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思想】

本章围绕着“在彼拉多的衙门里”这个主题,主要讲述了基督在罗马巡抚彼拉多和希律省长那里受民事审问的经过。最终,彼拉多在犹太当局的威胁、叫嚣、恐吓中,定了基督的死罪,然后十字架的苦难就临到基督了。这是什么样的经历呢?这就象征着末时代上帝的子民要临到的一个危机,什么样的危机呢?就是死亡令的下达。

什么是死亡令呢?就是对上帝的子民所下达的最终要被定为死罪的命令,这道命令为上帝的子民定了一个期限,到了那个时间来到的时候,就要随意的杀害上帝的子民,那就是大患难临到了。这样的命令是由谁来下达的呢?就是由末时代的假宗教与政权当局联合起来下达的。

同样,今天我们学习的这一章正是在说明同样的经验。基督在经历了长时间的受苦、被捉拿、受审、被讥诮、被侮辱、被鞭打的争战之后,最终被定了死罪,相当于是一个死亡令临到基督了。基督的死亡令是由谁来下达的呢?也是由政教联合的势力共同来下达的。

本章最主要的特征是罗马巡抚彼拉多虽然是当局政府,但是在审问基督的过程中,却一直受到犹太当局的牵制,彼拉多一直在被犹太当局牵着鼻子走,所以实际上彼拉多是没有实权的,他被假宗教犹太当局玩弄于手掌之中,最后不得不在犹太当局的叫嚣、要挟和恐吓之下,他们互相维护、臭气相投,贿赂与谄媚之气交织其中,就在这样的压力之下,彼拉多不得不在违背上帝旨意和良心的声音之下,下达了对基督的死亡令,定了基督的死罪。这就是政教势力之所以能够联合起来的内幕。

所以,基督的死亡令也是由政教联合的势力共同来下达的。但是,我们从本章基督受审的经历中,可以清晰的看到当局政府是如何在假宗教势力的利诱和威逼之中,一步步屈服就位,联合起来共同下达针对于上帝子民的死亡令的。同样,这样的事情也会在末时代的教会中重演,那些没有因真理而成圣的假宗教势力,也会利用这同样利诱和威逼的手段联合起来,共同与上帝最后的子民作战。这就是我们学习本章要特别看清的现实意义。这也就是本章的主题。

为什么我们要为本章定位这样的主题呢?因为前面的内容按照顺序,就决定了本章的性质。简要回顾我们前面学习的每一章的主题,我们可以看到这个发展的趋势和路线图,这与末时代的事件是一一对照的平行关系。

74章《客西马尼》对应的是末时代兽印的患难,那些在患难中站立得住的人就会得到晚雨圣灵的帮助,晚雨圣灵一方面是要加给上帝的子民得胜患难的力量,另一方面是要加给上帝的子民大呼喊的能力。

75章《在亚那和该亚法面前》对应的是末时代晚雨大呼喊的经历,在兽印的患难中少不了的场面是上帝的子民被假宗教势力迫害,在非常尖锐的立场上见证真理的场面,就像基督在犹太当局面前为真理作见证一样。那样的立场就是大呼喊,那就是真理与谬道的争战,是真假宗教的争战。在这样的争战中必然会有逼迫和殉道的事发生。

76章《犹大》对应的是末时代那些逼迫上帝的子民中,尤其狠毒的敌人是谁呢?就是那些曾为同道弟兄、但是却没有因真理而成圣的人,他们要加入反对真理的队伍。

77章《在彼拉多的衙门里》正是对应着末时代晚雨大呼喊发展到顶峰的时候,那些政教联合的势力是如何采取最后的手段来迫害上帝的子民的,当他们再也没有听到真理而悔改的可能之后,当最后的机会都过去之后,他们要下达对上帝子民的死亡令。至此,也就意味着那些抗拒真理、迫害上帝子民之人的恩典时期就要结束了。

所以,死亡令的下达意味着恩典时期的结束,过去犹太当局他们定了基督的死罪,向基督下达了死亡令,就意味着他们的恩门已经关闭了,随之十字架的患难时期就要临到了;同样,在末时代,当那些政教联合的势力向上帝的子民下达死亡令的时候,也就意味着全人类的恩门已经关闭了,大患难时期即将来临。

