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妙的道(上)
最妙的道(下)
亲爱的弟兄姊妹,大家好!非常感谢主带领我们学习《历代愿望》,从中我们能更加认识基督、认识耶稣爱的属性,正如使徒约翰作见证的那样,上帝就是爱。
今天我们从外邦使徒保罗的角度来体会“上帝就是爱”这句话。保罗在林前12章讲完各种属灵的恩赐之后,他说了什么呢?【林前12:31】你们要切切的求那更大的恩赐。我现今把最妙的道指示你们。这里的“更大的恩赐”是什么呢?然后保罗把这个“最大的恩赐”说成是“最妙的道”。现在,我们就从经验的角度来体会“最妙的道”。今天与大家分享的题目是:最妙的道。
【上部】
绪言
宇宙之中有一种神奇的玄妙之道,它像火焰一样温暖,像光一样闪亮,像磁铁一样有吸引力。这种玄妙的道,你握住它,就能得到天国;失去它,就陷入毁灭的深渊。此道极其宝贵,甚至无价可买。它既不能以物物交换而得,也不能被人创造,乃是出于上天的恩赐,上帝的大能也藏在其中。人的心是为承受与传递此道而设计,这玄妙之道就是爱!耶稣来到世上就是要教导人这最妙的道,教导人认识何谓爱,以及怎样去爱。
在基督的教导中,爱不是空洞无物、抽象虚幻的,真实的爱必会表现在对人的方方面面上,同时也会尊上帝的诫命为圣。文人经常喜欢用一些比较飘渺的词来形容“爱”,让人认为爱很遥远、不真实,而《圣经》所教导的爱却是实际行为的表达。
使徒保罗说爱是“最妙的道”,并且对爱作了非常全面的分析。他既从肯定的方面说爱是什么,又从否定方面说明了爱不会怎样。保罗没有给爱下一个抽象、模糊、唯一的定义,但在他的阐述中对爱的真实含义和延伸意义都表达得一清二楚,毫不含糊。
在保罗讲述爱是什么之前,先向我们说明了爱的重要性。
【林前13:1-3】我若能说万人的方言,并天使的话语,却没有爱,我就成了鸣的锣、响的钹一般。我若有先知讲道之能,也明白各样的奥秘、各样的知识,而且有全备的信,叫我能够移山,却没有爱,我就算不得什么。我若将所有的周济穷人,又舍已身叫人焚烧,却没有爱,仍然与我无益。
许多渴望参加上帝圣工或是已经参与圣工的人,都非常看重自己的恩赐;也有许多人认为有了更多的恩赐,便在上帝的圣工中获得更高的声望和地位;又或许只是单纯地希望获得更多的恩赐为主作工。但是无论心思动机怎样,保罗在这里一连用了三个“我若”来作假设,方言、讲道和奉献,这些通常被人们视为很大的恩赐来说明恩赐的根本意义。他将这三种恩赐和爱作比较,得出的结论是:爱是各种属灵恩赐的根本。有了爱,就能使原本的各种恩赐发出更大的亮光;若没有爱,则一切恩赐都失去了意义。
保罗在这里为什么将方言的恩赐置于最前呢?这有一定的历史背景。当时各教会、各地区之间语言不通,而通过早雨圣灵的能力,许多人就获得了方言的恩赐——能听懂或说地方语言、能和各国的人交流,便于传扬福音。这样的方言恩赐正是当时哥林多教会的信徒最羡慕和推崇的。但保罗怎么说呢?即使你有了方言的恩赐,但如果你心中没有被爱充满的话,就如同锣能鸣、钹能响一般。锣或钹,其声音响亮,但只是空洞震耳的响声,却不能触动听众的心弦,因为它没有乐器灵魂。是的,会说别的语言,运用这种恩赐在传福音的事工上可以起到很大的作用。但基督徒应懂得超乎一切语言的语言,就是爱的语言,它是在传福音的交流中不可或缺的决定性条件。是的,我们应与人分享对创造主的认识,这是我们的责任,但若其中缺乏对灵魂的关爱和同情怜悯,我们则是徒费唇舌,无法引人共鸣。
除此之外,还有一层含义。人很容易被口舌伶俐、能说会道之人所吸引,也有人很满意于自己能言善辩的才智,或凭借三寸不烂之舌说服别人。但人若只说不做,就等于空于声音而无内涵,就如鸣的锣、响的钹一般。所以,天地任何语言,也无法与爱的行动比较。
接着,保罗从“方言”这项恩赐转移到了演讲和知识上,这也是哥林多教会的人十分重视的恩赐。但是即使能够很有逻辑地将《圣经》真理向众人讲解明白,或者也明白各样有关上帝或人类科学的知识,或者是极有信心,保罗仍然是直截指出:即便是有很多别人无法企及的恩赐,而且全备无缺,但若没有爱,非但微不足道,而且什么都不算,几乎等同于无。保罗的这些见解,对于那些讲解真理的人,或者是研究《圣经》的人,或者是自认为很有信心的人,都是很有力的反思和提醒。
最后,保罗从宣讲话语和知识上,转移到奉献的事情上。将所有的周济穷人,这是很难做到的事情。从前,有一个青年官来问耶稣怎样做才可以承受永生,耶稣告诉他方法就是遵守上帝的诫命,青年官不以为然地说他从小就遵守了。耶稣接着引导青年官,让他将所有财产变卖周济穷人,然后来跟从耶稣,青年官听了之后就忧忧愁愁地走了。耶稣告诉他还缺少一件,这一件就是爱。他心中没有对上帝和对人真正的爱,他对世界还有留恋,因此他失去了获得天国的机会。
施舍,被视为一种美德,因此也常有爱慕虚荣之人借此来炫耀自己的乐善好施。耶稣曾严厉责备这种为了博得名望称赞的虚伪行径,在这里,保罗为了强调这种假慈善的做作,指出如果一个人捐献了他所有的,他的生活中却没有真爱,那也全是空的伪善,没有属灵价值。尽管这样的行为可能对他人有好处,但是不能得上帝的称赞,因为缺少上帝所要的品格特征。因此,保罗说即使是将所有的都奉献给了穷人,若是心中没有爱,没有任何益处。
这里的第3节经文“舍己身叫人焚烧”,有的版本翻译成“舍身以致可以自夸”。照这个含义,这节经文可以理解为:“为了能有可夸的,即使我将所有的周济穷人,即使我舍弃了自己的身体,也与我无益。”所以,保罗在这里是想表达:为了寻求自己的荣耀的殉难是毫无价值的。献身自焚,这样壮烈的牺牲,可能被某种崇高的理想所推动,或出于自傲,人有可能做到。保罗在这里明确指出了:任何出于自私动机的行为,都是没有爱的表现,即使做到了,与自身也没有任何益处。如果那些遭受火刑的人,没有以“爱”为代表的品质特征,他也就没有永生的希望。因此,没有什么可以取代爱。上帝只接受出于爱的服务。
