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5-16,“北方王必来筑垒,攻取坚固城,南方的军兵必站立不住,就是选择的精兵(原文作民)也无力站住。来攻击他的必任意而行(原意:那前来的必任意而行),无人在北方王(原文作他)面前站立得住。他必站在那荣美之地,用手施行毁灭。”

当罗马的干涉起决定作用时,北方王就由叙利亚塞硫古王朝变成了罗马国。这两节记述了罗马征服迦太基、马其顿,又往东方征服叙利亚和巴勒斯坦的过程。16节的意思应该是“那前来的必任意而行,无人在他面前站立得住……”

8:9说小角向南、向东、向荣美之地扩张。向南,就是制服迦太基和地中海岛的布匿战争;向东,就是征服希腊、马其顿、亚细亚的马其顿战争;向荣美之地,罗马的扩张吞并了叙利亚和巴勒斯坦。以上经文包括的历史,直到犹太独立王朝的结束。

(在讲稿中)下面概述了从第一次布匿战争开始,直到希律在罗马的扶持下成为犹太国王的历史。

第一第二次布匿战争——在意大利被完全征服之后不久,罗马便开始了与迦太基(Carthage)的长时间的争斗,因为这个在北非海岸的腓尼基人的殖民地逐渐成为当时罗马最危险的对手。罗马已与非洲沿海岸所有地区形成了联盟,其西部最远直达西班牙,并包括西西里的大部分,正是在这里开始了与迦太基的战争(以第一次布匿战争而知名)。罗马花了整整23年(公元前264-241)才把西西里完全征服了。作为胜利者的罗马向其索取了沉重的赔款,并将西西里变成了第一个罗马行省。

在和平条约签定后不久,迦太基在西班牙获取了很强的立足之地,这引起了罗马的嫉妒和警惕。因此导致了第二次布匿战争(公元前218-201),其结果是迦太基放弃了西班牙和其大部分海军,付出了巨额的进贡,并承诺绝不在没有罗马同意的情况下发动任何战争。

罗马在马其顿的干扰——到了公元前200年,当罗马唯一的对手迦太基不再是一个威胁时,罗马成了地中海西部的主人。对外国省份的获取使罗马开始成为了一个真正的帝国。罗马一开始并没有在东方寻找新的地盘。然而由于它是地中海地区最强大的权势;而在它要努力保护自己、它的贸易、和它的联盟时,它被不断地扯入地方争竞中,最后终于成了整个地中海世界公认的征服者。

在对亚历山大帝国的一步步获取中,罗马的第一次介入是在第二次布匿战争时与马其顿的争斗。马其顿的腓力五世曾试图协助迦太基,但罗马阻止了这一企图,并与几个希腊小国和别迦摩组成了联盟,一起反抗腓力。紧跟着这第一次马其顿战争(公元前215-205年),又发生了第二次马其顿战争(公元前200-196年)。罗马在基诺斯山(Cynoscephalae)(公元前197年)打败了马其顿,并宣布了整个希腊的自由。瓦解马其顿的权势之后,接下来罗马必须清算安提阿哥三世(大帝)。

罗马和安提阿哥大帝——当罗马和腓力忙于战争,而埃及被本国的起义四分五裂时,安提阿哥大帝侵略了叙利亚和巴勒斯坦。通过在巴尼亚的战役,公元前201/200,埃及永远失去了对巴勒斯坦的控制。巴勒斯坦不久就完全陷入了塞硫古家族的统治,而犹太人的运气也起了转变,变得更加恶劣了。

安提阿哥一与埃及达成和平就开始侵略希腊,但是在德摩比勒隘口(Thermopylae)被罗马人打败了,并被迫逃回了小亚细亚。公元前190年,在靠近士每拿的玛基尼希亚,他彻底地被罗马人打败了。因此而签订的和平条约,使塞硫古王国必须缴纳巨额的赔款,并放弃它在桃鲁斯(Taurus)区域西北部的所有领土。罗马没有保留这一征服了的领土,而是将它拱手让给了主要在别迦摩和罗底的罗马联盟者们。

罗马结束了马其顿王国——腓力五世的儿子波修斯(Perseus)被罗马视为敌人。派去马其顿的特使们不断地带回越来越强烈的担心。最终,别迦摩国的国王在希腊的旅游途中被谋杀的事件导致了第三次马其顿战争(公元前171-168年),其间在彼得那(Pydna)战役(公元前168年)中,罗马彻底地将马其顿击垮了。罗马并没有霸占这一领土,而是将它分成了四个在其保护之下的共和国。至此结束了安提哥尼斯(Antigonids)家族的统治。作为亚历山大原领土的三个存留王国之一的马其顿王国就从此不复存在了。

罗马和安提阿哥四世伊皮法尼——在安提阿哥大帝被罗马击败后,他将他的儿子安提阿哥(后被称为伊皮法尼)送到罗马作为人质。然而,最终却是安提阿哥•伊皮法尼得了塞硫古王国的王位(公元前175年)。罗马不仅要忙于第三次马其顿战争(正是这次战争在公元前168年结束了马其顿王国),而且还必须提防塞硫古家族要获取近东统治的企图。安提阿哥•伊皮法尼向埃及发动了进攻。当战无不胜的罗马派特使带着最后通牒抵达埃及,要求安提阿哥离开当时是在罗马保护下的一个同盟的埃及时,他已几乎要吞并埃及了。安提阿哥深知罗马军队的威力,只好撤兵。

