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稣生平学习——四福音合参
四、在加利利的传道时期(公元29年的第二次逾越节—公元30年的第三次逾越节)
(一)第一次巡回加利利 32-49
*福山宝训
亲爱的弟兄姊妹,我们来到了福山宝训的学习,这是多么重要的内容,现在先简要理解一下,我们还要另外作进一步的讲解。
46、众人得医治(太12:15-21,可3:7-12)
【太12:15-21,15 耶稣知道了,就离开那里,有许多人跟着他。他把其中有病的人都治好了;16 又嘱咐他们,不要给他传名。17 这是要应验先知以赛亚的话,说:18 “看哪!我的仆人,我所拣选,所亲爱,心里所喜悦的,我要将我的灵赐给他;他必将公理传给外邦。19 他不争竞,不喧嚷;街上也没有人听见他的声音。20 压伤的芦苇,他不折断;将残的灯火,他不吹灭;等他施行公理,叫公理得胜。21 外邦人都要仰望他的名。”
可3:7-12,7 耶稣和门徒退到海边去,有许多人从加利利跟随他。8 还有许多人听见他所作的大事,就从犹太、耶路撒冷、以土买、约旦河外,并推罗、西顿的四方来到他那里。9 他因为人多,就吩咐门徒叫一只小船伺候着,免得众人拥挤他。10 他治好了许多人,所以凡有灾病的,都挤进来要摸他。11 污鬼无论何时看见他,就俯伏在他面前,喊着说:“你是上帝的儿子。”12 耶稣再三地嘱咐他们,不要把他显露出来。】
耶稣第一次巡回加利利,赶鬼、医病、传道,其间呼召了五位门徒同工,工作展开了,但耶稣非常“低调”。这里又说“耶稣再三地嘱咐他们,不要把他显露出来。”(可3:12)“又嘱咐他们,不要给他传名。”(太12:16)“不争竞、不喧嚷”,不张扬、不炫耀,传扬真理要求朴实无华、消除自我的作风。
47、设立十二使徒(可3:13-19,路6:12-16)(历30)
【可3:13-19,13 耶稣上了山,随自己的意思叫人来;他们便来到他那里。14 他就设立十二个人,要他们常和自己同在,也要差他们去传道,15 并给他们权柄赶鬼。16 这十二个人有西门,耶稣又给他起名叫彼得;17 还有西庇太的儿子雅各和雅各的兄弟约翰,又给这两个人起名叫半尼其,就是雷子的意思;18 又有安得烈、腓力、巴多罗买、马太、多马、亚勒腓的儿子雅各和达太,并奋锐党的西门;19 还有卖耶稣的加略人犹大。
路6:12-16,12 那时,耶稣出去上山祷告,整夜祷告上帝;13 到了天亮,叫他的门徒来,就从他们中间挑选十二个人,称他们为使徒。14 这十二个人有西门,耶稣又给他起名叫彼得,还有他兄弟安得烈,又有雅各和约翰、腓力和巴多罗买,15 马太和多马,亚勒腓的儿子雅各和奋锐党的西门,16 雅各的儿子(或作:兄弟)犹大,和卖主的加略人犹大。】
这时基督要进行组织教会的第一步工作。正如旧约时代十二位先祖是以色列的代表,这十二位使徒就要成为新约教会的代表。
他们是谁呢?马可福音说到:彼得、安得烈二兄弟,西庇太的儿子雅各、约翰二兄弟,腓力,巴多罗买、就是拿但业,马太,多马,奋锐党的西门,加略人犹大,这十个人是清楚的。对于另外两个,可3:18、太10:3,“亚勒腓的儿子雅各和达太”,路6:15-16、徒1:13,“亚勒腓的儿子雅各…… 雅各的儿子(或作:兄弟)犹大”。
这些门徒已经与耶稣同工一时期。约翰、雅各、安得烈、彼得、腓力、拿但业和马太,比其他门徒较为接近耶稣,所见到的神迹也比较多。其中彼得、雅各和约翰三人与耶稣的关系更要近些。
腓力,是第一个蒙耶稣清楚地呼召说“来跟从我”的门徒,他诚心寻求真理,但迟钝多疑。拿但业孩子般的信心与腓力的犹豫比较起来,就不同了。