所以,我们在学习本章的时候,重点所要认识的是,彼拉多政府当局是如何被犹太当局利诱和要挟,最终联合一致定了基督的死罪的。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看到基督三次受审,两次被鞭打,一次被定罪,而彼拉多四次宣布查不出基督有什么罪来。并且在彼拉多这四次的宣告中,却始终进行着与他的宣告有矛盾的行动,这是我们要研究的重点,我们只有理解了导致这个矛盾出现的内因,我们就可以看清楚政教联合的真正内幕。

我们现在结合圣经和本章内容,简要来看一下彼拉多四次宣布查不出基督有什么罪来,是哪四次?每次他宣布之后,又发生了什么事?按照顺序,前三次记载在《路加福音》第23章中,《约翰福音》18章记载了第一次,19章记载了最后一次,就是第四次。其它两卷福音书也作了说明和补充。

我们先来看彼拉多的第一次宣告。【路23:4】“彼拉多对祭司长和众人说:‘我查不出这人有什么罪来。’

经过审问基督之后,他没有查出基督有什么该死的罪,他反而从基督身上看到了其他犯人身上没有过的风度和面貌,所以在基督身上有一种属天的能力在牵制住他,使他无法随意定基督的罪。

他过去曾处理过各式各样的犯人,却从来没见过一个有如此良善和高尚之风度的人。在耶稣脸上,他看不出任何犯罪的形迹和惧怕的表情,也看不出什么粗暴反抗的态度。他看到的是一个举止安详、态度庄重的人,他的面貌一点也不像个罪犯,倒是有上天堂堂的仪容。”(4段)

基督的风采,在彼拉多心中留下了良好的印象。于是他的天良发现了。”(5段)“但耶稣身上有一种力量牵制着彼拉多,使他不敢冒然行事。”(9段)

他听见了辱骂他的话,但对控告他的一切假见证,他没有回答一句。他的风度始终表现出问心无愧的坦然。排山倒海般的怒涛向他涌来,他却岿然不动。汹涌的狂澜越冲越高,好似海中翻腾的波浪向他袭来,但他丝毫不受影响。他站在那里静默无言,但他的静默正是他的雄辩。从他身上似乎发出一道道诚于中而形于外的光芒。”(17段)

彼拉多很希奇耶稣的风度。”“他看耶稣忍受侮辱、讥诮,而毫无报复之意,就觉得他根本就不像那些喧嚣的祭司们那样,既不仁不义、又不公不正。”(18段)

虽然彼拉多也看穿了犹太当局的阴谋,他也认识到他们的偏见和仇恨,看到他们急欲借着他要除掉这个眼中钉;但是面对犹太当局对他的恐吓和要挟,他知道自己的职分和地位,他也害怕民众将来对他心存恶感,导致使他难以处理的场面,为了保住自己的身份和地位,他就把审问的责任推到希律那里去了。彼拉多的懦弱无能、优柔寡断在这个时候表现的特别清楚。这都是他人性的自私和贪欲所导致的结果,他为了保住自身的利益,就不惜牺牲良心和正义,结果让不公不义的犹太当局抓住了他的软弱之处,一步步利诱他走向死亡之地。

【约18:38】“彼拉多说:‘真理是什么呢?’说了这话,又出来到犹太人那里,对他们说:‘我查不出他有什么罪来。’

实际上在这次彼拉多与基督交流的过程中,一方面通过基督里面所散发出来的属天的品格属性,另一方面通过基督对他所说的话,他的心门正在为圣灵所感动,他正在寻求何为真理,他也想明白能够使人达到基督那样品性程度的原因是什么,这里面有什么奥秘和经验,他正在寻找答案,问基督真理是什么,而基督也给了他寻找真理的机会和亮光。但是,由于犹太人的催逼,使得他的心无法安静下来领受真理,于是彼拉多错过了领受真理的黄金时期。

基督声明,在那些愿意领受他话的人身上,他的话本身就是开启奥秘的钥匙,有令人信服的力量,这就是他真理之国得以拓展的秘诀。他要彼拉多明白,惟有领受并实践真理,才能改造败坏了的人性。”(22段)

