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弟兄姊妹,大家好!在我们学习了讲解耶稣生平的《历代愿望》这本书之后,我们还要学习有关基督教导方面的书籍。而《基督比喻实训》是全面而系统的讲述基督的比喻所发表教训的书籍,也就是基督在传道的过程中所讲的那些实物教训。这本书在原著中的书名是:Highways to Heaven,就是“通向天国的高速公路”之意,简称“天路”。所以,本书的主题就是借着这些比喻,向我们展示基督徒品格的发展要素和经验路线图。
今天我们学习的是《基督比喻实训》这本书的第13章:两种崇拜者。
【主题思想】
本章围绕着“两种崇拜者”这个主题,主要讲述了在教会中往往会出现两种不同的信仰状况和属灵经验,虽然都是信的人,但是有可能会出现两种不同的基督徒,他们会经历两种不同的经历。此外,这两种信仰的状况,有可能会在我们同一个人身上出现,因为当我们没有真正认识自我的时候,我们就不会感觉到自己需要悔改、需要基督的恩典,我们会越来越骄傲自满,我们会越来越自以为义,这是一种没有悔改重生的信仰经历;但是,假如我们认识到自己的问题所在,也认清楚了自己罪的问题,也看到了自己属灵的贫乏和需要,那么我们就会在主面前真正谦卑虚己,经历悔改的经验。这就像彼得悔改前后的经历一样,这就是在同一个人身上所体现出的两种不同的信仰经历。
本章以两种崇拜者的不同信仰表现,重点讨论了这两种崇拜者分别走上两种不同信仰道路的原因是什么,或者是他们之间的本质区别是从哪个分歧点开始的呢?就是有没有认识到自我的问题,就是他们有没有愿意真正放弃自我、与自我争战的心,就是他们有没有看到自己属灵的贫乏和可怜状况,他们有没有真正认识到自己需要基督恩典的帮助,否则他们就只能失败,不能真正建立义的经验和品格。
在本章中有这样的话语:“法利赛人和税吏代表两大类敬拜上帝的人。”“我们感觉到自己的需要,认识到自己的贫乏和罪孽,乃是得蒙上帝悦纳的前提。”(7段)“唯有认识到自己是罪人的人,基督才能拯救。”“我们必须知道自己的真实状况,否则我们就不会感觉到需要基督的帮助。我们必须了解自己的危险,否则就不会投奔避难所。我们必须感受到自己创伤的疼痛,否则我们就得不到医治。”(24段)“这种自我的放弃不仅在我们基督徒生活开始的时候需要,在我们天路历程的每一步都应重新进行。我们的一切善行都有赖于我们自身以外的能力,因此我们的心必须不断地仰慕上帝,恳切伤心地在祂面前认罪自卑。我们唯有不断地放弃自我,依靠基督,才能安全地奔走前程。”(29段)
这些话语告诉我们,我们只有先认识到自我的状况,我们才能感受到需要基督的帮助和医治;如果我们觉悟不到自己的罪,我们就无法获得基督的救赎,因为我们不会感受到自己的需要而去求基督,我们也不会对基督运用信心。所以,认识自我是我们信仰的关键的第一步。并且,这里还说到我们不仅是在基督徒经验开端的时候认识到自我的问题,而且还需要经历放弃自我的经验,并且在整个天路历程的经历中,都需要不断地持守放弃自我的经历,这样的基督徒才能真正被主看为是圣洁的人。
所以,认识自我和放弃自我,这是我们经历因信称义的关键,这是在主面前否认自我、自我降卑的经验,只有不断的认识自我,只有不断的放弃自我,只有不断的降卑自我,我们真基督徒的经验才能得以维持,也就是基督义的属性和经验才能在我们身上不断地培植,我们才能持续不断地处于与基督联合的状态中,我们才能具备基督的精神,也就是上一章我们所学习的祈祷的真精神。所以,在我们获得和维持祈祷的真精神的经验中,必不可少的一件经历,就是要不断地认识自我和降卑自我,不断地与自我争战,我们只有不断地放弃一个才能持续地拥有另一个。
什么是自我呢?就是没有基督的义,就是没有基督的精神属性,就是没有基督那样的品格特性,就是与基督都是相反的特性,就是自私、骄傲自满、自以为义等等,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有罪的本性,人性的种种罪恶与问题。我们的自我与祈祷的真精神是相反的。
