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思想】
本章围绕着“教会信徒的关系”这个主题,主要讲述了教会信徒的关系如何维系的问题,就是应该以爱来维系,这是基督所赐给我们彼此相爱的“新命令”。具体来说,影响教会信徒关系的因素有哪些?如果要处理好教会信徒的关系,应该具备什么样的品质?应该如何去行才能获得这些品质?基督把我们召聚到教会里面,是为了什么目的?这就是本章需要明白的问题,也是本章的主题。
基督把我们召聚到教会里面,不是因为我们每一方面的品格特性都已经完全、完美了,而是因为我们的品格特性需要得到改变。因为基督召聚我们的时候是按照我们的现状来接纳我们的,包括我们品格中人性的成分,而这些人性的成分往往是带着罪性的,是一些如果不受控制和约束就会使我们犯罪的特性,是一些不圣洁的特性。所以,这些人性的成分往往都需要被上帝的真理软化,这些品格上的罪性都需要被上帝的恩典制伏。
如果我们这些品格的不圣洁特性不被对付和纠正的话,我们就很容易以自私的心去看待别人,很容易去觉察别人的过错,很容易去攻击别人、批评责难别人,所怀存的是一种灭人的精神。如果我们的内心被这样的精神所充满,我们就会在信徒中间制造纷争、不和睦,就会破坏信徒之间的关系。
圣经说:“善人从他心里所存的善就发出善来;恶人从他心里所存的恶就发出恶来。”【太12:35】这个话如何理解呢?就是我们为什么总是喜欢看别人的缺点呢?我们为什么喜欢觉察别人的过错呢?我们为什么总是会看到别人不好的那一面呢?是因为我们里面正在放纵那些缺点、过错的特性。我们里面存在着恶的成分,所发出来的都是恶的动机;我们里面存在着自私,发出来的都是自私的动机;我们里面所存的是纷争不睦的精神,那么发出来的就是纷争不睦的影响;我们里面所存的是灭人的精神,发出来的就是灭人的影响;我们里面所存的是批评责难的精神,发出来的就是批评责难的影响。我们里面是什么,我们想别人可能就是什么。所以说,我们那样说别人,就说明我们里面可能就是那样的情况,这是对我们里面成分的一种检验和表露。
就像犹大一样,他为什么会责难批评马利亚浪费呢?是因为他里面存在着自私的精神,他正在自私的挪用主的钱财浪费在自己不必要的花费上呢!他的自私导致了他的贪心,久而久之,以至于他的内心刚硬、黑暗、麻木。这样的心很容易屈服于撒但的试探,那就很容易出卖自己的朋友、同工、同道;很容易暴露内部信息给敌人。简单的来说,很容易成为教会的叛徒,很容易站在对立面敌对上帝。所以,我们里面的品格罪性如果不改变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
所以,基督将我们带着各种不同特性的人召聚在教会里面,他按照我们人性的不良现状来接纳我们,并不是因为我们已经完全了,也不是因为我们这些人性的现状不需要改变,而是他要我们与他接触,通过认识他的生活与为人,使我们认识上帝的属性,并教导我们明白忍耐与仁爱的真谛;并要我们向祂学习,变得像祂一样无私、温柔和虚心。
然后,他要训练我们,使我们做他所安排、所差派的工作,使我们与他同工得听他的教训,使我们清楚的认识到我们人性的现状,并使我们看到我们人生的本分,也看到我们现在的需要,使我们肯衷心领受他的教训,并通过他的榜样,使我们依靠上帝的恩典可以纠正自己品格上的罪性。我们会看到如果我们不接受这样的训练,我们就不会成为传光的导管,不会成为世上的光。
这就是基督召聚我们到教会的目的和训练程序。我们只有明白这样的目的和要求,我们才能正确的处理好教会信徒的关系,我们才能不看自己过于所当看的,我们才能像彼得一样,虽然带着人性的不足,但是我们愿意谦卑在主面前,愿意接受主的教训,愿意效法主的榜样,愿意依靠主的恩典纠正品格的罪性。于是,彼得的急躁脾气被软化了,他的粗卤之举被抚平了。特别是他通过一些失败的经历,更加清楚地看到了自己人性的软弱,他认真省察、自己思考,借着祷告,他真心痛悔的悔改了;而他听到基督在复活之后直接提起他的名字,他知道基督没有忘记他,基督以温柔饶恕之心接纳了他,他是多么的感动。这就是基督召聚我们的目的,这就是基督训练我们的目的。
人心如果真因上帝恩典而改变,就必在外表上表显出真正的仁爱、同情和有礼貌。基督的属性,就是爱的属性会从人心里散发出来,带给人仁慈、怜悯、圣洁、饶恕、理解、和睦的影响力。教会信徒被召聚在一起,就会以基督之爱的属性来相处,而不是以批评责难的精神相处。
所以,归根结底,影响教会信徒关系的因素是什么呢?就是失去了基督之爱的精神属性。失去了爱的属性,人就不会看自己过于所当看的;就会看别人过于所当看的。简单的来说,就是人会时刻牢记自己的弱点、时刻省察自己的软弱,总是对付自己的过错;而对待别人会包容、饶恕、接纳别人的缺点、过错和问题。这就是爱的属性,爱的属性要求对自己会严格自制,对别人会给予宽容、饶恕、忍耐。
