祷告:慈爱圣洁的天父!感谢你使我们活在你的面前。我们需要你的恩典,赐给我们心里面的力量,保守我们。主啊,你赐给我们圣经上的话,使我们得着,像食物吃了,使我们今天可以领受恩典,领受饶恕!领受洁净!奉耶稣基督圣名求,阿们!
【诗34:18】耶和华靠近伤心的人,拯救灵性痛悔的人。这和我们昨天学的箴言是一样的话语,我们昨天学到箴言里面是一句什么话?“遮掩自己罪过的,必不亨通;承认离弃罪过的,必蒙怜恤。”(箴28:13)这里是同样的,关于罪的饶恕,罪的赦免的,上帝的应许。这里说到–伤心的人,灵性痛悔的人。现在需要这种真诚、衷心地悔改和认罪。在上帝面前真正带着谦卑的心、忧伤的灵,承认自己的罪,憎恶自己的罪孽。
我们认罪不能是泛泛的–“主啊!求你饶恕我的罪。”这样说是没有用的,为什么呢?因为你这样说的时候甚至还不知道自己是在认什么罪呢,对不对?经常基督徒就是这种马虎的情况–“主啊!赦免我的罪!”他还不知道自己是在认什么罪。其实上帝不勉强我们,我们也不能勉强一个人,不能强迫他去承认他没有认识到的罪。认罪必须是具体的,而且是认识到这个罪的可憎性质,我们才可能发自内心地去认罪。不管是需要私下认的,还是需要当众承认的罪,必须是真诚而坦诚的、坦率的–真诚是发自内心的;坦率就是具体的、直接的。交融着眼泪与忧伤,出于内心的认罪,这一定会达到怜悯的上帝的宝座那里。《圣经》说:“耶和华靠近伤心的人,拯救灵性痛悔的人。”所以,认罪要具体,要真诚。只有你确实的知道了这个罪的可憎性,才能在灵性上有痛悔,有一种伤心。
我们怎么知道一个罪的可憎的性质呢?一个具体的罪,知道它的可憎的性质,你要理解:这个罪是如何得罪了上帝?又是如何伤害了别人?从别人的眼光看起来这个罪是如何的丑恶?在上帝的眼里看来是怎样的不洁?你要认识到这一点。同时,我们应该理解:与这个罪相反的–义是什么样子的?本来应该怎样去做才是对的?“可是我却不是这样子,而是那样子去做的。”
我们认罪不能笼统,而是要具体。具体是什么意思呢?就是知道是哪一件事情错了。你怎样知道哪件事情是错的呢?因为是《圣经》的话语,因为是圣灵的工作,因为内心良知的感悟。同时,你知道这个罪是错的,不愿意再犯了。那么,下次应该怎么做才是对的呢?所以你同时要理解正确的是什么,不然的话,你还是会重复的,理解吧?
