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思想】
本章围绕着“在西门家坐席”这个主题,主要讲述了基督与他的使命,以及基督到地上来完成他的使命之时,他所面临的环境是什么样的?他所要拯救的对象都是些什么情况?他在这样的环境和拯救对象面前,他是如何做工的?这就是这一章所要表现的主题。
本章是在上一章内容的基础之上进一步作说明,上一章提到了基督从高天之上到地上来履行他的使命,他以完全舍己的样式出现,要寻找像撒该那样的人,就是一个从里都外都焕然一新的人,和基督一样也是显出舍己样式的人。这就是上一章的主要内容,简要告诉我们基督带着什么样的样式来,最终要完成使命的结果是什么样的。
而本章是在进一步说明,基督到世上来救赎人不是那么容易的,并不是那么容易就能找到像撒该那样的人,人也不是那么容易就都能像撒该一样悔改的,成为一个被基督救赎、像基督一样的人。基督在这世上要面对各种各样的人,他所要拯救的对象是多重类型的人,有着不同的性格特征,有着不同的心理特征,有着不同的观念想法,有着不同的阅历学识,有着不同的阶级职业,有着不同的人生经历,有着不同的罪恶形态。而基督就要从这些有着“不同”经历的人群中,寻找真正属上帝的儿女,就是真正能够赏识天国恩典的人,那就是他要寻找的失丧的人。
并不是说世上本身就有已经悔改好的人、品格特性非常完美的人,并不是说基督到世上来轻而易举就可以找到这样的人,然后把他们带回天国就行了,并不是这样的。要知道世上都是有着各种不同罪病的人,都带着人性的软弱,因为都是从亚当堕落之后出生的人。所以,世上的人没有一个不需要医生的,没有一个不需要救主基督的。大家都带着一样的状况,都在同样的起跑线上,那么谁会成为上帝的儿女呢?这个不是上帝提前预定好的,这个是在于每个人自身的认识和选择;基督到世上来要拯救的是所有人,他给所有人认识他救恩的机会,也给所有人选择救恩的机会。但是,最终是否能成为上帝的儿女,是否能得救,是否能进天国,这个就在于我们每个人自身的选择。
那选择是什么呢?这就意味着顺从上帝的旨意。当我们听到就选择去顺从的时候,主的恩典就能临到我们。所以,救恩是属于那些听到就去顺从之人的,天国是属于那些可教导之人的。这样的人最终就会成为上帝的儿女,这样的人就是将来要被基督带到天国去的人。基督来要完成的使命,就是要在那些听到就去顺从的人身上,将他救恩的能力彰显出来,帮助他们培植一个基督化的品格,让人性本来是罪恶败坏的人,最终成为一个彰显基督完美高尚属性的人。基督到地上来完成的使命,就是要让这样的人呈现出来,让这样的人被显露在全宇宙面前为上帝作见证。
本章就是本着这样的思想,以一种非常奇特的方式,向我们说明基督在世上所面临的对象,以及他所面临的环境。更主要的是,在这样的环境之下,在这样的对象面前,基督是如何来帮助这些人的,他是用什么样的方式来感化这些人的,这就是这一章的主题。
本章的标题“在西门家坐席”,在原英文中是这样的“The Feast at Simon’s House”,这个直译过来似乎更切合主题,直译过来就是:“在西门家的筵席”。所以,这里所强调的不是在西门家坐席的本身,也不是在强调是谁来邀请基督坐席。这是在说明,在西门家的筵席上发生的事,这些事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这就是本章所要表达的意思。所以,在西门家的筵席面前,都是谁在那里呢?都发生了什么事呢?其结果是什么样的呢?
