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弟兄姊妹,大家好!《善恶之争》这本书在原著中的书名是the Great Controversy,直译过来就是:大斗争。也就是基督与撒但之间的大斗争,就是善恶两大势力之间的大斗争。这样的斗争由来已久,从天上到地上,从基督降世之前到基督升天之后,历代的斗争都是源于这一场善恶的大斗争,整个人类的历史就是善恶大斗争的历史,整部教会的历史也就是善恶大斗争的历史。《善恶之争》这本书虽然是在讲述新约教会的历史,但是比起详细的叙述历史的每一个事件来说,预言之灵更主要的是揭露了历代善恶大斗争的本质;让我们看清楚基督和撒但双方不同的作为,以便于这末时代的百姓,在末后的善恶大斗争中能够站立得住!所以在现今的时期,我们学习《善恶之争》这本书显得尤为重要!

今天我们学习的是《善恶之争》这本书的第8章:路德在议会前

主题思想

本章围绕着“路德在议会前”这个主题,主要讲述了在宗教改革的重要时期和高峰阶段,上帝是如何引导马丁路德在君王、诸侯和罗马教廷这一宗教势力面前,为真理进行斗争的;他又是如何与环境和自身人性的软弱进行较力争战的;他是如何依靠上帝的能力争战得胜的;上帝又是如何训练并保护他的仆人免受肉体和灵性的危害的,这就是我们在本章中需要思考的内容。

这也就是宗教改革运动的意义所在:一方面是与外部的仇敌进行争战,另一方面也需要与自身的人性软弱进行争战,最终使我们学习依靠上帝的帮助和膀臂得胜,这些都是维护真理最好的核心内涵,上帝是改革运动的总指挥者和引导者,我们需要仰望上帝,也就能得到上帝对我们的训练和造就,包括身体上的和属灵上的。这就是宗教改革的意义,本章正是借着马丁路德与政教联合势力的抗争,来说明宗教改革运动的核心意义。

所以,马丁路德在议会前,实际上是指马丁路德在政教联合的势力面前,他是如何为真理而争战的。这样的经历对于我们末时代所要经历的事件,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因为在末时代我们也将会面对政教联合的势力对我们的迫害。

说到这里,我们首先要思考一些相关问题,看起来是话外题,但却是我们学习这一段宗教改革的历史非常重要的内容,我们只有明白了这些相关内容,才能更好的理解上帝之所以在德国兴起马丁路德进行宗教改革的意义,上帝为什么选择德国?又为什么选择德国的威丁堡开始发起宗教改革?《善恶之争》第7章和第8章中提到的许多地名究竟是怎样的一种存在,是虚构的呢?还是真实的呢?那么现今在哪里呢?这些都是我们需要简要了解的。

除此之外,我们还要提起一个重要的词汇,那就是“神圣罗马帝国”。这是我们在学习《启示录》的时候提到过的,特别是我们学习第6号的时候提到过的。“神圣罗马帝国”存在的时间是962—1806年,简称“神罗”。什么是“神圣罗马帝国”呢?实际上它既不神圣,又与罗马没有关系,但是它与宗教与政权的联盟有关系。“神圣罗马帝国”是指罗马教皇有权力加冕皇帝的国家和区域。就是说一个国家的皇帝由教皇来加冕,并且教皇出于感谢,又把被加冕的皇帝冠以罗马“奥古斯都”的称号,由于“奥古斯都”是一种尊称,又由于这其中参合着教皇对皇帝的祝福,所以该国家就被称为“神圣罗马帝国”。

但值得说明的是,“神圣罗马帝国”并不是由一个国家组成,而是由许多欧洲小国组成的,当时有很多欧洲公国,这些就构成了神圣罗马帝国。神圣罗马帝国最大的时期包含的区域,大概是现今的德国、荷兰、比利时、瑞士、奥地利、捷克(波希米亚)、法国东部、意大利北部、波兰西部,这些区域。由此可见,在现在看来,神圣罗马帝国的核心部分,就是德国。德国在那个时代是由许多小公国组成的,也被称为诸侯国,这其中主题部分就是萨克森公国(Saxony);而威丁堡正是萨克森公国的一个核心城市。