一件事情做错了,那么下次遇到同样的事情,同样的试探,又重复这个错误,为什么呢?因为是习惯性的,犯罪一次之后就形成了一种习惯的力量,那么你还是按照那个习惯性的一种思维,按照那个习惯性的一种行动,不知不觉的,还是那么去做。这是什么原因呢?是因为你没有去思考:正确的是怎么样子的?可以怎么做才是更合乎耶稣的?没有在脑子里给出一个规范的路线图,没有给他一个正确的答案。就像我们教育孩子一样,我们指责孩子:“你这样做是不对的。”孩子是不是感觉到似乎是不对,然后非常难过,很委屈,对不对?但是下次他还是这样在重复。为什么?因为父母并没有教育他–正确的该怎么做?我们往往是负面的东西多,而正面引导的东西少,所以对孩子起不到一种真正改正的作用。同样,这里我们看到这节经文,首先知道了:一个是内心灵性良知的醒悟;第二是,具体,反思,并且知道下次该怎么样,提前就知道了–下次我遇到这样的事情,正确的该怎么做?或者学会一种属灵的经验:该怎么正确地依靠主?该怎么靠着上帝来防范?对这个试探有了认识,对魔鬼的诡计有了一种经验。最起码你都要获得这些,这个悔改才是叫与罪脱离。
在认罪的问题上,最最大的问题,大家知道是什么吗?这就是太多人是为这个罪的结果而后悔,不是为罪的本身而后悔,在这里有很大的差异。为罪的结果而后悔是什么意思呢?–“哇,这个事情假如被别人知道了该怎么办呢?我的面子往哪里放啊?以后我怎么办呢?别人会怎么看我呢?”大家考虑的是自己的名誉、地位、利益受到了损害。
大家都知道这些例子,比如法老–埃及的法老,他不是受到上帝的刑罚吗?然后,他就承认自己的罪,但是目的就是避免多受惩罚。等这个灾难一停,他仍旧反抗主。所以,他那个认罪是迫于无奈,内心没有改变。
大家也知道巴兰的认罪,巴兰为什么认罪呀?他行在错误的道路上,结果天使持刀立在路中,他大吃一惊,吓一跳,赶紧承认自己的罪,免得丧命。但是在这样的认罪当中,并没有真正的悔罪,没有痛悔,没有宗旨的改变,没有对罪的性质的认识,没有对罪恶的痛恨,也没有任何的价值,也没有产生任何的结果。
大家要知道犹大的认罪,这个可能有点难以理解,我在跟人接触的时候曾经就有人看到《圣经》中说到犹大,别人不理解啊。我们知道犹大的认罪,加略人犹大,他卖了主以后,是不是回到祭司那里大声地呼喊–“我卖了无辜之人的血,是有罪了!”犹大是不是也这样说过?但是他的认罪并不具备把自己交于上帝的怜悯这种性质。
我们的认罪要具有一种什么特征呢?–“主啊,我把我自己交给你的怜悯!我真的只有你才能够怜悯我!不是哪一个人能够怜悯我,只有你才能够怜悯我!”当你真正认识到罪的时候,你才会产生一种–“上帝啊,只有你能够救我!只有你能够怜悯我!”–会带着这种特征。但是,犹大不具有这种特征。他的认罪–是被可怕的定罪感,要受审判的恐惧,从心中逼出来的;这种结果,使他感觉到–不得不承认自己的大罪。但是他的内心当中没有深切地、令人心碎地忧伤,痛悔自己把上帝的儿子交给人,痛悔自己把以色列的圣者卖到恶人的手里。
犹大的认罪呢,它是一颗自私、黑暗的心所引起的。他的内心还是黑暗的,也是自私的。他只不过是想逃脱这个定罪感和审判的恐惧感。他的认罪不具有将自己交于上帝怜悯的性质。这是什么意思呢?这就是他和彼得的差异。
彼得是不是鸡叫两遍以前也三次不认主啊?其实,彼得的罪和犹大的罪也没有太多性质上的差异的,对不对?但是彼得回转了以后,他到了客西马尼园,他去经历了耶稣的挣扎,然后他理解了耶稣在客西马尼园的挣扎,无论如何,他把自己交给了上帝的怜悯。虽然他得罪的就是耶稣,他否认的就是耶稣,但是他还是愿意把自己交给耶稣的怜悯,因为他知道耶稣的爱没有改变,也知道–只有耶稣才能饶恕他。