这些与基督同桌吃饭的人,就是在同一张桌子上吃筵席的人,那是谁呢?就是因基督的缘故而聚在一起的人。在属灵上来说,这些人都是来参赴福音筵席的人,这些人都是福音的筵席邀请的对象。那么,在这福音的筵席面前,基督向所有人发出邀请,邀请他们接受福音而悔改。同样,基督在世上拿着他的救恩,向每一个人发出邀请,给每个人有听到福音的机会,每个人多少在心里都有圣灵的动工,每个人都感受过这样的邀请之声。那么,有多少人愿意听这圣灵的声音而顺从的呢?这就是本章的主题。
非常有意义的是,本章标题里的“西门”一词是一个人名,这个人名Simon源于希伯来语,它的意思是:“听者”。这是什么意思呢?这就是本章的主题核心,就是说到基督面前的人,或者准确的说,面对基督福音的邀请,在基督恩典的邀请声面前,大家都是“听者”,都是听到基督通过圣灵向我们的内心说话的人,这就是“听者”。那么,这所有的“听者”中,哪些是愿意顺从圣灵声音的人呢?这就是本章的一个核心思想。那么,顺从的人会有什么结果呢?不顺从的人会有什么结果呢?为了使我们能够顺从,基督又是如何做的呢?这也就是本章的主要内容。
实际上,本章就是在让我们总体上认识基督的使命,以及他是如何完成使命的,这其中的各个环节和相关要素,都是我们在本章所要了解的。所以,本章开头的内容中就隐含着这样的信息:“这时的耶路撒冷,群情振奋;基督和他的使命引起了空前的注意。”(2段)因为基督使拉撒路复活的神迹,使得众人都重新来思考基督和他的使命,这也是我们在这几章中要去思考的主题。基督离世归父的时候到了,此时,基督要重新使门徒和我们都来注意和思考基督和他的使命,这是非常合宜的。因为基督的门徒虽然跟随他三年半的时间,但对于基督的使命认识的还是很模糊,正如22段所说的那样:“他们爱他们的救主。可惜他们对他崇高的品格还缺乏正确的认识。”因此,当基督在世上的时候,“门徒对基督离开天庭,来过人类的生活时所忍受的孤独感,从来没能理解,也不领会,像他们应当理解和领会的那样。”(25段)我们也是这样,我们并不真正认识基督和他的使命。
逾越节快到了,基督借着现在的机会来教导门徒和众人,使他们认识这位逾越节的羔羊,使他们思考他到地上来的使命,这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所以,在基督生平中,我们看到每当逾越节来到的时候,基督都要引导众人来思考他的身份和他的使命,这是有着深刻意义的。基督在世最后的逾越节也快到了,众人都在议论有关基督的事,拉撒路复活的经历可以使拉撒路直接见证基督的大能,可以见证基督就是上帝的儿子。
当众人听说基督要在逾越节之前,在伯大尼过安息日,也就是他在世的最后一个安息日。于是,许多人就蜂拥到伯大尼,他们“热切地要见耶稣,要听他讲话。”但是,到基督那里去的这些人中,“有的是出于同情耶稣,有的为好奇心所驱使。”但是,犹太祭司和法利赛人看到这样的情景,“他们恨不得立即将他除灭。”他们甚至“决定拉撒路也必须死。”仇恨和偏见竟使人到了如此毒辣的地步。犹太领袖们的仇恨和不信真是越来越甚。
西门设筵款待救主和他的门徒。在席上,那曾患可憎之病而被主治好的西门,坐在救主的一边;从死里复活的拉撒路坐在另一边。马大在席上伺候,马利亚则细心倾听耶稣口中所说的每一句话。同时,“这桌筵席也把许多犹太人聚在一起。”我们可以看到,在基督筵席上的人,就是那些与基督同桌吃饭的人,有着各类人等。这些人都代表着一定的属灵上的代表。他们都在等着听基督究竟要说些什么话,所以他们都是“听者”的身份。
对于这些“听者”,依照基督所讲撒种的比喻,我们大致上可以把他们分为四类人,这四类人也就是四种土壤类型,就是撒种之人所面对的四种土壤类型。在圣经和预言之灵中,这些不同的土壤象征着不同的听众。那么,在筵席上的四种类型的人分别是什么呢?
第一类,就是“路旁的”听众。这一类听众是以基督的门徒——犹大为代表的,当然还包括在场不怀好意的犹太人,犹大就是与他们合伙来出卖基督的。
第二类,就是“土浅石头地上的”听众。这一类听众典型的代表就是西门,这家的主人。
第三类,就是“荆棘地里的”听众。这一类听众是以基督其余的11个门徒为代表的。
第四类,就是“好土里的”听众。这一类听众当然是以用香膏膏基督的马利亚为代表了。
所以,在当时逾越节临近的背景之下,在犹太公会虎视眈眈的要除灭基督的环境之中,基督在西门家的筵席上,面对着世上常有的四类人群代表,这俨然成为了一个缩影。就是基督道成肉身,到这充满仇恨和敌意的世上来,面对着随时被仇敌所害的种种试探和危机,他将天国的福音摆在众人面前,他向众人讲话,他也借着圣灵来感化人心,他俯身为人类服务,他的目的就是要力挽狂澜,竭力拯救更多的灵魂,他知道我们每一个人的内心和环境,他能理解我们,他看每一个人都有救赎的可能。他带着这样的舍己之爱,在这孤独的世上,为要完成他的使命。所以,西门家的筵席,在那样特殊的背景之下,又呈现着这样特殊的人群和场面,这不就是在说明基督完成他使命的缩影吗?