《使徒行述》第三十章 更高的标准,第24段:“一个人的信仰表白,不论是多么高超,他的心中若不充满对于上帝和同胞的爱,他就不是基督的真门徒。虽然他拥有很大的信心,甚至有能力施行神迹;但若没有爱,他的信心仍是没有价值的。他纵然表现十分慷慨,但他如果不是本着真诚的爱,而是出于别的动机,即使将一切所有的周济穷人,这种行为也决不能使他得到上帝的恩宠。在热心的冲动之下,他或许竟能为道殉身,但若不是出于爱,上帝仍要认他为迷信的狂热者,或野心的伪善者。”
既然一切的行为、侍奉都离不开爱,而且以爱为之根本,那么爱是什么?它不是模糊的概念,而是实际待人的行为。下面,我们就来谈谈爱具体表现在哪些行为上,以及有真爱的人是不会做出什么样的事。
爱是恒久忍耐
保罗所讲的爱的第一个特质,就是恒久忍耐。我们都知道圣灵所结的果子里面就有忍耐,并且彼得所讲的八步阶梯里面也有忍耐。忍耐确实是基督徒必备的一个可贵的品质,因为基督的爱在恒久忍耐上表露无疑。所以说,恒久忍耐是一个非常难得的品质。
“恒久忍耐”,不是忍耐一时半会儿,而是长久忍耐。也许有人凭着坚强的意志而忍耐别人的错处、缺点和刁难,但却无法做到一直忍耐,因为人为会自己的忍耐设置一个限度,超过这个底线,就会爆发了。所以,人靠自己无法做到真正的恒久忍耐,只有心中有上帝之爱的人,才会有这个爱的特质。
“恒久忍耐”在英文的表达中,含有“忍受苦难”的意思。对于心中没有爱的人来说,忍耐是一件很难的事情。“恒久忍耐”意味着忍耐的过程中,要放下心中所有的不平、愤怒和抱怨。对于没有被神圣之爱浇灌的人来说,他们是无法做到恒久忍耐的,“恒久”表示没有时间的限制。
所以,恒久忍耐的爱是什么意思呢?意思是:能长久容忍别人的缺点、失败和软弱。意思是:所有人都有可能犯错误,因此,对那些因罪的本性而导致的错误的表现,应当有所宽容。恒久忍耐表明的是当人被压迫、不正当的被告以及受逼迫时,保持耐心安静并长久容忍的一种思想行为状态。
大卫在诗篇中告诉了我们忍耐而不痛苦的秘诀。他说:【诗37:1-7】不要为作恶的,心怀不平,也不要向那行不义的,生出嫉妒,因为他们如草快被割下,又如青菜快要枯干……你当倚靠耶和华而行善,住在地上,以他的信实为粮,又要以耶和华为乐,他就将你心里所求的赐给你;当将你的事交托耶和华,并倚靠他。他就必成全,他要使你的公义如光发出,使你的公平明如正午。你当默然倚靠耶和华,耐性等候他。
大卫给了我们在生活中学习忍耐的四条建议。第一,不要心怀不平,用通俗的话来讲就是:别担心,上帝有他的计划。第二是要以耶和华为乐,意思就是:别担心,要喜乐。接着大卫说,我们要将事情交托并倚靠上帝。最后他说,要默然倚靠,且耐性等候。
很多时候人就是为恶人心怀不平而失去了忍耐,你的急躁、愤怒只会火上加油,让那些作恶的人加倍报复,要知道世人终会面对审判的一天,他们的不义要在上帝面前显露。以耶和华为乐,是我们心中的一种状态,让我们能看见可能性,看见上帝掌管一切,以至让我们可以放心信靠他,将一切事交托与他;而余下的就是要耐性等候。当我们以信心的眼睛看到一切尽在上帝的掌管之中,当我们全然信靠他,将我们的生命交托与他的时候,在忍耐的过程中我们就可以喜乐无忧了。
在成语中有这样一个典故:“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这个故事可以很生动地说明上帝在我们每个人生命中的计划。
靠近边塞地方有一个人,他家的马无缘无故跑了,没有马,他就无法耕种,邻居都为他叹息:“真是倒霉啊!”老人说:“这怎么就知道不是福气呢?”过了几个月,他家的马带着六匹胡人的骏马回来了,邻居听见这件幸运事,都来祝贺他,老人说:“这怎么就知道不是祸患呢?”家里多了良马,他的儿子喜欢骑马,有一次从马上摔下来折断了大腿骨,从此残废,邻居听到了这悲剧都过来安慰他,哀伤地说:“你真是太不幸了!”老人说:“这怎么就知道不是福气呢?”过了一年,胡人大举侵入边塞,国家要征召所有壮丁去打仗,看到这人的儿子是瘸腿,就越过了。百分之九十的人因战争而死去,而因他儿子腿瘸的原因,父子的性命都得以保全。所有人都说:“你真幸运!”
是的,我们的视野往往太过狭窄,分不清好事、坏事,幸运或不幸。常常是遇到一件好事就得意忘形,一遇坏事就怨声连连,难道你不知道一切都尽在上帝的掌管之中吗?难道你不知道耶稣他亲自站在我们身边作随时的帮助吗?无论我们遇到什么事,身处何种境况,都要信赖他,倚靠他。所以我们不必担心,而要喜乐。爱是恒久忍耐,它告诉我们:别担心,要喜乐,学会交托,还要耐性等候。“你当默然倚靠耶和华,耐性等候他。”(诗37:7)
这里说,要倚靠和等候他。可是很多时候我们并不喜欢等候,甚至厌烦等候。有研究指出一般人在等候电梯四十秒之后,便开始感到急躁了。公交车等久了,会感到急躁焦虑;堵车等久了,脾气也上来了。生活在这样一个高速便捷的社会中,我们的思想行动也不自觉地加速了,但事实上,有些东西是需要多一点忍耐的,如果你尝试加快速度、就会出错。
缺乏忍耐给社会带来了很多问题:人们抢劫和偷窃,因为他们不能等待财富累积;人们危险驾驶,累及自己和别人,因为他们急不及待要到达目的地;年轻人进行婚前性行为,因为他们不想等待结婚;有些人债台高筑,因为他们急于要得到一切;人们普遍存在抄捷径的观念,因为他们不能等候事情成就;很多年轻人都在完成学业前离开学校,因为他们急不及待要走进世界,开始赚钱。这些都是社会的普遍现象,这都是由于缺乏忍耐而导致的后果,对吧?