他不是为了摆脱别的东西,他是为了摆脱罪本身。犹大不知道到上帝面前来的路。他只是想按照自己的方法摆脱一种内心的定罪感和审判的恐惧感,所以他的认罪不具有将自己交给上帝怜悯的性质,是出自一颗黑暗、自私的心。
大家还知道亚当和夏娃的认罪,对吧?亚当夏娃吃了禁果以后,满心地羞愧惶恐,但是他们最先想到的都是推脱自己的罪,逃避所害怕的死刑。当上帝追问他们的罪时,亚当就回答说:“–你所赐给我,与我同居的女人,–她把那树上的果子给我!我就吃了。”大家要想一想,他在这里就把罪责一部分推给上帝,一部分推给妻子。然后这个女人又是怎么回答的?“那蛇引诱我,我就吃了。”她推诿自己罪责的话,暗示的问题是什么呢?“你为什么创造那蛇?你为什么允许它进入伊甸园里?”这样,她又把堕落的责任推到了上帝身上。也就是说,他这个推诿啊,这种推诿性的认罪啊,还是带着一个自以为义的心–“不是我的问题,有原因的,是它造成的。反正我当时是这么想的,我本来不是这样的。”
这种推诿的态度啊,出自于一种自以为义的心。这种认罪不是出于圣灵感动,也得不到上帝的悦纳。但是,恰恰就是这种精神,却在亚当的世世代代的后裔当中表现出来。
真正的认罪,我们看到:第一,不是为了罪的后果。第二,没有推诿的。迟延认罪是表明你还不愿意脱离罪,所以还在那里迟延。认罪,可能是迫于一种无奈,不是发自于内心的懊悔。还有呢?推卸责任,这是在这维护自己,带着一个自以为义的心。所以《圣经》说的什么?“耶和华靠近伤心的人,拯救灵性痛悔的人。”只要我们真的在上帝面前省察自己的内心。认罪要具体,同时要找到–对应的义该是什么?在脑子当中留下一个反思、洁净和新的路线图,这是品格的更新。这样的认罪得到的是品格的更新。
我们绝大部分的罪都是隐秘的罪,所以只能向上帝承认,也只有上帝才能饶恕我们。我们没有必要举行一种公众的认罪的祷告会,大家所有人当众都说出自己隐秘的罪,这是不对的,这是一种极端、狂热,这会产生很不好的结果。我们也绝不是向哪一个人认罪会得到饶恕,就像天主教里面那些向污秽的神父告白自己隐秘的想法和想象的人,这是在降低自己的人格,这是在降低自己心灵高尚的本能来羞辱自己。同时,向一个醉酒荒淫而败坏的神父说明自己一生的罪恶,其结果就是玷污、玷污,罪恶越来越多。这里面包含一个原理,我给大家说过,就像你把一件衬衣拿到污泥浊水里去洗,只会越洗越脏。所以,认罪想要得到赦免和洁净,只能到耶稣基督这个源头里面来。
没有与生俱来的圣洁,也就是说,父母不能够给儿女圣洁。人也不能够赦免人的罪。圣洁是从基督而来。但是我们看一下雅各书5章16节的话语。推诿,迟延,不具体,为罪的后果–这都是我们刚才提到的,常犯的问题。新约《圣经》雅各书5章16节:“所以你们要彼此认罪,互相代求,使你们可以得医治。”这里说到得医治的一个认罪:彼此认罪,互相代求,这又是指什么呢?这节经文并不是支持到神父那里去求赦免的行为,不是这样来运用这节经文的。我们要向上帝承认我们的罪,惟有他才能够赦免我们。但是我们彼此之间的过错呢?我们彼此之间的过错,最终也是要到上帝面前来承认的。我们可以去向我们得罪了的朋友或者邻舍去承认我们的错误,那么他的义务就是白白地饶恕你,然后我们再去向上帝求赦免,因为我们所伤害的弟兄是上帝的产业,我们伤害了他就是得罪了创造主和救赎主。
我们为什么在相互得罪了以后先要向人道歉呢?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步骤。我们是在说,只能上帝饶恕我们的罪,对吧?最终也是要向上帝认错,对不对?但是,为什么在此之前,这里说要彼此认罪、互相代求呢?这就是一种真正的认罪的表现而已,真正的认罪就是想收回自己犯罪造成的结果,尽可能地减缓自己犯罪造成的伤害,这是真正认罪的一个表现,理解吧?