因此,截止到公元前168年,罗马已经征服了三个存活的希腊化王国之一,并恢复了对第二个王国的保护,同时仅通过特使的传话就击退了第三个王国,尽管它在开始几年里并没有霸占它们的任何领土。沮丧的安提阿哥撤出了埃及,并将他的注意力全部转向了犹太人。

第三次布匿战争(公元前149-146)——到了公元前150年,罗马因为曾降伏的迦太基的复兴与繁荣而恐慌。虽然有些罗马领袖意识到迦太基人的竞争并不是一个威胁,但是有一党派却时常煽动起对汉尼拔(Hannibal)(迦太基统帅)的恐怖记忆,并要求将这一竞争城市彻底根除。迦太基被邻接的一个罗马同盟国——努米底亚国所激怒,于是违背了没有罗马的许可不得发动战争的誓言。罗马对此的复仇就是第三次布匿战争。经过了三年的围攻,迦太基于公元前146年被彻底摧毁了。

第四次马其顿战争(公元前149-148)和哥林多——在围攻迦太基的时候,罗马遇到了在马其顿的一次起义,并被希腊南部城市的亚该亚人的联盟所困扰。到了公元前146年,迦太基毁灭的那一年,罗马将马其顿变成了自己的一个省份,打破了亚该亚人的联盟,并彻底摧毁了哥林多,将那里的艺术珍品都带到了意大利。希腊的行政权被指派给了马其顿的罗马总督。

罗马获取别迦摩——公元前133年,别迦摩的最后一位国王将他的领土遗赠给了罗马,其面积覆盖了小亚细亚的相当大的部分。从那时起合并一直持续到罗马占领了叙利亚,乃至最终于公元前30年占领了埃及。但是,与此帝国之发展相并行的是公元前133年到公元前30年这一个世纪期间在罗马政府及社会内部所发生的革命。

罗马占领叙利亚和巴勒斯坦——在公元前78年苏拉死后,他自己手下的一位军官,庞培,在国内外都显示出卓越的才干来。在公元前70年,庞培和克拉苏一起被选举成为执政官,他进行了一些非常好的改革,但他明确规定任何有关国家大事的最终抉择取决于军队的领袖,而不是理论上所应当仰赖的元老院或会众。

公元前67年,为要驱赶海上基利家人海盗,民众党使庞培成为罗马派遣到东方军队的指挥官,庞培仅在三个月内就完成了这一任务。在随后的一年,他被授权去与本都和亚美尼亚两国顽抗的国王争战。凯旋后,他又继续向里海挺进,并使小亚细亚屈从于罗马的意志。公元前64年,庞培在叙利亚作战,结束了塞硫古的君主政体,并立即转向南方进入了巴勒斯坦。他占领了耶路撒冷。到了公元前63年,叙利亚和犹大都加入到了罗马的领土中。

庞培的到来——公元前63年的夏天或秋天,罗马人成功地攻破了圣殿的围墙。在接下来对圣殿之所的夺取中,大约有12000名犹太人被屠杀。庞培和他的官员们进入了至圣所,惊讶地凝视了一个没有任何偶像代表被崇拜的上帝的神圣圣殿。庞培废除了马加比王国,并从犹大国掠夺了相当大的领土。

后来,罗马在叙利亚的地方总督,迦比纽(Gabinius),将犹大国分成了五个区域,每个区域由一个长老会来管理。在这一安排下,大祭司作为民族地方官的管理责任越来越少,而安提帕特获得了越来越多的职权,逐步变成了实质的统治者。

公元前54年,克拉苏,三头同盟之一,作为叙利亚地方总督迦比纽的继承人,以为帕提亚战役集资为借口,抢劫了圣殿的财宝,因此导致了公元前53年犹太人的起义。公元前48年,当庞培被尤利乌斯•凯撒在法萨卢斯战役中击败并在埃及被杀之后,安提帕特改变了他的立场,变成了尤利乌斯凯撒的一支有力有效的游击队。

作为回报,凯撒向犹太人施予了恩惠。公元前47年,许尔堪被授予了全部的职权,连同民族地方官和大祭司的职衔,这些职衔被作为犹太人的世袭职衔。然而,安提帕特仍是实际掌有权力的人,并向犹太人清楚地表明了这一点,以致引起了贵族的厌恶。安提帕特指派他的儿子法萨尔作为耶路撒冷及其郊外地区的总督,以及他的一个小儿子,希律,之后的希律王,作为加利利的总督。

希律作国王——在尤利乌斯•凯撒于公元前44年被刺杀后,同谋反叛凯撒者中的一个人,在东部获取了罗马的统率,而安提帕特和希律则给予了他全力的支持。作为回报,卡休斯将希律立为色勒-叙利亚的总督。不久以后安提帕特就在耶路撒冷被毒死了。

公元前42年,在布鲁图和卡休斯被击败之后,安东尼掌握了罗马在东部的利益。作为安提帕特先前的朋友,安东尼拒绝了犹太人要求撤换希律家族的一次又一次的请求,并将希律和他的兄弟立为巴勒斯坦的民族地方官。随后,希律赢得了当时还是同盟的安东尼和屋大维的恩宠,同时罗马的元老院,于公元前40年,一致投票选举希律接任犹大的王权。