但是,作为基督徒的你,若在家中多一些忍耐,你的丈夫或妻子便多了一分归向上帝的机会;你若在儿女面前多一些忍耐,便给了儿女们多一分影响力;你若在教会事工上多一些忍耐,便能促进上帝的圣工取得更进一步的成功;你若在弟兄姐妹面前多一些忍耐,便给了他们多一分感化力。
弟兄姊妹,此生乃是我们受试验的时期。在这样的时期中,我们会遭受难堪的试炼,磨难和反对,但这一类的经历是对我们有价值的,因为这一切乃是上帝救赎我们的一部分。因此,我们理当采用坚实的材料来建立自己恒久忍耐的品格,因为爱是恒久忍耐,并且在忍耐的同时,也要带着信赖的心交托,带着喜乐的心等候,等候上帝的计划成就。
爱是恩慈
保罗说:“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什么是恩慈呢?恩慈并不仅是一种心态,也不是一种态度,而是行为。恩慈的希腊语意思是“温和的”、“仁慈的”、“考虑周到且适度的”。这个词描绘了那被上帝的灵所激励的高尚品质,就是试图努力以言语或行为来显示、对他人的遭遇和困难、表示理解同情和赏识的人。这个词的思想是,无论人生如何,或尖酸刻薄、或痛苦悲哀,爱总是温和而亲切。因此,一个真正爱别人的人,是以友善对待的,并渴望以良善、温柔和谦恭对待他,因为他不愿伤害他的感情,却努力促进他的幸福(见彼前3:8)。
我曾听过别人讲过“恩慈”。他将英文kind(恩慈)拆开来讲解,第一个字母K,是“Knowledge(知识)”的意思;第二个字母I,是“(Investment)投资”的意思;第三个字母N,是“Need fulfillment(需要得到满足)”的意思;最后一个字母是D,是“Decision to act(决意行动)”的意思。
这里的知识不是指学问,而是明白他人的知识。我们首先要将注意力从自己身上移开,要去明白别人的需要是什么。所以,恩慈的第一步就是了解别人的需要。
然后“投资”。从金融角度来讲,投资的意思是通过生产经营活动取得一定利润;从属灵方面来讲,是通过我们投入时间、金钱、精力、爱心和信任等,来争取灵魂归向上帝的机会。
投资金钱是最容易的,或许最困难的是时间,当你看见有需要帮助的人,你要花时间去做。你可能已计划好了每一天,行程安排都紧凑有序,做完这件事,接着那件事,以至你的时间显得非常宝贵。忽然间要你停下来,那么,你愿意将这极宝贵的时间送给有需要的人吗?
还有,当我们在想帮助别人的时候,耐心和恒心也是非常重要的。很多时候,我们愿意开头,但很少人能够好人做到底的,常常是做到一半就失去了耐性。因此在投资的时候,除了金钱和时间,也要投入我们的爱心和耐心。
在《基督比喻实训》中,其中有“银子的比喻”,这里就讲到我们要适当运用我们的言语、感化力、光阴、体力和金钱等来帮助别人,引人归向主,这就是投资、这就是做生意。当我们这样去做的时候,不仅使他人得益处,我们自己的灵性也会得到提升。
第三个字母意思是“需要得到满足”。所以,我们要找出别人的需要,并加以满足。当然并不是要我们满足一些无理的需要,而是要用属灵的眼光去辨别对方真正的需要是什么,怎样帮助才是对他灵性最有造就,这需要圣灵给我们智慧的洞察力。
当我们知道了别人的需要,也愿意投资我们的时间和精力时,就不要只是在头脑里空想,更要“决意行动”。很多时候,我们有许多善意的想法,比如想去安慰鼓励某位软弱的弟兄或姊妹,或者去找曾经和自己有些过节的人道歉以解开心结,以示和好,但由于没有及时去做,就被其他事情耽搁,过后就忘了。因此 当圣灵感动我们的时候,要马上行动,若是犹豫迟疑,撒但就会趁机夺去这使人归向主的机会。
总之,恩慈就是知识、投入、满足需要和决意行动,以知识开始,并贯彻实行。这不仅是一种有怜悯关怀他人的心态,或是对人温和有礼的态度,而是将爱与关心付诸实际的行动。
在此需要特别注意的一点是: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我们会逐渐发现每个人的需要都是不一样的。如果我们想要恩慈待人,就要拿开我们的眼罩,放下我们狭隘的观念,看看身边之人的需要,留意那些有需要帮助的人,以关心和爱心和他们接触。
我们刚刚学习过“良善的撒玛利亚人”的故事,这个故事向我们充分的表达了恩慈的真正含义。我们再来看看这个故事。
有一个律法师起来试探耶稣说:“夫子,我该作什么才可以承受永生?”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这也是我们的提问。
耶稣对他说:“律法上写的是什么呢?你念的是什么呢?”耶稣同样以提问的方式来反问这位律法师的问题。
这位律法师回答说:“你要尽心、尽性、尽力、尽意爱主你的上帝,又要爱邻舍如同自己。”耶稣说:“你回答的是。你这样行,就必得永生。”永生的答案已在这位律法师自己的回答中了。
然后,这位律法师为了显明自己有义,显得自己做得很好,就对耶稣说:“谁是我的邻舍呢?”很多时候我们也像这律法师一样找借口来规避自己的责任。爱不单单是口头上的表达,更表现在实际行动上。
这里耶稣并没有直接回答他的问题,而是借着一个故事希望他能领会。
耶稣回答说:“有一个人从耶路撒冷下耶利哥去,落在强盗手中。他们剥去他的衣裳,把他打个半死,就丢下他走了。偶然有一个祭司从这条路下来,看见他就从那边过去了。又有一个利未人来到这地方,看见他,也照样从那边过去了。”
我们都知道祭司和利未人是在圣殿中供职的,也就是说他们的职责是侍奉上帝,当他们看到有人被劫被打被丢在路边时,或许他们曾有一丝的恻隐之心,但终被他们自己所谓的职责驳倒而从这人身边绕过。这在律法师看来,他们的行为与他所学的律法规条并无抵触。但这时另一幅景象摆在他面前时,就要显明他们的不是了。
有个撒玛利亚人路过那里,看见那受伤的人就动了慈心。他没有问那陌生人是犹太人还是外邦人。他很明白,如果当时二人的处境颠倒过来受伤的是他自己,而行路的是那个犹太人,那么,那犹太人必会吐唾沫在他脸上,然后会轻蔑地走开。但他并不因此而踌躇,也不考虑自己留在那里会有被劫的危险。他只看见在他面前的,是个受苦需要救助的人,其他的,他就无暇顾及了。于是,他脱下自己的外衣,替他盖上。然后,拿自己路上准备用的油和酒,来医治受伤的人使他清醒。然后,他扶他骑上自己的牲口,一步一步地跟着慢慢行走,免得他因颠簸而增加痛苦。他把他带到客店里,无微不至地照应他一夜。次日早晨,撒玛利亚人看那人有了起色,才放心赶自己的路。但在未走之前,他把那人托给店主照应,付了账,又拿一些钱存在店里,供他使用。可是连这样他还怕不周到,于是再为那伤者作了准备,对店主说:“你且照应他,此外所费用的,我回来必还你。”
撒玛利亚人看到那被劫被打的人就动了慈心,也许很多人看到这幅场景也会生出怜悯之心,但由于过多考虑自己会不会因此惹上麻烦,或是种族之间存在的偏见,而故意忽略心中的那份仁慈之念。撒玛利亚人非但没有考虑自己,而是更加细心周到地帮助那可怜人,从他动了慈心开始,然后帮伤者包扎伤口,一路小心地带到客店,再到临走时为那被劫的人留下所需的银钱,这无不显示他的恩慈。
故事到这里就结束了。于是,耶稣定睛看律法师,好像看透了他的内心似的,说:“你好好思考这三个场景,假如你在现场,那么,你该如何对待你的邻舍——落在强盗手中的人呢?” 这时,律法师回答说:“当怜悯他。”耶稣说:“你去照样行吧!”