真正的认罪,总是具体的性质和具体的内容。有些性质的罪必须带到上帝面前,有些罪必须向受损害的个人承认;或者是具有普遍性的,应该在会众面前承认。但是无论如何,认罪的时候必须明确承认你所犯的罪。在会众面前,当众去承认一些罪的时候,大家要注意一个问题:有些是不合适说的,大家要想到:这种认罪表达出来以后对大家的影响会是什么?所以要考虑到这些方方面面。只能是造就人的,而不是会让人产生误解的。所以,很多罪是不应该去对大家说出来,对不对?爱是遮掩许多的罪,对吧!耶稣知道所有人隐秘的事情,但是耶稣从来不去公开人隐秘的事情,所以我们不要去传别人那些隐秘的事情,这是不对的。
遮掩罪,化解罪,这是涂抹罪–这是耶稣基督的目的。但是有一些事情你觉得是一种普遍性的,或者造成了损害的范围比较大,你需要有一个公开地承认,这时候你要考虑到最合适的方式和方法。比如说,你需要向教会去表白的一些问题,你要在教会当中找合适的对象–找比较妥当的一些人或者个人,作说明。
我们认罪为什么要具体呢?这样才能够带来改变。像以色列人曾经恳求上帝怜悯,就说:“我们离弃上帝,去侍奉诸巴力……”肯承认这个具体的行为,承认了以后,做了这样的祷告以后,采取一致地行动–除掉了那些偶像。
所以,真正的悔改要表现在一种更正的行为上。你有没有做出自己最大的努力来终止这种行为?上帝的饶恕是和我们离弃罪的努力相配合的。在一切冒犯人、冒犯上帝的事上,必须抛弃,生活必须带来明确的改变。这是一个真正的认罪和得到饶恕,人与上帝合作的步骤。
有很多事情,你自己可以改正,对不对?是不是?比如说,和试探隔绝,能不能做到?和一些不该有的联系切断,能不能做到?这是你自己能够做到的。
如果是真的恨恶罪的话,就应该逃避,像逃避所多玛一样。就像杀人了,误杀人了,被受害人报血仇,那么你就逃亡,逃往哪里?逃往逃城的人,绝不可迟延、耽延、犹豫!有一条直路,路上沿路都有路标–指向逃城。所以,这样误杀人的人可以到那里去逃命,他若稍微有迟延,被受害人、报仇的人追杀了,他的死就是要自己承担。并且他擅自离开逃城也会得不到保障,这就是一种向耶稣求怜悯、求助的努力。人陷在罪中,自己不去摆脱,还在纠缠,还在周旋,那么只会被越缠越深的,然后,越犯越没有羞耻感了,良心越来越麻木了。
在撒母耳的时代,以色列人远离了上帝,受到了恶的恶报,罪的恶报,他们为什么?求王,求立一个王。他们求立一个王,是什么意思呢?其实,不是求立一个王这件事情本身是多么大的一个问题,事实上,后来上帝让撒母耳还是迁就他们,给他们立了王,对不对?最重要的是–他们在求立一个王的时候,是出于什么动机?他们丧失了对上帝的信心,丧失了辨识力–看不出上帝有治国的权能和智慧,不信服他在保护他们,并且在维护他们。所以他们就觉得:他们厌弃了这个神权的政治,他们希望像那些异邦国家一样有一个王来统治他们,这个王是非常有军事能力的,可以保护他们。他们的内心对上帝产生了这种不信任,这是一个真正的动机,所以他们后来具体承认的是这个罪。–“我们求立王的事,正是罪上加罪了。”他们就重新得到了安康。已经被定的那个罪必须承认–他们都忘恩负义……这压迫着他们的心,使他们与上帝分离,所以当这个罪承认的时候,他们重新又蒙上帝的眷顾。
罪恶往往是麻木人的道德观念的。在犯罪当中的人,他是很迟钝的,灵性是很迟钝的。大家有没有看到过迷失的羊啊?一只羊走丢了,那个羊群可能都已经回去了,这只羊也看不到同伴,也听不到主人的声音,然后它就丢失了……丢失的羊往往会是个什么样子呢?大家知道吗?是到处走动–找回家的路吗?是什么样子的?它站在那个地方发呆……对不对?它根本就不知道接下来该怎么办呢?很恐惧,很害怕,然后在那里发呆,像傻了一样的,迷失的羊往往是这么一种状态。所以需要牧羊的人去寻找。
