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弟兄姊妹,大家好!在我们学习了讲解耶稣生平的《历代愿望》这本书之后,我们还要学习有关基督教导方面的书籍。而《基督比喻实训》是全面而系统的讲述基督的比喻所发表教训的书籍,也就是基督在传道的过程中所讲的那些实物教训。这本书在原著中的书名是:Highways to Heaven,就是“通向天国的高速公路”之意,简称“天路”。所以,本书的主题就是借着这些比喻,向我们展示基督徒品格的发展要素和经验路线图。

今天我们学习的是《基督比喻实训》这本书的第28章:恩典的报赏

【主题思想】

本章围绕着“恩典的报赏”这个主题,主要讲述了我们在运用才干做服务工作的时候,不要带着想得报酬的动机,也就是不要带着雇工的精神,而要带着真仆人的精神,也就是不为报酬而完全献身服务的精神。本章是在前面内容的基础之上进一步展开的内容,前面的25章讲到我们要按照上帝的旨意,运用我们的才干做服务的工作;26章讲到我们要带着为永恒作打算、能与天使交朋友的心来做服务的工作;27章讲到我们要带着真邻舍的精神——也就是怜悯的精神做服务的工作。本章28章就进一步讲到要带着不为得报酬的心做服务的工作。

实际上,这几章的内容真实的反映了我们经常出现的问题,我们在献身为主服务的工作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问题:第一,我们很多的时候,并没有切实的按照上帝的旨意运用才干,为上帝为他人做服务的工作;第二,我们也有的时候会为了眼前的、今生的利益做工;第三,我们还有的时候并没有带着真邻舍的精神做服务的工作,很多时候美其名曰是在为主做大事业,实际上我们却忽略了真正的本分和精神;第四,我们更多的时候还总想着得多少报酬的心为主服务。这些都是非常真实的现实情况,这些内容都是在谴责那些自称为主做工、却没有带着正确动机和精神的人。

这也真实的反映了另一个方面的问题,那就是可以显明我们里面是否真正存着基督的属性品格,我们是否真正穿上了基督的“礼服”,这也就是前面24章的内容。反过来说,我们如果在服务的工作中没有表现出服务应有的精神,这也就表明我们也不可能借着这服务的工作发展我们的才干和美德,也不可能因着这样的工作建造基督化的高尚完美品格。所以,我们带着错误的精神做主的工作是没有益处的。

本章的内容向我们提出一个很形象的概念,那就是“雇工的精神”。雇工的精神最典型的特征,是以获得报酬作为动机和出发点服务的精神。那么,又是什么导致了他以获得报酬作为服务的出发点呢?就是他靠自己的功劳得救的心;那又是什么导致了他想依靠自己功劳得救的心呢?就是他自以为义、自我感觉良好的精神;那么,又是什么导致了他有这种自我感觉良好的精神呢?就是他自认为自己先获得亮光,他获得的亮光比别人要多,他信仰和服务的时间比别人多,他的工作量比别人大,他理应有特权比别人多得报酬。这就是按劳计酬的法则,这样的法则是世俗之人的法则,这样的法则是基于一颗自私、以自我为中心的罪恶的心。

所以,雇工的精神,归根结底就是我们不愿意放下人性中自私的根源,不愿意拿掉我们的自我,就是不愿意放下爱自己的心。这种爱自己的心是一颗自私的心,这样的心是没有真正的信仰的,因为这样的内心中没有基督住进来,这就是没有真信仰的意思。因为我们信仰的就是耶稣基督,我们信仰的就是基督里面那样的本性特征,我们需要获得基督的属性在我们里面,我们需要让基督的属性在我们里面作王掌权。基督属性的综合就是爱的属性,所以那些总是爱自己为至上的人,他们就不会有基督爱的属性,也就是没有舍己的精神。所以,这样的人就总是爱先考虑自己的利益和报赏。