基督在这里给我们说明了:第一,我们的邻舍不只是与我们在同一个教会,有同一个信仰的人。邻舍是不论种族、肤色或阶级。凡需要我们帮助的人,都是我们的邻舍。凡被仇敌蹂躏打伤的人,都是我们的邻舍。每一个属于上帝的人,都是我们的邻舍。第二,应该如何对待我们的邻舍。
透过这个故事,我们也可以看到耶稣的爱和他向我们人类所表达的恩慈。人已经受了撒但的欺骗、伤害、抢劫、败坏,被丢在路旁,任其死亡,但救主对我们可怜的景况动了慈心。他放弃他的荣耀来拯救我们。他看见我们将要死亡,就自愿为我们的生命负责。他医治了我们的创伤,用他的义袍遮盖我们,为我们开了一个安全的避难所,亲自付出代价为我们安排一切。他舍去生命救赎我们。
现今世界上有许多的基督徒,但真正心中充满上帝之爱的基督徒却少之又少。人们也经常讲要爱神、爱人,但太过笼统和概念化,以至人们不知道什么是爱以及怎样去爱。人们常常把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怎样让生活过得更好,怎样赚更多钱,怎样得到人的称赞好评,怎样在地位上更升一层,以至忽略真爱的实质——向人们表现恩慈。
如果一个自称遵守了上帝的律法,却在表现这爱上失败,那他就不是一个真正的基督徒,他所说的爱神、爱人也是虚假的。因为我们向弟兄表现的精神,说明了我们对待上帝的心意。那使我们爱邻舍的唯一原动力,是有上帝的爱在我们心中。
爱是恩慈,它由认知开始,因此我们要将注意自己的目光转移到需要帮助的人身上,即使是恨我们的人,也当以恩慈待之。恩慈是投资时间、金钱和精力。恩慈是在你发现别人的需要后,竭尽全力地帮助他们,不分种族,不分教派,不分地位。
爱是不嫉妒
保罗在讲完了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之后;紧接着,保罗就从否定的方面来说明,拥有真正的爱的人,不会去做怎样的事。他首先说的就是:爱是不嫉妒。
世界上最不幸的人是谁?我的回答是:嫉妒的人。嫉妒,不得不说是一种非常微妙的心理。有时它潜藏得很深,让人几乎察觉不到它的存在;有时它戴上很多副面具,让你看不到嫉妒的真相。由于它隐晦、多变、伪装,以至多次受它伤害的人依然防不胜防,它可以焦灼在隐秘中,愤怒在压抑中,觊觎在微笑中,这就是我们人性的弱点之一——嫉妒。
大家都知道,嫉妒最初是起源于撒但,他嫉妒基督在天庭的地位,嫉妒基督受到全天庭天使的拥护和崇敬,他嫉妒基督与天父上帝亲密无间的关系。撒但由于嫉妒基督,就想方设法的诋毁基督,甚至在众天使面前散布谣言,并让天使对上帝慈爱的律法产生质疑,最后他带领三分之一的天使受他的蛊惑,开始背叛上帝、反抗天庭。之后,他又嫉妒我们人类的始祖,然后就引诱他们犯罪,致使他们及全人类都归于死亡。这一切都是由嫉妒所带来的后果。从这里可以看到,嫉妒的人,无论在哪里,都要散布毒素、离间密友、触动怨恼。
所以,心中存有嫉妒的人,其实是很苦的,因为嫉妒的真正受害者其实是嫉妒者本人。也许他自己并没有意识到嫉妒所带来的可怕后果,但心存嫉妒的话,就注定了他的心灵不得安宁。
另一方面,嫉妒还能使人的感受机能失灵、判断事物失调、是非标准颠倒,使一个美好生命的灵性完全的凋谢(败坏人的体力、智力和道德力)。
打个比方讲,从理智上讲,嫉妒的人,他也会知道那位被嫉妒者的某一种才干,但是自从有一天他警觉到对方的才干对自己的负面影响,就开始搜索贬低的可能,这种搜索未必有实质的成果,但却在他的心里深深的埋藏着。久而久之,对于对方的才干,已经从不愿意感受,发展到不能感受,这就是自身的感受系统(体力)完全错乱的开始。
同样的道理,假如说,从一个人的灵性方面来讲,一位牧师讲道非常好,某位嫉妒者其实也知道这位牧师讲道很有感化力,也非常有圣灵的能力,但是由于嫉妒的心理作祟,他就要避免听这位牧师的讲道,并且竭力在这位牧师的讲道当中挑毛病,让人觉得这位牧师的讲道并不是那么好。这是多么令人难过的事情,本来可以使人归正的生命之道,就因为心里面隐藏着那种嫉妒,而失去了能够接受这宝贵真理的机会,久而久之,势必对自身的灵性造成毁灭性的影响。
我常常听人说:某某人的讲道,我是不听的;某某人的讲道集,我绝对不会看;某某人的学习班,我绝不会参加。真的是那位牧师或传道人讲的不对吗?真的是讲道有问题吗?未必!为什么单单不喜欢听那个很有感化力的牧师讲道呢?为什么对别人说,某某人讲道当中这里有问题、那里不正确,是真的不对吗?我想这其中多半拒绝排斥的原因是嫉妒,而嫉妒的结果是自己闭目塞听。
是的,嫉妒的人,常常寻找机会去贬低别人,而且找好些理由,其实这些理由都是道听途说,或者以小夸大,从而满足自己虚荣的内心。即使是很有身份的人,假如心中起了嫉妒的话,就不知不觉进入到任何嫉妒者都避免不了的那种说话方式,两份传言裹着三份酸气,剩余的就是五份用轻藐来遮盖羡慕。
谈到嫉妒,不得不说受嫉妒之害的最典型圣经人物——扫罗。扫罗是以色列的第一位王,他曾被圣灵充满大有能力,他曾带领以色列百姓归向上帝,他曾率领军队平定四方,他曾顺从先知教诲以身作责,可就是这样一个本可名垂青史的第一位以色列君王,却因嫉妒而悖逆上帝导致最后战死沙场,死后还是由基列雅比人将他埋葬的后果。
当大卫打败巨人歌利亚,又同扫罗一同大败非利士人凯旋归来的时候,就有“妇女们从以色列各城里出来,欢欢喜喜,打鼓击磬,歌唱跳舞,迎接扫罗王。”一队歌唱说:“扫罗杀死千千”,另一队就应和说:“大卫杀死万万”,于是嫉妒的恶魔进入了王的心。他因以色列的妇女唱歌时尊荣大卫过于自己,甚是恼怒,他没有克服这嫉妒的情绪,反而显出了品格上的弱点,他说:“将万万归大卫,千千归我;只剩下王位没有给他了。”
这时,扫罗打开了心门让嫉妒的灵进来,以至使他的心灵中了毒。于是他设计将自己的女儿嫁给大卫,但要他以一定数量的敌人性命为聘。大卫的优秀让他嫉妒疯狂,以至时常寻找机会杀害大卫,嫁女只是其中之一。大卫无瑕疵的品格引起了王的忿怒,他认为大卫的人生对他无异是一种谴责,因为他的品格与大卫比较起来,自惭形秽。这种嫉妒的心使扫罗的人生至感苦闷,并使他手下这个青年的性命频危,有朝不保夕之势。
就是这可怕的嫉妒使他几乎要将大卫钉于宫墙之上,是这可怕的嫉妒让他疯狂间差点杀死自己的儿子,也是这可怕的嫉妒让他寻杀并非仇人的大卫,不止不休。扫罗让那鼓动他的恶魔完全控制了他,以致对圣灵的感动毫无知觉,这就造成了扫罗可悲的人生!
