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稣生平学习——四福音合参
四、在加利利的传道时期(公元29年的第二次逾越节—公元30年的第三次逾越节)
(一)第一次巡回加利利 32-49
*福山宝训
亲爱的弟兄姊妹:对于福山宝训的内容,马太福音我们学习了两课,现在我们还要来看路加福音的记述。出于篇幅和进度的考虑,这里的学习简化了,我们还会对马太福音的内容另外作进一步的思考,请大家留意近期的发布。
49、福山宝训(太5:1-8:1,路6:20-49)(历31)
【路6:20-49,20 耶稣举目看着门徒,说:“你们贫穷的人有福了!因为上帝的国是你们的。21 你们饥饿的人有福了!因为你们将要饱足。你们哀哭的人有福了!因为你们将要喜笑。22 人为人子恨恶你们,拒绝你们,辱骂你们,弃掉你们的名,以为是恶,你们就有福了!23 当那日,你们要欢喜跳跃,因为你们在天上的赏赐是大的。他们的祖宗待先知也是这样。
24 但你们富足的人有祸了!因为你们受过你们的安慰。25 你们饱足的人有祸了!因为你们将要饥饿。你们喜笑的人有祸了!因为你们将要哀恸哭泣。26 人都说你们好的时候,你们就有祸了!因为他们的祖宗待假先知也是这样。】
这里出现了四组对比、排比句:贫穷与富足、饥饿与饱足、哀哭与喜笑、被厌弃与被抬举,强调过去、现在、将来的对比与倒转。说明今生与来生的因果联系,以及世人的眼光与上帝的评判之反差,明确指明上帝之国的赏赐。
这里的“贫穷的”、“饥饿的”、“哀哭的”、“(被)以为是恶”,都是“为人子”,结合起来理解,更多是指灵性上的,正是分别对应“虚心的”、“饥渴慕义的”、“哀恸的”、“为义受逼迫的”,这是“八福”中四个主要的。
马太福音记述“八福”,路加福音只记述了其中“四福”,但同时对比地说到了“四祸”。那些自足自满的人,在地上暂时称心如意,却与基督的恩典之国无缘,在基督再来时才知道永远错过了永恒、荣耀的天国,那时该是何等哀哭切齿啊!
那些现在不饥渴慕义、追求真理的人,“日子将到,……饥荒降在地上。人饥饿非因无饼,干渴非因无水,乃因不听耶和华的话。他们必飘流,从这海到那海,从北边到东边,往来奔跑,寻求耶和华的话,却寻不着。……这些人都必仆倒,永不再起来。”(摩8:11-14)
那些在罪恶的生活中享乐的人,不趁着现今的恩典时期悔改自己的罪,他们一味地拒绝上帝的灵,甚至反对、逼迫那些为他们的得救忍耐传扬真理的人,但终有一天他们再也听不到恩典的代求了。这世界已经拒绝上帝的恩典、藐视他的慈爱、并践踏他的律法,上帝的忍耐已经到了尽头,那约束恶人的灵已经收回,撒但就要完全控制那些始终不肯悔改的人,一切足以引起纷乱斗争的因素就要发动了,全世界将要陷入一次巨大的、可怖的、最后的艰难和毁灭之中。
【27 只是我告诉你们这听道的人,你们的仇敌,要爱他!恨你们的,要待他好!28 咒诅你们的,要为他祝福!凌辱你们的,要为他祷告!29 有人打你这边的脸,连那边的脸也由他打。有人夺你的外衣,连里衣也由他拿去。30 凡求你的,就给他。有人夺你的东西去,不用再要回来。
31 你们愿意人怎样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待人。
32 你们若单爱那爱你们的人,有什么可酬谢的呢?就是罪人也爱那爱他们的人。33 你们若善待那善待你们的人,有什么可酬谢的呢?就是罪人也是这样行。34 你们若借给人,指望从他收回,有什么可酬谢的呢?就是罪人也借给罪人,要如数收回。
35 你们倒要爱仇敌,也要善待他们,并要借给人不指望偿还,你们的赏赐就必大了,你们也必作至高者的儿子;因为他恩待那忘恩的和作恶的。36 你们要慈悲,像你们的父慈悲一样。】
为了更好掌握这一段经文的含义,上面画了一个表格,请参考。27-30节讲八个具体的方面,35节归纳为三点,然后分别与32-34节作对比,35-36节总结为一个结论。
耶稣说明至高者的儿子在义行上要达到的高度:“像你们的父慈悲一样”,换一句话说就是“恩待那忘恩的和作恶的”。这里用对比手法、用三重排比展开论述,并且列举了具体说明。耶稣就这样说明了属天的品行的成长与完全。我们为什么要达到至高的水准呢?第一,不能停留在罪人的水准;第二,要像天父一样,上帝怎样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待别人(31节)。
