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思想】

本章围绕着“赴住棚节”这个主题,主要讲述了基督赴住棚节的主要目的和意义。基督要打破笼罩在民众心头的犹太人的形式主义和遗传的桎梏,他企图要将罩在民众和上帝真理之间的隔墙打破,重新让人认识上帝所托付给犹太人的一切律法、制度、献祭的仪式和先知的教训所要表明的真正的意义,也就是让人借着这些律法、制度、仪式和教训想起上帝和基督,让人能够从中看到上帝的良善和慈爱,让人能够注意他的救恩,以此来唤起民众对上帝、对基督的正确认识,让人能够对比看到自己的罪和人性的软弱,最终悔改归向基督,让圣灵像活水的江河一样在他们里面涌出来。

所以,基督赴住棚节的目的是与一般的祭司、民众——就是他的弟兄们所代表的人——不一样的,他要把隐藏在犹太教会形式主义和遗传之下的基督的真理给显明出来。他要让人弃绝那些缠绕人心的形式主义和遗传的制度,让人真正的抓住犹太人一切制度、律法、仪式所指向的核心内容,就是基督。让人看明基督的救恩,让人认识基督的使命,让人能够因着领受基督的救恩而悔改。

这就是基督赴住棚节的目的和意义。本章内容实际上仍然是与上一章相连的。在上一章就提到了缴纳圣殿税的犹太遗传制度,显然基督是不认可这种遗传的;也提到了门徒们由于受犹太教会教导的影响,他们对于软弱的弟兄带着一种容易苛求、“排外”的心态,而对于那些犯错误的弟兄更是要定罪于他们,把他们置于死地,他们缺乏饶恕人的心。(补充说明:【太18:21-35】的内容是有关“饶恕”的内容,在上一章虽然没有提到,但实际上我们要把它纳入到这个内容之中,因为按照“四福音合参”,这个关于“饶恕”的内容和前面关于“谦卑”的内容是相连的。彼得问要饶恕得罪他的弟兄几次呢?基督回答说七十个七次,就是完全饶恕的意思。)

而这一切都是因为他们受了犹太人教导的余毒所导致的,犹太人虚假的制度和遗传,让人变得冷漠无情,让人没有基督与人和睦的义和属性,他们的信仰越来越注重于外表,满足不了内心的需要,越来越形式主义,所以这样的遗传必须被打破,就是必须被揭露。所以,在上一章,基督就提到“凡祭物必用盐腌”,这就是在暗示说明,上帝所托付给犹太人的这些制度和律法都是在预表基督,都是要把人指向基督,这些制度如果缺少了“盐”,就是基督的救恩和基督的义,那就毫无意义了。所以,人们要想填补内心的空虚,就必须要仰望这位救主基督。

于是,本章就进一步把这些思想扩展开了。本章在上一章的基础之上,进一步说明为什么普遍的犹太人会缺乏基督爱的属性,包括门徒在内,他们为什么对于软弱的人没有怜爱之心,为什么对于犯错误的人没有同情、饶恕之心,这些都是与他们接受错误的遗传有关,这些问题必须被打破,基督必须被举起来,他们才能看到问题的真正症结所在。所以,基督赴住棚节就是为了做成这件事。而这一切的行动和教导,都是在基督第二次向门徒预言他要到耶路撒冷钉十字架的内容之后。所以,这些内容正是说明基督第二次预言的主题,就是要揭露犹太教会的遗传和虚假制度,把人的目光转向基督,让人认识基督而悔改。

