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人被掳的哀歌

12 月 27, 2021

亲爱的弟兄姊妹,大家好!今天我们来学习【诗篇137:篇】,今天分享的题目就是:以色列人被掳的哀歌。

弟兄姊妹,【诗137:1-9】可以分为四个部分:第1节是一个部分;第2-4节是第二个部分;第5-6节是第三部分;最后,第7-9节是第四部分。我们先来通读一下【诗137:1-9】的内容:

1我们曾在巴比伦的河边坐下,一追想锡安就哭了。

2我们把琴挂在那里的柳树上,

3因为在那里,掳掠我们的要我们唱歌;

抢夺我们的要我们作乐,说:“给我们唱一首锡安歌吧!”

4我们怎能在外邦唱耶和华的歌呢?

5耶路撒冷啊,我若忘记你,情愿我的右手忘记技巧。

6我若不记念你,若不看耶路撒冷过于我所最喜乐的,情愿我的舌头贴于上膛。

7耶路撒冷遭难的日子,以东人说:“拆毁,拆毁,直拆到根基!”

耶和华啊,求你记念这仇。

8将要被灭的巴比伦城啊,报复你像你待我们的,那人便为有福。

9拿你的婴孩摔在磐石上的,那人便为有福。

【诗137:篇】被称为是犹太人被掳的哀歌,这也是上帝的选民在异国他乡饱受欺凌,渴望归回故土的祷告诗。他们亲眼看见国土遭人践踏,圣殿被人拆毁;诗人倾诉内心的伤痛,诉说对圣城的留恋,以及他们宣告对上帝、对圣城忠贞不渝的心境。诗人用“右手忘记技巧”“舌头贴于上膛”的强烈心志,表达了对上帝、对圣城和圣殿的情感。那么,曾经大蒙眷顾的城,为什么落得如此凄凉的下场?曾经辉煌的殿宇,为什么遭人践踏毁坏?被掳的以色列人不断地追问,当他们在悔改、流行在他们当中的罪恶时,他们便立下了心志回转,回到独一的真神上帝面前。下面,我们具体逐节地来看: 

亡国被掳,心系锡安

【诗137:1】我们曾在巴比伦的河边坐下,一追想锡安就哭了

这虽然是一句简单的表述,但是,是诗人内心世界的真实流露,它道出了被掳之人心中的凄楚和伤痛。地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拥有像以色列国那样的殊荣,他们的祖先经历了无数上帝同在的神迹,他们的圣殿有上帝亲自的临格,他们有传扬天上信息的先知,还有无比详尽的治国律法和典章。如果他们顺服,如果他们单单敬拜独一的真神上帝,必会成为全天下的祝福。但是,因着百姓的忘恩和悖逆,最终导致了整个国家的败亡。

犹大人最引以为豪的辉煌,那就是贤明的大卫时代和富有强大的所罗门时代,但是,在经过几百年的内战以及外族的入侵之后,变得不堪一击了。公元前586年,巴比伦王尼布甲尼撒的护卫长尼布撒拉旦率兵攻陷耶路撒冷,“用火焚烧耶和华的殿和王宫”、“拆毁耶路撒冷四围的城墙”(王下25:9-10),抢夺了圣殿及王宫中众多贵重之物,并将犹大国中的重要官长、上层人士以及技术人员等其他许多社会精英,掳到巴比伦(王下25:8-21)。这样,南国犹大宣告亡国,进入巴比伦囚奴时期。从此,犹大人倍受巴比伦人奴役之苦,饱受思乡之痛。这里的第一节经文,描述的就是:当他们在巴比伦河边坐下时,本能地想起了曾经哺育过自己的故土,想起了在圣殿中神圣而庄严的崇拜;然后,向往锡安,思乡之念、渴望归回的心情油然而生。

其实,对于上帝的选民犹太人来说,锡安山是上帝的圣山,是上帝设立君王的地方,【诗2:6】我已经立我的君在锡安我的圣山上了。耶路撒冷城有两个非常重要的山,一个是锡安山,另一个是摩利亚山。大卫的宫殿建在锡安山,所罗门的圣殿建在摩利亚山上。耶路撒冷因着这两个地方而被称为“圣城”,锡安山也成了上帝的“圣山”。

当犹太人在亡国被虏之时,他们心系锡安,他们思念归回。因为在锡安山有拯救,有上帝的训诲和上帝的言语从耶路撒冷发出。就像【赛2:3】所说的:“必有许多国的民前往说:‘来吧!我们登耶和华的山,奔雅各神的殿;主必将他的道教训我们,我们也要行他的路。因为训诲必出于锡安;耶和华的言语必出于耶路撒冷。’”这里的第一节经文描述诗人亡国被掳,心系锡安的情节。

为罪自责,为民哭泣

【诗137:2-4】我们把琴挂在那里的柳树上,因为在那里,掳掠我们的要我们唱歌;抢夺我们的要我们作乐,说:“给我们唱一首锡安歌吧!”我们怎能在外邦唱耶和华的歌呢?