本章向我们展示了两种不同的信仰经历和状况,一种是像比喻中的法利赛人那样,他是基督所说的“那些仗着自己是义人,藐视别人的”(路18:9)人,他上殿里去祷告,不是因为觉得自己是个罪人需要赦免,而是因为觉得自己是个义人,希望得到称赞,他的崇拜是出于自私的心。他自以为了不起,他的神态、步姿和祈祷都表露出这种情绪。他与别人保持一段距离,他自言自语地祷告,自我陶醉,心想上帝和世人都会这样看他。他衡量自己的品格,不是按照上帝的圣洁品德,而是按照别人的品格。他的心从上帝转到世人,所以他骄傲自满。
这个法利赛人的信仰,没有与心灵发生任何关系。他没有追求在品格上与上帝相似,得到一颗充满仁爱和同情的心。他满足于一种只讲究外表生活的宗教。他的义出于他自己,是他自己行为的结果,且是以人的标准来衡量的。自以为义的人会藐视别人。他的义是按照别人的行为来估量的。所以别人越坏,他就越显为义。他的自以为义还使他指控别人,定别人为违背上帝律法的。他就是这样表现出那控告弟兄者撒但的精神。他既抱有这种精神,就不可能与上帝交往。
如果我们对自己的义行非常满意,如果我们没有认识到自我,也没有认识到我们需要放弃自我,我们就会走向法利赛人的信仰状况,我们会越来越看不到基督,我们会越来越自以为义,越来越骄傲自满。最终我们会走向属灵的黑暗。本章有这样的话语:“没有什么比骄傲自满更得罪上帝、危害人类的了。在所有的罪中,这是最没有希望和最难救药的。”(13段)所以,骄傲自满是属灵的癌症,是属灵的弊病,我们必须要克服和解决,如果不解决我们就会走向可悲的信仰禁地。
但是,那些真正认识到自己的罪恶现状,那些真正想要否定自我的人,他们正在获得比喻中税吏的经验,他们将会成为基督口中所说“倒算为义”(路18:14)的人,这个税吏是如何向主祷告的呢?【路18:13】“那税吏远远的站着,连举目望天也不敢,只捶着胸说:‘上帝啊,开恩可怜我这个罪人!’”这个税吏与其他崇拜者一同走进圣殿,但他很快就躲到一边去,似乎觉得不配与他们一同敬拜。他远远地站着,连举目望天也不敢,只捶着胸,自怨自艾,心中痛苦。他觉得自己得罪了上帝,满身罪污。他不指望得到周围人的怜悯,因为他们都藐视他。他知道自己没有功劳可以获得上帝的悦纳,就在绝望之中哀求上帝,开恩可怜他,他没有将自己与别人相比。他满怀愧疚,好像单独站在上帝面前。他唯一的愿望就是得到赦免和平安;唯一的祈求就是上帝的怜悯。所以,他最后得到了上帝的赐福。
税吏的态度和祷告呼求,表明他真正的认识到了自我,他觉悟到了自己所犯的罪,他深深的感受到自己没有基督的义,自己需要基督的怜悯和救赎,如果基督不将他的义赐给他,如果基督的义不种植在他里面,他就行不出义来,他在主面前深深的自卑,他深深的认识到自己的罪,也认识到自己罪恶本性的现状,所以他只求基督的怜悯和饶恕,只求基督将他的义赐给他,他没有其它奢求,因为他没有什么可夸的。这就是真正认罪悔改的经验,这就是真正降卑虚己的经验,这就是真正向自我死的经验。这样的经验不单是在基督徒经验的开端,就是在整个因信称义成长的过程中都需要。
这就是本章所展示的两种不同的信仰经历,就是在所有信的人中,总体上会出现这两种状况。也就是得救的义人和灭亡的恶人,这个区别就是在于如何看待和对待自我的问题。这样的状况也可能会出现在我们同一个人的不同信仰阶段中,彼得在他的信仰历程中就经历了这两种信仰的状况,在他没有真正认识自我之前,他经历了法利赛人那样的信仰经历,在他真正认识到自我的问题而悔改之后,他经历了税吏的信仰经历。
所以,有可能我们每一个人在信仰的经历中,都会走一段“法利赛人”式的信仰经历,然后在我们不断地追求认识基督之后,我们才能深深的认识到自己,然后才能转变过来,像那个自卑的“税吏”一样,获得真正的因信称义的经验。所以,我们假如有过法利赛人或是彼得跌倒的经历,请不要害怕,那曾眷顾彼得的主,今天也同样以他的饶恕和怜悯之爱在眷顾我们。只要我们愿意走向基督,我们就会获得救赎的经验,就是因信称义的经验。那么,请结合本章内容思考,我们经历因信称义的经验,会经历哪些步骤呢?