你去说他–“你怎么能做这样的事情呢!”这是没有用的。为什么?因为他犯罪–灵性就迟钝了,麻木了,那种羞耻感已经不灵敏了,对自己的状态根本就认识不到,这是在罪当中的状态。所以,牧羊的人绝对不是去斥责他。“你怎么能做这样的事情!”他会更加的害怕,并且会更加的隐藏。而圣灵不是这样做的,圣灵就是用微小的声音启迪他的良知,使他认识到品格的缺陷、罪行的重大,然后同时用强烈的爱和怜恤来遮蔽他,来可怜他,因为这是被魔鬼击伤的、迷失的一个状态。所以人们只有顺服圣灵感服人心的能力,然后在上帝的忍耐和爱当中看出自己得罪上帝的这种恶,他就会认识自己,出于真心来悔改。每次认罪的时候,再也不会文过饰非,也不会声称是“环境所致”。真正的谦卑悔改的榜样,表显出一种不原谅罪恶、不自以为义的认罪态度。
我们最后来看一节圣经,约翰一书1章9节。今天我们稍微说了一下诗篇里面关于耶稣赦罪的应许,这个应许就说到与我们认罪有关的一些内容,然后我们稍微说明了几个要点:大家在去获得认罪和得到饶恕的经验时,一定要细细地回顾自己的一生,然后仔细地去揣摩自己内心的活动,看内心隐藏的东西,在上帝面前一一地承认和告白–是仇恨呢?是贪心呢?是自私呢?是偶像呢?是违背了哪一条诫命呢?……这些从内心的深处作省察,然后在上帝面前深切地、哀伤地求饶恕,带着一个非常渴慕获得饶恕的愿望,洁净的愿望,然后带着一个非常想过义的圣洁的生活的渴望,上帝就必能实现他的应许。
约翰一书1章9节,我们一起来读:“我们若认自己的罪,上帝是信实的,是公义的,必要赦免我们的罪,洗净我们一切的不义。”上帝的赦免,就是洁净了,不单单是宽容了我们,饶恕了我们,并且他还把这个罪赦免了。赦免就意味着这个罪从我们心中被清除了,我们的思想改变了,生活也更新了,整个的灵性苏醒了,品格重新得到了塑造,我们开始知道了–什么叫做义,并且有了上帝的安慰,有了从天而来的平安;洗净了我们一切的不义,动机得到了改变,目的和兴趣爱好也改变了。所以,因着真正悔改和谦卑、伤心,对上帝的慈爱和髑髅地的牺牲有所认识,他就像一个儿子向亲爱的父亲认罪那样,真诚痛悔,将自己一切的罪带到了上帝面前,然后他也必蒙怜恤。
我们今天要对这三节经文仔细地揣摩:“我们若认自己的罪,上帝是信实的,是公义的,必要赦免我们的罪,洗净我们一切的不义。”这句经文够不够我们用的?这句应许够我们用的。《圣经》又说:“你们要彼此认罪,相互代求,使你们可以得医治。”《圣经》诗篇还说:“耶和华靠近伤心的人,拯救灵性痛悔的人。”这里讲到洁净,讲到医治,讲到接受圣灵。耶和华靠近伤心的人,拯救灵性痛悔的人。
在大家认罪的事情上,还有一点,我补充说明一下,我现在想起更重要的一个问题了。大家要将今天所学的刚才三节经文好好地在脑子里回想、记忆、运用。
【诗19:7】耶和华的律法全备,能苏醒人心……所以,使我们一个在罪当中的心灵苏醒过来,知道什么是罪–那是什么呢?上帝全备的律法。“耶和华的法度确定,能使愚人有智慧。”不再去干那些愚顽的事情,就是要在法度上确定,就是:诫命不能违背!这一点,你心中要确定!不然就会行愚昧的事。【诗19:8】耶和华的训词正直,能快活人的心。行在正路上才有内心真正的平安和喜乐!犯罪就是忧愁、痛苦,然后就开始伪装自己,隐藏自己。“耶和华的命令清洁,能明亮人的眼目。”鉴察人的内心,使人的属灵的眼睛能够分辨污秽和清洁,这就是上帝的命令。