虽然希律有罗马军队的帮助,但还是花了三年的时间才获取了他的王位宝座。反对他的犹太人在耶路撒冷作了最后的抵抗。几乎花了三个月的时间,希律才夺取了北部城市和圣殿之地。接下来是可怕的屠杀,因为罗马人和希律党派的犹太人都被他们所受到的顽固抵抗所激怒。那时(公元前37年)希律成了“一个废墟城市的主宰和一位被其国民所痛恨的国王”。】

11:17,“他必定意用全国之力而来,立公正的约,照约而行(长驱直入),将自己的女儿(女人的女儿)给南方王为妻,想要败坏他,这计却不得成就,与自己毫无益处。”

【这一句话的中文翻译是主宾颠倒的错误,不是“给南方王”,而是“南方王给(交付、付出)”;并且“立公正的约,照约而行”十分费解;这里“自己的女儿”,KJV版直译为“妇人的女儿”,一种罕有的表达,可能是为了强调所指女子的妇女特质。】

这句话按原文似乎是:“他必定意用全国之力,长驱直入,女人的女儿要付出,来败坏,但是站立不住,也未能幸免。”

但毫无疑问,这节经文是指罗马前三头之一凯撒(公元前48年)和后三头之安东尼和屋大维(公元前30年)对埃及的征服,因为罗马这两次介入都与埃及艳后发生故事,所以合在一起来说了。

当托勒密十一世奥勒特于公元前51年去世时,他已将他的两个孩子克里奥帕特拉和托勒密十二世置于罗马的保护之下。托勒密十一世的女儿克里奥帕特拉,她于三年后成了入侵埃及的犹利乌斯•凯撒的情妇。当犹利乌斯•凯撒被刺后,克里奥帕特拉将她的感情转到了凯撒的继承人——屋大维——的对手马克•安东尼的身上。屋大维(后称为奥古斯都)在亚克兴打败了克里奥帕特拉和安东尼的联合部队(公元前31年)。次年,安东尼自杀(有人说这是克里奥帕特拉策划的),这为新的胜利者敞开了道路。当克里奥帕特拉发现自己无法讨好屋大维时,就自尽身亡了。从公元前30年,随着克里奥帕特拉的死亡,埃及的托勒密王朝告终,埃及便成了罗马帝国的一个行省。

所以这节经文的前半句是指凯撒打败庞培、征服埃及,而克里奥帕特拉欺骗的一生非常符合本节后半句的具体描述。

11:18-19,“其后,他必转回夺取了许多海岛。但有一大帅,除掉他令人受的羞辱,并且使这羞辱归他本身。他就必转向本地的保障,却要绊跌仆倒,归于无有。”

这里说“他必转向海岛,夺取很多”,其中“海岛”一词好像是一种不准确的翻译,和“转向本地的保障”似乎都是在表达凯撒加强中央集权、权势达到顶峰。“海岛”一词,在一些别的地方也翻译成“沿海”,有海岸的意思。所以,这里也可能是说罗马终于征服了整个地中海沿岸。

但可以肯定,这里是两句平行对比、同义的话语,说明凯撒被刺、及其被刺的原因。

凯撒和第一次的三头同盟——公元前60年,庞培连同尤利乌斯•凯撒和有重大影响力的财政巨头克拉苏一起,组成了一个非官方的联盟以操纵元老院。这一联盟就是众所周知的三头同盟。三头同盟联手控制立法,并实现他们在省份管辖的不同野心——凯撒在高卢、庞培在西班牙、而克拉苏则在叙利亚和东部地区。克拉苏于公元前53年在反抗帕提亚战役中被杀。庞培被选为公元前52年的唯一执政官。

公元前49年,当元老院要求凯撒离开他的军团并作为一名平民来参加执政官的竞选时,他拒绝了此要求,并带着他的军队跨过卢比肯河进入了意大利的领土。庞培和大多数的元老都逃到了希腊。公元前48年,庞培在塞萨利(Thessaly)的法尔萨鲁斯(Pharsalus)被打败了。凯撒将宪法的机构作为了他的一个工具。例如,他被选举为终身独裁者。事实上,共和政体已是名存实亡了,而凯撒则成了罗马世界的主宰。他实施了一些有用的改革,其中包括采用至今仅被略微修改过的,我们现在所使用的365 1/4 天的年历。但他被怀疑要将他自己立为国王,而因此于公元前44年被暗杀。】

11:20,“那时,必有一人兴起接续他为王,使横征暴敛的人通行国中的荣美地。这王不多日就必灭亡,却不因忿怒,也不因争战。”

说到屋大维奥古斯都对罗马帝国的统治,一方面是和平安定的秩序,另一方面是横征暴敛的剥削。

“帝国收支总账”的编制使元首能对全国收支进行直接控制,而且标志着罗马财政管理水平的提高(能进行国家预算和收支统计,共和国时期从未建立全国性的收支制度)。元首向各省派遣财务督察使,奉皇帝之命到各省收缴各种公共收入和支付应付款项,他们对元首有明显的依附性和忠实性,是元首控制帝国财政的可靠工具。屋大维大大调整了行省制度和行省的统治政策。