第一,我们先要认识基督的爱和能力,以及基督的功劳和他所从事的职分,就是他十字架的牺牲和中保工作。
因为我们走向因信称义的第一步是认识自我,而真正的认识自我是从认识基督开始的;如果没有对基督的正确认识,我们就不会正确认识自己的罪恶现状,也就不会真正看到自己属灵的需要。同时,我们唯有对基督有了全面的正确的认识,我们才会生出希望和勇气、信心来到主面前。我们对主认识的越深,我们在主面前的信心和希望就越大,我们就越敢来到主面前伸出手来求助基督。
所以,认识基督有两个方面的益处:第一,可以使我们得到光照,认识到我们罪恶的现状,也认识到我们的需要;第二,可以使我们生出希望和信心。就像那个税吏一样,他虽然认识到自己是一个罪人,他虽然为自己的罪深深的自卑,但是他并没有不敢来到主面前,为什么呢?因为他认识到了基督的饶恕和怜悯之爱,所以他看到了希望,他对基督生出了信心。如果我们不认识基督的饶恕之爱,我们就不会生出希望和信心,因为我们很可能觉悟到自己的罪,然后就只为罪而悲哀,我们很多人就在罪的忧伤和哀痛中不能自已。这是不对的,这说明我们对基督的爱认识的不足,我们也没有正确的认识到基督的能力和中保的代求。
所以,我们必须对基督有着全面的正确认识,这是我们因信称义的第一步。这就是本章第17-23段的内容。“上帝为拯救彼得而发出的慈怜,也施及每一个倒在试探之下的人。撒但处心积虑地先引人犯罪,然后把他们抛弃在无奈和战栗之中不敢祈求赦免。但我们为什么要惧怕呢?”“祂已经为我们的软弱作好各种准备,也提供了各种勉励的方法,使我们来到耶稣面前。”(18段)“那位藉着自己的救赎为人类预备了无限道德能力的主,绝不会对我们偏留这种能力。”(22段)彼得“在悔恨交加的痛苦中,(基督向他所应许)这个祈求以及他所想起基督那爱怜的一瞥,使他生出了希望。”(17段)这就是我们可以坚定依靠主的原因所在。
第二,我们要觉悟到自己的罪,看到自己属灵的需要,也就是我们本性有罪的现状不能成就义,从而生出渴慕义的心。
我们以上已经说明了,如果不认识基督,我们就不能认识自己,所以当我们有了对基督的认识,我们自然而然会被圣灵感动,觉悟到我们所有的罪污在主面前毫无价值,我们自己所立的义在基督面前也毫无价值;我们也看到我们犯罪的性质和后果究竟意味着什么。我们看到我们人性的软弱,使我们几乎看不到道德的力量,我们靠自己无法行善、行义,我们靠自己解决不了我们罪的问题,这就是真正认罪的经历。
在本章中有这样的话语:“在我们得到赦免和平安之前,必须对自己有所认识。这是一种能导致悔改的认识。”“唯有认识到自己是罪人的人,基督才能拯救。”“我们必须知道自己的真实状况,否则我们就不会感觉到需要基督的帮助。我们必须了解自己的危险,否则就不会投奔避难所。我们必须感受到自己创伤的疼痛,否则我们就得不到医治。”(24段)
“要真正认识自己,只有一个方法,就是仰望基督。”“当我们默想祂的圣洁和优美时,就会看出自己的软弱、贫乏和有罪的真相,看到自己是沉沦绝望的,身上穿着自以为义的外衣,和其他所有的罪人一样。我们就会认识到,如果我们终于得救的话,决不是因为我们自己的良善,而是依靠上帝无限的恩典。”(26段)不认识自己,觉悟不到自己的罪和需要,我们就不能获得救赎;而我们真正认识自己的方法只有一个,那就是仰望基督。这也就是本章第24-26段的经验。
第三,我们要伸出信心的手,向主呼求,祈求主的饶恕和怜悯,也祈求主赐给我们能力,使我们可以获得认罪悔改的经历。
当我们真正觉悟到自己的罪和需要,而发自内心的真正降卑的时候,我们就像那个税吏一样,在主面前呼求,祈求主的开恩怜悯。这就是我们伸出信心的手在向主要求他的救恩,信心是什么呢?就是我们伸出来的一只手去抓住主的恩典,就像我们在水中伸出手来呼救一样。所以,信心就是我们对主的恩典所作出的选择。我们这样运用信心的经验,就开始被基督接纳,然后我们的罪就会获得饶恕的经验,我们犯罪的刑罚就由基督替我们担当。