说到爱仇敌的表现,第一是善待仇敌,如何善待呢,表现在被恨、被骂、被辱、被打时,要怎样做。第二是不图回报,也就是说被借、被求、被夺时,如何去做。一是在人身受到侵犯时,二是在财产受到侵犯时,不去计较,不图自我的保护,也不报复,而是忍耐和放弃。这里说“借给人不指望偿还”,不是说任何人要就得给,还也不要,而是说当别人借了不还、就像抢夺一样时,我们不要自己去追,而是把事情交托给主。
但是我想大家必须全面理解圣经的教训,这些话绝对不是叫我们在诱惑、威胁、逼迫面前,丧胆害怕、屈从恶人、妥协犯罪;要知道爱仇敌,是上帝的品行、是圣洁的品行、是高尚的品行;大家既要有忠心、又要有见识,要防备恶人,要有属灵的分辨力。这些话是教导我们要信靠上帝的保护、上帝的审判,不要自己以恶报恶,也是教导我们要以好的品行,带着忍耐和饶恕,感化别人悔改。
【37 “你们不要论断人,就不被论断;你们不要定人的罪,就不被定罪;你们要饶恕人,就必蒙饶恕(饶恕:原文作释放);38 你们要给人,就必有给你们的,并且用十足的升斗,连摇带按,上尖下流地倒在你们怀里;因为你们用什么量器量给人,也必用什么量器量给你们。”】
这里换个角度继续说明天国的品行、爱的品行的表现:不论断人、不定人的罪,而要饶恕人,并要给人,也就是上帝那样的施恩拯救别人的态度。
上文说:上帝怎样待我们,我们也要怎样待人,也就是在救赎人的事情上和上帝取相同的立场;这里反过来说:你用什么量器量给人,也必照样给你。对待与被对待,或者说,施与受,这两个方面是互动的,是相互促进的,也就是边得边舍,愈舍愈得。
【39 耶稣又用比喻对他们说:“瞎子岂能领瞎子,两个人不是都要掉在坑里吗?40 学生不能高过先生;凡学成了的不过和先生一样。41 为什么看见你弟兄眼中有刺,却不想自己眼中有梁木呢?42 你不见自己眼中有梁木,怎能对你弟兄说:‘容我去掉你眼中的刺’呢?你这假冒为善的人!先去掉自己眼中的梁木,然后才能看得清楚,去掉你弟兄眼中的刺。”】
又用比喻说瞎子领瞎子、带梁木挑刺,这是说明论断人、定人罪的错误。论断与定罪者,往往假冒为善,却看不到自己的问题,也不能真正看清别人的问题,所以根本帮助不了别人,不能为别人领路。
40节,“学生不能高过先生”,这句话的意思因上下文而定,这里有两层意思:三人行,必有我师,你论断别人,但是实际上倒应向别人学习,你能做到别人那样算不错了;或者说,主不是论断、定罪,而是施恩饶恕、乐于拯救,你比主还高明吗?
【43 “因为没有好树结坏果子,也没有坏树结好果子。44 凡树木看果子,就可以认出它来。人不是从荆棘上摘无花果,也不是从蒺藜里摘葡萄。45 善人从他心里所存的善就发出善来;恶人从他心里所存的恶就发出恶来;因为心里所充满的,口里就说出来。”】
用什么树结什么果的比喻,说明言行是内心的表达,善与恶是从不同的内心自然流露出来的。一方面,善待仇敌是不能装出来的,而是拥有了重生的心、像天父一样的心,然后自然而然地表现在行为上。另一方面,圣经在这里给我们一种分辨的智慧。
以上20-45节,讲到为了将来上帝之国的赏赐,今生要接受耶稣的品行,像天父的慈悲之心,从而达到爱仇敌的水准,以善报恶、忍耐饶恕、给予帮助!《路加福音》记述的山上宝训是最核心的部分,但《马太福音》记述得更详细。
【46 “你们为什么称呼我‘主啊,主啊,’却不遵我的话行呢?47 凡到我这里来,听见我的话就去行的,我要告诉你们他像什么人:48 他像一个人盖房子,深深地挖地,把根基安在磐石上;到发大水的时候,水冲那房子,房子总不能摇动,因为根基立在磐石上(有古卷作:因为盖造得好)。49 惟有听见不去行的,就像一个人在土地上盖房子,没有根基;水一冲,随即倒塌了,并且那房子坏的很大。”】
作为最后的话,强调去行以上的道的重要性,所用的比喻十分经典,被编成了优美的儿歌,流传不衰。
山上宝训,将最本质的道理用精简的话表达出来,有实际具体的方面,又用对比的手法来说明,而所采用的比喻都是恰当美妙的。山边宝训,是全部圣经和基督教教义的核心。在这里耶稣设法消除虚伪的教育所造成的影响,以及人们属世的、骄傲的奢望,而教导了天国的性质、基本原则,和进天国的条件,使我们对他的国度和他本身的品格有正确的认识。这就是福山宝训,天国宪章,言简意赅,永放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