公元14年,统治了罗马44年的屋大维在巡略南意大利途中病逝。

凯撒的继承人屋大维——当尤利乌斯•凯撒死时,人们希望当时作为执政官的马克•安东尼能依照以前的民主路线来重建政府。但是,当时还只是一个18岁少年的奥克塔厄斯,或屋大维(之后的奥古斯都皇帝),凯撒的侄孙和过继的继承人,立刻来到了罗马要保护他的继承权。经过了与安东尼一年的辩驳,(于公元前43年)形成了一组由屋大维、安东尼和李必达所组成的新的三头同盟。继两名首要的反叛者——卡休斯(Cassius)和布鲁图(Brutus)的战败和自杀之后,屋大维和安东尼瓜分了帝国。屋大维占领了意大利和西部。安东尼获取了埃及、叙利亚和东部。

沉醉于埃及女王克利奥帕特拉七世的安东尼忽略了他的行政职责。与曾经迷住了凯撒的克利奥帕特拉在一起,安东尼梦想着拥有一个神圣的王权。公元前32年,屋大维向安东尼宣战,并于公元前31年在希腊西海岸的亚克兴角战役中赢得了巨大的海上胜利。安东尼和克利奥帕特拉逃到了埃及,撇下了他们的陆军部队,任其自行投降。于是安东尼的部下和东部的同盟及受其管辖的王子们,都纷纷投奔到在公元前30年出征埃及前去了冬季住处的屋大维。最终安东尼和克利奥帕特拉都以自杀结束了他们的生命。于是在公元前30年,埃及——亚历山大领土被瓜分出来的最后一个伟大的希腊化君主国,成了罗马的一个省份。

屋大维成了奥古斯都皇帝——此时的屋大维已是无可争议的罗马世界的主宰,他谨慎地避免被罗马人所痛恨的国王的头衔。在保留共和政体的外表形式下,他通过同时执掌不同地方行政官的职位或权力来进行其统治。元老院还投票推举给他奥古斯都(意思是“雄伟的”)的头衔,同时他也被称为元首(意思是“第一”或“首席”公民)。他的统治被当作是“元首统治”而不是君主统治。确实,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他的继承者们也都保留了这一合法编造的元首统治,而历史学家们正确地指出共和政体已不复存在、而奥古斯都就是第一个罗马皇帝。即便名义上不是,但实质上他就是一个君主,而且他皇权来源的头衔大将军(imperator, 意思是军队的“统帅”),后来演变成了在君主意义里“皇帝(emperor)”的意思。奥古斯都是一位很明智且温和的统治者,他将和平和繁荣带给了他庞大的帝国。就是在由他所颁布的人口普查时期,新约圣经的时代被引进到了伯利恒。

征税——奥古斯都之前在罗马共和政体统治下,罗马各省政府的税收体制由收税官负责。奥古斯都统治时期税收体制得到了改革,从而直接收取的税款不再寄养那些税官,纵然还有地方辖区的间接税款仍归为私有。新约圣经中提到的“税吏”显然不是罗马官员,而是亚基帕•希律雇佣的小税官。他们直接明确地被犹太人列为罪人,巴勒斯坦的民众厌恶轻视这些人。

对于那些难控制地区,奥古斯都亲自管理。他任命使节在这些省份作他的代表;叙利亚长官就是奥古斯都使节之一。奥古斯都同时也任命财政税收官员在各省作他的经济代表。在一些较小的地区财政官就是执政官。新约圣经中犹大地巡抚就是财政官,他们对皇帝负有责任,同时也对叙利亚使节负有不同程度的责任。】

11:21,“必有一个卑鄙的人兴起接续为王,人未曾将国的尊荣给他,他却趁人坦然无备的时候,用谄媚(滑头)的话得国。”

提比留是“伪君子”的典型代表,他继位之初,努力伪装温和以博得民众好感,地位稳固之后大施残暴,直至众叛亲离之境。他表面上高唱严肃和改良公共道德,自己却躲在隐居处肆意放荡。他多疑猜忌,为避免暗杀,乃至不顾国务,长年隐居小岛。在位23年后,公元37年死去。

提比留最为人所诟病的便是他的冷酷无情,这主要指的是他对他亲属的虐待。提比留任用了罗马的20个要人作为他的顾问处理国务,所有这些人除二三人幸免外,其余都被他以各种借口处死了。他的亲信近卫军长官赛雅努斯策划谋杀元首事泄,他变得空前残忍,牵连了许多人与赛雅努斯一同被杀。他的残暴引起了普遍不满,社会上广泛流传着揭露他暴行的信件,而柏提亚国王阿尔特巴努斯在一封信中曾公开指责提比留谋害自己的亲人和其他人,以及他那无耻放荡的生活,要他最好自杀,以谢公民同胞对他刻骨而正义的仇恨。

【奥古斯都企图使他的各种大权凭借世袭制而使之不朽。由于他没有亲生儿子,那些可以接替他的年轻亲戚也都早亡,他选择自己领养的继子提比留,尽管他不喜欢这位年轻人某些地方。

关于奥古斯督的接任皇帝提比留(公元14-37年),一些同时代的官员表示赞成,但大部分还是从内心里厌恶这位皇帝。除了几次成功的战役外,这些战役并非皇帝亲自带领出战,提比留统治时期被认为缺乏战斗力。

提比留时期一个不适宜的统治特征便是司法控告成了一项重大问题。控告不需要公众检举。它形成了一种职业。任何公民若目睹或怀疑他人侵犯法律,或者希望某人受到法律制裁,就可以按时上报使违法者受到依法处治。因而提比留手下兴起了一批职业原告,称为控告者,他们专门控告可能触犯自己的人。尽管这是对公正审判的歪曲,提比留还是支持此控告组织。奇怪的很,后来这批人竟然反过来告发皇帝。