彼拉多有明白真理的愿望,但他心里烦乱。他热切地接受了救主的话,心中极愿知道真理究竟是什么,以及怎样才能得到真理。”“外面的喧哗使他想起了当时的急务,因为祭司们叫嚷着要求采取立即的行动。”(23段)

这第一次的宣告中,我们看到基督非常直接而清楚地给彼拉多讲明了何为真理,以及基督到地上来的使命;在这时彼拉多的良心还没有完全麻木,他正在被圣灵引导着;他的心里也非常清楚犹太人的阴谋;他也知道基督和犹太人谁对谁非。但是,他人性的软弱却成为他领受真理的障碍,而犹太当局正是抓住了他人性的弱点,加以恫吓和要挟,使他最终屈服于他们,他第一次领受真理的机会就这样过去了。

所以,彼拉多第一次对基督的宣告无罪,实际上正是基督给他领受真理的第一次机会,但是在内外的软弱和试探面前,他却屈服于人性的软弱和外在的试探,于是他失去了一次领受真理的机会。那么,他的良心会逐渐地麻木。我们也是这样,想想我们自己的经验不也是这样吗?愿我们从中引以为戒。

我们再来看彼拉多的第二次宣告。【路23:14】“你们解这人到我这里,说他是诱惑百姓的。看哪,我也曾将你们告他的事,在你们面前审问他,并没有查出他什么罪来。

这是从希律那里回来之后,彼拉多所作的对基督的宣告。但是,他却对此宣告又一次做了矛盾的工作。他继续说:“故此,我要责打他,把他释放了。”(有古卷在此有:每逢这节期,巡抚必须释放一个囚犯给他们。)”【路23:16-17】既然基督是无罪的,那为什么又要责打基督呢?这就更加显出彼拉多的懦弱无能、优柔寡断的弱点,因为他害怕犹太人。

在这一点上,彼拉多显出了他的懦弱。他既然声明耶稣是无罪的,却又要鞭打他,以此来讨好控告他的人。为了向暴徒妥协,他宁愿牺牲正义和公理。这样,他就置自己于不利的地位了。于是乱党就抓住了他犹豫不决的弱点。……彼拉多竟一步步地违背了良心,以致被玩弄于祭司和官长们的手掌之中,无力自拔。”(41段)

但即便是到了这步田地,上帝还是给了彼拉多第二次领受真理的机会。基督借着托梦给他的妻子,借着他妻子的信来帮助他看明基督的身份和使命,他妻子明明的说明了一切发生在基督身上的事,按道理来说,他应该思考这样的事是何等的准确的发生了,肯定会有一位上帝之手在掌管着整个的事态,他应该借此来认识这位上帝,并且他妻子在信中明明的说到这个是义人,并且不要让他插手基督的事。这时,彼拉多又面对着一个艰难的抉择,他正在与他的良心的声音较力争战,究竟要怎么做呢?除非坚定的立志选择基督的救恩,使他胜过他人性的软弱,否则他又要失败了,会被再次拖下水。

这个时候,他虽然一心想要营救基督,但是他却错用了方案,他把这个选择权交给了众百姓,让他们来选择是要释放巴拉巴,还是要释放基督。他本想激起民众对基督的恻隐之心,但是,事情的结果并不是他想象的那么简单,他自己不想作出正义、公正的选择,结果又使犹太当局抓住了他的软弱,他的这一次举动又被犹太当局利用了。

【路23:18】“众人却一齐喊着说:‘除掉这个人!释放巴拉巴给我们!’”这就是他这一次犹豫不决的结果,因为乔装为人的撒但正在人群中,用这样的口号煽动众人的情绪。于是,彼拉多的内心比以前更烦乱了。

我们也是这样,假如我们在人性的软弱和撒但的试探面前一直周旋不清,我们不久就会越来越被撒但利用和玩弄的。这是非常危险的,我们只能眼睁睁的看着领受真理的机会,而不得不使它就这样的过去。这第二次领受真理的机会,彼拉多又错过了。