那个来到基督面前的青年财主就是这样的人,他向基督询问该做什么才能获得永生,而他又不愿意变卖自己所有的分给穷人,又不愿意来跟从基督;他自称自己已经遵守了诫命,但他又不愿意按照基督所说的话去行。这种看似很矛盾的行为,实际上反映了他所做的是肤浅的服务,他的内心根本没有改变,他遵守诫命也是肤浅的,他并没有获得基督的品格属性,他里面没有真正获得基督的舍己之爱,他里面还充满了爱自我的自私之心。基督向他提出的实际上就是这样的内容,基督要向他显明他的真实状况和需要,但是他不愿意顺从和接受,也就是他不愿意放下自我、获得基督的属性,他不愿意接纳基督在他里面,他就与永生无份了。

我们知道永生是上帝的生命,是不朽的生命,是具有舍己之爱的生命,是与上帝的神性有份的结果。我们靠自己的功劳和行为无法获得永生,因为我们自身本没有这样生命的特性,我们只能从上帝那里获得这样的特性。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永生是上帝对我们的报赏,我们不需要为获得这个而忧心,只要我们愿意努力的选择放下自我,愿意与基督联合,愿意与上帝的神性有份,我们就会自然而然获得基督的属性,就是基督的生命。所以,如何承受永生,如何获得报赏,这个事情的关键不是我们操心如何得永生的这个结果,而是在于如何获得永生的经验和方法。基督向青年财主说明的就是借着与基督联合,借着基督的恩典才能获得永生,基督提供的就是方法和经验,但是青年财主不愿意这么选择,所以他就与永生无份了。

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获得的报赏都是出于上帝的恩典,也就是因着上帝的恩典得到的,离开上帝的恩典我们就无法获得任何属灵的经验、品格属性和永生的报赏。那些带着雇工精神的人,他们不愿意放下自我,他们不愿意放下爱自己的自私之心,他们不愿意获得与基督联合的经验,他们就无法获得相应的报赏。当然这个报赏都与“永生”有关,我们在地上获得的属灵的经验、基督化的品格属性,这些都是带有基督生命的特质的,所以这些都是与“永生”相关的。所以永生是从地上开始的,当我们开始愿意放下自我、愿意选择与基督联合、获得基督的属性之时,正是我们与永生有份之时。持续拥有这样经验的人,最终会在天国与基督生活在一起。这就是最后的报赏。所以,报赏是指从今生在地上所获得属性的经验,以及将来能够到天国去的结果。恩典的报赏,是指这一切都是靠着基督的恩典获得的。

在本章所讲的“雇工的比喻”中,所有进葡萄园做工的工人都同样得到了一钱银子,这是什么意思呢?这就是表明将来我们所获得的报赏都是一样的,都是永生。这个结果是一样的,在质上是一样的,但是量上是有区别的。也就是因着我们放下自我的程度,因着我们与基督联合的程度,因着我们在服务的过程中所表现的精神和动机,因着我们在服务的真精神之下所完成的工作量和成效,我们得到的报赏在量上是有区别的。

比如,144000人虽然是最后的一代得赎之人,但是比起过去各时代得救的义人,他们将来在上帝的国度中,特权是最大的,他们离上帝的宝座最近,他们居住在圣城新耶路撒冷里面,他们有更多的见证,也有更多的冠冕上的星要赐给他们。为什么呢?虽然,将来得救的人很多,都获得了一样的永生,但是因为144000人完全获得了与基督联合的经验,他们完全彰显了基督的品格属性,他们在大患难中都得胜了,这说明他们有着完全降卑、舍己的经验了,这样的人最谦卑、最热诚、最能信靠主、最能忍耐、最能舍己,他们完全不计得失,他们不看自己的酬劳,他们只为了能够尊荣上帝。这就是他们服务的动机和精神,这就是真仆人的精神,这就是比喻中最后一批工人的特征。

