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爱感

10 月 20, 2021

亲爱的弟兄姊妹,大家好!我们前面分别学习了“恐惧感”、“愤怒感”和“拒绝感”,今天我们再来学习这样一个题目:缺爱感

最近偶尔看到微信上一篇标题很醒目的文章,标题是:药家鑫被判死刑,最后的愿望被拒绝,父亲希望他可以把罪恶都带走。

药家鑫案的整个犯案过程,让很多人不理解:为什么他可以从一个品学兼优的大学生,瞬间失控变成一个无视人命的恶魔?原本就是一起简单的交通事故,没人受重伤,只要带着女孩去医院检查检查、治疗治疗,这件事情也就算是解决了,可为什么药家鑫会选择一条最坏最残忍的路?他的行为,让两个家庭瞬间失去了自己的孩子,让两个家庭破碎,更是让自己付出了宝贵的生命。

我们现在来看一下案件的过程:在2010年10月20日深夜,药家鑫送自己的女友回校之后返回西安音乐学院,路上撞伤了28岁女性张妙。当时的张妙虽然在不断呻吟,但是身体并没有什么大碍。如果此时的药家鑫可以及时拨打120或者把张妙送去医院,问题就能解决,这只是一起简单的交通事故,不涉及法律问题。但药家鑫慌了神,他下车查看了状况之后,认为张妙在记车牌号。于是药家鑫回车上拿出自己背包里装的一把尖刀,朝躺在地上的张妙连刺8刀,让没有大碍的张妙瞬间失去生命。随后他驾车逃逸过程中撞伤行人,被附近村民拦下。三天后,药家鑫在父母陪同下自首,把细节全都告诉了警方。

药家鑫的母亲怎么也不愿相信自己的儿子怎么会做出这样的事,孩子一直都是性格软弱,说话声小的听话孩子,谁能想到他会做出这样的事情?可他确实是杀人了。

那么,药家鑫真的就是在一瞬间做了一个错误决定吗?其实不是,这跟他童年过往的经历有关,这一切才是让他做出如此行为的根源。那他的童年到底是怎样的?

1989年出生的药家鑫,家庭属于能够解决温饱问题,但是不是大富大贵的情况。可即使这样,因为自己只有这一个儿子,药家父母对他也是非常溺爱。在那个年代,药家鑫喜欢电子产品,可是一般家庭负担不起,药家父母没少给儿子的这个爱好“贴钱”。药家鑫的手机,直到案发后,一直都是母亲在为他还贷款。药家鑫的车,也是父母出钱买的,本来预算只有4万,可药家鑫看上了14万的雪佛兰,药家父母还是满足了他,拿出自己10万块积蓄,又借来4万为他买车。就是因为这样的过度溺爱,让药家鑫在性格上开始“自私”“为所欲为”,而这也为他的案发种下了苗头。

药家鑫在庭审的时候说过很重要的一点,从小到大自己除了学习就是练琴,为了练琴,自己的妈妈会拿皮带抽他,而爸爸看到他成绩不好,没有努力学,就会把他关在地下室,除了吃饭可以出去,其他时间都要被关在里面。这样让他压力很大,没有希望,经常想自杀。

是不是觉得有点难以置信?药家父母在金钱上对孩子无比宽容,可是却十分看重孩子的教育问题。药家父母深知读书的重要性,因为唯有读书才能改变命运,所以才会对孩子如此严厉。

在幼儿园的时候药家鑫被老师表扬有弹琴天赋,回家后的他也吵着要妈妈给自己买电子琴,可是药家经济并不宽裕,最后还是自己的高级工程师外公出差日本给他带回来一台。可是小孩子往往三分钟热度,电子琴慢慢就成为他最大的噩梦。药母如果仅仅是弹琴上严格,那药家鑫说不定就是另一个“朗朗”,可药母却把“严格”贯穿了药家鑫的整个童年。只要药家鑫和别人起冲突,那错的,挨打的就是药家鑫,这让他不敢再去犯错。直至成为大学生的他,也不敢大声说话,待人接物总是唯唯诺诺。