我们再来看彼拉多第三次的宣告。【路23:22】“彼拉多第三次对他们说:‘为什么呢?这人做了什么恶事呢?我并没有查出他什么该死的罪来。所以,我要责打他,把他释放了。’

彼拉多仍想设法营救基督,但是,当众人一听说要释放他,就怒不可遏地大肆咆哮:“钉他十字架!钉他十字架!”彼拉多的犹豫不决所引来的暴风雨,越来越大了。于是,彼拉多把发晕、憔悴、遍体鳞伤的基督带了出来,当着众人的面鞭打了。接下来是罗马兵丁对基督的戏弄和讥诮,他们给基督穿上紫袍,又用荆棘编作冠冕给他戴上,又侮辱般的跪拜基督,并且吐唾沫在基督的脸上。

在这个第三次的场景中,基督与撒但之间的对比也显露出来了。诸天啊,惊奇吧!大地啊,诧异吧!且看那压迫人者和被人压迫的。一群疯狂的暴徒在撒但的控制之下,围着世界的救赎主。侮慢、嘲笑、亵渎、杂着粗暴的咒骂。他那卑微的出身和穷苦的生活,被无情的匪类用来作评论的笑料。他们嘲笑他自称是上帝的儿子,并此呼彼喊地口吐卑鄙、戏弄、侮辱、讥诮的话。我们在此看到,这些折磨基督的人所施的暴行,使他们的人格降到人性以下,成为撒但的样式。

撒但领着这群惨无人道的暴徒侮辱救主,目的是要尽可能激起基督报仇的心,或使他行个神迹来救自己,这样就能破坏救赎的计划。但基督在世为人,若有一点瑕疵,他的人性忍受可怕的试验时,若有一点失败,那么上帝的羔羊就必成为一个不完美的祭物,而救赎人类的工作也就要失败。他尽可以命令天军来援助他,也可以显出他神性的威严,使暴徒胆战心惊地抱头鼠窜。但是,基督却以完全镇静的态度,忍受最粗暴的凌辱和虐待。

基督的自卑是他升高的凭据。从他受伤的额头流到脸上和胡须上的血滴,正是他受“喜乐油”(来1:9)之膏,做我们尊荣的大祭司的凭证。撒但看到那加在救主身上的侮辱没有使他发出一句怨言,不禁大怒。救主虽然取了人性,却有神圣的忍耐来支持他,一点也没有违背他父的旨意。在这样的试探面前,我们可以看到,基督的温柔和忍耐,使他升到人性之上,证明他与上帝的亲属关系。

当彼拉多将基督交由人鞭打、戏弄时,他原是想藉此引发众人的恻隐之心,希望他们会认为这样的刑罚已经够了。但是犹太人却清楚地看出,彼拉多如此刑罚一个他所宣称为无罪的人,正是他懦弱的表现。他们想,彼拉多为要讨好、满足他们的愿望,已经鞭打了基督,如果坚持下去,再逼一逼,就必能完全达到目的。

这时,彼拉多让人把基督和巴拉巴都带到公堂上来,让众人在对比中都来看看谁是义人、谁是恶人,然后让他们作出最后的选择。上帝的儿子穿着那遭人戏弄的王袍,带着荆棘冠冕站着,他的衣服被剥到腰际;他的背上显出残忍的长条鞭痕,鲜血淋漓;脸上血迹斑斑,现出极疲惫痛苦的样子。但他的面貌从来没有比此时更荣美。当他站在仇敌面前时,面貌倒不是憔悴枯槁的,却向那些残暴的人显出温柔、顺服和最亲切的怜爱。他的态度没有半点怯懦、软弱之意,而只是坚忍的力量和尊严。他旁边的囚犯巴拉巴则大不相同。他脸上的每条皱纹,都显出他是个铁石心肠的恶棍。这鲜明的对比,每个人都能看出来。

