的福惠,但没有在改革的道路上勇往直前。虽然时时有少数忠心的人兴起,宣讲新的真理并揭露教会所长久保留的谬道,可是大多数的人都像基督时代的犹太人或路德时代的罗马教徒一样,满足于他们祖先所相信的道理,并照他们作人的方法作人。

这里的话语,隐含着18世纪中上期开始,约翰·卫斯理所发起的进一步的改革,因为这里说,清教徒在美国建立起家园之后,改正教会在面对新的真理之时,他们仍然是故步自封、固守遗传。这就是约翰·卫斯理带来的进一步的亮光,就是强调要因着上帝的恩典,胜过自己人性的邪情恶欲,可以过圣洁的生活结出圣灵的果子。当然,他也揭露当时改正教会的谬道和堕落状况,但是这是当时的人普遍拒绝的。

这里说:“因此宗教又堕落到徒具形式的地步;而且他们仍保留了许多错误和迷信。原来他们若能一直行在上帝圣言的光中,就必能放弃这些错误和迷信。于是宗教改革运动所引起的精神渐渐消失了,以致这时的改正教会本身竟也迫切地需要改革,几乎像在路德的时代罗马教会需要改革一样。因为这时教会中也存在着同样的世俗的欲念和属灵的愚昧,同样地尊重人的意见,并用人的理论代替上帝圣言的教训。

在约翰·卫斯理他们奋斗了50多年,并且在他离世之后,又过了几十年,这前后差不多不到100年的时间,到了19世纪初期,改正教会又开始走向世俗化了,当大家都忽略查考圣经,也轻看圣经的时候,改正教会又走向了堕落的状况。这种状况,一直到后来的威廉·米勒尔兴起来,发起的复临运动,才进行了进一步的改革。从约翰·卫斯理的改革到威廉·米勒尔的改革,大概又经历了100年时间。

我们来看一下本章关于19世纪初期教会状况的记载:“第19世纪初叶圣经广为销行,因此便有大光照耀在世界上,但是真理的知识和信仰的实践并没有同样地进步。”撒但“为要达到他的目的起见,他就引诱多人轻看圣经。人们既忽略查考圣经,他们也就继续接受虚伪的解释,并保持许多没有圣经为根据的道理。”“这时撒但不是引诱基督徒与异教徒联合,乃是与那些溺爱世俗的人,就是以世俗为偶像的人联合。”“骄奢淫佚竟在宗教的伪装之下滋长起来,于是教会腐化了。撒但继续歪曲圣经的道理,于是那败坏千万人的遗传就根深蒂固了。教会一直高举并维护这些遗传。”(27段)这就是撒但的策略,撒但一方面引诱人忽略查考圣经,另一方面又引诱人与世俗联合,于是教会就腐化了。

所以,本章的重点是在说明欧洲宗教改革的结果,以及那些少数的余民为要坚守信仰自由的原则,而不得不遭受逼迫、背井离乡、逃离旧大陆前往新大陆的经历,以及在新大陆他们又面对的问题,以及后来的结果。由此看来,宗教改革之后,改正教会真是经历了一波三折的状况,上帝为要挽救改正教会的败坏,也付出了很大的努力。

当然,本章的标题是“美国的祖先”,这个是沪中版翻译的内容,但是本章在原文中的标题是:The Pilgrim Fathers,这在英文中是一个专用短语,这个意思是指:清教徒前辈移民。这也就是美国的祖先,所以这种翻译也差不多是对的。可见,本章主要体现了欧洲旧大陆和美洲新大陆是如何连接起来的,福音运动的中心是如何从欧洲转移到了美洲的,就是说在宗教改革的时候,欧洲是运动的中心;后来到了复临运动的时候,为什么美洲又成了复临运动的中心了呢?这个中间的“桥梁”是如何架接起来的呢?这个是如何从旧大陆过渡到新大陆的呢?这就是本章内容的一个重要意义,所以我们说本章实际上是一个过渡章,也是把历史过渡到末时代去的一个纽带。当然,约翰·卫斯理的改革运动最能体现这个过渡了,他是从欧洲到美洲去的路上受到了摩拉维亚教派的影响,后来他的改革也是从欧洲开始,又带到了美洲。这是很有意义的。