其实,药父并不懂孩子教育,唯一会的就是跟着药母对孩子苛刻。药家鑫曾被同学欺负,要求让他背自己,如果不背就要给他一块钱,父亲来学校之后却说,那就让药家鑫背吧,明明药家鑫没有一点点错,父亲却不支持他。从中学开始,药家鑫被同学欺负,把他的头按在墙上撞,所以,他不敢去学校,但又不敢告诉父母,因为这样只会让自己挨批评。有一回学校教了法制课,药家鑫和许多刚刚获取新知识的孩子一样高兴,回家拿着书对父亲说:“你一直都在压迫我,这是家暴”,可父亲反而严厉反驳:“我是你的监护人,如果你犯了错,承担责任的是我。”

采访中药父也说,自己对孩子采取的是打击式教育,希望孩子明白“人外有人”,希望他可以脚踏实地。本以为这样可以让药家鑫变成一个沉稳的人,可谁知这让他反向发展,成为了一个心理扭曲的孩子。

药家鑫的童年我们已经了解了,现在回到庭审。在庭审上,药家鑫是这样解释自己的杀人动机的:就算我放过张妙,张妙和家人一定会找到我家,找到我父母告状;到时候我父母不会考虑我的感受,所以与其被父母知道、然后被他们教训,不如让张妙现在闭嘴!这一段不可思议的话,在我们了解了药家鑫的童年之后,变得合理起来。

药家鑫临走前的十分钟,他见了父母最后一面,对自己的父亲说:“爸,我爱你,如果有来世,你们当我的孩子,我来照顾你们。”还表示自己死后想要捐献眼角膜。可药父却仍然态度严厉偏激:“希望你把你的罪恶都带走!不要连累别人!”药家鑫最后的遗愿,就这样被父亲无情拒绝了。

直到孩子真的走了以后,药父才开始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整日以泪洗面。父亲最后终于说:“药家鑫的事情上,我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是我的严厉让孩子犯错之后不敢面对!”

如今药家鑫已经走了,我们不知道还有多少父母都对孩子如此严厉,把自己的愿望强加在孩子身上。其实,药家鑫的悲剧,就是因为“缺爱感”所造成的心理问题。

如果孩子小时候没有从妈妈那里得到充分的爱,在成长过程中或是成年后就会感觉很缺爱,这就是我们内心容易受到的伤害,这就是缺爱感。

现在在世界医学上,有一种病叫“分离不安障碍症”,中文直译就是“分离不安紊乱”,是指一个人由于要与家庭、亲人或者那些他们对有着强烈感情依附的人分离时,所体验到的一种极度的心理焦虑,以至于造成心理或者情绪的紊乱。一般地,很多孤儿、单亲家庭的孩子都会患上这种病,因为这样的家庭往往不能给予孩子完整的爱。

当然,不仅是上述那样家庭的孩子,即使是生活在基督化家庭里的孩子,也有得了“分离不安障碍症”的,这是一种精神疾病,需要花一些时间来接受精神治疗。

那么,这么幸福的家庭中生活的孩子,怎么也会得这样的精神疾病呢?大多是因为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太无知,没有给予孩子真正爱的教育而造成的。

一般在孩子小的时候,父母们都比较忙碌,忙于圣工、忙于聚会,或有的忙于事业,于是就把孩子托付给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或者朋友家,或者是让邻居帮忙照顾。把孩子托付好之后,人们就准备去外地出差了,当父母们去车站或机场的时候,孩子就哭闹着要和他们一起走,旁边的人就拽着他,阻止他,于是他就在深深的失落和伤感中、与父母分离。

一般人们并不觉得这个问题有多严重,结果一年、两年、三年、四年过去了,孩子就出现了问题,有的孩子就出现了反常。其中有这样一个孩子,在他大约9岁的时候,除了睡觉,他一天要来来回回去厕所30次,他一会儿没有看到妈妈,就会到处不断地找,哪怕妈妈就在家里,他也找;如果妈妈去了卫生间,去厨房做饭了,一旦没见着妈妈,他就要确认一下妈妈现在在哪里,只要妈妈不在他旁边,他就会非常不安,这就是分离不安障碍症。

当孩子刚开始出现这种现象的时候,家长还不能理解,孩子怎么会这样呢?他怎么总是这么缠累妈妈呢?你都9岁了怎么还这样?所以家长对他就更加地严格,不知道孩子为什么总是呈现这个样子。等到知道孩子是染上了精神上的疾病时,父母们真的是受到了很大的打击。