就在这样的对比中,众人的心都暴露出来了:有些旁观者哭了,他们望着基督,心中充满同情;甚至连祭司和官长们这时也深深感悟:他必是他所自称的那一位;围着基督的罗马士兵,并不都是心地刚硬的,他们回过头来看基督,望着这位神圣的受难者,不禁深表哀怜。基督的沉静、顺服,深深地铭刻在他们心中,直到他们或承认他是基督,或因拒绝他而决定自己的命运为止,这幕景象永不磨灭;彼拉多对救主无怨言的忍耐,大为惊异。彼拉多在之对比之中,又一次错过了领受真理和接受基督的机会,就是错过了为基督主持正义的机会。

我们最后来看彼拉多的第四次宣告。【约19:6】“彼拉多说:你们自己把他钉十字架吧!我查不出他有什么罪来。

彼拉多本来是想释放基督的;但他看出,要保全自己的地位和尊荣,就不能这样做。为了保住属世的权力,他就作出了牺牲无辜之人性命的选择。彼拉多屈从了犹太当局和暴徒的要挟,宁可把基督交给人去钉十字架,而不愿冒丧失地位的危险。这就是他昧着良心所作的看似最矛盾的选择。对于这样的人,就是看自己的利益高过一切的人,他是为自我而活着的,他不配领受真理,只能是被撒但牵着鼻子走,直到走向最后灭亡的地步。

所以,当彼拉多最后一次再来向基督问话的时候,基督再也没有什么回复给他。【约19:9】“又进衙门,对耶稣说:‘你是哪里来的?’耶稣却不回答。”救主已经对彼拉多讲明了自己的使命,就是给真理作见证。可是彼拉多却不顾真光。他已滥用了审判官的崇高职分,因暴徒的要挟而牺牲了正义和威权。基督就再没有真光给他了。但是,直到最后,基督还想尽可能的原谅彼拉多的行为,于是他对彼拉多说:“若不是从上头赐给你的,你就毫无权柄办我。所以,把我交给你的那人罪更重了。”【约19:11】慈怜的救主在非常的痛苦和忧伤之中,还尽可能的原谅罗马巡抚把他交给人去钉十字架的行为。这留给后世的是何等的景象啊!关于全地审判者的品德,这又是何等的启示啊!

基督对待那些一次次坚决的拒绝真光的人,都是如此的态度,他对待彼拉多如此,他对待希律也是如此。当基督在希律那里受审的时候,基督自始至终也没有回复他一句话。但是基督面对他们的嘲弄也没有一点生气的意思,那种高贵、圣洁而刚正不阿的风度是多么的难得。基督的沉默表明基督完全漠视希律的权柄。基督在世上的使命,不是来满足无谓的好奇心。他来,是要医好伤心的人。如需要说什么话来医治患罪病之人的创伤,他是不会保持缄默的。但对那些把真理踩在脚下的人,他没有半句话可说。

在这最后一次的宣告之后,彼拉多在犹太当局的要挟之下,在极度的恐惧和无奈之中,他连同那些利诱、威逼和要挟他的人,一起定了基督死罪。并且在第二次鞭打基督之后,交给人去钉十字架了。这是非常可悲的结果!因为彼拉多在最后的机会中,他选择的仍然是维护自我的立场,他不敢伸张正义,他那种犹豫不决、优柔寡断的弱点被犹太当局利用、牵制,竟然把他推到了死地。这都是我们自身选择的结果,最开始就不应该给仇敌任何把柄可抓,我们才能得胜。就好像基督在面对旷野的试探的时候,第一步就要站稳自己的立场,这是非常重要的争战得胜的开端。

在以上我们所看的彼拉多四次宣告基督无罪的宣判中,基督三次受审——两次在彼拉多那里,一次在希律那里;两次被鞭打;最后一次被定死罪。实际上,我们在此也看到了基督是借此,给了彼拉多四次领受真理的机会,但是他一次又一次在内外夹攻的试探中把自己断送给撒但了。我们在这里面也看到了末时代的一个现实内幕,就是政治势力和宗教的势力是如何勾结起来,定了上帝忠心子民的死罪的。

在《善恶之争》第36章中有这样的话语:“教会和政府中的要人将要联合一致,用贿赂、劝诱、或强迫的手段,使人人都尊崇星期日。他们要用强迫人的法令来弥补星期日所缺少的上帝的权威。”末时代的星期日法案和死亡令的颁布,都是在这种政教联合的影响下成就的。