加略人犹大没有被召,是强挤进来的,他自称为基督的门徒,非常热心,他希望在弥赛亚新的国度里得高位。耶稣不拒绝,也不欢迎,只说了一句很伤感的话:“狐狸有洞,天空的飞鸟有窝,人子却没有枕头的地方。”(太8:20)耶稣说明自己的贫穷,是想打消他这种希望。救主忍耐、柔和地对待他,尽量拯救他。犹大容貌英俊,见多识广,精明强干,有一些可贵的品性,但他不肯放弃自己的观点来领受天赐的智慧,保留着卑鄙诡诈的作风,直到被撒但完全控制,成了基督仇敌的代表。所以,判断一个人是否配加入上帝的工作时,若偏重于世俗方面的条件,是危险的。
约翰怎么样呢,“雷子”,坏脾气、有复仇心,好批评、直言无隐(愤恨和抨击别人),很骄傲、也有野心(求首位)。但天天看见耶稣慈爱容忍的态度,又听见他谦卑和忍耐的教训,在品格上有了很大的变化,而温柔谦让了。
至于其他的人,奋锐党人西门:强烈痛恨罗马政权。马太:做过税吏。彼得:豪爽急躁。多马:诚实胆小。
可见,使徒们的习惯和性情大不相同。这些人有不同的缺点,带着先天的倾向及后天的恶习,有各自的试炼、牢骚和不同的意见。他们被救主召集在一起,救主知道他们的品性,一切错处和弱点,必须遭遇的危险和肩负的重任。然而他们在基督里,学习在信仰、真道和心态上同归于一,直到一切分歧、纷争融合一致,彼此相爱,合而为一,有一样的心思和意念。基督是伟大的中心,他们越接近中心,彼此之间也就越相近了。
基督给了他们最重大的委托:做基督的见证人,把所见所闻宣告世人。神性需要人性,以便接近世人;人力与神力合作,在善事上大有功效。那借着软弱的人类而做工的能力,是上帝的大能;当看得见的人成了一个链环、做上帝与世人沟通的媒介,天使就能通力合作了。
48、为山上宝训聚集人(路6:17-19)
【路6:17-19,17 耶稣和他们下了山,站在一块平地上;同站的有许多门徒,又有许多百姓,从犹太全地和耶路撒冷,并推罗、西顿的海边来,都要听他讲道,又指望医治他们的病;18 还有被污鬼缠磨的,也得了医治。19 众人都想要摸他;因为有能力从他身上发出来,医好了他们。】
在离加利利海不远的山边树荫下,耶稣设立了十二名使徒,并在山上发表了宝训。
山上宝训,是第一次巡回加利利传道的核心内容,也是设立十二使徒之后完整地宣告了天国宪章,全部福音真理的高度概述。
49、福山宝训(太5:1-8:1,路6:20-49)(历31)
【太5:1-8:1,5:1 耶稣看见这许多的人,就上了山,既已坐下,门徒到他跟前来,2 他就开口教训他们,说:3 “虚心的人有福了!因为天国是他们的。4 哀恸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得安慰。5 温柔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承受地土。6 饥渴慕义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得饱足。7 怜恤人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蒙怜恤。8 清心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得见上帝。9 使人和睦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称为上帝的儿子。10 为义受逼迫的人有福了!因为天国是他们的。11 人若因我辱骂你们,逼迫你们,捏造各样坏话毁谤你们,你们就有福了!12 应当欢喜快乐,因为你们在天上的赏赐是大的。在你们以前的先知,人也是这样逼迫他们。”】
耶稣用“有福了”一连串的排比句强调天国的赏赐,并描述品行变化成长的过程,如同圣所制度所预表的。
虚心、哀恸、温柔,都有谦卑的意思,就是将灵性上的骄傲与自满折断,将生活中的过犯、品格上的弱点折断,将受人尊敬的愿望、及维护自我的情绪折断,而觉悟到自己的软弱,痛悔与离弃罪恶,顺服上帝的救恩和管教,在遭遇侮辱、虐待、挫折、烦恼时保持信靠、自制、镇静、柔和,这就是谦卑。圣所外院的属灵经验包含在“谦卑”当中,这是第一阶段,是“放弃自我”。