回想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才知道其实自己是真的做得不好。要知道,在孩子小的时候,对他而言,基本上爸爸妈妈和他自己这三个人就是他的全部世界了。当爸爸妈妈把孩子独自一人放在家里去奔波,这个孩子就失去了自己唯一依赖的社会圈子。在与亲人的分离中,他失去了安全感,于是焦虑、不安、或不愉快的情绪反应随之而来;然后,这种离别焦虑的出现、促使孩子去寻找他所亲近的人,或者发出信号,呼唤妈妈的出现,这是孩子寻求安全的一种有效的方法。焦虑中的孩子会把所有的注意力放在寻找亲人上,甚至情感思绪产生紊乱,导致生活行为失常,这就是“分离不安障碍症”的孩子典型的例证。

“分离不安障碍症”多发生在小孩子身上,一般有很多非药物性的治疗方式,比如弱化情感依赖、鼓励参与集体生活等。其中有一个家庭,当孩子得了这种病的时候,父母就让孩子去过集体生活,这样他就得到了很大的医治。本来对孩子来说,家庭就是他的小社会,现在又遇到了一个新的社会,在那里他更充分地发现了自己,他开始学会如何进行人际交往,从经验上知道了什么叫做无私,什么叫做自私。后来,孩子得到了很大的医治,现在孩子已经完全痊愈了。

但在这之前,这位孩子的父母不能很好地理解孩子的这种痛苦。他们的标准有时候定得很高,他们也不断地将之强加于孩子。在孩子十岁前,只不过是个很小的孩子时,父亲就常对他说“你是牧师的儿子,你不能丢爸爸的脸。”这种强烈的警戒和严格的教育,给孩子施加的压力该有多大呢?父亲总是用圣经啊,话语啊,来要求孩子,结果很容易就成为律法主义者。当然,后来这位父亲也因此发现了他们的教育是多么的有问题;随后,他们就不断地调整改正教育的方法,现在他在教育方面有很多的经验。

是呀,我们教育孩子的方式不也是这样吗?每当听到同工说某某牧师的儿子怎样优秀的时候,我们回到家里就会马上质问孩子:“你为什么那样,你为什么不这样做?”让孩子感受到一种很大的压力,是不是这样呢?亲爱的家长们,请你不要再说这样的话,而给孩子压力了,孩子只是一个孩子,当然会这样啊!当我们去爱他原原本本的样子时,孩子的伤害就在爱中得到医治!

可以说,所有缺爱的孩子,如果在出现问题时、没有及时得到医治,那么他们长大成人后,在人际关系中会产生很大的问题。特别是女孩,她们会不知不觉地非常执着于某个朋友,她们会想着:“我在这个朋友身上真的付出了很多,对她特别好。”但是,假如对方没有同样地对我,或照我想要的回馈我时,就很容易产生愤怒和嫉妒。“本来她应该对我最好,可她偏偏对别人也这么亲切,难道是我对她的爱不够吗?”女孩之间通常容易发生这样的事。

于是,为了得到对方更多的爱,又给她礼物,又去帮助她。但如果这样还是得不到对方的爱,她就会很失落。反之,如果她对她也很好,她就恨不得把自己所有的一切都给她。我真的看到过好几个这样类型的姊妹,这都是因为小时候缺爱而导致的症状。

就像电影里的场景一样:一个有钱人的女儿爱上了一个小混混,最后就离家出走了。为什么呢?因为她从来没有体验过的一种爱,但从那个人身上得到了,所以,哪怕是抛弃一切都想得到那个人。在现实生活中,也是这样,女孩在与异性交往的时候,就像跟癫狂一样特别执着,这样,很容易就会越界;在关系好的时候,表现得十分积极;一旦关系遭到破坏,哪怕只是一点点,一下子就变得特别消沉。如果这样的人结婚之后,就很容易猜疑。

其实,许多人都是因为缺爱,而陷到极端行为中,然后就产生了各种严重的问题。比如:吸毒、赌博、电子游戏、性、酒等等;通常大多都是因为他们缺乏爱,于是,为了填补内心的虚空,就染上了这些恶习,陷在其中。

那么,受过这样伤害的人,如何能得到医治呢?绝大多数人都会理所当然地认为,这种缺爱的人多给予他爱,他就会得到医治,但事实上并不是这样的。

比如说花花公子,会和这个人,那个人,和许多女孩约会,那为什么他总是同时和好几个人交往呢?因为他害怕被自己喜欢的人拒绝,害怕自己得不到爱,害怕自己周围什么人都没有,害怕所有的人都离开,只剩下自己一个人。因为他潜意识里有这样的一种恐惧,所以他就和好几个人约会。

为了解决这种缺爱的症状,我们到底该怎么办呢?

