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请简要说明【罗14-15:13】内容的主题思想和大纲结构是什么?

答:(1)【罗14-15:13】的主题思想

对于【罗1-8章】所学习的内容,在实际的运用中,应该如何去做。那就是说,在实际的生活中,应该如何分别对待“罪”与“罪的本性”的问题,要知道哪些是属于品格的问题,哪些是属于本性的问题。哪些是因为人的“罪”导致的,哪些因为人本性的软弱而造成的。

那么,特别是对待那些因人性的软弱和亮光的不足而造成的问题,应该如何小心的对待,应该以什么为重?那些自以为有亮光的人,那些自以为义的人,总是会将自己的标准来衡量别人,加以指责、定罪,这是不对的。相反,更应该以基督的精神,作出牺牲、付出代价,忍耐等候,务要彼此同心,彼此接纳,竭力追求与众人和睦,建立基督化的品格。

所以,因信称义的经验运用在实际生活中,会涉及到许多具体的问题和情况,但是真正因信称义而圣化的人,就会表现出基督那样的爱的感化力来。

(2)大纲结构

14:1-6,保罗直接指出当时信徒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并提出自己的论点,直接点题。

14:7-13,进一步,使徒保罗来说明论断和定罪的精神是不应该有的,因为那只属于上帝。

14:14-23,继续,保罗论述应该以什么为重,应该分得清楚罪和人性软弱的问题,当你如何做的时候就是罪,当你如何做的时候就是在竭力追求和睦,建立德行。

15:1-7,最后落脚到基督的榜样、精神和态度上,谈及了互相担当的意义,那就是要像基督一样,作出牺牲、付出代价,彼此接纳。

15:8-13,这样,我们才能作世上的光,返照到外邦人的道路上,光照更多的人。所以,当上帝真理的亮光从我们的言语和行为上,清晰地照射出来的时候,人们就会“看见我们的好行为,便将荣耀归给我们在天上的父”(太5:16)。这些好行为会发挥一种宝贵的感化力,使看到的人得救。上帝希望我们一直这样发光!

2.请简要说明【罗14:2-3】是在说明健康改良的问题吗?为什么?其中“软弱的,只吃蔬菜”是什么意思?

答:罗14:2-3】有人信百物都可吃;但那软弱的,只吃蔬菜。吃的人不可轻看不吃的人;不吃的人不可论断吃的人;因为上帝已经收纳他了。

这里我们首先要理解一个说话的前提:“有人信百物都可吃”这里的“百物”是指什么呢?指那些洁净的食物,不可能指那些不洁净的食物,因为这本来就是初代教会的信徒正常的饮食。但是有人一看这里,就武断地说:你看,这里说什么东西都是可以吃的。这其实是对圣经极大的误解。

比如:我们平常问家人今天吃什么呀?回答说“随便,我什么都吃”,当他说“我什么都吃”这句话的时候,是有前提的,什么前提呢?除了那些不能吃的东西之外,对吧?难道他说“我什么都吃”包括那些有毒的东西吗?不会,他的意思是:那些能吃的东西,他都吃,对吧?再比如说:我说我一天到晚都在忙,这句话你不能理解成:我24小时都在忙,对吧?这句话的意思是指:除了晚上我睡觉的时间之外,我都在忙。

所以保罗在这里说“有人信百物都可吃”,是指初代教会的信徒认为:只要是洁净的食物,不管曾经做过什么用途,都是可以吃的,这就是“有人信百物都可吃”的意思;但是那些信心软弱的人,却不这么认为,他认为祭过偶像的食物,是不能吃的,因为那就等于是拜偶像了,又因为过去祭偶像的食物都是肉食(林前8:13),所以,这里说他为了避免吃祭偶像之物,就专挑蔬菜吃。

(林前8:1,“论到祭偶像之物,我们晓得我们都有知识。但知识是叫人自高自大,惟有爱心能造就人。

林前8:7-8,“但人不都有这等知识。有人到如今因拜惯了偶像,就以为所吃的是祭偶像之物。他们的良心既然软弱,也就污秽了。其实食物不能叫上帝看中我们,因为我们不吃也无损,吃也无益。

