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孩子的天性

8 月 2, 2021

亲爱的弟兄姊妹,大家好!现在正值暑假时期,想必有些家长为自己孩子的不听话在烦恼吧!是的,如果孩子在小时候没有受到正确管教的话,到现在的确是一件很头痛的事情。那么,应该怎样教养孩子呢?为此,我们就来学习有关正确教育孩子方面的问题。我初步计划围绕这个主题,讲四篇讲道。今天与大家分享的是第一篇,题目是:认识孩子的天性。

弟兄姊妹,首先我们要知道:良好的教育不是危机出现时的应急措施,而是在不得不管教的状况发生之前,有条不紊、心情愉快的训练。《圣经》箴言说:教养孩童,使他走当行的路,就是到老也不偏离”这个道理做父母的似乎都懂,可一遇到问题就茫然不知所措,于是血气就战胜了理智,愤怒、压制淹没了克制、聆听。所以,很多家庭管教孩子,都是出现问题时,才“亡羊补牢”,缺少的是防患于未然的系统训练。试想用这样的方式建造房屋会是什么结果呢?当然,关于教育孩子的问题,我们不需要重新发明管教的方法,世界上也从来不缺乏技巧和方法,但真正的管教原则和方法是来自于圣经的,是喜乐、平安的。可以说,如果没有防患于未然的管教,就相当于把孩子推向没有指南针的大海,使他们在扑面而来的选择和纷繁复杂的情感中、迷失方向。所以,教养孩子十分关键和必要。那么,应该来教养孩子呢?

教养孩子,首先就要了解孩子的天性。我们常常看到面对孩子大吵大闹、不守规矩而束手无策的父母。父母无奈地一次又一次的任孩子撒娇、发脾气,他们明知道孩子不应该这样下去,但面对这么小的孩子,常常感到很无助。是不是有这种现象呢?比如说,在公共场合,一般地,大孩子会考虑周围人的反应,但小孩子不会有这样的意识;这个时候,大多数父母会认为:等到孩子大一些,明白一些事理之后,才开始管教孩子的坏行为。这样,在孩子处于懵懂时,父母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孩子的自私和愚顽、在心里扎根。

那么,怎样才能驾驭这样的孩子,让他们变得顺服呢?为了更好地训练孩子,我们有必要了解孩子的天性。

在孩子的天性中,第一个就是、都存在着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俗称“土皇帝。”对吧?

虽然上帝赋予了婴儿强烈的感知能力,使他们想去感受一切所接触的事物;但他们所能认知的世界很小,仅仅能了解所见过的人和物。而且婴儿不能很好地表达喜怒哀乐,只有当他渐渐成熟的时候,自我控制力才能有所提高。孩子的天性是喜欢“悦人眼目”、“好作食物”的东西,他们也没有责任感,不能作道义上的选择;他们不懂得什么是骄傲,什么是谦卑,只是一味地“想要”。依照天性,他们不会考虑其他人的需要,不会考虑父母是否很疲倦、是否需要安慰。

孩子的自我中心意识,在婴儿时期,是很强的。婴孩会按照天性来生活,他们会毫无遮掩地按照自己的喜好来选择,他们来到这个世界,只想到自己的需要【诗58:3】说:“恶人一出母胎,就与上帝疏远;一离母腹,便走错路,说谎话。所以,在孩子会说话之前,他就已经知道怎样欺哄父母,以满足自己的需要了;这个时候,往往父母们急于满足幼小的孩子,这样,使孩子的自我中心意识更加膨胀,因为父母不忍心说“不”。当然,尽管上帝不会将这个时期的孩子定为罪,但是罪的苗头已经开始了。这就是“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所造成的危害和后果。

除了以自我为中心的天性以外,孩子也都有“自私的天性。”

一般地,当孩子在一岁左右的时候,父母会开始减少对他们要求的满足,这个时候,就会给孩子断奶,父母会对孩子说“等一等”,或者说“不”;父母对孩子的需求,会设立一些界线。其实,这就是父母对孩子的训练,让他们知道任何要求、不是随时都能得到满足的。这个时候,如果任由孩子发展自私的天性,那就是溺爱孩子了。这个时候,父母受到了挑战,总是感到被孩子的要求和哭闹左右着,有时缺乏耐心的父母,就开始拉扯孩子,开始责怪孩子,甚至打骂孩子,宣泄自己的情绪,甚至与他们对抗。这个时候,孩子无形中会感受到父母的压力,不知道这一切是为什么,他们不会想到这一切是因为他们不听话、不顺服父母引起的。因此他们会逐渐变得沉默、自以为是,进而与父母犟嘴、发火。

有这样一个例证,这个例证道出了孩子的心里话,他说:“不久以前,爸爸妈妈还总是满足我的需要,只要我开口,他们都会把他们手上的东西给我。可是现在,他们却要我分享我手头上好吃的,我可不想这样,我心里压根儿没有这么想。”