在筵席上,马利亚既然是“好土地”听众的代表,她当然就是基督救赎工作的见证人。那么,这位主角马利亚是谁呢?她有着怎样的经历呢?她一开始并不是“好土地”的状态。她之所以能成为“好土地”,那是因为基督爱的吸引和感化,是基督的恩典成就了、预备了她的心田。
关于这位马利亚,在圣经里面这样记载:“这马利亚就是那用香膏抹主,又用头发擦他脚的;患病的拉撒路是她的兄弟。”【约11:2】这里说,这用香膏膏基督的马利亚就是伯大尼的马利亚,就是马大的妹妹,拉撒路是她的兄弟。基督第一次到伯大尼的时候,马利亚坐在基督脚前专心听他讲话;基督第二次到伯大尼马利亚经历了拉撒路复活的神迹,认识了基督的大能;当基督第三次到伯大尼,也就是这次,马利亚在基督脚前献上自己一颗完整的心。
说到膏基督的马利亚,圣经这样记载:“那城里有一个女人,是个罪人。”【路7:37】关于她是一个罪人的事,本章这样说:“耶稣曾恩慈地赦免了马利亚的罪。”(8段)“因为西门曾引诱现在被他所藐视的这个妇人犯罪;马利亚吃过他的大亏。”(34段)“马利亚曾是人们眼中的大罪人,但基督知道那影响她生活的种种环境。”“马利亚曾七次听见主责备那控制她心灵和意念的魔鬼。”(40段)这些话语很明显让我们知道过去马利亚犯了什么罪,而且这里说基督七次为马利亚责备魔鬼,这不禁使我们想起圣经的记载:“内中有称为抹大拉的马利亚(曾有七个鬼从她身上赶出来)。”【路8:2】这里提到抹大拉的马利亚,这又是谁呢?这里说曾有七个鬼从她身上赶出来,实际上就是本章所说的,基督七次为她责备魔鬼的经历。所以,伯大尼的马利亚也就是“抹大拉的马利亚”。那为什么又称她为“抹大拉的马利亚”呢?要知道,“抹大拉”并不是一个地名,这只是对马利亚悔改经历的一种称呼。因为“抹大拉”(Magdalene)在希伯来文中的意思是“从良的妓女”。所以,抹大拉的马利亚,也就是指从良的妓女马利亚。这样说来,我们就非常清楚马利亚的经历了。她也就是《约翰福音》第8章所记载的“行淫时被拿的妇人”。
就是这样的一个罪人,却因着基督不熄灭将残灯火的爱而悔改了,从此以后她成为了基督最忠实的一个门徒。基督三次到达伯大尼,我们看到马利亚在悔改之后的时间中继续成长的经历:她是一个始终坐在基督脚前忠实聆听基督话语的听者,她也经历了基督使死人复活的大能,她也时常因向基督表示感激之情而把自己所有的都献给主。这就是马利亚悔改之后的人生和经历。本章还记载说:“那曾经堕落而心中附有鬼魔的人,已在灵修和工作中,与救主甚为亲近了。那坐在救主脚前听教训的是马利亚。那用香膏浇在救主头上,并用眼泪洗他的脚,也是马利亚。她曾守在十字架边,并送救主到安葬之地。在主复活之后,头一个到坟墓去的是马利亚。头一个宣扬救主复活的,还是马利亚。”(41段)
通过以上的内容,我们了解了马利亚的过去、她悔改成长的经历以及她后来的事迹。我们还要理解,是什么原因使她具有了这样的转变,那就是基督的救赎。在本章里面这样记载:“马利亚曾是人们眼中的大罪人,但基督知道那影响她生活的种种环境。主很可以消灭马利亚心中将残的灯火般的希望,但他没这样作,却把马利亚从失望和毁灭之中拯救出来。”(40段)“在人的眼里,马利亚似乎是没有希望的,但基督却看她有向善的可能。他看出她品格中的优点。救赎的计划已赋予人类很大的可能性,而这可能性要在马利亚身上实现出来。