【诗19:9-11】耶和华的道理洁净,存到永远;耶和华的典章真实,全然公义。都比金子可羡慕,且比极多的精金可羡慕;比蜜甘甜,且比蜂房下滴的蜜甘甜。况且你的仆人因此受警戒,守着这些便有大赏。大家知道吗?真正悔改认罪的人,会产生一个什么样的体验呢?–“上帝啊!你的十诫太好了!啊,我以前如果是真的把你的十诫看为至宝,看为精金,看得比蜜甘甜,我因此受着警戒,没有去犯当中的罪,该是多好啊!”所以,尝到了罪的痛苦以后,经历悔改的人,就会觉得:这个十诫真是太宝贵了!
【诗19:12-14】谁能知道自己的错失呢?愿你赦免我隐而未现的过错。求你拦阻仆人不犯任意妄为的罪,不容这罪辖制我,我便完全,免犯大罪。耶和华我的磐石,我的救赎主啊,愿我口中的言语,心里的意念,在你面前蒙悦纳。真正的认罪,得到洁净以后,心里的意念被主悦纳,口中的言语蒙主悦纳!而口中的言语是心里意念的表达。所以,也就是内心的洁净。
现在我们要特别看一下12节和13节,这里和雅各书我们一直学习和讨论的经文有联系的,雅各书里面怎么说呢?”私欲既怀了胎,就生出罪来;罪既长成,就生出死来。”(雅2:15)那是什么意思呢?如果跟这个经文对应起来,大家理解是什么意思吗?“私欲既怀了胎”对应这里的什么?对应“隐而未现的过错”。然后“就生出罪来”,对应这里的什么?对应“任意妄为的罪”。“生出死来”对应这里的什么?对应“罪辖制我”。所以,先是内心里面有私欲怀藏,这是隐而未现的过错,这是罪的开端,这是罪的开始;然后就被诱惑牵引,然后就去犯任意妄为的罪,这是罪行,这是生出来的罪行。然后在这个罪行当中,一再地犯,结果这个罪就像绳索一样把他越捆越紧,被罪所辖制了,这就是死的状态了。就像犹大一样,耶稣是不是责备他,也劝告他,也教导他?但是他心中怀藏着贪欲和求高位的心,傲慢,不屈服,然后在行为上一犯再犯,最后受到耶稣责备时,他毫无感觉,他最后被这个罪辖制了,结果就死了。所以,《圣经》找到相互的对照,这才是理解《圣经》的最好的办法。“隐而未现”就是“私欲怀胎”;“任意妄为”就是“生出罪来”;“这罪辖制我”,这就是“生出死来”。
所以,我们真正的悔改和洁净,要从心里面的意念、口中的言语,从这个地方开始。犯罪是从心里面私欲的怀藏这个开端开始的,如果要得胜罪,就得在这个罪的开端上面就应该洁净、止住。
可是,通常的传道人,这么理解的:“这个隐而未现的过错是什么呢?就是“我不知道啊,我犯了什么罪我不知道啊!我不知道的罪。”这个12节的上半句,他们拿过来作为一种误解的理由。第12节的上半句说:“谁能知道自己的错失呢?”他说:“谁能知道?不知道!我也不知道!反正我在上帝面前都认了。–“上帝呀!我所有的罪,你都赦免吧!”什么罪呀?不知道。“上帝呀,我隐而未现的过错,都赦免吧。”什么罪呀?“我也不知道,隐而未现的。”这是认罪吗?所以人们就生活在一种在罪中而不知罪的状态。
“谁能知道自己的错失呢?”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有诫命使你受警戒,谁真正地拿着十条诫命去省查自己呢?是这个意思。大卫就很可怜–“啊,没有人把你的诫命看为精金,看为宝贵。没有人去省查自己的错失,去受警戒。主啊!我却愿意在你的面前悔改。我却知道你的诫命如同精金!我知道我的罪!主啊!你鉴察我的内心,我也知道我里面隐而未现的过错,求你赦免!求你洁净!”就是这个意思。大家理解了吗?