一般地,父母往往希望孩子能尽快学会与人分享。要知道,孩子从自私的天性和以自我为中心,转变到与人分享,这中间的过程,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当孩子们令我们失望时,我们一般就会着急、发火。

比如说:看到一个3个月大的孩子,能从父母手上抓食物塞到自己嘴里,父母会很高兴。但是,如果一个3岁大的孩子也这样做,我们就不会认为他可爱了。再比如,我们能接受一个3岁大的孩子、来打断父母的谈话,为要说说他自己的事。但对一个9岁大的孩子,我们会希望他先说“对不起,能打扰一下吗?”并等待大人允许后、他再说。所以,孩子是否成熟,都反应在他的行为上,如果孩子表现出的行为与他的实际年龄不符,我们就会着急上火。

当然,和人相比,动物从来不需要否认自我的天性,它们活着只要能使自己满足就够了。但是人类不是这样,无论是孩子还是成年人,都不能使自己的欲望凌驾于上帝的旨意之上。尽管孩子还不成熟,不能承担责任,但是对他无节制的放纵,就为他以后犯罪埋下祸根,因为人类罪的根源就是不顺服上帝。对吧?

那么,我们怎样来培育一个属灵的孩子呢?

我们知道,还没出生的胎儿,就像生活在一个“属灵的子宫”里;出生后,婴儿就有了性格的发展,而且这个性格的发展,关乎他们的一生。

一般4个月大的胎儿,在母亲的子宫里就有了活泼的生命,他们小小器官的数量已经与成年人相似,当然,在他们出母腹之前,还需要更多的营养。同样,一个3岁大的孩子也有了成年人的情感,他知道对错,会有正义感、责任感、负疚感和良心,也会害羞,这些情感不是只靠他自己一个人建立起来的,孩子不能对自己不成熟的行为负责。就性格的发展而言,3岁的孩子仍相当于母腹中的胎儿,性格的发展在出生以后才开始,从2、3岁一直持续到15岁都是性格的生成期。

就像在母腹中的孕育一样,从出生时的不懂世事,最后到逐渐成熟、能肩负起一定的社会责任;性格的形成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古时候,12岁就是能负责任的年龄了。当然,是否能负起责任,不是以年龄来判断的,而是人本身的意识。【雅4:17】说:人若知道行善,却不去行,这就是他的罪了。【利5:3】也说:或是他摸了别人的污秽,无论是染了什么污秽,他却不知道;一知道了,就有了罪。按照《圣经》的说法,人也会在20岁之前才具备的。【申1:39】并且你们的孩子,就是你们所说必被掳掠的,和今日不知善恶的儿女,必进入那地。我要将那地赐给他们,他们必得为业。【民14:29-30】你们的尸首必倒在这旷野,并且你们中间凡被数点、从20岁以外向我发怨言的,必不得进我起誓应许叫你们住的那地。据研究,有些5岁的孩子就能够负起责任,最迟到9岁就能完全负起责任。但是有过心理伤害的孩子,可能一生都不会有责任感。所以说,年龄不是问题,主要问题是性格的发展,而且小孩子的性格是不会自己生成的,需要家庭的训练。所以家庭中父母的使命是很重大的,

父母的使命就是:如何将一个不懂世事的孩子,变成一个有责任感的人。例如,一个5岁孩子说出的话,有70%的天真和30%的认真,这个时候,父母怎样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呢?我们知道,上帝是不会对这样一个没有完全约束力的孩子定罪的。但是,父母有必要决定孩子要负哪些责任。如果父母等到孩子自己意识到需要自我约束的时候,才采取行动,那就是在体贴肉体。要知道,父母的这种犹豫不决,会延误对孩子的训练。许多父母在孩子确立是非观念的关键时刻,总是在向人解释:“这是孩子的天性使然!”殊不知,这时父母正轻率地、为孩子的自我放纵、提供了环境。

我们需要清楚地知道:孩子从出生开始,父母必须开始管教孩子,并且对孩子性格的发展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早期教育时,我们并不是要毁坏孩子的天性,而是必须要训练他的节制和自我控制能力。当然,父母的角色不是警察,更多的是引导。当孩子在刮着飓风的海上航行,没有带指南针时,父母就必须作他的指南针和领航员;当孩子还不能驾驭自己的情感,父母的训练和榜样就会成为他们的标准。在孩子有能力择善之前,父母必须教导他们学会如何择善。孩子在母腹中长身体,母亲为他们吃、为他们呼吸、为他们消耗体力;同样,在孩子的情感没有训练成熟之前,父母必须是孩子良心的“代言人”。父母必须心甘情愿、持续不断地给孩子灌输正确的价值观。

所以,每天都应殷勤地教导孩子,总有一天,即使你不在他身边,你的教导也会在他心中运行。当孩子离开你的保护时,也能在你为他们建立的道德的光中、站立得住。等到孩子成人,即使处在当今这样的社会风气中,孩子也会记得父母那涓涓细流般的教导。所以,我的儿子常常说,他得益于小时候《圣经》对他的道德教育!