这就是上帝从德国开始发起宗教改革运动的原因,而且上帝选择以威丁堡这个城市作为运动的开端所在地,因为它是核心中的核心。简单来说,威丁堡是萨克森的核心,而萨克森是德国的核心,而德国又是神圣罗马帝国的核心。神圣罗马帝国在当时欧洲有着重要的影响,可以说是欧洲的核心。上帝为了使宗教改革运动的火烧遍整个欧洲,就选择了德国。这就是上帝的智慧和引导。

在以上的内容中,大家可能会问萨克森(Saxony)是什么地方呢?这就是我们在《善恶之争》第7章和第8章中看到的“撒克逊”(Saxony)这个地方,这是翻译上的问题,现在中文在国际上的翻译,都是“萨克森”(Saxony),换句话说,你在官方的网站上,找不到“撒克逊”这个德国的州名,只能找到“萨克森”这个州名。所以,为了使大家便于了解情况,我们在这里也采用中文翻译统一的用法。

大家知道,萨克森现今是德国的一个州,称为萨克森—安哈尔特州。而威丁堡(Wittenberg)是萨克森—安哈尔特州的一个重要城市,“威丁堡”在现今中文统一的翻译中,也不叫“威丁堡”,而是被称为“维腾贝格/维滕贝格/威登堡”,属于德国中东部的一个城市。

我们以此类推,同样来看看《善恶之争》这两章中提到的其它的地名,“奥斯堡”(Augsburg)这个城市就是“奥格斯堡”,它位于德国巴伐利亚州,是属于德国中南部的城市,当时该城市是一个贸易聚集地,经济最繁华的时代是在15、16世纪,它在当时也是一个帝国自由城市,属于神圣罗马帝国直接管辖,这就是当时为什么选择奥斯堡作为审问路德的地方,因为这样的城市是教皇和皇帝都有权力的自由城市。

在本章中出现的“俄姆斯”(Worms)也就是“沃尔姆斯”,它位于莱茵兰—普法尔茨州(简称莱法州),是属于德国西南部的城市,这在当时也是一个帝国自由城市,也是受神圣罗马帝国直接管辖。这也就是为什么当时要选择俄姆斯这个城市作为召开德国议会,并作为审问路德的地方。

而马丁路德退隐的“瓦特堡”(Wartburg)是一座中世纪城堡,位于德国图林根州爱森纳赫市城西的小山上,为罗曼式建筑,现今在中文中的翻译为“瓦尔特堡”,1999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马丁路德大概是在1521-1522年间在此隐退。非常有意思的是,瓦特堡在现今德国的版图中,甚至比威丁堡更占据核心位置。

实际上,瓦特堡在当时都是属于萨克森公国的一部分,所以选侯腓特烈当时能把路德安排在那里作为退隐之处。而且瓦特堡是森林深处小山上的一个地方,在这里马丁路德既然远离了世俗的喧嚣,就能更加安静的得到装备,并为上帝所引导,这就说明瓦特堡就像是乡村生活一样;再者,马丁路德从那里发出的信息,能够传遍周围各地,这就是上帝预备的核心点和制高点。

这就是我们以上所了解的一些相关内容,这些是我们理解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的重要基础。我们只有认识了这些,才能充分的理解上帝为什么在那样的时期,并在德国这样的国家,又在威丁堡这个城市发起宗教改革的原因。可见,天时、地利、人和,这就是上帝所选择的重要标准。并且那个时候正是处在第6号的时期,上帝必须在神圣罗马帝国的范围内,将真理显明出来,才能在他们作出选择之后,让审判临到他们。因为上帝是公义和慈爱并举的,上帝在审判恶的势力之前,必须先将大量的亮光和机会赐给他们,一方面是为了所有人的益处,另一方面那些接受了真光的人,先要看明真理之后而出离巴比伦,然后上帝再来审判巴比伦势力,这就是末时代上帝呼召余民出离巴比伦的缩影。

通过我们后面将要学习的内容,大家就可以知道,上帝之所以从德国开始发起宗教改革的巨大意义,因为从德国发起的宗教改革相继会传遍周围的欧洲各国。所以,后面一直到约翰卫斯理之前的所有改革,都是基于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的,也就是说,这些与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都是属于同一个时期的同一种性质的改革。

在本章中,我们重要明白几个点就行。

首先,为什么在如此众多的阻碍面前,上帝依然能够为马丁路德开辟一条通往俄姆斯议会的出路?