藉着基督的恩典,她得与上帝的性情(divine nature神性)有份。”(41段)“她知道罪同救主无玷污的纯洁是冲突的,而她靠着主的力量已经得胜了。”(40段)简单的来说,就是基督知道她的环境,也知道她内心的愁苦,也看到她品格中的优点,也相信她有向善的可能;再者,基督救赎的能力也会赋予人类能力和恩典,只要她愿意选择,她会成为一个悔改的人。于是,基督的恩典进入她的内心,她罪恶的人性与基督的神性相联合,她靠着主的恩典所赐的力量就得胜了自己身上的罪的势力。
这一切都是因为基督爱的缘故。他的爱是舍己、是俯就,是对我们的理解,是对我们的相信,是对我们的鼓励,是赐给我们恩典的能力,使我们与他连结,使我们就成为可能。所以,本章也有非常好的话语说到:“耶稣知道每个人的环境。”“他并不将他所能揭露的一切事告诉任何人,只是吩咐每一个战战兢兢的人要刚强壮胆。凡来到他面前祈求饶恕和医治的人,他都愿意白白地赦免。”(42段)“凡以耶稣为避难所的人”,“基督已把他们与自己兼有的神性联合起来(Christ unites them to His own divine-human nature. 基督把他们与祂自己兼有的神人二性联合起来。)”(44段)所以,只要我们愿意配合基督,只要我们愿意顺从基督的声音,我们都会像马利亚一样,可以与基督的神人二性相结合,成为一个真正得胜罪恶的人。
就是这样的一位马利亚,经历了主如此恩典的马利亚,她能不感激基督吗?马利亚听说基督就要去世了,她要趁基督还活着的时候,就向他献上礼物,来表达她对基督的感激之情,她的信心和爱心都包含在这一感激之中了。她几乎变卖了自己一切所有的,就是一生的积蓄,为基督买了一斤极贵重的真哪哒香膏(据说这一斤真哪哒香膏极其贵重,几乎相当于一个人当时一生的积蓄)。于是,在西门家的筵席上,她就悄悄地来表达着对基督的感激之情,她悄悄地打破玉瓶,含着感激之泪亲吻基督的脚,又用真哪哒香膏膏抹基督的脚。顿时,真哪哒香膏的馨香之气向外四溢,弥漫在整个屋子里,在场的所有人都闻到了香膏的香味。于是,马利亚的这一悄悄地举动,引起了众人的注意。
首先,我们要思考马利亚“打破玉瓶”使香膏的香味散发出来,这有着什么属灵的意义呢?
第一,这是代表了马利亚此时此刻内心属灵的经验。马利亚就像那个盛满香膏的玉瓶一样,她因为基督的恩典,也因为与基督的联络,使她里面注满了基督爱的馨香之气,基督爱的属性在她里面得以培植。当她打破玉瓶的时候,就意味着她为了表达对基督救赎之爱的感恩之心,就把自己献上为基督服务。所以,她宁愿破碎自己,宁愿舍去自己的安逸和便利,舍去自己的自私和罪恶的爱好,为了基督把自己献上。当她这样做的时候,她就是在彰显基督的救赎之爱、舍己之爱,这样的爱是通过马利亚向众人散发开来。
“马利亚爱主的这番心意,在基督看来,比世上所有的名贵香膏更为宝贵,因为马利亚的奉献,是对世界的救赎主表示感激之心。这是因为基督的爱激励了她,基督无比优美的品德充满了她的心。那瓶香膏表示马利亚的一颗赤心。这种敬意是上天之爱的泉源充满内心而盈溢出来的表现。”(24段)
第二,这“打破玉瓶”使香气四溢的经历,也是象征着基督的道成肉身、完全虚己、为人类服务的一生。基督为了救赎我们,他不惜放下自己的一切荣耀,成为一个仆人的样式,为我们服务。当然,基督从死里复活的经历,能使这一意义更加显明。当基督舍了自己的身体钉在十字架上的时候,他又从坟墓里面出来将生命的馨香之气带给世人。