饥渴慕义得饱足,怜恤人又蒙怜恤,清洁己心见上帝。越饥渴,越得着基督之义,然后心灵扩大,受更高的造就,这是良性循环。越怜恤人,越蒙怜恤,施与受成了互动的循环。内心越无私、越清洁,越清楚分辨属灵的真理,这也是良性循环。这就是“圣化”,不停地追求与长进,直到完全变成基督的形像。这是圣所的属灵经验,是第二阶段,是“领受恩典”。
“使人和睦”,是与上帝和谐、并与人和平的状态,是恩典才能缔结并保持的果子。但同时,“为义受逼迫”,这是上帝儿女在这世上不可避免的,这是先知的待遇,也是走基督所走过的路径。这是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这是在描述至圣所的属灵经验,是第三阶段。
【13 “你们是世上的盐。盐若失了味,怎能叫它再咸呢?以后无用,不过丢在外面,被人践踏了。14 你们是世上的光。城造在山上,是不能隐藏的。15 人点灯,不放在斗底下,是放在灯台上,就照亮一家的人。16 你们的光也当这样照在人前,叫他们看见你们的好行为,便将荣耀归给你们在天上的父。”】
用作盐、作光的比喻说明荣耀上帝的必要,通过以上的品行与好行为来荣耀上帝,使别人正确认识上帝及其救赎。
不要为避免逼迫而离群索居,要作“盐”,住在人间,散布上帝之爱的感化;要作“光”,在日常生活及一切业务、社交往来中,向世人表现出真实敬虔品行的影响。
【17 “莫想我来要废掉律法和先知。我来不是要废掉,乃是要成全。18 我实在告诉你们,就是到天地都废去了,律法的一点一画也不能废去,都要成全。19 所以,无论何人废掉这诫命中最小的一条,又教训人这样作,他在天国要称为最小的。但无论何人遵行这诫命,又教训人遵行,他在天国要称为大的。20 我告诉你们,你们的义若不胜于文士和法利赛人的义,断不能进天国。”】
义的品行就是遵守诫命的品行,但这种义不是通过外在的宗教仪式或律法主义的努力来实现的。法利赛人的义只限于外表的礼仪、和对真理的理论知识,但他们的行为把公义和宗教分割开了。基督所教训的公义,是使人的心灵和生活符合上帝所启示的旨意,而只有相信上帝,并与他保持密切的联络,才能成为义人。接下来,具体说明了遵守诫命的一些方面,强调遵守诫命是从内心去做的,是以爱的动机去做的。
基督维护律法的尊严,解释律法与人类的关系,并用自己顺从的生活来说明律法的真谛,但否定犹太人的遗传和规条及对律法错误的解释。
我们要知道,那些指明耶稣为上帝羔羊的预表性制度,即仪文律法,在耶稣被钉十字架时废止了。但十条诫命,即道德律法,是永不更改的。那些不顺从上帝诫命的人,一概要被基督定为有罪。
太5:19,中文翻译“在天国要称为最小的”,不是说“还能在天国,只不过是地位低而已”,而是说“在天国看来是没有价值的”,废掉上帝的诫命就是背叛上帝的国,撒上15:23,“悖逆的罪与行邪术的罪相等;顽梗的罪与拜虚神和偶像的罪相同。你既厌弃耶和华的命令,耶和华也厌弃你作王。”
上帝所赐的神圣律法,启示了公义的原则和上帝的意念,是要保护我们不食犯罪之果,也是要叫我们能看出自己的罪,并感到需要一位救主。而律法的原则在基督的生活中显明了。所以,我们在基督里接受律法,圣灵将律法的原则铭刻在我们心中,律法就成了我们的意念,足以使我们超脱本性中的情欲和偏向、超脱那引诱我们犯罪的试探。
【21 “你们听见有吩咐古人的话,说:‘不可杀人’;又说:‘凡杀人的难免受审判。’22 只是我告诉你们:凡向弟兄动怒的,难免受审判(有古卷在凡字下添:无缘无故地五字);凡骂弟兄是拉加的,难免公会的审断;凡骂弟兄是魔利的,难免地狱的火。23 所以,你在祭坛上献礼物的时候,若想起弟兄向你怀怨,24 就把礼物留在坛前,先去同弟兄和好,然后来献礼物。25 你同告你的对头还在路上,就赶紧与他和息,恐怕他把你送给审判官,审判官交付衙役,你就下在监里了。26 我实在告诉你,若有一文钱没有还清,你断不能从那里出来。”】