最后的一批工人完全没有想到自己要得多少酬劳,他们只为感谢园主能够在最后的时间,呼召他们进入葡萄园里做工,给他们这样好的机会,而没有想到其它方面。他们感恩的精神,使他们完全谦卑和信靠园主的恩典和旨意。他们完全相信园主是公平公义的,他们把自己做工的结果交托给主。结果他们也同样获得了一钱银子。这就说明上帝看中的是我们做工服务的动机和精神,上帝看我们是否愿意放下自我,是否愿意与他联合,是否愿意尊荣他,是否愿意信靠他,是否带着感恩的精神。

即便是我们整天的劳累,即便是我们做了很多的工作量,但是我们如果没有获得真仆人做工的精神,我们如果带着雇工的精神,我们也不能得蒙主的喜悦。相反地,虽然上帝不注重工作量,注重的是我们献身的精神,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只要有献身的精神就可以了,至于工作做的是否有成效,做工的量也都无所谓,这样的态度也是不可以的。这只能说明我们并没有真正做工的精神,我们如果真有献身服务的精神,我们就会为上帝的工作操心负责的,我们就好像做自己的工作一样,我们会非常真诚的对待每一个环节,我们会不以八小时工作制来衡量我们的工作,我们带着这样的精神做工,自然就会有成效,我们做工的量也会不少。

所以,上帝不注重工作的量,而是注重做工的精神。这就话是指单比起工作的量来说,上帝首先注重的是我们做工的精神和动机。并不是说上帝不要我们做工有成效,并不是说上帝不要我们注重工作量。就像我们得报赏一样,虽然我们不应该注重得报赏,但是我们还是可以获得报赏的。

通过这个比喻我们要知道,在实际的生活中,什么样的表现是指一种雇工的精神呢?那种做事不负责任的态度;那种带着本位主义的思想,只看到自己的本分,看不到别人需要获得的帮助;那种总是比较得了多少酬劳的思想;那种不愿意克己牺牲、拈轻怕重的精神;那种体贴肉体、处处为自己着想、以自己的利益为首位的精神;那种自视甚高不愿意与同工合作的精神;那种不愿意顺服安排的精神;那种自己的意见很重要、固执己见的精神,这些都是雇工的精神。

要知道,献身在主的工作上,无论我们做什么工作,都是对我们灵性的一种操练,是一种训练场。不是说我们已经完全训练好了,才让我们去做什么工作,而是我们因为需要操练,品格需要提升,所以我们才要为主服务做工。所以,首先我们要学习的就是放下自我、放下自己的意见,要顺从团队的意见;我们无论什么都要学习顺从的功课,在疗养院也好,在其他工作岗位上也好,我们都要学习顺从的功课。要从心里实实在在放下自我、学会顺从。这样,我们做工才有价值。

所以,做工,就是做成我们内心的工,就是让基督在我们里面作王来做工,就是让圣灵在我们心里做工。当我们这么做工的时候,我们将来都会得到一样的报赏,就是永生的报赏。当我们这么做工的时候,我们工作的量和工作的成效都是非常好的。

最后,我们来谈一下“雇工的比喻”中所包含的五个时间段代表的意义。通过这个比喻我们可以知道这五个时间段分别是:清早(early in the morning)、巳初(the third hour)、午正(the sixth hour)、申初(the ninth hour)、酉初(the eleventh hour)。

如果我们看原文或KJV版本的英文圣经,就会更加清晰。清早(early in the morning),在原文是“清早”;巳初(the third hour),在原文是“第3小时”;午正(the sixth hour),在原文是“第6小时”;申初(the ninth hour),在原文是“第9小时”;酉初(the eleventh hour),在原文是“第11小时”。这样我们就可以知道这里的时间点了,这是按照犹太人的时间点来说明的,这与我们现在所采用的计时法不一样。