第一,俄姆斯议会的机会很重要。虽然俄姆斯议会本身不是很重要,但是这个机会很重要,因为俄姆斯是帝国自由城市,也就意味着周围所有公国和宗教的势力都可以在此聚集,这样,马丁路德就可以在此议会上,向着君王、诸侯、主教、贵族等各方人士为自己的信仰辩护,并为圣经的真理作见证,这就可以使更多的人注意圣经,并使他们认识宗教改革真正的意义,以及改革家马丁路德所代表的精神品质,并使他们真正认识上帝。所以,这个机会必须抓住,这是至关重要的机会。

第二,宗教改革是大势所趋,必然要继续发展,不能受阻。在本章中有这样一段话:“宗教改革运动并没有像许多人所想像的一样,随路德的逝世而终止。改革运动必要继续发展,直到世界历史的末页。路德固然有一番伟大的工作要作──就是把上帝所赐给他的光反照给世人;然而他并没有得到所要赐给世界的全部真光。从那时到现今,有新的亮光继续照在圣经上,有新的真理不断启示给人。”(10段)这段话表明,宗教改革是不会受到阻碍的,因为这是时代所需、人心所向,上帝必会引导。

第三,马丁路德本人深有感触。他认为这是上帝的呼召,这是为真理作见证的机会,他想顺服上帝的旨意前去参加,即便是丢失性命也在所不惜,因为他确信这是上帝的引导。所以,马丁路德个人的信心和决心也很重要。如果前两点上帝都预备好了,但是马丁路德没有信心,那也是不行的。

第四,罗马教廷失败的征兆已经出现。虽然罗马教的使节在大会上,尽他学识和口才的能力为自己辩护,去推翻真理,但是上帝的灵在人心中做工,让人看到罗马教的种种腐败,那些心地正直的人已经开始对罗马教的说辞变得厌倦。

罗马教廷历代以来攻击提倡真理之人的武器,无非就是自己的人数、地位、权势、口才和学问,这些是不能真正打动人和折服人心的,这些对于那些真正追求真理的人,只能感到厌倦而无聊。因为只有圣经的真理才能真正改变人,也才能真正吸引人。

以上的这四点原因正是在说明,为什么在那么多障碍面前,上帝依然能为马丁路德打开前去参加议会的出路。这也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有望大家在实际的经历中去领悟这些内容的现实意义。

我们还要思考一点,马丁路德三次在俄姆斯的议会前,是如何为自己的信仰辩护的?他经历了什么?表现了什么样的精神品质?

第一,马丁路德第一次来到议会面前的时候,他面对包围着他的显赫人物,变得有些胆怯和困窘,这也就说明上帝允许他看到自己人性的软弱,以便于他可以选择依靠上帝。但是不管怎样,他还是依靠上帝的智慧,回复了议会所提出的两个问题。这就为他进一步为自己的信仰辩护争取了充分的预备时间。

在本章中有这样的话语:“路德提出这个请求,乃是智慧之举。他使大会看出他行事不是出于情感的冲动。他这样镇静和自制──在他这向来表现自己是勇敢而不肯妥协的一个人,是出乎意料之外的,并且增强了他的力量,使他此后在答复这个问题时,可以表现得慎重而果断,智慧而庄严,以致他的敌人都感到惊奇而失望。”(35段)