我们看到这个过程:先是英国英格兰的清教徒由于抗拒国教的腐败和控制精神,为要争取信仰自由,而离开国家,前往荷兰避难,当然在这中间,他们遭受了非常大的逼迫和打击,但最终他们胜过了这些试炼;然后他们在上帝进一步的引领中,带着为要争取信仰自由的目的和理想,就在1620年又从荷兰到英国的普利茅斯,然后在1620年9月6日从普利茅斯坐着“五月花号”船,横渡大西洋,前往美洲新大陆去,包括妇女孩子在内大概有102人。在这里,我们特别需要注意的是,他们的牧师约翰·鲁滨逊对他们临别时的讲话,那是一番出自于圣灵的,对当时和现今都意义重大的讲话。

我们来看看这些话语:“无论上帝的旨意如何,我在上帝和祂的圣天使面前嘱咐你们,只要在我跟从基督的事上跟从我。如果今后上帝用祂的其他工具向你们显明任何真理,你们要随时接受,如同你们过去接受我所传给你们的真理一样;因为我深信上帝将要使祂的圣言发出更多的真理和亮光。”(9段)“切莫忘记你们教会的誓约,在那誓约中,你们曾经同意行在上帝所已经指示或将要指示你们的一切道路之上。要记得你们向上帝并彼此之间所立的诺言和誓约,就是要接受祂将来在祂的圣经中向你们所显示的一切亮光和真理;但同时我劝你们要谨慎查考你们所要接受为真理的一切新道理。”(11段)

这些话语都是出自于圣灵的真理,这些话语体现了宗教改革真正的精神和原则。这也是值得我们今日的教会倍加学习的精神。

当他们到达美洲之后,建立的第一个殖民地就是马萨诸塞殖民地,就是后来的马萨诸塞州。他们在那里建立了政权,但是又出现了类似于英国国教的状况。就在第一批移民到达美洲11年之后,也就是1631年,有一个叫罗杰·威廉斯(Roger Williams)的英国牧师来到了马萨诸塞殖民地,但是他看到的现状是令人失望的。于是,他就呼吁教会要进行改革,他呼吁要政教分离,他呼吁要争取良心自由和信仰自由,但是他的呼吁遭到了极大的反对,甚至当局就把他驱逐出去了,他离开了马萨诸塞殖民地,往南走,经历了种种艰难之后,在那里又建立起一个完全拥护信仰自由的殖民地,也就是现在的罗得岛州。这个殖民地当时成为了遭受迫害之人的避难所。

在本章中记载了相关的话语:“他声称官厅的本分是遏制罪恶,但万不可控制信仰。”(13段)“当时美洲殖民地的居民都必须参赴当地所设立之教会的聚会,不然,就要受罚款或监禁的处分。”“他认为英国法典中最坏的一条就是强制人在国教的教会里作礼拜。他又认为勉强人与信仰不同的人联合,乃是公开违犯他们天赋的权利;勉强不信教和不愿意的人参加公众礼拜,无异是鼓励人假冒为善。”(14段)

经过了几个月的颠沛流离,他终于到了那拉甘西湾的海岸(Narragansett Bay纳拉甘西特湾海岸),他就在那里奠立了一个新政府的基础,就是现代第一个真真实实承认信仰自由之权利的政府。罗杰·威廉斯的殖民地的基本原则是:‘人人都应当有自由按照自己良心的见解敬拜上帝’。他那小小的一个州罗得岛(Rhode Island)成了受压迫之人的避难所,而且这一州的人数继续增多,地方渐渐繁荣起来,直到它的基本原则──政治和宗教的自由──成了美利坚共和国的基石。”(17段)

他们以圣经为信仰的基础、智慧的泉源和自由的宪章。他们在家庭、学校和教会中殷勤教导其中的原则,它的果效便在俭朴、知识、纯洁和节制上显明出来了。这足以证明圣经所教导的原则乃是国家强盛的可靠保障。

【大纲结构】

第一部分(1-11):讲述了第一批到美洲新大陆去的清教徒前辈移民是如何离开英国国教的,又是如何到荷兰去的,然后又是如何从荷兰到美洲去的;也就是他们是带着什么目的和精神前去新大陆的。

第二部分(12-22):讲述了第一批清教徒到达美洲之后出现了什么问题?当罗杰·威廉斯到达美洲之后,面对着什么争战,然后他又是如何为争取信仰自由,而在美洲建立起一个真正代表信仰自由的避难所的。

第三部分(23-27):讲述了在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初期,改正教会又一次陷入到腐败、堕落的状况中,撒但以世俗化的策略败坏着教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