林前8:13,“所以,食物若叫我弟兄跌倒,我就永远不吃肉,免得叫我弟兄跌倒了。”)

(1)这里说的不是我们通过所说的“饮食改良”的问题,原因:

①说话的时候,是有前提的;

②上帝在圣经中已明确规定哪些是可吃的,哪些是不可吃的,这是基督徒饮食的基本原则;

③看这里保罗的态度,吃也可,不吃也无妨;吃的人不要指责不吃的人,不吃的人不要论断吃的人,就知道不是原则问题;

④像十条诫条、健康饮食这些原则问题,保罗的态度是非常肯定、确切的,是就是,不是就不是。(林前7:19,“受割礼算不得什么,不受割礼也算不得什么,只要守上帝的诫命就是了。”)

(2)“软弱的,只吃蔬菜”意思就是:他心中对这些东西有疑问,他拿不准吃了这些东西是否犯了罪,是否得罪了上帝,所以,为了保险起见,为了以防万一,他宁愿不去吃,只吃蔬菜,这里就是这个意思。所以,这里说,“软弱的,只吃蔬菜”。那么,相反,那些对这方面有充分认识的人,认为这样做,没有犯罪,没有对不起上帝,这正是表明他有充足的信心。

3.请简要说明【罗14:5】是在说明安息日遵守的问题吗?为什么?

答:【罗14:5】有人看这日比那日强;有人看日日都是一样。只是各人心里要意见坚定。

这里的日子问题,不是指“安息日”这个日子遵守的问题。原因:

(1)根据圣经的预言,我们可以知道,初代教会时期,根本没有“星期日作礼拜”这样的说法,他们都是根据耶稣和初代的使徒们的教训在安息日作礼拜的,星期日的制度是公元321年之后才有的事情。

(2)安息日的问题是上帝第四条诫命的内容,这是原则问题,是绝不能违背的,保罗在他的书信中,都特别强调义就是遵守上帝的律法,他在这样原则的问题上,绝不会含糊不清、妥协的。圣经里面规定安息日只有每周的第七日这一个日子,所以不可能随意更改。

(3)因为这是初代教会时期发生的事情,当时初代的基督教会还是一个新生的宗教,人员是由剩余的犹太人和外邦人组成,但这些新进来的外邦人只接受基督教会的教导,他们不太清楚旧约制度中割礼、圣所制度,以及节期、月朔这些日子的常识,所以,他们不会去遵守这些仪文律法的日子;但是那些剩余的犹太人,由于他们过去是从犹太教会进来的,他们沿用了他们的传统,仍然还在遵守割礼、节期和月朔等日子的问题。所以这里就出现了一些不同的意见,保罗就是专门针对这两个问题,作了一些实际的教导。

4.请简要说明【罗14:7-12】主要是在说明什么问题呢?我们在实际的生活中应该以什么样的态度面对别人不足的问题?

答:(1)【罗14:7-12】主要是在说明:

①如何对待信仰生活中所出现的问题,以什么样的态度去面对别人不同的意见、不同的思维、不同的想法、不同的做法、不同的行动,以及行动所产生的不同结果。

②要时刻牢记自己不能站在上帝的立场上,做上帝该做的工作,不该抢夺上帝的权柄去审判人,不要去论断人,好与坏都不是我们以我们的标准和想法去评判的。

③要时刻记得,每个人都有他的主在掌管着他,每个人也都是在为主去做,每个人都要建立个人与主的关系。所以,在出现不同意见时,大家不要彼此争论、批评、论断,各人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对得起上帝,把一切都交托给主来掌管。

  (2)在实际的生活中应该以这样的态度面对别人的不足:

