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弟兄姊妹,大家好!在我们学习了讲解耶稣生平的《历代愿望》这本书之后,我们还要学习有关基督教导方面的书籍。而《基督比喻实训》是全面而系统的讲述基督的比喻所发表教训的书籍,也就是基督在传道的过程中所讲的那些实物教训。这本书在原著中的书名是:Highways to Heaven,就是“通向天国的高速公路”之意,简称“天路”。所以,本书的主题就是借着这些比喻,向我们展示基督徒品格的发展要素和经验路线图。

今天我们学习的是《基督比喻实训》这本书的第22章:言与行

【主题思想】

本章围绕着“言与行”这个主题,主要讲述了我们在实际的经历中,要学会顺从圣灵向我们良心所显明的每一个充分的凭据。当圣灵向犹太当局显明有关基督真实身份的充分凭据之时,犹太当局之所以选择不信的原因是什么呢?是因为他们没有那导致顺从的精神;而之所以他们没有那使他们顺从的精神,就是因为他们内心的顽梗,内心的顽梗成为了他们顺从的障碍。所以,如何除掉他们的顽梗,这是至关重要的问题。但是,反过来说,除掉顽梗的重要开端是,他们要选择顺从,要获得顺从的精神。犹太领袖就是因为怀抱顽梗的精神,就导致了他们不愿意选择顺从,即便是有圣灵最明显的凭据摆在他们面前;这样的做法就进一步导致了他们越来越顽梗,越来越心地刚硬,越来越听不到圣灵的声音。所以,我们存着顽梗悖逆的心抗拒圣灵的感动是非常危险的做法。

这就是本章的主题,这就是本章所说“言与行”所表明的意义。本章所说的“言”是指当我们在充分的证据面前,也就是在圣灵清楚的感动和凭据面前,我们所作出的思想的回应;而本章所说的“行”是指我们对于圣灵对我们良心的感动所作出的相应的行为上的回应。

如果我们在思想上存着顽梗的心,那么我们就不会选择顺从圣灵的感动,我们就会抗拒圣灵的凭据,我们也就不会接受圣灵的感动在我们心里,我们也就不会让圣灵在我们里面来主管我们的内心,这样我们也就不会让圣灵在我们里面施行改变我们内心的工作,我们就不会放下我们的罪恶和先入为主的错误观念,我们也就不会接纳基督新的属性进入我们里面。相反地,如果我们愿意选择顺从圣灵的感动和凭据,那么我们内心顽梗的精神就会逐渐地被破除,我们心中圣灵进来的障碍就会逐渐解除;当圣灵进入我们内心的时候,我们就会在圣灵的带领之中经历除旧迎新的经验,也就是经历向自我死、洁净自己人性的罪恶,并且基督的生命属性也会培植在我们里面。

这就是本章所表明的“言与行”的意义。固然,我们都知道不单单要听道,也要行道;也就是说不单单用言语去表达我们的信心,还要用行为去印证我们的信心。但是,这里面具体的含义是什么呢?这个深层的经验是什么呢?就是以上我们所讨论的内容,这也就是本章中向我们所表达的观点。也就是说,并不是我们所认为的那样:“不要用言语去表达那么多,要在行为上实行出来。”或者是:“上帝要凭我们所行的来审判我们。”但是圣经另一处也说到:“上帝要凭我们的话定我们有罪或者是为义。”这样的说法难道有矛盾吗?我们知道,这些话语并没有矛盾,那么这是什么意思呢?

实际上,本章所表明的观点并不是说我们不需要用言语去表达我们的信仰和信心,要知道言语也是行动方式的一种,也就是我们“所行的”。上帝审判我们既要根据我们的行为,也要根据我们的言语。

但是,本章所表明的意思是,我们内心如果获得了圣灵的感动,并且我们也从思想和良心里面认可了圣灵给出的充分凭据,我们也可能在心里面或者是言语上曾经表明过我们的认可,但事实上我们在行动上却否认了这样的感动和凭据。这个行动首先是指言语上不愿意承认,然后是指在行为上更不愿意照着我们良心的感动去行。这就是抗拒圣灵了,这就是顽梗的精神导致了我们的不顺从。这就是本章比喻所说明的“小儿子”的表现,也就是基督时代的犹太领袖们的表现。

而基督时代那些被犹太领袖看不起的税吏和娼妓,他们最开始的时候,由于并没有像犹太领袖们一样得到过充分的凭据和圣灵的感动,所以他们没有作出良心的回应和认可,所以他们依然公开犯罪作恶。但是当他们也得到了圣灵充分的证据和感动的时候,他们选择立即顺从圣灵的感动,于是他们在言语上就开始承认,他们在行为上也开始照着良心的声音去悔改,这就是比喻中所说明的“大儿子”的表现。