在《福山宝训》第6章中有这样的话语:“在基督的时代,犹太人就是这样做的。从那时起,什么时候教会如果失去了基督的恩典,她也是这样做的。当教会失去了爱的力量时,就会求助于政府的势力来实施她的教义,执行她的命令。从亚伯的日子直到我们这个世代,所制定的一切宗教法规,所施行的一切逼迫,其内幕就在这里。”这就是末时代星期日法案颁布和死亡令下达的内幕。

在以上彼拉多四次对基督的宣告中,我们也看到了一个“3+1”的关系,一方面是彼拉多一再的想解救基督的努力最后一次终于失败了;另一方面是基督给彼拉多领受真理的机会终于完全错过了;再一个是犹太当局用利诱和要挟的方式来强迫彼拉多定罪于基督的努力终于成就了。

最后,上帝的审判也最终临到了犹太国,这样的宣判可以借着他们自己的口所作的宣告中看得出来。他们说:“除了该撒,我们没有王。”【约19:15】

这样,由于拣选了一个信奉异教的统治者,犹太民族就此退出了神权的政体。他们已经拒绝上帝作他们的王了。从此以后,他们就没有救主了。除了该撒,他们没有王。他们之所以落到这种地步,完全是由于祭司和教师们的领导。这些人要为这件事以及所有的后果完全负责。一国之罪恶和一国的败亡,都应归咎于这些宗教领袖。

他们也说:“他的血归到我们和我们的子孙身上。”【太27:25】

第一,以色列民已经作出选择。他们指着基督说:“不要这人,要巴拉巴。”强盗和杀人犯巴拉巴是撒但的代表;基督是上帝的代表。基督被弃,而巴拉巴被选中。于是,他们的选择,就是接受了那从起初就是说谎和杀人的撒但,于是撒但就成了他们的首领;犹太全国就要实行他的命令,作他的工作,忍受他的统治。那些拣选巴拉巴代替基督的百姓,必要忍受他的残虐无道,直到末时。

第二,犹太人曾望着那被击打的上帝的羔羊,喊叫着说:“他的血归到我们和我们的子孙身上。”这可怕的喊声,已经升到上帝的宝座之前。这宣布他们自己罪状的判决,已经记录在天上。而且这句话也已应验。上帝儿子的血已归到他们的子孙和子子孙孙身上,成了永久的咒诅。

这句话在耶路撒冷毁灭时,就悲惨地应验了;在犹太民族近2000年来的景况中,也悲惨地应验了。以色列成了一支从葡萄树上砍下来的、没有生命、不结果子的枝子,要被拾起来丢在火里焚烧的枝子。要从这地到那地,直到全世界,世世代代死在他们的过犯罪孽之中!

第三,这句话在将来的审判大日,也必可怕地应验。因为基督再来到地上时,他要坐在荣耀的宝座上,万民都要聚集在他面前。从前讥诮他、击打他的那些人也必在那里。祭司和官长们必再看见审判厅中的景象。当年一切的情景,都要像用火写的字一般,出现在他们眼前。那时,那些发誓说:“他的血归到我们和我们的子孙身上”的人,必得到他们所求的了。

基督也作了这样的说明:“所以,把我交给你的那人罪更重了。”【约19:11】基督这话是指该亚法说的,因为他是以大祭司的身份代表犹太国的。他们知道那些管理罗马当局的原则。他们对那为基督作见证的预言,和基督自己的教训或神迹,都有充分的亮光,充分的认识。犹太人的审判官,曾得到毫无错误的凭据,证明他们所判处死刑的一位,是从天上来的。他们必要按着所得到的亮光受审判。

所以最大的罪过和最重的责任,是在那些国内身居高位的人身上,因为他们卑鄙地辜负了他们所受的神圣委托。相比较而言,彼拉多、希律和罗马士兵只能算是不认识基督的。他们没有得到犹太人所得的那么多的真光。如果这些兵丁得到过亮光,他们就不至于如此残酷地对待基督了。