所以,在本章里面也显露了这样的信息:“他们自己也转离祂,逃避十字架。这十字架就是承认基督的作为,显明祂是上帝所差来的一位。”(11段)“耶稣立在这大庭广众之前,用从来没有人用过的话向他们发言。祂的话,显明祂对于以色列的律法和制度,以及献祭的仪式和先知的教训,都有透彻的认识,远胜过祭司和拉比们。祂打破了形式主义和遗传所造成的隔墙。”“祂既看见那位人所不能看见的上帝,就以绝对性权威的口吻,谈论到属地和属天以及有关人类和上帝的种种问题。”“祂用不同的方式将凡拒绝祂所要赐之福惠的人所必遭遇的灾祸警告他们。祂已经尽量地向他们显出一切的凭据,证明祂是从上帝那里来的,并已尽一切的努力,引领他们悔改。”(17段)这些话语都表明基督赴住棚节的中心意图。他要让人认识他的作为、认识他的十字架、相信他是弥赛亚,然后呼吁人因认识基督的义而悔改。

这就是本章的主题内容。接下来,我们将结合本章内容来学习相关的经文和意义。

按照主题,本章内容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1-8段)讲述了住棚节本身应有的意义,或者是上帝对于住棚节的本意。上帝的本意是要人想起他来,就是想起基督和他的救恩。让人在住棚节聚焦在基督的身上,让人的所有谈话都在基督的身上,他们要见证和默想基督的救恩。他们借着回想这一年来基督对他们的眷顾,就使他们想起基督的良善和慈爱,就使他们感恩的心被唤醒,让他们带着这样的心就可以与基督紧密相连。上帝也让人记念他在旷野对以色列人的帮助和保护,让人记念基督救赎的大能,让人谈论他救恩的能力和经验,也让人看到真正满足心灵需要的就是从基督那里所流出来的救恩,当圣灵内住在人心里的时候,我们就可以获得这样的救恩。这就是上帝的本意。

这一部分对应的圣经章节是:“当时犹太人的住棚节近了。”【约7:2】引出了思考住棚节的意义。让人思考上帝对于住棚节本来的旨意,但是犹太人却是如何过住棚节的。“上帝的本意是要祂的子民在这些周年的节期中想起祂来。但是除了少数的例外,国内的祭司和领袖们已经忘记了上帝的这个旨意。那从前亲自规定这些全国性的集会、并明白其意义的一位,如今亲眼看到这些制度被人歪曲了。”(1段)“上帝的本意是要祂的百姓在这时候回想祂的良善和慈爱。”(2段)“也是记念上帝在旷野对于以色列的保护和照顾。”(4段)

第二部分(9-16段)讲述了基督为什么没有与弟兄们、与众人一起公开的去参赴住棚节?为什么他要独自一个人暗地里去赴住棚节?

一方面,因为基督要显明他到世上来的使命和目的是他们不知道的,他的目的是为了完成上帝的救赎计划,为要拯救世人的生命,而不是为了显扬自己,不是在世上追求什么地位和身份;他们不能理解和同情基督的使命,就相当于基督对他们来说是隐藏的。所以,基督与他们不同,他行事的目的和方式都不同于世人。所以,基督没有与他们一起以公开的方式赴住棚节。

另一方面,基督也向人显明他为要顺从天父的旨意而来到地上,他在世上没有为自己有什么私人的打算,他也没有按照自己的意思去哪里、做什么事。所以,基督的时候还没有到,他不会擅自出行上耶路撒冷去,但是当上帝所指定的时间表到了的时候,他就去赴住棚节了。

在本部分中,我们需要理解的经文是:

【约7:3-5】“耶稣的弟兄就对他说:‘你离开这里上犹太去吧,叫你的门徒也看见你所行的事。人要显扬名声,没有在暗处行事的;你如果行这些事,就当将自己显明给世人看。’因为连他的弟兄说这话,是因为不信他。

这些话表明他的弟兄们不信基督的作为,也不相信基督就是弥赛亚。他们用怀疑和不信的口吻向他说话,要让他随从世人的精神行事,要让他随从犹太教师的遗传行事。世人的精神和犹太教的遗传都是要让人抬高自己的自私,让人显扬自己的名声。但是基督不是为了这样的目的,他所带来的教训也不是为了这个目的。所以,他们看不到基督所行的,对他们来说,基督好像是在“暗处行事”。