①一方面,我们要看到,人性的现状不过如此,人性都是一样的,都是有软弱的,各人都有自己人性的不足,我有我的不足,他有他的不足,所以,我能够理解他;正如主知道我的软弱、理解了我一样,我需要像主忍耐等候我的成长一样,来给予他忍耐成长的机会。我相信他会好起来的,相信他会做好的,相信他会改变的。

②另一方面,面对别人人性的不足,推而论之,从一个具体的问题或人,推广到普遍的人性的客观事实,我们要更深的认识到人性的问题,看到因为罪而使人性越来越堕落、越来越软弱,看到罪恶的可憎性,认识到罪的结果和罪的势力,就决心再也不要犯罪了,于是有了更深悔改的心和经验。

③同时,我们也感受到自己离开主多么的无助,感受到自己需要祷告依靠主;那么,有着与自己同样不足人性的人,他同样是多么的无助,多么的需要帮助,所以,我带着怜悯的心,为他祷告吧,不能责备什么,不能再说什么,只能把它交给主。

5.请简要解释【罗14:14】正确的意义是什么?

答:【罗14:14】我凭着主耶稣确知深信,凡物本来没有不洁净的;惟独人以为不洁净的,在他就不洁净了。

①这里正如第2节的经文有人信百物都可吃一样,这里的“凡物”不是指所有的被造物,而是指“凡圣经规定可以食用的食物”,这里是有一个前提范围的,因为保罗是在给接受初代教会信仰的人写信的。

②再者,这里不是讨论食物本身是否洁净不洁净的问题,不是这个问题,而是这些食物有的在市场上卖之前,被献上拜过偶像,那么,我从市场上买来吃了之后,到底算不算拜偶像,是这个问题。

当时的人们对这个问题,有不同的意见,出现了不同的分歧:有的人认为,如果我吃了这个拜偶像之物,就等于是拜偶像了,我就犯罪了;但有的人认为,偶像就是用土或铁或其他材料做成的东西,这个对我来说,它就是一堆土,一块铁,我不会去拜,我有这等知识;但对于祭过偶像的这个食物,比如馒头或者苹果,对这些祭过偶像的食物,它还是食物,它不会变成偶像,偶像是偶像,祭物是祭物,两码事,买来吃无妨。

所以,这句话的正确意义就是:这些从市场上买来的食物本身都是洁净的,但是如果有人认为它曾被献上,祭过偶像,如果我再去买来吃,就等于我拜偶像了。所以,即使这个食物原先是洁净的,但现在因为祭过偶像而不洁净了,我就不能再买来吃了。

6.请简要解释【罗14:19-20】经文所要表达的意思?

答:罗14:19-20】所以,我们务要追求和睦和事与彼此建立德行的事。不可因食物毁坏上帝的工程。凡物固然洁净,但有人因食物叫人跌倒,就是他的罪了。

这里的“食物”是指上文所提到的祭偶像之物,不是指饮食改良吃什么不吃什么的问题。

这两节经文是14-15章最核心的内容,保罗这里就是强调:在教会信徒之间出现不同意见、不同观点、不同看法的时候,信徒之间务要追求和睦的事,和彼此建立德行的事。出现问题,这个很正常,但是在处理这些问题的时候,如果处理不当,批评、指责、叫人跌倒,这就是罪了,人不可做这样的事。

(出现问题很正常,因为没有人在所有问题上都认识相同,意见一致,问题本身不是罪,但如果处理不当,就会演变成罪,这就涉及到人的品格问题了。)

7.请简要说明【罗14:22-23】经文所要表达的意思?