既然嫉妒使人那么的苦,使人灵性那么堕落,那么,到底怎样能够走出嫉妒呢?最有智慧的王所罗门在【箴14:30】说:心中安静是肉体的生命;嫉妒是骨中的朽烂。所罗门在这里告诉我们,生命的秘诀是心中安静;而心存嫉妒之人就注定了不平、不满、仇恨、扭曲。与死亡相对的是生命,与嫉妒相对的是安静,而心灵要真正的安静,只有知足、感恩和喜乐!
当一个人为自己有所拥有的而知足的时候,并且为此感谢上帝,你心里就会得到平安喜乐,这就是“心中安静”。你不会为别人比自己更多的恩赐而心怀不平,你不会为别人比自己能干而自爱自怜,你不会为别人生活的富裕而攀比不甘,你不会为别人荣登高位而愤世嫉俗。这一切都算不得什么,若没有爱的话,一切都算不得什么!
所以,嫉妒是不认识上帝之人的心思和作为。真正拥有爱的人,是不会嫉妒别人的。他的心灵是安静的,他会满足上帝所赋予他的一切,他会感恩他现在所拥有的,他也会为他所拥有的而心灵喜乐,这是拥有爱的人,这也是心灵没有嫉妒之人的真正的表现。
【下部】
爱是不自夸,不张狂
保罗接着说:爱是不自夸、不张狂。什么是自夸?张狂又有怎样表现?我们明白这两个词所包含的意义才能知道怎样才是不自夸和不张狂。
“自夸”的希腊语意思是“虚荣的”,“自夸”。“张狂”的希腊语包含有“吹嘘”,“得意”,“骄傲”等意义。骄傲、虚荣、自夸自大最初来自于撒但,这也是罪的起源。
大家都知道撒但原是“明亮之星”、全然美丽,但是他因心中的骄傲和虚荣而堕落了,因为他自高自大,自大骄傲,就觉得自己无所不能,因此他无法容忍基督在众天使心中的地位,这样就激起了他对基督的嫉妒之心。并且,他并不觉得自己骄傲自大有什么不对,反而他越看基督所拥有的一切,就越发的不甘和愤恨。感化不起作用,反倒越来越顽固,由于骄傲引起的嫉妒,使得他想尽办法来诋毁基督,然后他在天庭众天使之间,用最隐秘的方式,并且在敬畏上帝的伪装之下,散布一种不满的情绪,其结果是三分之一的天使受其迷惑而堕落。这一切最初的原因就是骄傲自大。
从撒但的堕落,我们能看到,一个人假如自高自大、目空一切,自然就会看不起别人的所作所为,即使对方是对的,他骄傲的心理也不会允许屈服在正义之下,这是多么可怕的一种心理!一旦这种恶种子在心里种下,就不免会开花结果,而这果子就是最恶最毒的,这果子不仅伤人,而且害己!
所以,骄傲是缠累我们的罪,是我们最容易犯、却最不容易觉察的罪。它就像一杯看似清澈却有沉淀物的水一样,平时你不动这杯水的时候,它清澈无比,但是当你把它轻轻的一搅动时,立刻就混浊了。所以,骄傲、嫉妒就是这样的,常常藏在我们心里的最底层,叫我们平时显得就像这沉淀的水一样的清澈。
弟兄姊妹,也许在你的心中也有骄傲,或许你并没有发觉。那么我现在问你:你是否喜爱显示自己的长处?你是否喜欢在别人面前诉说自己取得如何的丰功伟绩?你是否觉得自己的灵性已经成长到一定高度,自觉良好呢?你是否觉得自己讲道或者做其他工作很有果效而自鸣得意呢?你是否很爱听别人的赞美之词?当别人说你哪里不好或者不对的时候,你是否耿耿于怀呢?
大家要知道,我们所有的恩赐都来自于上帝,因此没有理由因拥有这些来自上帝的恩赐而夸口;我们也没有理由因为上帝所赋予的恩赐、取得的一点点成绩而洋洋得意,觉得自己在这个地位上无比的重要。爱是听不见他人的赞美的,而是谦卑恭敬,并不想高抬自己。
保罗说:我断不以别的夸口,只夸我主耶稣基督的十字架。因这十字架,就我而论,世界已经钉在十字架上;就世界而论,我已经钉在十字架上。所以,爱是不自夸、不张狂,它是以谦卑为特质,它是以基督耶稣为中心。爱不会高举自己或者某个你认为值得高举的人,因为我们高举的唯一对象只有耶稣基督!
弟兄姊妹,我最为担心的是,很多时候,我们所说所作的,其实是自夸,但是我们自己却并不知道。比如说:当我们说自己如何好的时候,你潜意识里是想说自己好呢,还是你想着:我不是在说自己如何好,而是说上帝在我身上成就的能力?那么,到底是你要赢得人气、赢得别人的尊重和看重,还是单单只是高举基督的救赎之能?这微妙的心理,别人无法识别,只有当你深深地省察自己内心的时候,才看出自己真正的动机是怎样的。这是我们每个人都要扪心自问、深深自省的问题!
人之所以自夸,就是因为太容易将目光注视在自己身上,太在意别人对自己的态度和看法了。我们唯有将自己的目光、心思转移到耶稣身上,认识到耶稣是救赎的中心,我们所拥有的一切是上帝的恩赐,而不是我们自己本身所有,像保罗一样不以别的夸口,只夸耶稣基督的十字架!
所以,弟兄姊妹,人要做到不自夸、不张狂,绝非易事。因为人太容易去较真,也太容易去证明自己。魔鬼就知道我们这个弱点,所以不断的攻击我们。即使是大先知施洗约翰也遭受过这样的试探,但是他得胜的秘诀在于圣灵,他心中有圣灵充满,因此他就能够克服最容易失败的试探,这就是得救的科学,也是我们每个人救赎的科学!