这种爱的属性就是“起初的爱心”。当初代教会的使徒们都相继离世之后,教会曾经出现了批评责难的精神,启示的话语中说是因为他们失去了“起初的爱心”(启2:4),也就是失去了以上我们所说的那种基督之爱的属性。这样的属性是在伊甸园中就开始的属性,在始祖犯罪堕落之后,圣洁无罪的主就来到了伊甸园中呼唤亚当,与他们交谈使他们认识到自己所犯的罪,以及因罪而带来的结果,随后他向他们启示和说明了救赎人类的计划。于是,那时始祖就深切而痛悔的悔改了,那是因为什么呢?就是因为基督里面那爱的属性,这样的爱是可以接纳我们的现状的,这样的爱以接纳我们人性软弱不洁的状况的方式来呼唤我们,激发我们的内心深刻的省察己心,使我们认识到我们的问题所在,使我们看到我们的需要,使我们真正愿意屈服。
这就是起初在伊甸园中的爱心,这样的爱是基督的特性,这样的属性是一直激励着旧约时代的先祖、先知们的金线,也是牵引着初代教会使徒们的金线,这样的爱贯穿始终,在每一个时代都是新的,都将新的经验和成分带给人,对人们来说这就是“新命令”,因为这是我们本身所不具有的经验,所以,这就是不变的爱、不变的宗旨,也就是起初那种不变的属性和宗旨一直在影响和感动着每一个时代的人。这就是“起初的爱心”。但是,这样的爱心在初代教会的后继者们中间却失去了,于是教会出现了批评责难的精神,于是教会信徒的关系受到了影响。而我们现今的教会也是出现了这样的状况,正是因为我们失去了那维系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起初的爱心”。
而这样的爱的属性只有从基督那里才能获取,我们只有仰望基督,才能与基督同化,我们才能不断地的吸收基督那样的属性,我们人性的自私和贪心才能被制伏,我们里面才能被栽种基督之爱的属性,这就是基督的“初心”,这就是基督召聚我们的“初心”,这就是基督救赎我们的目的。所以,“起初的爱心”就是基督起初救赎我们的宗旨——将基督之爱的属性栽种在我们里面——这样的初心就是“起初的爱心”。所以,教会信徒的关系只能以这“起初的爱心”来维系。
说到教会信徒的关系,基督在世的最后阶段反复的在说明这样的主题,就是他强调要以这样的爱心来维系彼此的关系,这就说明这个要素的重要性。【约13:34-35】“我赐给你们一条新命令,乃是叫你们彼此相爱;我怎样爱你们,你们也要怎样相爱。你们若有彼此相爱的心,众人因此就认出你们是我的门徒了。”所以,要想处理好教会信徒之间的关系,那就需要获得以下的经验:
第一,要清楚地明白基督召聚我们聚集在教会里面的目的是什么。
第二,要通过基督的教训和榜样认识基督,也认识我们自己人性的不足现状。
第三,要借着基督的教训和榜样来不断地训练自己,使我们可以依靠基督的恩典纠正自己品格的罪性。
第四,要因着基督的榜样,在我们里面培植基督之爱的属性,这样的爱接纳人的各种不足,以这样的接纳来呼唤人,使人留意自己的过错,使人认识自己,使人谦卑悔改。这就是爱的目的。这就是救赎的爱,这就是起初的爱。以爱来唤醒人的悔改、认罪之心,这是人所没有的特性和方式,这就是“新命令”。
第五,我们就是被主要求获得这样的经验和属性,并以这样的属性来彼此相爱,才能维系相互之间的关系。所以,我们人是怎么想让人悔改的呢?就是关注人的过错、责备批评人的软弱、攻击人的罪行、带着灭人的精神而不是救人的精神来强迫人悔改。这是人的特性,但是上帝的属性是什么呢?是爱的属性,他是接纳别人的现状,以宽大的胸怀包容接纳的方式来唤醒人、来感化人,这就是真正帮助人悔改的方法,获得这样的经验就是“新命令”,这是主对我们的要求,就像主接纳我们一样,我们也要接纳别人,这就是促成彼此相爱的方法,这就是处理教会信徒关系的方法。
最后,我们用本章的一句话来作总结:“基督用教训和榜样指教我们,严格的纯正应该管理我们对同胞的行动。‘你们愿意人怎样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待人’。(太7:12)”所以,真正使人感受到爱的时刻,就是你以接纳、宽容的、救人的精神对待那些犯错误之人的时刻。
【结构大纲】
第一部分(1-4):讲述了教会信徒关系受到影响的因素之一:是不认识自己、看不到自己的需要而总是觉察到别人的过错;也没有与基督联络接受训练的程序,所以不能成为基督之爱的导管,就不能成为救人的人。
第二部分(5-10):讲述了教会信徒关系受到影响的因素之二:是不清楚基督召聚我们聚集在教会中的目的是什么。本部分以基督引导彼得和犹大为例证,说明基督以同样的教训和榜样引导人,最终导致两种不同的结果,原因就是自己不清楚基督召聚自己的目的,然后也就不明白自己该做什么,也就是看不清自己,看自己过于所当看的。
第三部分(11-13):讲述了教会信徒关系受到影响的因素之三:是我们内心失去了基督之爱的属性,失去了起初的爱心,所以,就不能接纳别人的过错,就不能看别人过于所当看的,于是彼此之间所应存有的爱心,往往被批评责难的精神所代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