我们来看本章的几段相关话语:

基督曾向当时的犹太领袖们提供了充分的凭据,证明祂的权威和神圣的能力。他们虽然不得不相信,仍不肯接受这凭据。基督向他们指出:他们之所以一味不信,是因为他们没有那导致顺从的精神。”(14段)

基督曾宣称施洗约翰是先知中最大的一位。祂向听众指出,他们有充分的凭据,可以确知约翰是从上帝那里来的使者。”(19段)

祭司和长老已经得到基督权能无容置疑的凭据。他们已经从祂洁净圣殿的事上看见祂脸上焕发出天上的威权。他们无法抗拒祂说话的能力。祂还在医病的奇迹上回答了他们的问题。关于祂的权能,祂已经给出了不可否认的证据。但这并不是他们所要的。”(6段)

‘我们不知道’,这是一句谎言。祭司们看出了自己的尴尬,就用谎言来掩饰自己。”(9段)

税吏和娼妓是无知的。而这些有学问的人则是了解真道的。然而他们仍不肯行在那通向上帝乐园的路上。……那些公然犯罪而厌恶自己的人,在施洗约翰的手下接受了洗礼。但这些教师却是伪善者。他们顽梗的心乃是他们接受真理的障碍。他们抗拒圣灵的感动,不顺从上帝的诫命。”(16段)

如果犹太领袖们的信仰是真诚的,他们就会接受约翰的见证,承认耶稣为弥赛亚。但是他们没有结出悔改和公义的果子。而受他们所歧视的人倒要比他们先进入上帝的国。”(20段)

我们看到,“大儿子”所表明的一等人并没有获得充分的证据,所以他们刚开始没有获得良心的证据,良心也没有作出回应,他们也就没有在言语、行为上回应这样的带领,所以就依然的公开犯罪;但是,当他们获得了圣灵再一次的凭据之后,他们就立即表示作出回应和顺从。而“小儿子”是获得了良心中充分的感动和证据的人,他们虽然知道这是真理,知道这是对的,知道基督是出自于上帝的,但是他们顽梗的心使他们不愿意承认这个事实,也不愿意从内心中去实行真理,也不愿意顺从上帝的旨意悔改和为他人服务。这样的人,即便是以后再得到其它的证据,他们由于前一次拒绝过,这一次就更加坚定了他们不顺从的做法,于是就越来越悖逆了。这是非常危险的。

这就是本章和本章的比喻所表明的意义,基督就是为了向我们说明这样的经验而设了这个比喻。这就是说,我们在追求圣化经验的过程中,我们一定要提防抗拒圣灵的感动和凭据这样的事,我们千万不要做违心的事,也就是违背良心中真实感动的事。因为我们越抗拒我们就在属灵上越黑暗。同时,我们也不能迟延着不去顺从圣灵对良心的感动,我们如果迟延着顺从,我们就有可能错过了圣灵带领我们的最好的时机,这也是非常危险的。

除此之外,本章也向我们说明我们要注意“言语”与“行为”的关系。我们的行为不仅反应我们的言语,同时我们的言语也左右我们的行为,犹太领袖们在一次次那么大的凭据之下,却违心的说他们不知道,这样怀疑不信的言语就加强了他们不愿意顺从的行动,他们在行为上就不会顺从上帝的旨意。

那么,我们在实际的经历中,究竟有哪些方面的表现是比喻中“大儿子”的精神呢?我们又有哪些表现是比喻中“小儿子”的精神呢?我们结合本章内容简单来作一下总结:

第一,如果我们总是在得到圣灵的感动之后,在明显的凭据之下,带着一种迟延悔改的精神,那就是很危险的;如果我们有一种坦率的态度,我们对自己所犯的罪真实坦率、毫不遮掩的给予承认,却自以为义的迟延着悔改,这并不是值得称赞的事,这样的精神就是比喻中“大儿子”的表现。

第二,如果在我们的经验中根本缺少对上帝和对人真实的爱,并且对他人表现出的始终是一种苛刻、定罪的精神,却与此同时对自己的软弱和罪恶视而不见;我们如果自称是上帝的儿女,可是却在生活和品格上否认了这种关系;我们如果没有将心意归顺上帝,我们的人生是虚谎的;我们如果既没有实行上帝的旨意,又喜欢自夸、狂傲,这就是比喻中所表明的“小儿子”的精神。

第三,如果我们在实际的信仰生活中不愿意为基督、或为他人付出一点牺牲,如果我们在自身的经验中不愿意放下自我、不愿意向自我死;如果我们贪爱安逸,不愿意为基督的缘故运用上帝所赐的才干、时间、金钱、恩赐去为他人服务,这些都是比喻中所表明的“小儿子”的精神。