【大纲结构】

第一部分(1-25):讲述了基督在彼拉多面前的第一次受审的经历。

第二部分(26-39):讲述了基督在希律面前受审的经历。

第三部分(40-57):讲述了基督在彼拉多面前的第二次受审的经历。

第四部分(58-78):讲述了基督在彼拉多面前最终被定罪的经历。

【附注资料】

关于《约翰福音》19章14节中“约有午正”的正确理解:

【约11:9】耶稣回答说:“白日不是有十二小时吗?人在白日走路,就不至跌倒,因为看见这世上的光。

白日有12小时,这是指12小时制计时法,犹太人与罗马人使用的都是12小时制计时法,这种计时方法起源于罗马,之后流行于巴勒斯坦,将白天的时间分成12个钟点。白天计时的长短随季节的不同而变化,因此,不同季节小时的长度也是变化的,变化的最大幅度在20分钟左右。虽然犹太人与罗马人使用的都是12小时制计时法,但是犹太计时法是从早上日出计算白天的开始的;而罗马计时法是从午夜0点开始计算一天的开始的。

【约19:13-14】彼拉多听见这话,就带耶稣出来,到了一个地方,名叫“铺华石处”,希伯来话叫厄巴大,就在那里坐堂。那日是预备逾越节的日子,约有午正(the sixth hour)。彼拉多对犹太人说:“看哪,这是你们的王!”

这里的“约有午正”采用的是罗马计时法,而不是犹太计时法。我们知道犹太计时法是从太阳日落来计算一天的开始的,而罗马计时法是从午夜0点来计算一天的开始的。所以,按照罗马计时法,约翰在这里所说的“午正”是指早晨6点钟。

为什么在《约翰福音》其它内容中都采用了犹太计时法,而只有本处采用罗马计时法呢?因为约翰这样的不同做法,是由当时所处的地理位置和相应的人物对象来决定的,如果当时是在犹太的地理范围之内,或者主要人物对象是犹太人,那么他就会采用犹太计时法;但是如果是处于罗马的地理范围内,或者是主要人物对象是罗马人,那么他就会采用罗马计时法。

实际上,这两种计时法在当时犹太国的时代是并用的,因为犹太国当时是罗马帝国的附属国。所以,他们既使用本国的犹太计时法,又在一些正式的场合使用罗马计时法。就像他们在本地使用的是本民族的亚兰语,但是在较为正式的场合他们也要用罗马帝国通用的语言——就是希腊语。

这样,我们就能理解为什么约翰在这里要使用罗马计时法了。因为当时是在罗马的势力范围内,较为正式的场合,又面对的是较为重大的事件。

【约1:39】耶稣说:“你们来看。”他们就去看他在哪里住,这一天便与他同住;那时约有申正(the tenth hour第10小时)了。

申正,按犹太计时法,即大约下午4点钟。约翰如此清楚地记住这个时间反映出那天的事情在他脑海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约翰再三记录相关的时间(见约4:6,52;18:28;19:14;20:19)。这种时间上的精确性和他宣称自己所作的见证和谐一致(约19:35;21:24;约一1:1,2)。

【约4:6】在那里有雅各井;耶稣因走路困乏,就坐在井旁。那时约有午正(the sixth hour第6小时)。

这里的午正,是按犹太计时法来使用的,也就是中午12点,为什么呢?因为预言之灵有清楚的说明。

《历代愿望》19章3段:耶稣坐在井旁,又饥又渴,疲惫不堪。他们从早晨开始已走了很多路,现在又是正午,烈日当头,热得人喘不过气来。眼前虽有沁人的凉水,但因为他一无绳子,二无水罐,而井口又深,只能望水兴叹,更觉焦渴难耐了。耶稣既与人同命,就只好等人来打水了。

【约4:52】他就问什么时候见好的。他们说:“昨日未时(the seventh hour)热就退了。”

未时,按犹太计时法,是指下午1点钟。

【约18:28】众人将耶稣从该亚法那里往衙门内解去,那时天还早。他们自己却不进衙门,恐怕染了污秽,不能吃逾越节的筵席。

天还早,按罗马计时法,大概是早晨6点钟。

使徒约翰在当时是用希腊语写作的《约翰福音》,但是在碰到犹太人说的本地亚兰语之时,他都会原原本本的引用他们所说的亚兰话,但是为了能够使说希腊语的人看得懂,就在后面括号里作了解释,以说明其真实意义。所以,在《约翰福音》中有很多“翻出来”这样的内容。也有很多“希伯来话叫……”这样的说法。