即使在提比留隐退时期,他也并未获得安宁。他的悲观情绪以及内心的恐惧始终纠缠着他。他无法脱离赛雅努斯密谋的搅扰,最终他治死了赛雅努斯。然而关于皇帝的种种闲谈还是不断,到处蔓延,因为皇帝隐退到一座美丽的岛屿,人民无法获知提比留个人生活的准确情况,因而到处流传皇帝在他隐退的豪华府邸从事祭神狂欢一类的故事。

年老的提比留在一次出行时患了疾病。他极力拒绝用任何药物,而且还尽可能地积极参加崇敬他的各种娱乐竞赛。然而,最终不得不卧床不起。人们否认他是自然病死。因为赛雅努斯的接替者,也就是期盼登上皇位之盖阿斯的岳父马克若,他查明提比留是被人用寝具窒息而死。】

让我们回顾总结一下。罗马势不可挡地兴起扩张,现在到了基督的时代,提比留在位,这就进入了新约罗马史部分。迦太基天才军事统帅汉尼拔也没能阻挡罗马的争霸,本来汉尼拔足有才智打败罗马,但他生不逢时,历史让许多人感慨万千。在前三头联盟中,克拉苏和庞培也够厉害的了,但都被击败了,凯撒上来了,强中自有强中首。但“我至,我见,我胜”的凯撒大帝竟然那么快就被刺死。在随后的后三头同盟中,作为屋大维的主要对手,古罗马杰出的将军安东尼本有实力同屋大维一决雌雄,但不幸的是,他陷入了“红颜祸水”而无法自拔,最后落得兵败自刎的结局,让人不可思议。但更让人不可思议和心悦诚服的是,这些历史早已记录在预言的话语之中!

亚历山大过去了、凯撒过去了、奥古斯都也过去了,世界仍在“卑鄙的人”手下,他们并不神圣、也非伟大,他们谁也不是救世主。这“七丘之国”的旷世武功企图使罗马成为“永恒之城”,但他们带给世人的不过是希腊神话的罗马化!“光荣属于希腊,伟大属于罗马”,这不过是世人的自我欺骗,其实质却是嗜血游戏、骄奢淫逸,只有圣经对历史给出了最真实的评价!只有圣经!世界到了需要救主显现的时候,世界到了需要神圣的新约之君显现的时候!

11:22,“必有无数的军兵(力量、资源)势如洪水,在他面前冲没败坏,同盟的君也必如此。”

这里“同盟的君”,同9:25“(受膏)君”、9:27“(坚定)盟约”、11:30“圣约”,显然是指耶稣基督。“无数的军兵”是不准确的翻译,因为在上下文中说到“军兵、势力”时都不是用这个词,这个词的原意是“力量、资源”。

提比留之后,有卡里古拉(37-41)、克劳狄(41-54)、尼禄(54-68)、韦伯芗(69-79)、提图斯(79-81)、图密善(81-96),这些暴君的历史和使徒时代直到启示录的写作时都有联系。耶稣和使徒时代正是处在罗马历史所谓“黄金时代”之前、一系列荒淫无道的统治者的时期,所以完全靠鲜血来种下和浇灌了福音的种子,但初代教会是得胜的教会,这是上帝的能力!了解历史背景更能感佩福音的优美和大能!

而这些内容都包含在11:22的含义里面。这里说“在他面前有洪水冲没毁灭,圣约之君也是如此”,这里不正是说到耶稣的十字架吗?并且,9:26说到“如洪水冲没”时,不正是说到罗马来毁灭耶路撒冷和圣殿吗?

11:23,“与那君结盟之后,他必行诡诈,因为他必上来以微小的军(原文作民)成为强盛。”

这一句翻译不太正确,原意是:“通过结盟,行诡计,成为强盛的民。”“结盟”、“诡诈”、“成为强盛”这三个关键词正确地说明了罗马向世界扩张的过程和结果。

11章的预言是按年代连续性记述,如果24节是讲到君士坦丁的历史,那么11:23节就包括了罗马历史“黄金时代”安东尼王朝(96-192)将版图扩张前所未有的最大极限,以及“三世纪危机”、戴克里先(公元284-305年)最后的迫害。11:23是一句概括性的话,包括了异教罗马的全过程直到君士坦丁(公元306-337年)专制之前。对于这段历史,但以理书这里强调了罗马扩张的特征,而启示录示每拿教会时期强调了罗马帝国对基督教最后的迫害。

在罗马扩张的过程中,他的行省分治政策、与军事战争相配合的外交手段、他的殖民政策,都是运用得相当成功的。这里所指的是达成现今所称的互助协定的罗马政策,例如与犹太人的互助友好同盟。在这些条约中,罗马人承认缔约国为“盟国”,这些条约大概是为保护和促进相互的利益。罗马是以盟友和保护者的身份出现,只是通过把这些合约转为自身利益而“行诡诈”。罗马经常将征战的重担加在各“盟国”身上,却常独享胜利之果。最终,这些“盟国”都被纳入罗马帝国。