答:罗14:22-23】你有信心,就当在上帝面前守着。人在自己以为可行的事上能不自责,就有福了。若有疑心而吃的,就必有罪,因为他吃不是出于信心。凡不出于信心的都是罪。

人在自己以为可行的事上能不自责,就有福了”,这是指每个人都对自己的良心负责,每个人良心里面圣灵的引导和给予的带领、感动以及亮光,都是每个人受审判的标准。所以,人所行的都要按照自己良心的感动去行,不需要别人以自己的标准去辖制别人的良心。

若有疑心而吃的,就必有罪”,这里的意思在原文是指:若是因为辩论,或是自己的做法,而引起别人的犹疑、信心软弱、良心软弱,而在这样的情况之下,你所认为没什么而吃的,就是在向对方宣判罪刑,就是在按照自己的标准来定别人的罪了,就会把绊脚之物放在人的面前。

因为他吃不是出于信心。凡不出于信心的都是罪。”这里的意思,承接上半句,是指:这就是不出于信心了,不出于信心的都是罪。也就是说你所吃的、你所认为正当合理的事,若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去做,就不是出于信心了,那就会构成罪。为什么呢?因为那样会绊倒别人,绊倒别人就是罪。

【林前8:9-13】只是你们要谨慎,恐怕你们这自由竟成了那软弱人的绊脚石。若有人见你这有知识的,在偶像的庙里坐席,这人的良心,若是软弱,岂不放胆去吃那祭偶像之物吗?因此,基督为他死的那软弱弟兄,也就因你的知识沉沦了。你们这样得罪弟兄们,伤了他们软弱的良心,就是得罪基督。所以,食物若叫我弟兄跌倒,我就永远不吃肉,免得叫我弟兄跌倒了。

8.请简要说明应该如何在实际经历中作到【罗15:1-2】的经验?

答:【罗15:1-2】我们坚固的人应该担代不坚固人的软弱,不求自己的喜悦。我们各人务要叫邻舍喜悦,使他得益处,建立德行。

这里说:“我们坚固的人应该担代不坚固人的软弱。”意思就是:信心好的人应该去担当那些不足之人的软弱,俯就他们的贫穷;需要为了他们而牺牲自己、放下自己的一些便利和特权,这就是为别人受苦,为别人而担当。

但人们往往不但不担当,反而在背地里批评、指责甚至定罪,随意按自己的喜好,按自己的推理去揣摩别人的心思。

不求自己的喜悦”,这是指不求自己的荣誉,不求自己的便利,不求自己的特权。即便是自己有权利、可以做的,为了别人的益处,也应该选择放弃、选择放下,应该作出牺牲,正如基督放下一切的荣耀、牺牲自己到世上来一样。

但在这里,使徒保罗劝勉我们要去担代别人的不足,以好的动机去想别人,使别人得益处,更重要的是,在做法上,要作出牺牲、付出代价。因为基督他诚然担当我们的忧患,背负我们的痛苦(赛53:4),他不求自己的喜悦,这就是我们的榜样。

9.通过学习【罗14-15章】的内容,请简要说明我们应该如何在实际中处理原则与非原则的问题?

答:【罗14-15章】是在说明在实际生活中应该认识和注意的几个问题:

(1)应该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不同的人或不同的事;以及在这个中间最关键的是什么问题,最核心的是什么内容。

(2)进一步说明,就是要区别什么是罪本身的问题,什么是罪的本性的问题,这两者要区别对待,不要动不动就定别人的罪,不要动不动就把什么你认为不好的东西都当作罪来处理。既不要把罪的概念提得过高,让人错把罪的本性的问题当作罪本身来处理,那样,我们就成了定罪者,就成了绊倒别人的人,实际上我们有祸了;又不要把罪的标准降低,所以要合乎中道。

(3)更主要的是,当你理解了罪本身和罪的本性的区别的时候,你就会以爱的精神、以基督的怜悯之心来待别人,就是那些人性不足和软弱的人、信心缺乏的人。

【罗14-15章】,牧师在讲解的时候,他的意思是:在对待非原则性的问题时,应该怎么做;其实,在我个人看来,结合罗马书的整体内容,【罗14-15章】这是在说明,在实际生活中,应该正确区分“罪”和“罪的本性”的问题,然后,对待人的人性的软弱应该如何对待,应该如何俯就、忍耐等候、担当;应该给予理解、包容、接纳,务要追求和睦,建立基督化的品格,这样就是将自己的良心在上帝面前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