“不可杀人”的诫命要求去掉心里的怨恨。太5:26,“若有一文钱没有还清,你断不能从那里出来”,意思是不能怀藏恶念、罪恶,而同时来礼拜上帝;不悔改、不放弃罪,就得不到上帝的饶恕。
【27 “你们听见有话说:‘不可奸淫。’28 只是我告诉你们,凡看见妇女就动淫念的,这人心里已经与她犯奸淫了。29 若是你的右眼叫你跌倒,就剜出来丢掉,宁可失去百体中的一体,不叫全身丢在地狱里。30 若是右手叫你跌倒,就砍下来丢掉,宁可失去百体中的一体,不叫全身下入地狱。31 又有话说:‘人若休妻,就当给她休书。’32 只是我告诉你们,凡休妻的,若不是为淫乱的缘故,就是叫她作淫妇了;人若娶这被休的妇人,也是犯奸淫了。”】
“不可奸淫”的诫命也告诫淫视、淫念。并且不合法的离婚、再婚是变相的淫乱。剜眼断臂的比喻,强调舍弃罪恶的重要和迫切,与26节的意思相似。
【33 “你们又听见有吩咐古人的话,说:‘不可背誓,所起的誓总要向主谨守。’34 只是我告诉你们,什么誓都不可起。不可指着天起誓,因为天是上帝的座位;35 不可指着地起誓,因为地是他的脚凳;也不可指着耶路撒冷起誓,因为耶路撒冷是大君的京城;36 又不可指着你的头起誓,因为你不能使一根头发变黑变白了。37 你们的话,是,就说是;不是,就说不是;若再多说,就是出于那恶者(或作是从恶里出来的)。”】
不当的起誓与违背第三条诫命有关,不可随意发誓赌咒,但是,法庭上见证性的起誓另当别论。又进一步讲到言语上的纯全,言语的原则“是就是,不是就不是,不要多说”,说话过头、过分、过火都难免显为恶。
【38 “你们听见有话说:‘以眼还眼,以牙还牙。’39 只是我告诉你们,不要与恶人作对。有人打你的右脸,连左脸也转过来由他打;40 有人想要告你,要拿你的里衣,连外衣也由他拿去;41 有人强逼你走一里路,你就同他走二里;42 有求你的,就给他;有向你借贷的,不可推辞。”
43 “你们听见有话说:‘当爱你的邻舍,恨你的仇敌。’44 只是我告诉你们,要爱你们的仇敌,为那逼迫你们的祷告。45 这样就可以作你们天父的儿子;因为他叫日头照好人,也照歹人;降雨给义人,也给不义的人。46 你们若单爱那爱你们的人,有什么赏赐呢?就是税吏不也是这样行吗?47 你们若单请你弟兄的安,比人有什么长处呢?就是外邦人不也是这样行吗?48 所以,你们要完全,像你们的天父完全一样。”】
诫命的总归是爱,不仅要求不冒犯别人、不伤人害物,也要求不报复、爱仇敌。作为总结性的话,像天父一样完全,是品行的完全,遵守上帝诫命的完全,爱的完全。爱是忍耐、爱是给予,如同阳光和雨露,不论别人是否配得、是否感恩、是否回报。
马太福音第5章,这里没有逐条讲到全部十条诫命,但提到的不可怨恨、不可淫念、言语纯全、恩待仇敌,都是遵守诫命的品行当中最重要的部分,非常有针对性、现实性。这一章前半部分强调荣耀上帝的若干品行,后半部分强调人与人关系的几条诫命。
耶稣没有详述律法的细则,但列举说明了诫命要求的深广程度,并暴露了只是外表上顺从的致命错误。心中的恶念、眼中的淫色、与一点不义的事有分、苛刻的咒骂、报复与仇恨的心,都是违犯上帝律法的。基督徒品格的理想标准,是完全基督化,从罪恶中彻底分离;基督取了我们的人性而得了胜,使我们能因取他的神性而得胜。耶稣已经说明何为公义,同时也指出上帝为公义的根源。
还有一点要说明一下,在这里,多次出现这样的话“你们听见有话说”,多数是引用经文,也有不是引用经文的,而是人们通常的话或通常的理解。耶稣说“只是我告诉你们”,并不是推翻旧约圣经,而是在说明真义、纠正误解或误用。
马太福音5章讲到义的品行,它的表现和必要,它与遵守诫命密不可分。诫命包括人与上帝的关系,及人与人的关系。接下来,从一些具体的、实际的方面说到在这两种关系中正确的宗教义务、信念和处事原则。让我们下一堂课再继续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