要特别注意到的是,安东尼王朝上百年的和平安定、太平盛世,正是福音在之前100年的腥风血雨中广传之后,也是非常有利于萌芽的基督教会扎根、稳固的时期。异教罗马与福音争战到戴克里先最后十年达到顶峰,而结果是基督徒人数不断增长,甚至戴克里先的妻子和女儿也信了基督教,最后戴克里先在孤独痛苦中自杀而亡。

【弗拉维王朝共历三帝,亦即韦伯芗和他的两个儿子提图斯、图密善。在提图斯统治期间,发生过一些意外的天灾——维苏威火山爆发,罗马大火和前所未闻的大瘟疫。公元81年,提图斯死于他父亲病故的别墅,在位两年有余,享年42岁。

弗拉维王朝末帝图密善是古罗马历史上有名的暴君,正是由于他的嗜杀成性加速了王朝的灭亡。图密善统治初期他极力主张要敬重那些称为神的诸多先皇,他也建立了夫拉维勒斯高等祭司学府以纪念他死去的父亲和哥哥。他也称自己为图密善爱特丢斯(意思是“图密善上帝”或“图密善神”),因而全国上下加强了对皇帝的崇拜,同时也促进了对基督徒的逼迫。显然使徒约翰就是在这时期被放逐到拔摩岛,大概还有众多其他基督徒在这期间被处死。

图密善的残忍,贪婪专制统治激起了强烈反对。血腥统治使宫廷内外人人自危,最后图密善最亲近的人(包括他的妻子,两个近卫军指挥官和一些高级官员)都开始策划阴谋。公元96年被刺杀,享年45岁,在位15年。元老院推举出旧贵族元老涅尔瓦为皇帝,罗马帝国进入安东尼王朝统治时期。

弗拉维王朝之后,罗马进入安东尼王朝,共有六帝:涅尔瓦(96-98)、 图拉真(98-117)、 哈德良(117-138)、安东尼(138-161)、奥里略(161-180)、康茂德(180-192)。这些皇帝,除末二帝以外,都没有直接的血缘关系,都是由周围最杰出的人物中选择指定继承人(收为养子)。在罗马历代帝王中,前五人以和平传位而闻名,没有以往权力交替前后的政治动乱和危机,皇位能够平稳交替,保障了社会安定以及内政外事的大发展。

图拉真统治期间发生的两次事件给这繁荣的王朝涂上了污点。其中一件是北非、居比路、埃及、以及美索不达米亚犹太人发起的严重反叛事件。要平息这次反叛必须派遣众多罗马士兵。双方伤亡惨重。犹太反叛者失去了理智极力反抗,在这次叛乱平息之前,双方都进行了残酷的屠杀。

另外一个事件就是迫害基督徒。这是罗马皇帝第一个关于对待基督徒而制定的明确政策。这项政策一直延续了140年,期间处死的基督徒也有成千上万。直到公元250年,罗马皇帝德修制定了一项更加剧烈残酷的迫害政策;它旨在彻底取缔基督教。

随着“黄金时代”的逝去,罗马进入了“三世纪的危机”,在经济上的表现是奴隶制的危机,在政治上的表现是政治局势的大混乱。

出身卑微的戴克里先在罗马帝国诸帝中是一个转折性人物,在其统治时期,他通过一系列改革,正式确立了君主专制制度。戴克里先对基督徒进行了大规模迫害,许多基督徒或屈服叛教或被判死刑。他的妻子和儿女也倾心于基督教,公元305年,戴克里先55岁退位,后自杀而亡。】

11:24,“趁人坦然无备的时候,他必来到国中极肥美之地,行他列祖和他列祖之祖所未曾行的,将掳物、掠物和财宝散给众人,又要设计攻打保障,然而这都是暂时的(一载)。”

这节经文翻译是准确的,正是指君士坦丁的改信基督教、宗教联合、政教联合的历史转折!魔鬼改变了策略,为了“设计攻打”真理的教会,突然使君士坦丁变基督教为合法,这是“他列祖和他列祖之祖所未曾行的”;并且归还没收的基督教财产,甚至从国库中支取神职人员开支,“将掳物、掠物和财宝散给众人”。其结果是异教渗透到了教会中来,并且教会与政治的联合,教会的妥协与背道为教皇权铺平了道路。在启示录中,这个时期成了别迦摩教会时期。

这里的“暂时”原意是指预言性时期“一载”,应该把它看作罗马城持续作为帝国首都的时期。公元前31年,亚克兴战役的那一年被看作是起始年代。那一年,奥古斯都成功地战胜了马克•安东尼和克里奥帕特拉。从公元前31年算起360年的时期就是止于公元330年,即帝国的首都从罗马被迁移到了君士坦丁堡的那一年。

11:25-28,“他必奋勇向前,率领大军攻击南方王,南方王也必以极大极强的军兵与他争战,却站立不住,因为有人设计谋害南方王。吃王膳的,必败坏他,他的军队必被冲没,而且被杀的甚多。至于这二王,他们心怀恶计,同席说谎,计谋却不成就,因为到了定期,事就了结。北方王(原文作他)必带许多财宝回往本国,他的心反对圣约,任意而行,回到本地。”

尽管君士坦丁公开承认皈依了基督教信仰,但他实际上是“反对圣约”的,他是要利用基督教,将其当作统一帝国和巩固他的统治的工具。他给予教会极大的支持,但作为交换,他希望教会支持他的政治政策。君士坦丁312年胜利进入罗马,313年和李锡尼共同结盟,并颁布了米兰敕令,24节已经说到了米兰敕令和后来类似诏令的实质。