犹太人在白天做工的时间就12个小时,从清早开始算起,以早晨出太阳的时候为0点,然后太阳落山的时间是第12点。耶稣也说过这样的话:“白日不是有十二小时吗?人在白日走路,就不至跌倒,因为看见这世上的光。”(约11:9)耶稣也说过另外的话:“趁着白日,我们必须作那差我来者的工;黑夜将到,就没有人能作工了。”(约9:4)也就是说太阳落山之后,天就黑了,就做不了工了,要趁着白日做工。

这样,我们看到,每过三个小时,家主就去呼召一次工人。最后一次他是几点出去呼召工人呢?是酉初,也就是第11小时的时候;他在第9小时呼召了一批工人以后,过了两小时他又出去呼召工人。太阳落山在第几小时呢?第12小时。最后在第11小时呼召的工人,离太阳落山还有多长时间呢?只有一个小时了。太阳下山以后,他们就不能再做工了。

那么,为什么家主在离太阳下山只有一个小时的时候,还要呼召一批工人呢?原因很简单,前面的工人没有完成他们的工作,还需要人来完成收割的工作。太阳马上就要下山了,但是收割还没有完成,所以哪怕只剩一个小时了,他还得出去再呼召人来完成葡萄园的收割。虽然第11小时呼召的工人只做了一个小时的工作,但是事实上,正是由于他们的工作,整个收割才能结束。每一个被召来的工人都重要,而在第11小时来做工的工人更重要,如果没有他们,就不会有收割的结束。

在这个比喻中做工的工人们进入葡萄园都有各自的时间,在各个不同的时间被上帝呼召的工人,实际上是代表了不同的教会时期。如果我们学习过教会历史就会非常清楚。那么,这每批工人在历史上分别代表了哪个教会时期呢?

首先,清早被召的人是象征着犹太人,也就是象征着犹太教会时期。因为基督是对犹太人讲比喻的,基督也是处在犹太教会的时期。在本章也说到了这样的话:“犹太人是最先蒙召进入主葡萄园的。他们因此就骄傲起来,并自以为义。

那么,在“巳初”的时候,也就是在第3小时的时候,被召的工人象征哪个教会时期呢?我们知道犹太教会之后出现的是什么教会呢?就是使徒所在的初代教会时期。《使徒行传》第2章记述了门徒在五旬节被圣灵充满,当时有人讥诮说他们是新酒灌醉了,这时彼得高声说什么呢?“你们想这些人是醉了;其实不是醉了,因为时候刚到巳初。”【徒2:15】彼得回答他们说现在刚到巳初,也就是第3小时。我们要知道他说这句话不是没有原因的,他是知道耶稣所讲的在葡萄园做工的比喻的,他引用了耶稣所讲的时间点,所以他提到“巳初”。彼得知道上帝最初拣选了犹太人,但是他们没有完成上帝的福音工作,然后上帝又拣选了初代教会,要通过使徒来完成他的福音工作。

但是,在初代教会以后,教会开始堕落,沦落到宗教黑暗时期,也就是到了中世纪的时候。在这种情况下主又重新拣选了他的百姓,这就是在“午正”的时候,也就是第6小时出去被召的工人,这些人正是代表宗教改革时期。在中世纪最黑暗的时候,宗教改革家们传播的亮光照亮了世界。在《善恶之争》第3章中有这样的话语:“罗马教廷的中午,正是社会的半夜。不但是一般人民几乎都不知道有《圣经》存在,就连神父们也是如此。”这里说那个时期是最黑暗的时候,是因为那个时候罗马教完全掩盖了圣经的真理,人们都没有有关上帝的真正的光照。为什么又说是在“午正”的时候呢?就像是中午的太阳最大,最烤人一样,中世纪的时候逼迫也是最大的,那个时候罗马教逼迫杀害的基督徒大概有5000万到一亿。所以是受试炼最大的时期。所以,午正的时间代表的是中世纪宗教改革时期的教会。