救主看我们像是没有犯过罪的人,他就将他的义的属性培植在我们里面,使我们获得义的开端,并且他还嘱咐我们:“从此以后不要再犯了!”为了使我们不再犯罪,他还赐给我们一样礼物,就是圣灵。当我们一直持助圣灵的能力,我们就会胜过犯罪的根源,就是我们人性的种种软弱倾向。这样,我们就经历了认罪悔改的经验。这样的经验被称为“重生”的经验,也被称为“称义”的经验,因为上帝认证我们为义了,但这只是我们成为义的开始。
在本章中有这样的话语:“凡是感到自己贫乏的祈求者,必须藉着信心,一种完全不依靠自己的信心,持住那无限的能力。”(27段)“我们的心就会说:求祢救我脱离我这个软弱而不像基督的自我。主啊!求祢接纳我的心,因为我自己无力奉献它。它是你的产业,求祢使它保持纯洁,因为我无法为祢保守它。求祢塑造我,陶冶我,把我带到纯洁的气氛中,使祢爱的水流能充满我的心。”(28段)这也就是本章第27-28段的经验。
第四,我们获得重生的经历,在重生之后的时间中需要得到维持。我们如何才能维持这种重生、称义的经验呢?或者说我们如何才能经历圣化的经验呢?只有一个关键点,就是要一直选择与基督联合,认识基督,并且不断地认识自己的不足,不断地放弃自我。
在我们重生之后成长的过程中,我们的内心发生了改变,我们本性的方向也发生了向上帝的改变,我们本性的罪恶也得到解决了,那都是因为基督的恩典在我们里面作用的结果。在基督恩典的能力作用下,在这个外来力量的援助下,我们人性的种种倾向和罪恶都发生了改变。这个前提条件是,我们一直要与基督联合,我们一直要获得从基督而来的恩典的能力,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神性的能力,在这样的能力推动下,我们人性的倾向和罪恶都发生了改变。
但是,有一点我们必须注意,没有改变的是什么呢?就是我们本性本身的性质没有发生改变。虽然在外力的作用下,我们本性倾向的方向发生了扭转,但是本性本身并没有改变,它里面那种要向下、向罪的性质始终还在,就好像我们推一堵墙,就是一堵将要向一个方向倾倒的墙,虽然在我们外来的力量推动下,这堵墙开始被推向另一个方向,但是在这个过程中,这堵墙本身并没有发生改变,它里面还有一种相反的力量在与我们推动的方向交战。我们的本性也是这样,本性本身的性质在重生之后还在,当基督恩典的能力在推动它往另一个向上的方向发展的时候,在我们本性的内部还依然会有一种相反的倾向性向下发展,这就构成了“灵与肉”的争战。
所以,我们重生之后的经历,就是要一直认识这种本性的罪恶性质的经历,就是要认识到我们的本性就是败坏的,是有罪的,我们靠自己就是不能使它向上,我们必须获得基督的恩典,我们终于能得救的话,都是因为基督恩典的帮助。所以,那些越是靠近基督的人,就是那些越是圣洁的人,没有一个自称自己是没有罪的,这是因为他们回顾过去所犯的罪,并且他们也认识了自己有罪本性的真性质,所以他们就没有什么可夸的,他们就再也骄傲不起来了。
这就是我们重生之后每一天需要面临的争战,这也是我们每一天都需要认识的经验。在本章中有这样的话语:“这种自我的放弃不仅在我们基督徒生活开始的时候需要,在我们天路历程的每一步都应重新进行。我们的一切善行都有赖于我们自身以外的能力,因此我们的心必须不断地仰慕上帝,恳切伤心地在祂面前认罪自卑。我们唯有不断地放弃自我,依靠基督,才能安全地奔走前程。”(29段)
“我们越亲近耶稣,就越清楚地看出祂品格的纯洁,认识到罪的穷凶极恶,越不想高抬自己了。上天所视为圣洁的人,乃是最不想夸耀自己的人。”“他(彼得)的罪固然蒙了赦免,但他清楚地认识到,唯有基督的恩典才能弥补那造成他失败的品格弱点。他在自己身上看不到任何可夸之处。”(30段)
