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思想】
本章围绕着“预备基督复临”这个主题,主要讲述了现今的教会没有为基督复临作好预备的原因,有两大点:
第一,教会成员的内心普遍专注于今生的思虑,以至于他们心中的思想、认识、观念和情感都发生了变化,他们开始倾向于世俗的观念了,他们的情感也全部投入到世俗的得失和荣辱之上。所以,他们对于基督复临的真理产生了疑惑不信,他们就认为“基督固然要复临,但不是现在,还在遥远的将来”。或者是他们干脆就不再相信基督真的要复临,他们认为这只是给那信的人内心带来安慰的信息而已。所以,他们就把全部的身心都投在了今生的日常职责上,甚至都过度的膨胀,走向了一种完全不思考基督是否还会复临的错误极端观念中。
第二,教会成员的内心偏向于另一个极端,特别是对于那些深信基督马上就要复临的人,特别是那些自认为是在等候基督复临的人,他们普遍的倾向是带着一种投机主义的思想。因为他们认为基督马上就要复临了,世界上日常的职责和本分就不需要尽了,也不需要太过于仔细、认真的从事这些事务,一切都带着一种临时性、将就性、投机性的状态,他们完全以“躺平”的姿态等候着基督复临,但实际上这种状态并不是在为基督复临真正作预备,他们的预备只是在幻想中、在他们所设定的认识中,但是这样的人最终也会失望的。
正是以上这两个不合乎上帝中庸之道的极端观念,构成了教会没有为基督复临作好预备。这两种观念都是不正确的为基督复临作预备的思想和状态,本章发出这样的观点,就是要警戒我们应该如何为基督的复临作好预备,并呼吁我们要尽快为基督的复临作好正确的预备。这就是本章所要表达的主题。
本章可以按照以上的两大点原因,划分为两个大的部分:1-9段是第一个部分,也是没有为基督的复临作好预备的第一个原因;10-21段是第二个部分,也是没有为基督的复临作好预备的第二个原因。
第一部分从三个方面具体剖析了深层的原因,或者可以把这三个原因看成是一步步发展的三个阶段,最终导致了不信基督的复临,具体来说就是:
第一,因为这个世界充满了贪爱宴乐、不爱上帝的氛围。以至于专注于今生事务的基督徒像世人一样,习惯了怀存自私和放纵之念,他们喜爱效法世界的精神、模仿世界的习俗;(1-3段)
第二,因为这个世界充满了太多假的理论。以至于专注于今生事务的基督徒也喜欢听那些假先知的理论和假的学说,但是往往在过度兴奋之后,就会导致他们对真理更深的不信和麻木不仁;(4-6段)
第三,因为世人喜欢对任何不随大众的事和人都给予讥诮,在这个不法的时代,人们也习惯了带着疑惑不信看问题,罪恶的增多使人逐渐丧失了内在的信任感。以至于专注于今生事务的基督徒也习惯了带着同样疑惑不信和讥诮的态度看待真理。(7-9段)
所以,这里所强调的不是那些世俗的事本身“累住了你们的心”,而是因为总是专注于那些世俗的事,以至于养成的思维习惯和情感所向发生了属世的改变,使人与世界同化了,心里所充满的口里就说出来,里面的品格特质就会在行动上表明出来。这样就无法为基督的复临作好预备。
第二部分也从三个方面具体剖析了他们为什么带着投机主义的思想,以“躺平”的姿态预备基督的复临?以及他们在思想上的这种认识,导致了他们在行动上的表现有哪些?
第一,他们认识不到与基督联合、践行真理的重要性,所以他们就疏忽自己的言行举止,他们在日常的职责上不能表现严格正直的原则和办事标准。这是因为他们自认为基督马上就要复临了,属灵上比外表更重要,只要忙宗教就行了,日常的责任都无关紧要了;(10-13段)
第二,他们在小事上不忠心、不拘小节,容易放纵虚伪、欺诈和不诚实的行为。这是因为他们自认为基督马上就要复临了,应该不拘小节,因为这些方面都无关紧要;(14-17段)
第三,他们就会疏忽按照圣经这一品格的标准来行事,甚至疏忽学习圣经,他们虽然为宗教很热心,但往往没有按照真知识来行。这是因为他们自认为基督马上就要复临了,只要赶快发热心救灵魂就行了,不需要安静下心来研究真知识。(18-21段)
本部分从反面的论述中,正面的讲述了教会应该如何为基督复临作预备,以及为什么要这样预备。品格的预备是最重要的,而日常的职责和本分正是试验和显露我们内在品格的方式,内在的品格表现在行为上,内外两者的综合表现就是“品行”。所以我们品行的预备是预备基督复临的最重要的工作,这就是这一部分所强调的核心。
通过以上的内容,我们来具体思考几个与本章相关的问题:
第一,请思考一下什么是“累住你们的心”?