读到这里,不禁为犹太人的经历感到揪心。因罪的缘故,他们被杀、被掳,像球一样被抛来抛去。想起耶路撒冷昔日的辉煌,对比今日悲凉的处境,犹太人悲从中来。如今他们身处巴比伦,被当作娱乐的工具。巴比伦人公然地凌辱他们,并要求唱一首“锡安的歌”来羞辱他们。

那么,犹太人的回应是怎样的呢?“我们怎能在外邦唱耶和华的歌呢?”“我们把琴挂在那里的柳树上。”他们宁愿冒着被杀的危险,把琴挂在柳树上,也不愿取悦于拜偶像的巴比伦人、苟活偷生。

诗人深知他们如今的遭遇是因民族的悖逆,亡国被掳不过是上帝施以管教、惩戒。这个时候,他们因得罪上帝而自责,在各样的苦境中回转。他们的琴是用在圣殿敬拜中,他们的歌是为赞美上帝而唱,他们不会将敬拜上帝的琴和歌,来娱乐充满偶像崇拜的巴比伦人。这个时候,他们只有一个追求——那就是为民族哭泣,为同胞、为百姓的罪向上帝呼求,恳求上帝怜悯和眷顾。就像先知耶利米一样:【哀2:11,3:48-50】“我眼中流泪,以致失明;我的心肠扰乱,肝胆涂地!都因我众民遭毁灭,又因孩童和吃奶的在城内街上发昏。”“因我众民遭的毁灭,我就眼泪下流如河。我的眼多多流泪,总不止息,直等耶和华垂顾,从天观看。”先知为百姓向上帝表白,何等震撼人心、催人泪下!而【诗137:2-4】这里表达的正是诗人为罪自责,为民哭泣的心情。

宁失性命,不忘主恩

【诗137:5-6】耶路撒冷啊,我若忘记你,情愿我的右手忘记技巧。我若不记念你,若不看耶路撒冷过于我所最喜乐的,情愿我的舌头贴于上瞠

这两句宣告可以说是整篇诗的高潮。犹太人啦,无论什么人,他们从小都要学习一门手艺,这里说“情愿右手忘记技巧”,就等于断了自己的前程后路;“舌头贴于上膛”,意味着丧失说话、赞美的能力,他们此刻对信仰的宣告让人无比诧异。

因为对于所发生的事情,最明显的结论,就是上帝已经离弃了耶路撒冷,打破了与他们的祖先和大卫所立的约。然而,诗人却在这高呼:“耶路撒冷啊,我若忘记你……”这节经文告诉我们:这群被掳的犹大人,完全明白上帝立约应许的深度,不管发生任何事情,他们牢牢坚守与上帝在锡安相遇的应许;即使锡安现在已变成了废墟,这也无关紧要,上帝的应许一定会实现。这就是他们的信念。

那么,他们为什么有如此的信心呢?因为经历了被掳的惨痛教训之后,他们深深地明白,遵守上帝的律法,独信上帝的大能,持守民族的信仰,才是他们蒙福的秘诀!因此,他们宁愿“右手忘记技巧”、“舌头贴于上膛”,也不会忘记上帝、也不会放弃自己的信仰。这就是诗人宁失性命,不忘主恩的情怀。

呼求拯救,呼求审判

【诗137:7-9】耶路撒冷遭难的日子,以东人说:“拆毁,拆毁,直拆到根基!”耶和华啊,求你记念这仇。将要被灭的巴比伦城啊,报复你像你待我们的,那人便为有福。拿你的婴孩摔在磐石上的,那人便为有福

这最后三节经文似乎令人十分费解,悔改之人怎么会说出这种严厉的咒诅呢?上面几节经文,我们看到了诗人对信仰的忠贞,那为什么后面这三节经文,又发出和信仰核心相背的言辞呢?