爱是不做害羞的事
那么,害羞的事,意思是:行为不合宜的,或者是行为不光彩的。也就是说,行为不合适,便是害羞之事;在上帝或者人面前,你不应该做的事,便是害羞之事。爱是不作害羞的事,就是一切在人面前和上帝面前无法站立的事,都不可做。我们以为在没有人的时候,便可肆意妄为,或者以为所行之事可以神不知鬼不觉,无人知晓,但不要忘记,有位坐在高天之上的主,他的眼目看顾一切,连我们内心的动机,他也鉴察。
在旧约圣经有约瑟的故事,虽然我们都很清楚,但在这里仍然有很多值得我们效学的含义。被卖到埃及的约瑟由于自己出色的办事能力,被埃及的护卫长波提乏看中,提升为护卫长的管家。约瑟敬畏上帝,聪明能干,于是,波提乏的妻子,开始对这位年轻有为的管家生出了爱慕之心。有一天,趁着波提乏不在家的时候,便引诱约瑟,虽然身为管家的约瑟在护卫长的家里,除了波提乏和他的妻子,就是他说了算,但在这个时候,约瑟并没有屈身就范,他说:“我怎能做这大恶得罪上帝呢?”这话显明了约瑟的真敬虔。即使在没有人的时候,他也不作害羞的事,让上帝的圣名受辱,他行事为人,如同活在上帝面前一样,他正直的言语只为得着上帝的认证。在这里,他也许早就看到了不屈从试探的后果,就是牢狱之灾,甚至他有可能被愤怒的护卫长当场斩首,但是他还是坚持了他的正义,他绝不在上帝面前行任何害羞的事。这也应该成为一切跟从基督之人的行为准则!
弟兄姊妹,我们不单单是在公众面前应该不作害羞的事,就是在没人的时候也应该正直无愧,如同活在上帝的眼前一样。爱不作害羞的事,这具有多么深刻的含义啊!有爱的人就不会做任何对不起自己和对不起他人的事情,他所有事情都光明磊落,毫无隐藏。也就是,他对得起任何人,没有欺瞒。
爱是不求自己的益处
那么,求自己的益处就是自私,与真爱的性质截然相反的,就是寻求自己的利益、自己的影响和自己的荣耀。人的本性是首先关注自己,而真正的爱,却是把自己放在后面,把别人放在第一位。
我们会经常听到一个人评价另外一个人的时候说,这个人很自私。自私成为了一种品性,几乎成为了一个人的代表性的特征。相反,我们也经常听到别人说,这个人真无私,不求自己的益处,不将自己的事放在首位,不考虑自己的得失。
我们的主,耶稣从来不考虑自己,当他与门徒行至撒玛利亚井旁的时候,在烈日炎炎之下,他又饥又渴,然而他并没有顾及到自己肉体的需要,他首先想到的是这个有需要的妇人。当他伤痕累累,背着沉重的十字架,走向髑髅地的路途时,他反而非常地怜悯那些为他哀哭的耶路撒冷的妇女,他看到她们日后的结局就为她们悲哀。当他被挂在十字架上,疼痛难忍的时候,他首先想到的是他的母亲和门徒。耶稣从来不求自己的益处,他事事为他人考虑。他明知犹大的背叛,却愿意再给他悔改的机会。他明明知道彼得会不认他,却还安慰他。他明明知道他要救赎的人类是如此的恶待他,但是他无怨无悔走向了十字架。因为他不求自己的益处,他将我们人类的得救放在首位,他将一个灵魂的价值视为至宝。这就是耶稣为我们所做的榜样!
从耶稣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只为自己而活,或者是促进他自己的利益为生活主要目标的人,不可能是一个真正的基督徒。所以,真基督徒必定是为了救灵事业而甘愿牺牲自己的舒适、自己的时间、自己的方便、自己的财富和才干的人。
爱是不轻易发怒
不发怒,自制力强的人也许能够做到;但不轻易发怒,却是做不到的。不轻易发怒意味着小的事情,习惯了发怒生气的人,就很轻易会发怒,但这里说“不轻易发怒”,意思是不易被触怒。爱是不轻易发怒,所以没有什么能够搅扰完美之爱的平静,而产生烦恼、不耐烦以及愤怒的表现,“轻易”这个词就表明,时有一定量的愤怒、或抱怨发生,但这不是真爱所有的。
因此,悔改的一个最显著的效果就是那原本脾气易怒的人、爱报复的人、总爱生气的人,一种不平常的改变。在圣灵的影响下,这样的人就变成温柔、文雅且平静。但在此之前,是很容易发脾气、发怒的。
发怒的表现不只是大吼大叫,或摔碗踢桌子。此外,发怒还包括一切急躁的言语,变脸色,还有愤恨不平的态度,抱怨仇恨的心思。或许我们可以控制自己的音量尽量小声,语速尽量减慢,脸色尽量温和,但我们内心仍然抱有愤恨、不平,那么我们依旧是轻易发怒的。
只有心灵时刻被圣灵约束的人,时刻将心思倾注于主耶稣身上的人,才能无论什么时候都有着耶稣一样的温柔平和,这是发自内心的安静和对上帝的信赖。
而且,不轻易发怒也意味着对他人的饶恕,当心里拥有不平仇恨的时候,是如何也不可能安静的。所以不轻易发怒就是对他人怀有怜悯饶恕的心,有上帝的爱充满心中,从而对任何人都有宽容的心。
爱是不计算人的恶
“计算”这个词,意思就是把事记下来,算在某人账上。然而,这里说“爱是不计算人的恶”,就是说,爱不会在意别人的恶行,然后记下来计算,用来对付他。所以,爱不计算恶事,也不存加害的意念。希腊语这里表达的是这样一种思想,就是不计算那曾经的错,不计算、归咎、或控诉任何人的错,这是爱的另一个美好的、基督样式的特征。这就表明爱是把可能的最好的架构于他人的行为,一个被爱控制的人,是不挑剔、不乐于挑错、或以错误的动机归咎与他人的。
但是,我们人呢,虽然算术也许不好,但他在计算别人错处的时候决不会差,这是我们所有人的通病,对于别人的过错总比他的善行要记得清楚得多。因此,当我们去数算一个人过去的错行的时候,我们心中决不可能对他产生爱,我们一边数算他过去的错处时,偏见也就像一道墙,越磊越厚,越磊越高,以致最后完全阻隔了心灵的交通。其实,这是完全可以避免的结果,但很多人却乐于此道,以致到后来瞧谁也不顺眼,看谁都有过错,完全失去了与人和睦的乐趣。我们身边,是不是有这样的人呢?
不计算人的恶,也包含了我们对他人的包容与饶恕。无论这个人过去怎样,但耶稣愿意饶恕他,耶稣愿意用他的宝血将他过去的罪恶一笔勾销,为什么你还不能敞开心怀去试着接纳呢?如果耶稣要计算人的恶,那所有人都只有灭亡的份了,谁没有犯错呢?谁都有罪,但耶稣却不计算我们的恶,他在我们恶行底下赫然地写下赦免二字。正因为耶稣的不计前恶,才有了我们如今存活并得救的希望。既是这样,那么为什么我们不将耶稣的爱发扬延伸至我们身边的人呢?
当我们无休止地去数算别人的错误时,我们自己的心也是不平静的。当然这或许是因为心中隐藏不为人知的嫉妒,又或者是自己的骄傲不允许对有犯错的人示好,总之不管什么外在或内在原因,都是因为心中没有上帝的爱。拥有上帝之爱的人就不会去计较别人曾经的错,即使对方正在犯错,也不会立刻置之不理,耶稣总会给别人机会,即使是犹大,到最后,耶稣还是愿意给他机会。那么,你还有什么理由抓住别人曾经的错处不放,而以从前的眼光去看待而不愿再给别人一次回转的机会呢?