“正如打破玉瓶,屋里充满了香气;照样,基督将要受死,他的身体也要破碎。但还要从坟墓里出来,使他生命的香气充满全地。”(16段)
以上我们看到了马利亚所有的经历,她的犯罪、她较力的悔改、她与基督的交往、她对基督话语的渴慕和学习、她见证经历基督的大能,以及她对基督的献身和感激,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经历。马利亚一开始并不是“好土地里”的属灵状态,但是她却愿意成为“好土地里”的听众,她存着一颗愿意听而顺从的心,她带着一颗渴慕救主、愿意悔改的心,于是她就成为了“好土地”的属灵状态。马利亚从悔改,到经历圣化成长,再到完全把自己献上归主,为主服务,成为主忠实的门徒,这简直就是教科书式的经历,这也难怪她会成为福音的典范被记载在圣经中。
所以,基督也把她的经历作为福音的典范,要我们去思考,基督说:“我实在告诉你们,普天之下,无论在什么地方传这福音,也要述说这女人所行的,作个记念。”【太26:13】基督这话是什么意思呢?这是说,无论我们把福音传到哪里,哪里都会产生悔改的果子,而这些果子都要有着马利亚这样悔改重生、圣化、成圣、献身服务的完整经历。那些有着这样经历的人,他们的见证就等于是在述说马利亚所行的。所以,这里所说的“这女人所行的”是指什么呢?她所行的是什么呢?就是她悔改到献身的完整的经历。所以,我们如果不知道应该如何悔改吗?那就看看马利亚所行的吧,因为她是福音的典范。
当我们也像马利亚一样,向主献上我们的感激之情之时,我们所献上的就表达了我们的内心对主的爱,这样的爱就像马利亚的香膏一样,充满了馨香之气。因为这玉瓶里的香膏正是基督之爱的馨香之气,所以无论我们在哪里传福音,都要述说“这女人所行的”,也是指我们都要带着马利亚内心所充满的基督爱的馨香之气,因为只有基督的爱才能吸引人接受福音。
当我们问到马利亚为什么会这么做呢?她为什么会具有那样的感动,居然将一切所有的为基督献上。有的时候可能她也不知道这其中的原因,她也并不晓得自己这样做的属灵意义,她也并不知道这意味着什么。但是,有一点是她可以确定的,那就是圣灵在她内心的感动和计划。而她的做法只不过是在顺从圣灵对她的指引,这就是她之所以这么做的理由。所以,本章15段说到:“马利亚自己还不完全明白她这出于爱心的行为所含的全部意义。她无法回答那些批评她的人,也不能解释她为什么要趁这个机会来膏耶稣。这乃是圣灵为她计划的,她也只是顺从圣灵的指引。灵感之来,是不说明理由的。他是人眼看不见的存在,对心灵说话,驱动人心去作事。灵感本身就是他的理由。”这就是我们要学习的地方,这也是本章的核心内容。
马利亚顺从圣灵对她的指引,她早已经习惯了这样的经验。于是,马利亚一步步成为了福音的典范,她成为后面基督钉十字架和复活之时最忠实的一个,因为她这种习惯顺从圣灵的经验,给了她后面莫大的特权。在西门家的筵席上,我们已经看到这么多的“听众”,他们都在基督面前聆听基督的教训,相信每个人心中都有感触;看到马利亚所做的,相信他们也都有被触动的。但是,有谁能像马利亚一样愿意顺从这样的感动和启发呢?