但是,当宗教改革家的后继者们失去了改革的精神,开始进入沉睡状态之时,福音的工作还是没有完成,所以上帝又去呼召他的工人,这就是在“申初”所召的工人,也就是末时代的工人。这第9小时被呼召的工人,正是象征着复临运动时期的信徒们。正是在所有的改正教都在沉睡的时候,也就是他们完全丧失了他们的先辈——宗教改革家们的热情之时,上帝通过相信耶稣再来的人们兴起了复临运动,他们热心地开始传扬三位天使的信息。通过复临运动兴起的教会就是复临教会。

但是,现在我们已经到了耶稣要再来的时候,马上就要到世界的末时了,上帝收割的工作需要马上结束。眼看着在第9小时召来的工人还是不能完成收割的工作,太阳马上就要落山了,然而在园子里还有很多等待收割的葡萄。这时候怎么办呢?需要重新呼召工人来,加入进来一起来完成这最后的工作。

当通过复临运动而产生的教会(复临教会)不能完成所托付的工作之时,上帝只好从巴比伦再来呼召工人,加入进来,完成最后的工作。那就是过了两个小时之后,也就是还是复临运动的时期,只不过是末期了,要重新呼召进来一批工人。所以,这最后被呼召的工人是为了来完成复临运动时期的工人没有完成的工作的。也就是要结束复临运动的工作的。

那么,最后第11小时呼召的工人代表什么呢?代表晚雨圣灵时期从巴比伦出来的人。预言之灵说:“他们是从其他教派出来的人,是从巴比伦出来的信徒,甚至其中有一部分是从天主教出来的人。他们从巴比伦出来以后,与上帝的教会(复临教会)联合,这些人都以真理束腰,他们的热情比我们更大,他们以这样的热情为了信仰自由而奋斗。

也就是星期日法案颁布以后,接受晚雨圣灵和永生上帝印记的人出去,向这个世界大呼喊:“我的民哪,你们要从那城出来,免得与她一同有罪,受她所受的灾殃。”【启18:4】从巴比伦将会出来很多人。他们那时将会发现谁才是上帝真正的教会,到了那时他们才能发现上帝纯洁的教会,所以他们就会离开他们原先所在的教会,甚至脱离家庭关系的羁绊,然后毅然决然地来到上帝的教会当中。

当他们看到这些最后的真理亮光的时候,他们非常感恩,他们感觉上帝太爱他们了,上帝没有丢弃他们,他们在最后这一点点的时间,还能得到这么宝贵的大的亮光。于是他们非常热心地工作,拿着真理向着他们以前所在的教会传福音。所以,到那时这些人是别的教会最憎恶的人,他们以前所在的教会就大大的逼迫他们,说他们是叛教徒,说他们是异端邪教。这样整个世界都把他们当作叛教者,因此他们当中将有很多人殉道,但也有一部分将列于144000人中,活着变化升天。

【大纲结构】

第一部分(1-20):讲述了基督提出“雇工的比喻”的前提和背景,就是有一个青年财主来见基督的经历。这个青年财主想获得永生,想获得报赏,但是他却没有具备得报赏的资格。他带着雇工的精神想要得到永生的报赏,这是无法实现的。同时,基督的门徒也是在这种错误的精神和观念中,为了帮助门徒,基督就讲述了这个“雇工的比喻”。

第二部分(21-34):讲述了“雇工的比喻”所表明的真实意义,一方面基督借着这个比喻显示了雇工的精神是什么,另一方面基督也借着这个比喻显示了真仆人的精神又是什么。最后,基督向我们说明了天国的原则,那就是基督要按照我们所表现的动机和精神,来决定我们最后的报赏。

第三部分(35-48):讲述了“雇工的比喻”所表明的意义在实际的经历中,具体有哪些形式。也就是说雇工的精神和真仆人的精神具体有哪些表现。也同时向我们说明上帝报赏的原则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