爱是不喜欢不义,只喜欢真理
这句话在英文中的表达是:爱在任何不义中都找不到快乐,爱只有在真理中才享有快乐。经上说:凡不义的事就是罪(约一5:17),因此,那有爱的人不可能在任何与上帝旨意不相和谐的事上有快乐。爱不以他人的罪恶为快乐,也不以别人的错行而高兴,更不会因人误入歧途而幸灾乐祸。当对手堕落犯罪时,或当他的对手犯错导致羞辱时,那些没有被真理圣化的人,才会以此高兴、以此为乐;与之相反的,心中有爱的人,即使是敌人受难,也要努力帮助他。
爱不喜欢任何与罪相关的事,在罪中也不会感到快乐。这就引伸出了一个问题,就是爱对罪恶的事有着敏感的心。任何与罪有关的事,心中有上帝之爱的人是不会感到自在和快乐的,他们对罪恶极为敏感,敏于察觉任何不义的心思和举动,并且靠圣灵的能力拒绝一切试探。
如果有人在罪中还不觉有罪,那么他的属灵状态极其危险。人一开始犯罪心里可能会有责备和不安,但若不悔改,依然喜欢不义的行为,那么久而久之内心就会麻木,渐渐地喜爱不义,沉迷于不义,那他的属灵生命就完全枯萎了。所以,离弃任何不义的言行,拒绝一切不义的心思是多么的重要!否则,一切外在努力都必归于徒然了。
爱只喜欢真理。这里“真理”与“不义”相比较,意思是完全、公义、善良。爱关注真理的进步和人类的幸福,因此,无论何时真理的事业得到维持它就总是充满感恩的。
爱只喜欢真理,并为真理而改变生活,为真理而献上自己,因为爱在真理里面才有快乐。如果接受的不是真理,那么他的快乐也是表面的,也不会长久。如果接受的不是真理,那么他的生活没有改变的能力也是自然。真理是上帝的话语,上帝的话语具有创造的能力,能使枯骨复苏,赋予生机。所以,爱只喜欢真理,在真理中才有快乐。
上帝真正的百姓会因真理而聚集,而接受谬道的人再如何强调合一,他们最终也会分裂,因为谬道无法改变人心;而因真理而改变的心会因基督合而为一,因为耶稣就是道路,真理和生命。
总之,爱不喜欢不义,拥有上帝之爱的人在罪中不会觉得快乐;同时他们对罪有着敏感的心,能敏锐地察觉不义的动机。爱只喜欢真理,拥有上帝之爱的人会寻求真理,追随真理,并因真理而改变,为真理而生活。
那么,弟兄姊妹,你在罪中感觉到快乐吗?更进一步说,你能敏于察觉不义的动机,并及时杜绝吗?你所寻得的是真理吗?如果你认为你得到的是真理,那么,你的生活因真理而改变了吗?你愿意为真理而献上自己,甚至生命吗?
爱是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
凡事包容:“包容”的意思是,以遮掩来保护。以遮盖来保护,这正是上帝向我们这有罪的人所做的。所以大卫在他的诗篇里面就说:得赦免其过,遮盖其罪的,这人是有福的。上帝乐意饶恕人的罪,当人悔改归正的时候,他的罪就被遮盖了,并且好像被投入深海一样。
所以,哪里缺乏爱,哪里就有夸大别人的过错与失败的倾向。爱能遮掩他人的过错,正如彼得所说的:爱能遮掩许多的罪。如果上帝的爱在我们心中,我们就能像上帝待我们一样去对待那些犯错的人,会接纳他们,包容他们,安慰他们,鼓励他们。
凡事相信:当然这里并不是说爱弟兄的人就相信到荒谬的地步,对于相信的事不做分别。爱是尽最好的可能解释别人的举动,以好的动机归给别人,这就是爱的动机;而不愿意相信任何有害的,除非有不可驳倒的证据。
当我们能够遮掩他们的罪,包容别人过错的时候,我们同时还要相信他们,对他们抱有得救的信心;相信上帝拯救的能力,相信他们愿意悔改归正,也许他们在成长的过程当中还会跌倒,还会软弱,但是总不要失去信心,帮助他们的同时也要相信他们。这就是凡事相信!
有一位母亲这样说,当孩子们让她难过的时候,她就祈求主赐给她爱,也赐给她信心的眼睛,让她展望到儿女们将来得救的样子。这样她以儿女将来得救的状态来看,就不至于灰心失望了。这位母亲一直带着这样的信心,相信着,祈祷着,盼望着,也努力着。
凡事盼望:保罗说:我们得救在乎盼望,就是在所有的黑暗中,仍然相信,仍然盼望。保罗还说:盼望不至于羞耻。“羞耻”的意思是:使丢脸,使蒙羞,使一事无成。基督徒的盼望绝不使人丢脸、绝不使人蒙羞,也不会事无所成。所以,这不是普通的盼望,因为普通的盼望往往失望,我们这种盼望是以称义的意识为基础,并且被圣灵在心中认证,这样的盼望不会令人失望或者是蒙羞的。
除此之外,盼望还包含着对他人的信赖。所以当我们对人包容和接纳之后,我们也应该对他们有信心,以信心的眼睛展望到他们将来得救的状态,就心存盼望,这样的盼望,上帝必定会成就,因为上帝的旨意从不会落空。
凡事忍耐:人生在世,总会遭遇一些不开心的事,也有一些艰难的事。但在人所造成的所有困难、试炼、逼迫和伤害,以及所有上帝看来合适的攻击、所允许的不利中,在这些事情中,爱总是忍耐。约伯经受了这样的试炼,并且默默忍受着,这就是拥有爱的人所彰显的忍耐。
爱的第一个特质是长久忍耐,爱的最后一个特质还是凡事忍耐。你所相信的事或许在短时间内没有成就,你所盼望的事似乎毫无头绪,反而各样事情临到,让你心烦意乱,惶恐不安,这就需要你凡事忍耐。我们常常以我们非常短浅的目光去度量上帝无法测度的旨意,自然没有结果,但总不要失去信心,而要心存盼望,忍耐临到自己的各样事情,等一切过去,你会看到上帝美好的旨意成就。
在这里,保罗用了四个“凡事”,就排除了任何人以范围、限度、特殊性、例外等借口来推托或者是掩饰自己不爱、不能爱的言行。保罗在这里所说的这些爱的思想言行,都显示出他如何认识到爱的真正含义。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那些许多爱的品质都可以在耶稣身找,从而领会到“上帝就是爱”的真正含义。所以,保罗在这里,他充分理解了:上帝就是爱。
最后,他说:爱是永不止息!