第二,马丁路德在第一次议会结束之后,他因人性的软弱而心灵充满痛苦,他最主要的是害怕不能为真理做好见证而痛苦。但是他在向主较力祷告之后,他像雅各一样得了胜,于是他从上帝那里得到了属天的能力和帮助,这就为他第二次来到议会前作好了准备。上帝允许这样的经历出现,就是要他学习不靠自己,而要靠上帝的智慧。

在本章中有这样的话语:“第二天他必须出席陈述他最后的答复。有一个时候,当他想到那些集合起来反对真理的势力时,他就意志销沉了。他的信心动摇了;他不禁畏惧战栗起来,恐怖压倒了他。在他面前的危险增多了;他的敌人似乎要得胜了;黑暗的权势将要占优势了。有乌云笼罩着他,似乎把他和上帝隔开了。他渴望得着万军之主与他同在的保证。在心灵的痛苦中他仆倒了,面伏在地,期期艾艾地倾吐出忧伤的呼吁。这种呼吁只有上帝能完全了解。”(36段)

一位全智的上帝让路德认识到自己的危险,使他不致倚靠自己的力量,擅自进入险境。那压倒他的恐怖,并不是因为他畏惧那似乎立刻就要临头的肉体的患难,苦刑或死亡。他乃是感觉到自己的力量不足以应付这个危机。他惟恐真理要因他的软弱遭受到损失。他如此和上帝较力,并非为他自身的安全,而是为了福音的胜利。这种心灵的痛苦和斗争正和以色列夜间的孤静河边的挣扎一样;也像以色列一样与上帝较力得了胜。在他极软弱无力的时候,他的信心紧紧地抓住基督,就是那位大能的拯救者。于是他得到保证,上帝决不让他单独出席大会,这样他就得到了力量。他心里又重新有了平安,并因上帝让他在国家的君王面前高举上帝的道而感到兴奋。”(38段)

第三,当他再被带进议会的时候,他面上没有一点畏惧和不安的表情。他很镇静温和,同时也勇敢而高贵地站在世上的伟人当中,俨然作为上帝的见证人。皇帝的大臣现在要他肯定地答复是否愿意撤回他所讲的道理。路德用一种缓和而谦卑的声调作了答复,既不激昂,又不急躁。他的举止谦恭有礼,同时也表现有信心和喜乐,使会众感到惊奇。路德说:“若不是藉着圣经的明证,或清晰的推理使我信服,若不是根据我所引证的经文使我满意,若不是使我的良心受到圣经的约束,我就不能也不愿撤回这些著作。因为一个基督徒违背自己的良心是不妥当的。这就是我的立场,此外我别无主张;惟愿上帝帮助我,阿们。”(47段)

第四,当马丁路德最后一次被带到大会上时,他明知自己的危险,但他在大会中说话,仍然表现一种基督化的庄严和沉着。他的话语里没有一点骄傲、感情的冲动或虚伪的作风。他竟忘记了自己和那些包围着他的大人物,只感觉到自己是站在那远远超过皇帝、君王、教皇和主教之上的圣者面前。

我们还要看到,马丁路德在俄姆斯的议会前为信仰辩护,带来了怎样的结果,以及这次为信仰辩护的意义是什么?

第一,这次议会上路德为信仰作辩护的结果是非常清楚的:一个结果是那些拒绝真理的人,他们故意闭着眼不看真光,最终就被撇在黑暗之中。这就像查理皇帝当时那样的境况。另一个结果是那些看到了真理的人,就欣然选择接受,这样的人就进入到了改革运动的大潮中,越来越光明。

在本章中有这样的话语:“藉着路德的见证,基督已经用大能和威严讲话,并一时令他的朋友和敌人都肃然起敬而大为惊奇。有上帝的灵临格在大会之中,感动全国首领们的心。有几位诸侯大胆承认路德的改革运动是正义的。许多人的心被真理所折服;但有一些人所受的感动只是暂时的。还有一些人虽然当时没有发表意见,但经过亲自考查圣经之后,再过一段时期就成了宗教改革运动无畏的拥护者。”(53段)