“累住你们的心”在原文中“累住”这个词是指“装载过度”、“过度充电”的意思。也就是说我们的心因为填满了今生的事务和思虑,就会变坏了;因为负荷太重了,就要使坏了。简单的来说,就是我们太专注于今生的职责和事务,就与世界同化了。所以,本章一开篇就讲到了“看到我们这班人有与世俗同化而不与基督的形像同化的危险。”这就是太专注的结果,因为:“心理与灵性的(the intellectual and the spiritual nature 智力与灵力本性)一个定律就是:我们所常注意的事物足以使我们改变。人的思想专注于什么事,就必渐渐适应之,并与所爱所敬的事物同化。”【《善恶之争》第34章第10段】
所以,当我们太专注于世界的人和事的时候,我们就会与这个世界同化,带上了世界的精神和思想,我们的智力——思想和认知就会发生改变,我们的情感也就会发生改变;进一步我们的灵力的本性也会发生改变,失去了抵抗世界欲望的能力。我们在这样的智力和灵力的基础之上所造成的道德的品格就会显明是远离上帝的,相应的行动就会偏离上帝的旨意。
第二,请思考一下什么是“品格”?什么是“品行”?
正如我们以上所讲的那样,“品格”是心灵的特质,是在我们所发展的思想和情感的基础之上所造成的相应的道德品质,是内在的品质特征。
看《儿童教育指南》第31章第2段:“真正的品格是心灵的特质--智力和天资并不是品格,因为品格败坏的人也往往也拥有这些秉赋。名誉也不是品格。真正的品格乃是心灵的特质,表现在行为上。”
再看《教会证言》卷五第33章第2段上面的内容:“如果人的思想错误,情感也就必错误;而思想与情感的结合使造成了道德的品格。”
这两段话从不同方面都向我们说明了“品格”的意义。品格是心灵的特质,是指品格是我们心灵中的思想与情感相结合的结果,是我们的思想与情感所表现的综合品质特征,因为我们的心灵就是由我们的思想与情感的机能共同构成的。
所以,我们心灵的品质特征就是我们所说的“品格”,这些心灵的特质表现在行为上,就是“品行”。这样说来,“品格”与“品行”稍微有一些不同,“品格”偏向于我们内在的心灵方面,而“品行”偏向于我们的行为方面的表现,但是“品行”的行为表现是从心灵的源头发出来的。所以,我们可以这么来看它们的关系:品格+行为=品行。
在中文中,“格”的意思是“品质特征”、“标准”的意思。所以,在人身上,凡是与“格”有关的都与心灵的品质特征有关,比如品格、人格等。那么“品”是指事物的类别和等级,引申为人的道德修养是有优劣、好坏不同等级之分的。所以,我们评价一个人怎么样,就会说这个人的人品怎么样。而这样的不同等级特征的“人品”是由我们内在的思想与情感的状态来决定的。错误的思想就会导致错误的情感,而错误的思想与情感就会造成劣等的品格等级;相反,正确的思想与情感就会导致优等的品格等级。所以,“品格”就是我们心灵内在的不同等级的品质特征。

其实,很有意思的是,我们从古人造字的角度来看“品”字的意义的话,我们就会看到“品”的真实含义。在最早的象形会意文字甲骨文中,“品”字的写法是由三个向上开口的器皿所组成的,正如上图所展示的那样。
“品”字中的“口”取象于古代宴、飨、祭祀时所陈列的有口的可以装进食物、祭物的器皿,而且是口朝上的。这就象征着我们的“心”要时刻朝向上帝,并且将我们的心当作活祭完全献上。这样的“心”才会有圣灵将上帝的恩典从上头浇灌下来。
而在我们的心中有三个分别主管不同层面的领域。所以我们可以说我们有三个层面上的“心”,我们可以把我们的内“心”分为三个不同的领域,它们分别具有不同的机能。正如甲骨文中的“品”字一样,三个“口”就是代表三个不同的领域,分别具有不同的机能,可以产生或装载不同的东西。古人很形象的将这样的机能用开口盛东西的器皿来表现,这是很有意义的。