接下来是君士坦丁和李锡尼的争夺,这就是25-28节。从历史资料中可以清楚看出这二王之间的边和边战、边战边和的阴谋。但预言的话语更详细,“因为有人设计谋害南方王,吃王膳的,必败坏他”,有人出卖了李锡尼导致他败于君士坦丁。说君士坦丁在东部打败李锡尼后“带许多财宝回往本国”,又说他进一步的在宗教上的作为,他在米兰敕令之后,319年、321年、323年、325年又颁布宗教法令,甚至召集了尼西亚主教会议。

【戴克里先(284-305年)退位后,几个继承者之间开始了18年的混战,最终君士坦丁大帝(306-337年)成功地重新统一了帝国(323年或324年)。他废除了“四帝共治制”,进一步使帝国行政体制官僚化,将君主专制制度推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公元312年君士坦丁胜利地进入罗马,并占有了原属马克森提乌斯的意大利、非洲和西班牙,成了名副其实的西方奥古斯都。据说在米尔番大桥战役前夕,君士坦丁看到天空上闪耀着十字架样的火舌与这样的话:“这是你克敌的迹象”,因而决定改信基督教。

公元313年,君士坦丁同具有巴尔干半岛和伊利里亚的奥古斯都李锡尼在米兰会晤。米兰会晤肯定了双方的联盟,李锡尼娶君士坦丁之姊康士坦提娅为妻。双方还共同签署了一个著名的宗教宽容敕令——米兰敕令:所有人都享有信奉宗教的自由;罗马神庙和它的祭司、大祭司都维持旧制,皇帝还保留“大祭司长”的尊号;凡先前没收的基督徒的集会场所和教会财产一概发还。这是罗马法律上第一次承认基督教会可拥有财产,与此同时,君士坦丁又诏令阿非利加行省总督归还教会的一切房产和其他财产,承认主教在教会中的领导地位;诏令迦太基主教从国库中支取神职人员的一切开支。

此后不久,李锡尼在小亚细亚击败了据有埃及和帝国亚洲部分的奥古斯都马克西米达扎,东方各省承认了李锡尼的政权。这样,在全部罗马世界,就只剩下两个奥古斯都了。李锡尼和君士坦丁的和平并立局面维持了不到一年,双方由于边界问题和李锡尼阴谋怂恿君士坦丁任命的凯撒反对君士坦丁,于公元314年,爆发了战争,但没有决定性的结果,只是彼此缔结和约了事。公元323年,战事再起,君士坦丁取得了最后的胜利:占领了巴尔干和小亚细亚,在尼科米底亚包围了李锡尼。李锡尼通过妻子康士坦提娅的斡旋,在君士坦丁发誓保证他性命的条件下投降,但在次年(324年)以阴谋叛变和私通蛮族的罪名被杀害了。君士坦丁从此成了帝国的独裁统治者。

意大利和西方各省愈益衰落,罗马帝国经济文化中心已转到东方。为了便于统治,公元330年,君士坦丁迁都拜占庭,并改名君士坦丁堡。这个城市具有与尼科米底亚相同的有利条件,在战略上便于巩固叙利亚和多瑙河边防,此外,还直接控制着从黑海通向地中海的海峡,并且又是亚洲通往欧洲的一个关口桥梁。

米兰敕令公布以后,公元319年,又诏令阿非利加总督豁免神职人员的各种劳役,基督教神职人员可以享受免税特权。323年君士坦丁在战胜李锡尼后,立即颁布法令,在帝国东部扶植基督教。在君士坦丁的扶植下,大批民众纷纷改信基督教。

随着基督教合法地位的确立,基督教内部也产生了教派分裂。其中著名的有阿里乌斯派和“正教”派。阿里乌斯派的奠基人是亚历山大里亚城的长老阿里乌斯。他认为基督(圣子)是圣父(上帝)创造的,因而低于圣父。“正教”派由亚历山大里亚城的主教阿塔纳西乌斯领导,他认为圣父、圣子、圣灵是三位一体的。公元325年,君士坦丁在小亚细亚的尼西亚城召集各地基督教会的主教会议。会议决定,基督教必须遵守基督与圣父同体的信条,宣布拒绝接受这个信条的阿里乌斯派为“异端”,并将其开除出教。阿里乌斯本人则被流放到伊利里亚,阿里乌斯派在会议上虽然失败,但以后在埃及、叙利亚和一些日耳曼部落中仍有很大的发展。

公元337年,君士坦丁患了重病,在病中从阿里乌斯派的教士犹西比乌斯接受了基督教洗礼,几天以后(5月22日)死于尼科米底亚驻地。】

君士坦丁和基督教——公元313年,罗马皇帝君士坦丁取得皇位,然而当时的国家行政体制瘫痪,军队纪律涣散,经济动荡。另外,语言种类繁杂,居民的出身血统和习俗也呈多元化,使得社会伦理和人文精神处于沦丧境地。君士坦丁是一位有先见之明的君王,他的政策是要团结国民,以重建社会职能机构,以再现曾两世纪之久的统一辉煌。