我们先来看看这家的主人西门,西门是典型的“土浅石头地里的”听众。为什么呢?因为他是法利赛人,虽然他得到了主的医治,获得了主莫大的恩典;虽然他也表示对基督的感激之情,他为基督设摆筵席,但却没有用“水”洗基督的脚,也没有给基督亲嘴问安,也没有用“油”抹基督的头。这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他里面并没有真正的基督的救恩(水),也没有基督圣灵的能力(油),也没有一种内心的感激之情(亲嘴)。所以,他无法像马利亚一样,向基督发出爱的馨香之气。他还没有真正承认基督就是他的救主,“他的品格还没有更新,他为人的原则也没有改变。”(1段)所以,他表面上的感激之情,显明他里面没有真正重生的经验,他并没有拿掉自己里面自以为义的石头。西门从来没有觉悟到自己的罪,他也从来不承认自己是一个罪人。
于是,基督借着一个比喻使他开悟,基督通过这个比喻,使西门与福音的典范马利亚作对比,使他认识到自己的罪、并承认自己的罪状。在基督的启发和引导之下,西门被基督遮掩罪的爱所感化,他看到了基督的义,也看到了马利亚的感激之情,他真的觉悟到自己的罪,并确实看到自己是一个罪人,他看到自己没有义。于是,西门愿意顺从圣灵的感动和引导,他选择了悔改,他成为了基督一个谦卑的门徒。
本章有这样的话语:“西门既觉得自己比马利亚更高尚,所以耶稣要他看出他自己的罪实际上是多么大。他要向他指明,他的罪比那妇人的罪更重,正如五十两银子的债大过五两银子的债一样。”(34段)“从此西门对自己有了新的认识。他看出马利亚是怎样被那比先知还大的一位所重看。他看出基督用先知的慧眼洞悉她心中的爱和虔诚。西门非常羞愧,觉悟到他是在一位远比他优越的主面前。”(35段)
“现在他看出自己的真面目。他原以为自己是在窥视他的客人,殊不知客人正在窥视他呢;他看出基督对他的判断是何等正确。他的宗教信仰不过是一件法利赛式的外衣。他曾藐视耶稣的慈悲,没有认明他是上帝的代表。马利亚是已蒙赦免的罪人,而他却未蒙赦免。他所想用在马利亚身上的严正标准,恰好定了他自己的罪。”(38段)
“西门因耶稣没在宾客面前公开责备他,心中为主的仁爱所感动。他本想用来对待马利亚的那一套,耶稣并没有用来对待他。他看出耶稣不愿意将他的过犯公诸大众,只说明了事实的真相,好使他自己心中(mind)觉悟,并用慈悲的仁爱来制伏他的心(heart)。”“他看出自己欠主的债是何等多。想到这里,他的骄傲变为谦卑;他忏悔了。于是这骄傲的法利赛人成了一个谦虚而克己的门徒。”(39段)
西门就是在基督这样爱的光照之下悔改的,若是基督使用的方式不恰当,他很可能就会与基督对抗到底,但是基督却因为没公开责备他的罪,只是说明了事实的真相,然后点到为止的,给予启发,使圣灵在西门心里动工,他在自己与基督、与马利亚的对照中,他觉悟到自己的罪,他看到自己信仰的虚无,于是他谦卑悔改了。
就在这个比喻中,救主讲了一句非常有名的话语:“所以我告诉你,她许多的罪都赦免了,因为她的爱多;但那赦免少的,他的爱就少。”【路7:47】这是什么意思呢?赦免多的,爱就多;赦免少的,爱就少。救主难道是在说明对于免债的感激应有轻重之分吗?
当然不是,基督所要表达的意思是:那些真正觉悟自己的罪,并真心认识到自己是一个罪人的人,他们就会更深的悔改,他们就会更深的克己、与罪恶较力争战;这样的话,他们就更多的与基督联合,他们由于与基督交往、联合的紧密,他们从基督那里获得的恩典就越多,基督爱的属性在他们里面流露的就越多。
相反,那些没有觉悟到自己罪的人,也不认为自己是一个罪人的人,他们就不会在自己的罪上较力得胜,他们也就不会去依靠主,因为他们没有感受到自己的需要,他们就不会去亲近主,他们从主那里领受的爱的属性就少,所以他们的爱就少。
这就是一个天国的定律。认识自己的罪越深的人,他们在主面前舍己的就越多;而他们舍己的越多,他们就与救主越亲近;他们从救主那里得到的恩典就越多,他们的爱就越多。就像马利亚一样,马利亚是天国定律的一个典范。这也是本章的一个主题,正是在表达前面“天国的定律”。
但同样在与马利亚的对比之中,犹大却没有选择顺从基督的引导和启发,他选择了对基督的仇恨和敌意,他带着报复之心,决定与仇敌联合去出卖他的救主。这就显明他是那“路旁”的听众,因为他的内心完全是刚硬的,因为长久的在罪恶之中而内心麻木了,他贪爱钱财的心一直没有顺从主的救恩而悔改,于是,他最后走到了完全黑暗、刚硬的地步,自己还不知道自己的情况。