耶稣弟兄们的推论乃是出于自私的动机。这是那些喜爱炫耀的人所时常存的动机。这种精神就是世上最流行的精神。耶稣的弟兄心中不悦,因为祂不追求属世的王位,反而宣称自己是生命的粮。当那么多的门徒因而离弃祂的时候,他们大为失望。他们自己也转离祂,逃避十字架。这十字架就是承认基督的作为,显明祂是上帝所差来的一位。”(11段)

【约7:6-8】“耶稣就对他们说:‘我的时候还没有到;你们的时候常是方便的。世人不能恨你们,却是恨我,因为我指证他们所做的事是恶的。你们上去过节吧,我现在不上去过这节,因为我的时候还没有满。’

这些话表明基督所行的与世人所行的不一样,精神也不一样,目的也不一样。并且基督是按照天父的时间表行事。他说他的时候还没有到,他的时候还没有满,这些一方面是指他要按照父的时间表;另一方面也是在暗示他要公开向人显明自己的时间还没有满,这个“满”在原文是指实现、应验的意思。这实际上是指着基督的十字架说的。

耶稣的弟兄们曾用命令式的口吻向祂说话,指定祂所当行的路。祂却用他们指摘祂的话来反驳他们,不将他们与祂克己的门徒同列,而把他们列在世人之中。”“世人决不恨那些与他们有同样精神的人,却看他们为自己的人而爱他们。”(12段)

在基督,世界并不是图安逸和求闻达的地方。祂没有等侯机会来争取世界的权势和尊荣。况且这世界也没有为祂预备这样的好处。这里乃是祂父差祂来的地方。祂是为世人之生命而赐的,为要完成那伟大的赎罪计划。祂正在为堕落的世人成全祂的工作。但祂不可僭越自恃,不可故踏险地,促成危机。在祂的工作上,每一件事都有指定的时间。祂必须耐心等侯。祂知道祂必受世人的仇恨,知道祂工作的结果终不免于一死。但时机尚未成熟之前就公开露面,这不是祂父的旨意。”(13段)

自从在毕士大医治病人以来,祂就没有参加过全国性的节期。为避免与耶路撒冷的领袖们发生无谓的冲突起见,祂就把自己的工作局限于加利利地。祂对于重要的宗教集会所有显然的疏忽,以及祭司和拉比们对祂表示的敌意,是祂周围的人,甚至连祂的门徒和亲属都感觉困惑的事。”(9段)

同时耶稣已暗暗地到了耶路撒冷。祂曾从一条人不常走的路上去,为要避开由各地来的许多人。如果祂加入任何一队赴节期的旅客,众人就必在祂进城时注意祂。而且群众对祂表示拥护的行动,势必引起当局的反对。为避免这事,祂就独自前来。”(15段)

【约7:10-13】“但他弟兄上去以后,他也上去过节,不是明去,似乎是暗去的。正在节期,犹太人寻找耶稣,说:‘他在哪里?’众人为他纷纷议论,有的说:‘他是好人。’有的说:‘不然,他是迷惑众人的。’只是没有人明明的讲论他,因为怕犹太人。

许多人从世界各处来赴住棚节,希望能看见他。在节期的开始,有许多人打听他在哪里。法利赛人的官长也等着他来,希望有机会定他的罪。众人都在想念他。只因怕祭司和官长,没有人敢承认他是弥赛亚。但随处都有人低声热切地谈论他的事。有的人袒护他,说他是上帝差来的;也有人驳斥他,说他是迷惑人的。

众人都在议论纷纷,有的人找基督是为了定他的罪;有的人找基督是因为基督是一个好人,他们虽然在找基督,却不认识基督的属性和大能,他们只把基督当作一个好人;还有人说基督是迷惑人的。我们思考在现今的教会中,我们是因为什么在教会里面呢?我们在议论什么呢?