缺爱的人一般都不爱自己,不能接纳自己。最近有人和我交流,“我不爱自己,我在别人面前总是低人一等,我感觉我所做的什么都不对,我就觉得这个世界上要是没有我就好了。”这其实是从小缺爱造成的。一般的孩子当他吵闹、纠缠的时候,你去拍拍他、哄哄他就行了;但是一个有缺爱症状的孩子,无论你多么爱他,怎样哄他,他还是持续不断地去要求你,令你感觉很累。所以,和这样的人交往的时候,就会觉得,“那个人如果不来找我就好了”,于是相互之间就造成了伤害。

缺爱的人,对自我的评价都很低,这样的人大都想着:“我必须做这件事别人才会认可我;于是,为了得到别人的认可,我必须要做到这个程度。”这种人非常强烈地追求别人的认可和称赞;如果自己已经做到这个程度了,却没有按照所期待的得到称赞,这个时候,他就会愤怒:“我到底做错了什么?”

要知道:一个缺爱的人为了获得别人的爱、而努力执着地付出,但也许根本得不到别人的理解和赏识;所以要学会接纳、认证并爱自己,努力做一个自己喜欢的人。要知道:每一个人都因耶稣基督生命的赎价而成为宝贵,每一个人都有潜藏的能力可以被激发出来;我可以成为一个多么有价值的人,多么高贵的人,多么值得去爱的人。当我们这样去爱自己的时候,那么,就会在主里得到医治。

【番3:17】耶和华你的上帝是施行拯救、大有能力的主。他在你中间必因你欢欣喜乐,默然爱你,且因你喜乐而欢呼。创造了宇宙万物的上帝,他爱我。不仅爱我,而且还因我欢欣喜乐,我是如此宝贵的存在。我们要意识到自己是一个完全值得去爱的人。

【诗27:10】我父母离弃我,耶和华必收留我。虽然父母离开了我,但是上帝随时都会接受我。我是上帝所爱的,是上帝的儿女,所以我爱自己。

所以,我们必须懂得去爱自己,学会客观的评价自己,甚至可以对自己这样说:“爱自己吧,你是上帝所爱的人。”或者说:“你已经尽到最大的努力了,现在没事了,加油!不是有上帝在吗?”要尝试这样和自己对话,要去爱自己。你怎样因为想要得到别人的爱而去爱别人,那么你就以同样的心和愿望去爱你自己,要经常对自己说:“我爱你。”要多多地鼓励自己、认证自己,要把自己抱在心里。

只有当你学会了给予自己爱,才能有更多的爱流露出来,才能理解别人,才能考虑到他人的感受而给予人正确的爱。但人们一般地,因为不能爱自己、爱不了自己,所以就总喜欢抓着周围的人,总是为了要得到什么而纠缠着;但无论你怎么努力,你都得不到想要的,因为周围的人会觉得和你在一起很累,然后就离开了你。

    所以,在你没有学会爱自己之前,你总是想着:“啊,因为以前你是这样对待我的,所以我也要这样对待你。”但是当我们爱自己的时候,这样的想法就会放下了,这个时候,会想着:“是的,也许不是我想的这样,而是那样的。”所以,当你懂得如何爱自己的时候,你就能善解人意,你的心胸也会变得宽广。

    在家庭关系中也是如此。家庭对你而言是多么重要,家人对你而言是多么宝贵,难道与家人的关系一定要处在痛苦中吗?在家庭中,除了普通爱的关系,还有一种血浓于水的亲情关系。如果我们是爱自己的,那么我们里面就会充满了爱,然后这样的爱就会流露出来。最先得到医治的就是家庭关系,然后和朋友之间的关系也会得医治,和同工以及同事之间的关系也会得医治。于是,这样的爱越来越多,结果就治愈了所有的关系。所以,因上帝的爱而爱自己是所有医治的开始,是所有爱的开始;如此一来,因缺爱而受伤害的人、才能真正的得到医治,接下来也就懂得怎样爱人如已。

所以,请你务必记住智慧者的话:【箴11:17】仁慈的人善待自己,残忍的人扰害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