“他看见马利亚的行为同他自私的习性如此悬殊,就感到非常惭愧,便照平时的习惯,以高尚的动机为藉口,来反对马利亚的奉献。”(10段)其实犹大并没有顾念穷人的心。他怜恤穷人的虚情假意蒙蔽了其他门徒,而且他那狡猾的暗示使门徒对马利亚的热情发生怀疑。于是批评的声音传遍全席:“何用这样的枉费呢?这香膏可以卖许多钱,周济穷人。”【太26:8-9】
犹大将批评和恶念的种子撒在众门徒的心中;基督本来很可以严厉地训他一顿!那控告人的按理正应该被控告!洞察每个人心中的动机,并看明每一行为的主,很可以将犹大一生的污点,暴露在坐席者前,也可以揭穿这个卖主的人所拿来掩饰他批评的藉口,因他并没有同情穷人,反而经常窃取那用以周济穷人的钱财。救主很可以指明他压迫孤儿寡妇和雇工的卑劣行径,来激起众怒。但基督若揭露犹大的真面目,人们就要以此为犹大出卖救主的原因。况且,即使基督将盗窃的罪名加在犹大身上,犹大还可能得到同情,连众门徒也难免向他表示同情呢。所以救主没有责备犹大,免得给犹大留下一个出卖他的借口。
但基督向犹大看的一瞥,使他感到救主已看穿他的伪善,对他卑鄙的人格了如指掌。马利亚所行的事,受到犹大苛刻的批评,但基督称赞了她,这就等于责备了犹大。过去,基督从来没有直接责备过他,所以这次的责备使他怀恨在心,决定要报复。其结果将会是多么的可怕啊!
其他门徒不像犹大,他们爱他们的救主。但是,他们很容易受别人的影响,他们虽然有重生的经历,但是他们心里面总有不足和人性的软弱,使他们受外界试探的影响。他们可以说是“荆棘地里的”听众。他们对基督崇高的品格还缺乏正确的认识。对他们来说,基督实际构成他们一切的一切。可是他们一点不理会:过不久他就要离开他们,他们再没有机会,为他的大爱作什么表达以示感激了。门徒对基督离开天庭,来过人类的生活时所忍受的孤独感,从来没能理解,也不领会,像他们应当理解和领会的那样。如果他们能明白基督为他们所做的一切,他们就不会把献给他的礼物视为浪费了。他们也不会说:“何用这样枉费呢?”
“何用这样枉费呢?”这句愤愤不平的话,使基督想起永世以来所付出的最大牺牲,就是献上他自己作为赎回一个失丧的世界所付的代价。主定意要拿最丰富的恩赐赠给人类的家庭。不能让人说,上帝还有丝毫的保留。上帝既赐下基督,也就是将全天庭都赐给人类了。照人的看法,这样的牺牲是大大的枉费。根据人的论理,整个救恩计划是浪费慈爱和恩典的事。在这计划中,看到尽是克己为人和全心全意的牺牲。天上的众生看到人类竟拒绝基督所显示无穷尽之爱的拯救和丰盛,就非常惊异。他们很可以感叹道:“何用这样的枉费呢?”
但拯救这失丧之世界的赎价必须是充足、丰富、完备的。基督的奉献非常丰富,足够上帝所创造的一切生灵之需。它不得被限制于一定数额,以致不得超过愿意接受这伟大恩赐之人的数目。固然,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要得救,但不可因这救赎大计未能拯救它所要救的全部人类,就说它是浪费。救恩必须是充足而有余的。
本章向我们展示了基督对不同的人,以不同的方式,表现着同样的舍己之爱,这也同样是在讲述“天国的定律”所表达的内容。
【大纲结构】
第一部分(1-7):讲述了本章内容的背景,显明了基督当时在西门家的筵席上所处的环境,这象征着基督道成肉身到地上来完成使命的缩影。
第二部分(8-21):讲述了在西门家的筵席上,福音的典范马利亚对基督的感激之情,以及相比较犹大对马利亚的谴责,显明了犹大并没有真正获得认罪、悔改、圣化的经验,他也并不能把自己献给基督,他自私的习性使他最终完全刚硬,对基督怀恨在心,出于报复而出卖基督。
第三部分(22-29):讲述了在西门家的筵席上,与福音的典范马利亚对比,基督的其他11个门徒并没有真正理解基督道成肉身为救赎我们所舍去的一切,所以他们不能与基督表同情,也不能向基督献上感激之心。
第四部分(30-44):讲述了在西门家的筵席上,西门在基督的引导和帮助之下,他认识到自己是一个罪人,在主面前真正降卑下来,成为一个悔改的谦卑门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