然而查理故意拒绝路德所陈述的真理。他写道:我坚决主张步我祖先的后尘。他已经决定不肯违犯旧规,甚至真理和公义也可置之不顾。因为他的祖先都是拥护罗马教廷的,所以他也要照样而行,连教廷的残酷和腐败他也要袒护。他就这样拿定了主意,凡他祖先所未曾接受过的亮光,他一概拒绝接受;凡他祖先所未曾履行过的责任,一概拒绝履行。”(59段)

现代有许多人也同样地紧紧依照祖宗的习惯和遗传。当主赐给他们新的亮光时,他们就一概拒绝,因为他们的祖先既没有得到这些亮光,也就没有接受。”(60段)

那些拒绝真理的人,之后就合起来组成了政教联合的势力,颁布了对马丁路德制裁的法令,也就是死亡令的下达。这样的事在末时代也要重演,在末时代的死亡令也是政教联合的势力下达的。

第二,马丁路德在俄姆斯的这一次议会上为宗教改革的信仰所作的辩护,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本章中有这样的话语:“由于他坚定不移的忠心,教会终于获得了释放。一个新的、更美好的时代已经开始了。这一个在自己的宗教信仰上敢想敢作的人,不仅影响到当时代的教会和全世界,而也要影响到以后的每一个时代。他的坚强和忠心将要激励每一个遭遇同样经历的人,直到末时。在那一次的会议上,上帝的能力和威严已经显现出来,超过了人的计谋和撒但的权力。”(67段)

最后,我们要思考一下上帝为什么隐藏他的仆人马丁路德呢?

第一,这是为了他的仆人脱离仇敌的愤怒,使他仆人的生命得到保全。

第二,这也是为了使他的仆人获得一段安静的时间,可以完成上帝指定给他的工作,比如在这段时间中,马丁路德将新约圣经从希腊文翻译成了德文。

第三,这也是为了保护他仆人属灵的利益。因为宗教改革的成功,使得改革家在许多的称赞和荣誉的光环之中,会有产生骄傲的危险。上帝保守他远离属世的支持,就可以避免这些试探。

第四,这也是为了上帝百姓的属灵益处。因为人性的一个软弱就是,很容易将自己的思想和感情转移到上帝的工具身上,而不能再继续依靠上帝。上帝这样做就是要转移大众的思想和感情到上帝那里,使他们与上帝建立正确的关系。

第五,这更是为了上帝圣工的益处。因为当人把自己高抬起来的时候,当人因工作的成功而忘记上帝的时候,当人不再仰望上帝而是仰望人的时候,上帝的工作就会受到拦阻。

所以,正是因为以上的原因,我们看到历代都有上帝的仆人被隐藏的事情,我们要结合现实看明上帝的旨意。很多时候,我们不能明白其中的意义,在现实的经历中仍然容易把人当作偶像,这样就害人害己;或者是走另一个极端,就是一点都不尊重上帝所拣选的人,不是打击,就是毁谤,还自以为是在为上帝发热心。这都是我们需要提防的。

【大纲结构】

第一部分(1-29):讲述了马丁路德在前去参加俄姆斯议会的道路上所面对的种种障碍,以及他是如何带着坚定的决心和信心胜过这些障碍的,上帝又是如何为他打开前去参加议会的门路的,由此看来宗教改革是大势所趋,是上帝在引导,必然要继续向前发展,不可阻挡。

第二部分(30-54):讲述了马丁路德来到俄姆斯,站在议会前是如何为真理辩护的,在面对环境的压力和自身的软弱之时,他是如何依靠上帝的力量和帮助的,他又是带着怎样的精神品质为信仰作见证的。他最终是如何得胜的。

第三部分(55-76):讲述了马丁路德在议会前为自己的信仰辩护的后果,一方面是圣灵在人心中动工,很多人的内心都受到感动,但是也有很多人内心更加刚硬了,他们已经故意闭眼不看真光,只固执于人的遗传,这就是两种不同的结果。但是,上帝的仆人改革家马丁路德最终却得到了上帝的保护,继续发挥更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