第三部分(17-24段)讲述了基督在住棚节上的讲话和教训。基督讲述的内容包括:

第一,有关上帝托付给犹太人的律法、各种制度、献祭的仪式、先知的教训,这些内容本来所表明的意义。这些内容都是把人指向耶稣基督,为了让人接受主的救恩。

第二,基督揭露和打破了犹太教的形式主义和遗传的隔墙。

第三,基督谈论到属地、属天,以及有关人类和上帝的种种问题。

第四,基督向他们发出警告。他以不同的方式说明了拒绝基督的救恩必要遭受的审判和灾祸。

第五,基督尽量向他们显出一切的凭据,证明他是从上帝那里来的,并已尽一切的努力,引领他们悔改。

第六,在最后一天,他把人的目光引向基督救恩的活水,就是告诉人领受圣灵的重要性。

【约7:37-39】“节期的末日,就是最大之日,耶稣站着高声说:人若渴了,可以到我这里来喝。信我的人就如经上所说:‘从他腹中要流出活水的江河来。’耶稣这话是指着信他之人要受圣灵说的。那时还没有赐下圣灵来,因为耶稣尚未得着荣耀。”这是什么意思呢?结合本章内容来理解:

他们已经一连多天参加盛会,欢度佳节,眼睛看饱了五光十色,耳朵听够了丰富的音乐。但在这全部例行的礼节之中,却没有什么能满足精神的需要,没有什么能应付心灵对永恒之事的渴望。耶稣请他们到生命的泉源来喝水。这水在他们里面必成为泉源,直涌到永生。”(21段)

耶稣知道人灵性的需要。虚浮的荣华,财富和名誉都不能满足人的心。……祂应许解除人精神上的重负,安慰忧伤的人,使灰心的人有希望。耶稣的听众之中,还有许多是因失望而悲哀的人,有许多是心里藏着隐忧的人,还有许多人想藉属世的事物和得人称赞,来满足他们烦躁不宁心灵的渴望。但是得到了这一切之后,他们发觉一切辛劳的结果,只是把他们带到破裂的池子,是他们不能用来解渴的。于是他们心中依然空虚苦闷地停立在当时节期欢庆的光耀景象之中。那忽然发出的声音:‘人若渴了’,使他们从愁苦的默想中警醒过来。当他们听到其余的几句话时,心里就燃起新的希望。有圣灵使他们看明这表号的意义,直到他们认出其中所带救恩的无价之宝。”(23段)

那天早晨,祭司举行了记念在旷野里击打磐石的典礼。那磐石就是基督的表号,象征祂的死必使救恩的活水流给一切口渴的人。基督的话乃是生命的活水。祂在众人面前把自己分别出来受击打,使生命的活水得以流给世人。”(22段)

【大纲结构】

第一部分(1-8):讲述了上帝使犹太人赴住棚节的本意是什么。换句话说,犹太人为什么要上耶路撒冷过住棚节?或者住棚节的意义是什么?上帝的本意是要人想起他来,就是想起基督和他的救恩。让人在住棚节聚焦在基督的身上,让人的所有谈话都在基督的身上,他们要见证和默想基督的救恩。让他们在住棚节领受内心属灵的浇灌和喂养,得到心灵的满足,使他们更加的爱主,更加的与主亲密联结。但是,犹太人却忘记了这样的宗旨。

第二部分(9-16):讲述了基督没有同弟兄们一起公开去赴住棚节,而是独自暗地里去的原因是什么。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方面,基督要显明他与他们在世上行事的目的和方式不同,他到世上来是为了救人,而他们是为了追求属世的利益,是为了炫耀、显扬自己。另一方面,基督也为了向他们显明他到世上来行事为人的一切动向都是依照上帝所指定的时间表,他不像世人按照自己的意思行。

第三部分(17-24):讲述了基督在住棚节中每天对人所发表的教训,以及他这样教训的目的和意义。基督的教训就是要把众人引向救主,让人认识基督,让人从形式主义和遗传的隔墙中脱离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