首先,这里提到二类人:以东人和巴比伦人。巴比伦人是犹大人的仇敌,而以东人与雅各的后裔有亲属关系,但他们不顾手足之情,帮助巴比伦人去攻击以色列人(俄10-14章),所以,《圣经》多次谴责以东人亏待自己的兄弟民族(耶49:7;哀4:21;结25:12-14;珥3:19;摩1:11)。

其次,我们要清楚的是,这几节经文的用词背景。“记念这仇”,这种表达,起源于古代以色列的法律用词。第7节“耶路撒冷遭难的日子,以东人说:‘拆毁,拆毁,直拆到根基!’耶和华啊,求你记念这仇。”这里的意思是,将控告以东的证据、放在审判者上帝面前;接着第8节又说到最主要的元凶巴比伦所行的恶,也放到上帝的审判台前。虽然这里表面看来是怨气的爆发,并不像是向法官直接的申告;但从其含义来看,后面是继续第7节在上帝的法庭中所说的话;并且从第8节下半节的请求中也可以看出这一点。8节“报复你像你待我们的”,这里报复的原则只适用于法律,绝不是指让我们去报复那些恶待我们的人。《圣经》说“伸冤在我”【箴24:29】也说:“不可说‘人怎样待我,我也怎样待人,我必照他所行的报复他。’”只有上帝有审判的权柄,个人不能有这样的行为。

其实这里的话,是引用【申19:15-21】法律诉讼的原则。【申19:15-21】人无论犯什么罪,作什么恶,不可凭一个人的口作见证,总要凭两三个人的口作见证才可定案。 若有凶恶的见证人起来,见证某人作恶,这两个争讼的人就要站在耶和华面前,和当时的祭司,并审判官面前,审判官要细细地查究,若见证人果然是作假见证的,以假见证陷害弟兄,你们就要待他如同他想要待的弟兄。这样,就把那恶从你们中间除掉。别人听见都要害怕,就不敢在你们中间再行这样的恶了。你眼不可顾惜,要以命偿命,以眼还眼,以牙还牙,以手还手,以脚还脚这里所说的意思,并不是叫人去这样报复人,而是指在法庭审判时,人们会受到这样的对待。

而且第9节这种强烈的表达,其实也不过是反映当时巴比伦人入侵犹大之后那种邪恶的做法。这里的意思是:若要问行这恶的人当得什么样的报应呢?犹太人的答复是“按他们加给别人痛苦的程度来回报他们”。姑且不论实际上应对他们怎么做,或由谁来执行等问题,但最终是上帝“照各人的行为报应各人。”

所以,这三节经文的意思是:诗人深信人一切所行的,在公义的上帝面前,都会受到公正的审判。在这里作者不是一种幸灾乐祸的态度来咒诅仇敌,而是在宣布一个事实——这一切都将受到最公正的审判。他相信只要他们归向上帝,上帝一定会拯救他们,施行审判。这就是诗人向上帝呼求拯救,呼求审判的一种表达。

总结

【诗137篇】虽然简短,但言辞激烈,立场鲜明。诗人如实地表达了被掳之后的凄苦和无奈,以及明确地表达了自己的立场,并决心在异国他乡保守自己的信仰。他为族人因违背上帝的律法而自责,即便是在最黑暗、最无望的境地,他依然相信上帝的应许必然成就,他的信心毫不动摇。

这给了我们多么大的信心和启发啊!所有的问题都来自于对上帝的悖逆和不信,犹太人被掳的处境与我们曾经尝过主恩滋味,如今却深陷罪恶泥潭不能自拔的处境,是多么的相似啊!这篇诗不是对不信的外邦人所写的,而是对曾经被上帝引导的以色列人所写的,他们经历了上帝的大能和上帝奇妙的拯救,经历了王国的辉煌和圣殿的荣美,可如今却因着悖逆被掳异邦,尝尽辛酸。然而,庆幸的是,通过苦难他们又转回到上帝的面前,重新对这位满有恩典和公义的主、充满信心。他们相信审判不久会来到,拯救就在不远的将来。这就是这首诗所表达的意义。

弟兄姊妹,我们现在也可以被称为“属灵的以色列人”,我们现在也被上帝所蒙召,但是我们同样被世俗所掳。情愿我们每个人都能从这首“以色列人被掳的哀歌”中,得到启发,从而与诗人发出信仰上的共鸣,及时回转,信赖上帝;上帝是慈爱、公义、大能的一位,一切他都会审问!



推荐:网站添加到手机桌面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