第四,如果我们总是得胜不了自己的罪恶,也无法胜过有罪的本性,然后为了给自己找一条出路,就拣选了撒但的花言巧语,寻找那容易走的道路,就是不需要付出克己牺牲,就可以既能够得到世界的利益,又能够得到天国,这样的做法和想法都是危险的。撒但现今就是要借着这样的事搜刮很多人归向他。这样的精神就是比喻中“小儿子”的精神。

第五,如果我们不努力争取进入天国,不热切追求明白天国律法的内容,也不好好配合学习、钻研主的话语,没有带着饥渴慕义的精神,我们带着一种浅尝辄止、不求甚解、轻轻忽忽的精神持守着信仰,这是非常危险的。这也是比喻中所表明的“小儿子”的精神。

我们在现今的时期,有可能还不会有太明显的界限,使我们看到谁是“大儿子”,谁是“小儿子”。但是,有一点是可以确定的,那就是在我们每一个人的经验中,我们可能或多或少都会有“大儿子”或“小儿子”的精神,这是我们需要深入的认识和提防的。

那么,“大儿子”这种表现的出路在哪里呢?我们看本章的说法:“一个人不是伪善者,并不说明他就不是一个罪人。当圣灵的恳劝临到我们的心时,我们唯一的保障乃在于毫不犹豫地响应。”(28段)因为“人所怀的每一种罪恶都会削弱他的品格,并加强这种习惯,结果就造成身体、心灵和道德方面的败坏。你也许能痛改前非,而掉转脚步行走正路,但是你心灵所受的熏陶,以及你犯罪的习惯,会使你难以分辨是非。撒但也要藉着你所养成的不良习惯一再向你袭击。”

“小儿子”的这种表现出路在哪里呢?我们同样看本章的内容:“凡看自己为罪人,而又不掩盖罪恶的人,凡认识到自己的灵、智、体在上帝面前是败坏的人,必恐惧战兢,惟恐自己与天国永远隔离。他既看明自己的病状,就会到大医师那里求医。”(28段)因为小儿子最大的问题是不认识自己,看不清自己的罪恶,所以他需要从此开始入手。

最后我们来看一下本章第33段的话语:“如果你忠心地培育你心灵的葡萄园,上帝就会使你成为祂的同工。这样,你就不仅要为自己作工,而且要为别人作工。基督虽然用葡萄园来象征教会,但祂并没有教训说,我们的同情和工作对象应只限于教会的成员。主的葡萄园应当扩大。祂希望它扩展到天涯地角。我们接受了上帝的教训和恩典,就应当将如何培育这些珍贵嫩芽的方法教导别人。这样,我们就扩展了主的葡萄园。上帝正在关注我们信心、爱心和忍耐的凭据。祂要看我们是否运用每一个属灵的机会,在祂地上的葡萄园中成为熟练的工人,以致可以进入上帝的乐园,也就是亚当、夏娃因违命而被逐出的伊甸之家。

在这里,我们可以获得以下几点信息:

第一,比喻中的“葡萄园”是指教会,也是指全世界,但归根结底,这是指人的内心,所以这里提到了心灵中的葡萄园。我们看到比喻中父亲让儿子到葡萄园去做工,实际上就是做成人内心的“工”。

第二,我们如何在葡萄园做工呢?就是两个方面:(1)我们要在自身上获得基督义的属性的经验;(2)我们也要为他人做成得救的工,使他人也能够获得基督义的属性的经验。

第三,本段话中“将如何培育这些珍贵嫩芽的方法教导别人”,这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圣灵在我们心中所做成的“工”,就是圣灵将基督的属性培植在我们里面的经验。这样的经验不仅我们自身要获得,我们也要帮助别人获得这种经验,让基督的属性培植在我们里面。

第四,所以,我们要如何表明我们的“行”为呢?一方面要在我们自身上做成得救的工,另一方面要在他人身上做成得救的工。这也是主的葡萄园得以扩张的方法。

【大纲结构】

第一部分(1-20):讲述了基督提出这个比喻的背景、目的和意义。基督借着两个儿子的比喻,对比性的说明了“行为是检验我们内心诚意的试金石”这个观点;并直接向在场的犹太领袖说明了他们现在属灵的危机,让他们看到他们言语与行为的不一致,这不单是有违他们良心的,也是使他们灵性黑暗的选择。

第二部分(21-37):讲述了两个儿子的比喻所表明的现实意义。不仅向我们说明了两个儿子的行为分别在我们实际经历中的表现,同时也向我们说明了我们应该如何言行一致,应该如何去行的问题。以便于我们可以在实际的经历中通过上帝的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