我们也常说,人就是上帝的器皿。【徒9:15】“你只管去!他是我所拣选的器皿,要在外邦人和君王,并以色列人面前宣扬我的名。”实际上这个器皿是指我们的内心说的,上帝是通过我们内心的器皿来与我们交流,或者是来使用我们。因为我们内心的器皿主管我们的全身,也使我们产生想法、认识上帝、发出回应和选择、与上帝交通的媒介。所以,我们内心的器皿就是一个机器,就是一个媒介,它的运转可以产生相应的思想、观点、情感、欲望、愿望,而“品”的形成就是三“口”领域的机能共同作用的结果。这结果就是我们所说的“品”,或者是“品格”,表现在行为上就是我们的“品行”。所以,“品”的形成离不开我们大脑三个部分的机能的合作工作,也离不开从上头赐下来的上帝恩典的作用。
第三,请结合12-13段内容,思考一下“这命令就如金苹果在银网子里”的意义?
这里所说的“这命令”是指基督所说的黄金律:“无论何事,你们愿意人怎样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待人,因为这就是律法和先知的道理。”【太7:12】但是本章说“这命令就如金苹果在银网子里”,这是什么意思呢?在【箴25:11】中“金苹果在银网子里”的意思是“金苹果在银画里”。什么是“银画”呢?就是银色的图片、银色的画面。这不仅是我们想到我们现今经常所说的“银幕”,什么是“银幕”呢?就是过去放电影的时候,用的白布上涂上一层银粉,使放映上去的画面更有光泽、更明亮,因为“银”粉具有反光性,它的反光性甚至高达99%。所以,经文中的“银画”就是指反光的画面看上去更明亮,甚至像发着光一样。金苹果在银画里,这是指像金子一般宝贵的果实在银画里发着金光,或者是银色的画面反射着果实的光辉。
那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我们品格的宝贵果实,如果像金子一样,那就可以发光,就会在我们的行为上表明出来,当我们的行为反应我们品格的光辉的时候,我们所做的就可以在同样受圣灵带领的心灵上反射出来,我们的好行为会光照人心,就会唤醒别人内心的同样的特质,就会让别人也按照这样的特质发出光来。这就是基督所说黄金律的意义:我们愿意人怎样待我们,我们就要先怎样待人。意思是说,别人会以我们的行为来同样的对待我们。所以,我们必须先具备金子般宝贵的品格,才能唤起别人以同样的品格来对待我们。
诚然是的,本章13段说“按照基督的尺度,一个诚实的人,是会表现出严格的正直。”15段说:“人的生活所为,就是人的果子。”
总之,我们对于本章的主题,用一句话来作总结和说明:在灵性上,我们要作好基督明天就要复临的预备;在做工上、在日常的本分上,我们要作好一百年的打算和计划。
【结构大纲】
第一部分(1-9):讲述了导致现今教会没有为基督复临作好预备的原因之一,就是他们过度热心于今世的事物和思虑,以至于在他们心里过度的装载了许多无关紧要的内容,结果那些世俗的思想、情感和精神充满了、同化了他们的心,他们的思想和思维方式、情感所向都发生了偏向于世界的变化。
[提示:
1.请结合本部分内容,思考导致教会没有为基督复临作好预备的原因有哪些?
2.请结合本部分内容,思考什么是“累住你们的心”?]
第二部分(10-21):讲述了导致现今教会没有为基督复临作好预备的原因之二,就是许多人轻忽不理今生日常的业务,没有正常的履行自己日常该尽的本分和今生的责任。正是因为这样错误的思想认识和心理状态,导致了他们在情感所向之上偏向于错误的方向。
[提示:
1.请结合本部分内容,思考教会应该如何为基督的复临作预备?应该如何等候基督复临?
2.请结合12-13段内容,说明“这命令就如金苹果在银网子里”应该如何理解? 3.请结合本部分内容,思考什么是“品格”?什么是“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