我们可以把爱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你爱我,我也爱你;你恨我,我也恨你。这是一种基于情感的爱,也是世人最常见的态度,这种爱会随人、时间和环境而改变,不会长久。
第二层,你爱我,我也爱你;你恨我,我不会恨你。很多人认为做到这一点就很不错了,别人恶待我,不恨对方就够了,爱对方是不可能的。这种爱也不会长久,因为他会随着对方的态度而改变。
第三层,你爱我,我也爱你,你恨我,我也会爱你,这才是基督徒的爱,对仇敌的爱,因为别人需要爱而爱,不是为了自己的需要和感受。前两者都是以自我为中心,以自己的感觉、喜爱和需要为首位,因此,当对方没有给自己带来快乐的感觉,当对方不再是自己所需要的,那么心中的爱立刻就消失了。对于以上两种爱来说,太容易夭折了。唯有第三种爱完全超乎了一般爱心,是独特、卓越的爱。这爱会改变人,使人成为一个乐于付出的人,让人从罪中得释放。
上帝的爱就是这样永不止息的爱,不管我们怎样对待他,上帝始终如一地爱我们。或许我们因认识上帝而对上帝回报了一丁点爱心,或许人们不认识上帝而对上帝的爱没有任何回应,又或许因着某些原因使人对上帝有了很大的误解而怨恨上帝,但无论人怎样待上帝,上帝对人类的爱始终没有改变过。
圣经中有一句令人感动的话:【赛49:16】看哪,我将你铭刻在我掌上;你的墙垣常在我眼前。以色列害怕上帝已忘记与他们列祖所立的约。以赛亚的时代,以色列人处在困境中,让他们觉得上帝似乎忘记了曾经与他们列祖所立的约,但是以赛亚在这里宣布:上帝将我们每一个人铭刻在他的掌上,一抬手,就能看到我们每一个人,他关注每一个人,看重每一个人,也许我们会遗忘,但上帝永远不会忘记,他认识我们每一个人,知道每一个人的处境和艰难,这就是上帝永不止息的爱!
以上,我们简单阐述了爱的真正内涵,这样的爱才是真正的爱,这样的真爱,保罗也进一步说到——永恒。保罗说:先知讲道之能终必归于无有,说方言之能终必停止,知识也终必归于无有。但爱却是永不止息(8节)。保罗把哥林多信徒所注重的属灵恩赐和他们所忽视的爱进行对比,进一步说明爱的伟大和永恒。先知的恩赐是上帝所赐在历代引导教会的,当不再需要这种向导时——也就是当上帝的子民达到他们的天家时——先知就停止了。方言的恩赐是为了更方便传讲上帝的真理,当真理的亮光向所有人敞开时,当所有人都明白真理时,方言的恩赐也就不再必要了。所有的知识是为了更加认识上帝,当我们与上帝面对面的时候,世上的一切知识也就不足为道了。
【林前13:9-13】我们现在所知道的有限,先知所讲的也有限,等那完全的来到,这有限的必归于无有了。我作孩子的时候,话语像孩子,心思像孩子,意念像孩子;既成了人,就把孩子的事丢弃了。我们如今仿佛对着镜子观看,模糊不清,到那时,就要面对面了。我如今所知道的有限,到那时就全知道,如同主知道我一样。如今常存的有信,有望,有爱;这三样,其中最大的是爱。
这段话似乎很容易懂,但是又很不容易完全正确的领会它的含义。先知讲道之能、说方言之能、各种知识,这些恩赐受到了人性的限制,从范围来看,它是有限的;从时间来看,它们到了一定的时期也会终止。也就是说,它们只有在地上的教会工作时,有它的使用价值;到了天国降临时,就丧失了它存在的价值了。但是,爱是一种品格,它在本质上是永存的。
保罗为了说明爱的永恒,所以他以孩童时候的经历和成人的经历来作对比,以此来强调,人现在肤浅的理解和将来在天上所有的辉煌的知识亮光之间存在的差异。孩子是形容教会的属灵经验还处在幼稚状态,孩子说话行事是不是总是凭自己的感觉和喜好呢?所以,孩子的爱是不成熟的,而且多数情况下,你对他很好的时候,他就会格外的亲近;但是我们的爱则不能停留在孩童阶段,等到成人时期,就会在各方面成熟,思想认识提高、升华了,看问题就不再猜谜了。
然后,保罗又用“对着镜子观看”和“面对面”来作对比,以此来说明,现在的我们只能模糊地看到上帝的形象;但将来我们都要面对面地和他相见,当中没有隔障,我们要侍立在上帝面前,瞻仰他圣颜的荣光。那时得赎之民要全知道,如同主知道他们一样。
《善恶之争》第42章:“善恶的大斗争结束了。罪与罪人也不再有了。在广大宇宙之间跳动着一个和谐的脉搏。从创造万物的主那里涌流着生命、光明和喜乐,充满这浩大无垠的宇宙。从最小的原子到最大的世界,一切有生和无生之物,都在他们纯洁的荣美和完全的喜乐上,宣扬上帝就是爱。”
最后,保罗说:“如今常存的有信,有望,有爱,这三样,其中最大的是爱。”这里的“如今常存”表达的就是永恒的意思。先知、方言,以及其他属灵的恩赐都会终止,都会有除去的一天;但是这三样最基本的基督徒经验将不会消退,它们是永恒的。因此,使徒就劝勉我们,在这些事上要特别的专心,特别是爱,你一定要去追求。
那保罗为什么说在所有属灵恩赐中最大的是爱呢?最主要的原因是:爱是上帝的品格的特质,它永久存在,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界限充满整个宇宙,具有最伟大、不可抗拒的力量。所以说,信心没有爱的话,是冷酷的;盼望没有爱的话,是消沉的;爱是点燃信心的火,是肯定希望的光。
所以,爱上帝和爱我们身边的人,是与上帝和谐的最高表达,在信徒生活中活出来的爱是一个人基督徒品行之真实的最大见证。
结束语
最后我们有必要说明一下,保罗所说的这些爱的特质是相互关联的。比如说骄傲的人,怎么可能不自夸呢?自高自大的人很容易嫉妒别人,嫉妒的时候言行自然就不会坦荡,更会为了计算他人的错处而幸灾乐祸,甚至落井下石,他们常常在罪中而不会自觉有罪,爱自己胜过一切,更不可能去注意到他人的需要而努力帮助。
他们心中没有爱,更何谈爱不止息呢?所以保罗在这里向我们明确地说明了爱所包含的深远意义。口头上的爱,并不能代表什么,真实的爱必会带来相应的爱的行为。爱是永不止息,只有心中对他人的错处包容,对他人抱以信任和盼望,并对任何人、任何事心存忍耐,心中的爱才不会衰退、消失。因此,这爱是心灵、思想和意志的结晶,并且这爱是推动着整个人的品格。这爱与那些只有感情的冲动的爱有分别,自然也与普通人类的爱不尽相同。基督的爱,只有当一个人在基督的生命能力中生活之时,才有可能做到。
我们如果用普通的爱的观念,去阅读和体会保罗在这章圣经中所阐述的爱,那就一定会感到对镜子观看,模糊不清。如果你想只靠自己的力量去努力实行追求达到这里所描述的爱的内容和境界,你会觉得高不可攀,叹观止矣。只有你的生命和基督的生命一同藏在上帝里面,你才能享受到真正的爱的福乐和力量。深愿你我都能竭力追求这最大且永不终止的恩赐——爱,也愿我们将这项宝贵的恩赐践行在我们每天的具体生活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