“隐而未现”是什么意思呢?是怀藏在自己的内心里面,这叫隐而未现。内心洁净了,心里的意念在主面前蒙悦纳。12节上半句:“谁能知道自己的错失呢?”是大卫对那些–不知道诫命的警戒,也没有真正地去省察自己而悔改的人,表示一种叹息。–“谁能知道自己的错失呢!”就是这个意思。“有谁真正知道自己的错失呢?”这个“知道”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认识”的意思,“知道”就是“认识”。谁真正认识到自己的错了?分明有上帝的十诫摆在那里!分明耶稣讲到:诫命是从心里去守的!耶稣分明讲到:内心的恶是污秽人的!但是谁知道呢?谁明白呢?所以,当大卫认识到这一点的时候,他就说:“啊!人们还都不明白!”
大卫就说:“我却愿你赦免我隐而未现的过错。”这是对内心的省察–心里面有没有恶念?有没有仇恨?有没有偏见?有没有不饶恕?心有没有刚硬?有没有讨厌别人的心?有没有打击、排斥别人的这种行为?–隐而未现的过错。这才是真正的认罪和悔改,也是真正的洁净。
我们不要去深究神学理论,比如说,耶稣带着人性升天了,受到什么样的拖累?这些都是我们现在无法完全理解的。三一上帝,这也是隐秘的事。我们只能够理解的就是–违背诫命就是罪的咒诅。而我们从十字架–耶稣的恩典当中,可以得到内心的洁净。内心的洁净就是圣洁的灵赐给我们义,赐给我们爱,赐给我们圣洁。不管先天的,还是后天的–所有的犯罪的习惯都可以克服;所有的罪的嗜好都可以清除;所有心中的恶念都可以洁净!这是我们能够理解的,对不对?这就是明显的事,明显的事是永远属于你和你的子孙的。希望大家在真正的悔改、得饶恕的事情上,得到切实的经验。
我们一起祷告:慈爱圣洁的天父!求你帮助我们今天能够在你面前省察己心,反省自己的人生,使我们能够实实在在–冷静地看到,从思想上感悟到,那些可怕的罪,帮助我们承认、悔改。主啊,我们也相信你永远不改变的爱;我们也相信你明确的应许;我们相信你洁净人心的能力!我们愿意受十诫的警戒;我们愿意除去我们内心隐而未现的恶;主啊,我们愿意使我们的内心洁净,被你的圣灵所充满!主啊,可怜我们,在天上为我们作中保的基督,向我们发出你宝血的功效,涂抹我们吧!怜悯我们!使我们真正成为你的儿女,使我们能够触摸到耶稣基督你自己,主啊,使我们能够拥有真正的信仰,赐给我们切实悔改的经验,也使我们灵性、身体一同得医治。奉耶稣圣名求!阿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