他着手于重建军队,巩固国家经济命脉,寻找出解决国民在社会方面、人心所向方面和精神方面等弊病的万全之计。他逐渐相信统一众多宗教信仰,将会有助于国家的统一和稳定——面对宗教界和社会习俗上无限的多样性,这项任务的难度将是空前的。君士坦丁本人崇拜太阳神阿波罗,但他也愿意了解耶稣基督——“正义的太阳”——太阳神性中的另一表征。由于相互借鉴,教会与异教徒之间存在着某些相似点。他首先想到的是这为打造出一个崇拜太阳的王国提供了机会,他要将基督徒和太阳神信徒联合到一起。而直到公元323年或325年,他才在名义上皈依基督教。

但在此之前,君士坦丁就迈出了更富戏剧性和更深远的一步。313年,他说服了与他共称王的李锡尼(Licinius),在全国颁布法令,给予宗教充分的自由权。尤其具体指定基督教为一种教派,且在以后得到承认,并授予全权。当时基督徒一直视政府为敌人,因为他们被认为是异教徒。以往遵从保罗的警告,尊敬政府是联合社会团体的必要纽带。但他们也遵从主的教导,只将在立法上属于凯撒的,缴纳给政府。进一步地讲,彼得曾教导说,为了显出上帝的地位高于一切,当二者不能兼顾时,基督徒必须选择顺从上帝而不顺从人。虽时常面临逼迫,却同样因为能够忍受患难,而使福音得以传播。

因为许多的基督徒一直沿用星期日作为敬拜上帝的日子,且已有一个半世纪的历史;而许多太阳神敬拜者们也开始将占星术中的“太阳日”作为一周中的第一天;君士坦丁颁布了世界上第一部星期日律法(321年),呼吁人们在那一天停止工作,进入安息。

君士坦丁没有使基督教成为国教,而是在某种程度上使它成为国家的一个机构。教会满足于接受这种眼前利益,却并没有意识到潜在的危机,直到国家解决是否应统管教会这一问题时,教会才有所意识。

妥协和叛教——君士坦丁统治教会时以及在此之后,教会与国家关系紧张的压力减缓了,矛盾转向由具体实行教条引发的教义方面的争议,基督教也因此成为了一种信条体系。教会在人看来获得了眼前成功,但在上帝眼中,它早已背教了。异教徒成为了基督徒,同时基督教也吸收了大量异教。教会在世上获得了胜利,但在灵性上并没有胜利。

北非的神学家奥古斯丁,当时大胆地整理扩展亚历山大(Alexandria)、俄利根的早期教义,即教会不再需要寻找世界末日和耶稣再来的胜利。取而代之的是,应在征服这个撒但“之城”即地球胜利后,上帝之国逐渐应取得的成功。为完成这种业绩,逐渐叛教的教会的希望和目标是要建立一种政教合一的体制,而这种体制也自此产生了影响。随着帝国的衰败,教会确实越来越成为人们的希望所在。

君士坦丁时代的法令和他对宗教的积极支持,没能阻止侵蚀罗马心脏的致命打击停滞下来。政治、经济、社会、道德的衰败持续着,直到罗马的覆灭。】

11:29,“到了定期,他必返回,来到南方,后一次却不如前一次(既不如前者,又不如后者)。”

这里所指的是罗马帝国330年君士坦丁迁都拜占廷(君士坦丁堡)的事。这次迁都曾被认定是帝国衰败的信号。“后一次却不如前一次”,似乎应该翻译成“既不如前者,又不如后者”,意思是君士坦丁迁都之后形成的东罗马政权,不如之前的罗马帝国,也不如随后兴起的罗马教皇。这样和下文说到“他遇到攻击,丧胆而回,就去联络教皇权”,是上下一致的。

24节说“这都是暂时的”,原意是“一载”,即360年的预言时期;27节又说“到了定期,事就了结”;29说“到了定期”,正是从公元前31年罗马征服埃及到330年迁都的时期。从公元312年君士坦丁进入罗马到330年迁都,短短十几年时间,他是多么迅速地改变了基督教在罗马帝国的面貌、并且为罗马教皇的兴起预备了道路和位置啊!这种惊人的历史转变,只有圣经的预言才能揭示其真实的意义!魔鬼所有的阴谋诡计也都在上帝的预见和洞察之中,他究竟能做什么呢?不过是显明罪恶、反叛的本质和最终灭亡的必然!但历史资料对罗马迁都的分析只是表面的理解。

11:30,“因为基提战船必来攻击他,他就丧胆而回,又要恼恨圣约,任意而行。他必回来联络(保护,注意,听取)背弃圣约的人。”

“基提战船”指的是蛮族游牧部落、包括汪达尔人的战舰,他们入侵并瓦解了西罗马帝国。“联络”一词很难表达原文的词义,但仍可以看出这节经文总的意思,就是罗马遭到蛮族入侵,而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了罗马教皇权势,以及东罗马帝国支持他的格局。

公元395年帝国分裂为东、西罗马,各地的起义和外族入侵如同洪水泛滥。主要有408-410年阿拉里克率领西哥特人围攻、占领、洗劫罗马;450-452年阿提拉率领匈奴大军对罗马的摧毁;455年汪达尔人盖撒里克的战舰攻陷罗马,洗劫而去;468年东西罗马联合大军再次败于盖撒里克的军队;476年日耳曼人雇佣军首领奥多亚克废黜最后一个西罗马皇帝。

趁机,罗马教皇承袭了西罗马的首都、权力,也包括罗马的异教体系。这在预言的下文中有详细说明。要完全理解30节之后的话,需要对教会史有准确的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