“众使徒和先知没有一个说自己是无罪的。那些在生活上最亲近上帝的人,那些宁可牺牲性命也不愿故意犯一件罪的人,那些曾蒙上帝赐予神圣的亮光和能力而受到祂尊荣的人,都承认自己的本性是有罪的。他们不依赖肉体,也不自以为义,而是完全依靠基督的义。凡仰望基督的人也必如此。”(31段)
这里说“众使徒和先知没有一个说自己是无罪的”,是指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指他们回顾过去所犯的罪,他们就看到自己是一个罪人,自己没有什么可夸的;另一方面是指他们实在是看清楚自己有罪本性的性质,他们看到自己本性中有一种罪的倾向性,就是有一种始终要拉自己去犯罪的势力,若不是由基督的恩典始终抵制着这样的势力,我们就难以幸免不被本性的罪的力量拉向罪。所以,他们“都承认自己的本性是有罪的。他们不依赖肉体,也不自以为义,而是完全依靠基督的义。”在这里,说到“本性”的时候,也用到了“肉体”,这两个是同等的意思。
我们要想成为一直能认识自己的罪,能够一直降卑自我的人,就是不再夸耀自己的人,我们就需要不断地回顾过去所犯的罪,并省察自己的内心和本性的罪恶性质。当然我们还要避开一切足以引起骄傲的事,比如我们不要谄媚或称赞他人,也不要他人谄媚或称赞我们;我们也不要整日为自己郁郁不得志而愁眉苦脸,这都是自负的表现。这就是我们得胜的秘诀。
在本章中有这样的话语:“我们在基督徒的经验中每前进一步,我们的悔改也必随之而加深。上帝对祂所赦免并承认为自己子民的人说:‘那时,你们必追想你们的恶行和你们不善的作为,就因你们的罪孽和可憎的事厌恶自己。’(结36:31)祂又说:‘我要坚定与你所立的约(你就知道我是耶和华),好使你在我赦免你一切所行的时候,心里追念,自觉抱愧,又因你的羞辱就不再开口。这是主耶和华说的。’(结16:62,63)这样,我们就不会开口夸耀自己了。我们就会认识到自己的满足唯有在基督里面。”
以上的四个步骤就是因信称义的全部经历,或者说是因信称义最核心的步骤和经验。我们在经历因信称义的时候,尤其是需要认识到我们本性的性质,要认识到重生之后,我们已经改变的是什么,我们没有改变的是什么。
【大纲结构】
第一部分(1-16):讲述了比喻中所提到的“两种崇拜者”各是一种什么样的信仰状态和属灵经历,他们分别代表什么样的信仰状况,他们的根本区别是从哪里开始的,就是从是否认识自我、是否觉悟自己的罪、是否看到自己的需要开始的。
那些没有看到自己这样状况和需要的人,就会走向法利赛人那样的信仰之路,他们会在骄傲自满中走向灭亡;而那些真正认识到自己的现状和需要的人,就会走向税吏那样的信仰之路。
这两种不同的信仰状况,有可能会在同一个身上出现,在不同的阶段会有两种不同的信仰状况,但不管如何,只要我们愿意悔改像税吏一样,我们就会得到上帝的悦纳。这就像彼得的经历那样。
第二部分(17-28):讲述了像彼得那样经历的人,最初因为不认识自己而在自满中跌倒,后来由于基督的爱的怜悯和感化,再次充满信心而重新悔改了。那么这样的悔改经历是什么,要经历怎样的步骤经验,这就是本部分详细向我们解说的内容。
第三部分(29-40):讲述了那些像彼得一样,因主的恩典而经历了重生悔改经验的人,他们在重生之后的人生中,在奔走天路历程的每一步中,他们都需要持续的经历放弃自我的经历,他们必须向自我死,他们必须达到再也不想夸耀自己的地步,也就是他们要达到想骄傲也骄傲不起来的地步,因为他们深深的觉悟到自己没有什么夸耀的资本了,因为一切都是主的恩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