【约1:38】耶稣转过身来,看见他们跟着,就问他们说:“你们要什么?”他们说:“拉比,在哪里住?”(拉比翻出来就是夫子。)

【约1:41】他先找着自己的哥哥西门,对他说:“我们遇见弥赛亚了。”(“弥赛亚”翻出来就是“基督”。)

【约1:42】于是领他去见耶稣。耶稣看着他,说:“你是约翰的儿子西门(约翰在马太十六章十七节称约拿),你要称为矶法。”(“矶法”翻出来就是“彼得”。)

【约9:7】对他说:“你往西罗亚池子里去洗(“西罗亚”翻出来就是“奉差遣”)。他去一洗,回头就看见了。

【约5:2】在耶路撒冷,靠近羊门有一个池子,希伯来话叫作毕士大,旁边有五个廊子。

【约19:13】彼拉多听见这话,就带耶稣出来,到了一个地方,名叫“铺华石处”,希伯来话叫厄巴大,就在那里坐堂。

【约19:17】他们就把耶稣带了去。耶稣背着自己的十字架出来,到了一个地方,名叫“髑髅地”,希伯来话叫各各他。

【约20:16】耶稣说:“马利亚。”马利亚就转过来,用希伯来话对他说:“拉波尼!”(“拉波尼”就是“夫子”的意思。)

当然,在《约翰福音》的其它部分中也有这样类似的用法。比如,约4:25;11:16;20:24;21:2。

【约19:20】有许多犹太人念这名号;因为耶稣被钉十字架的地方与城相近,并且是用希伯来、罗马、希腊三样文字写的。

彼拉多用希伯来、希腊、拉丁三种文字,写了一块牌子,安在十字架上耶稣头的上方。”(《历代愿望》78章)在基督十字架上方的那块牌子上写的字,所使用的是当时的三种语言,一种是犹太人本国的语言,就是亚兰语,在这里用的是“希伯来语”,实际上这种希伯来语不是旧约时代的古希伯来语,而是亚兰语,包括上面引用的几处圣经中出现的“希伯来话”指的都是亚兰语。这里的“罗马语”是指拉丁语,就是罗马人本地的语言;还有“希腊语”就是罗马帝国的官方用语,这是当时通行世界的通用语言。

实际上其它几卷福音书都是用希腊语写的,所以,也都有类似的用法。

【太1:23】说:“必有童女怀孕生子;人要称他的名为以马内利。”(“以马内利”翻出来就是“上帝与我们同在”。)

【可5:41】就拉着孩子的手,对她说:“大利大,古米!”(翻出来就是说:“闺女,我吩咐你起来!”)

【可15:22】他们带耶稣到了各各他地方(“各各他”翻出来就是“髑髅地”),

【可15:34】申初的时候,耶稣大声喊着说:“以罗伊!以罗伊!拉马撒巴各大尼?”(翻出来就是:我的上帝!我的上帝!为什么离弃我?)

那么,基督钉十字架的时间,和在十字架上断气的时间是什么时间呢?

【可15:25】“钉他在十字架上是巳初(the third hour第3小时)的时候。”按犹太计时法,就是上午9点左右。

【可15:33】“午正(the sixth hour第6小时)申初(the ninth hour第9小时),遍地都黑暗了。”按犹太计时法,就是下午3点左右。

【可15:34-37】申初(the ninth hour第9小时)的时候,耶稣大声喊着说:“以罗伊!以罗伊!拉马撒巴各大尼?”(翻出来就是:我的上帝!我的上帝!为什么离弃我?)……耶稣大声喊叫,气就断了。

《上帝的儿女》,8月9日

基督被钉在十字架上是在巳初至午正,即上午九点钟到十二点钟之间。到了下午祂就死了。那是献晚祭的时候。于是在以色列会众前遮掩上帝荣光的幔子,从上到下裂为两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