所以,父母必须重视在孩子成长过程中,道德教育所扮演的角色。总有一天,孩子要面对自己的选择,他能作出正确的选择吗?没有经过训练的孩子会无视罪的存在,而经历过训练的孩子、都会从父母那里学到如何从罪中悔改。

当然,父母用不着担心小孩子的自私就是罪,但是必须知道,任这种自私心理发展下去的后果;可怕的不是罪本身,而是任凭罪发展而不去阻止。所以,父母在教导孩子的时候,一定要关注罪,因为罪会给孩子带来强烈的自我中心意识。

尽管父母不能将公义给予孩子,但能帮助孩子屈服于公义。尽管父母不能将律法和真理刻在孩子的心版上,但能在孩子的心中编织真理的大网。

随着孩子渐渐长大,我们要知道罪的本性也是孩子天性的一部分。这个世界充满了撒但的网罗,它从来都不会松懈,总是企图夺去我们的孩子。看看统计数据就知道,有多少孩子走向了叛逆的道路。但是注重训练的父母有智慧教导出顺服的儿女。要知道孩子的永生在父母手上,所以,父母不能懈怠、冷漠、忽视。上帝拣选了我们作为孩子的父母,我们的责任就是了解孩子的性情,在教导孩子上、负起责任。

作为一个成人,我们会比孩子看得更远。当孩子知道自己做了错事,他心里应该明白,是因为他不顺服,这时受罚是理所当然的。如果孩子不是这样想的,那做父母的就要抓紧训练了。

那么,在什么情况下,我们认定孩子的行为,不是因为无知而是罪呢?换句话说,孩子什么时候应当受到责备呢?直到他们能完全控制自己的情感,我们才能判断出他们的行为是出于无知,还是出于罪。

随着孩子情感的发展,他们渐渐明白许多道理,并越来越具有责任感。换句话说,只有当孩子情感上的感知能力得到发展,才能负起责任。每个孩子都要面对自己的那棵“善恶树”。事实上,不单是亚当和夏娃,我们每个人都吃了“善恶树”的果子,我们都违背了上帝的善恶标准,结果是“世人都犯了罪,亏缺了上帝的荣耀。”

上帝不会对一个还不能为自己的行为负责的小孩子定罪。可是,我们通常认为,孩子10到12岁才进入青春期,实际上却是贯穿于2到14岁。这一时期,随着情感的发展,孩子的责任感也在逐渐增强。当一个孩子做了违背常理的事,这时他的感知和认知能力还不完全,但会产生负疚感。有负疚感是一个分水岭,表明此时的孩子明白什么叫罪了。负疚感的出现是一个晴雨表,表明孩子在道德上已经有所突破。

尽管孩子有时会有负疚感,但还不能承担罪所带来的后果。等到情感发展趋于完善,才能对自己的行为完全负责任。

所以,在孩子的道德观形成之前,一定要先操练他的自我约束力。如果在孩子道德的萌芽期就放纵他,到他成人后,他会发现自己一直都生活在肉体中不能自拔。孩子小的时候,我们可以称之为自私,但到成人后自私便为罪了。所以,在孩子情感发展之前(大约2岁),父母必须使孩子能够完全顺服。到3岁或更大一点儿,应该教导孩子有负责任的意识,并且知道他的自由意志要屈从于父母所订立的规则。如果任凭孩子的肉体由着天性发展,那么在他们意识到能承担责任之前,私欲会越来越膨胀。

正如泥土在一个技艺低下的窑匠手中,只能被毁坏,而在一个技艺高超的窑匠手中,却能制作出合用的器皿。上帝就好比窑匠,而你的孩子就好比泥土,父母正是窑匠手中的工具。就像上帝给了亚当和夏娃伊甸园,使他们在园中修理、看守,上帝也将孩子那颗幼小的心灵交给了父母,让他们精心爱护和时时保守。

要知道:总有一天,我们的孩子必须独自面对善恶,如果没有依靠上帝的能力,必然也会犯罪跌倒。在孩子以后的发展中,父母能做的就是让孩子在犯罪之后,能够承担后果。面对后果,孩子会像亚当夏娃一样选择用无花果树叶子来遮羞,还是会选择上帝的救赎?对于罪,孩子会选择遮掩还是选择悔改?这是我们所能教导孩子的。所以,孩子所经历的每一件事,无论是放任不管,还是培养自我约束力,都是为他成人后所做的预备。在成长过程中,每一个孩子都会毕业,并开始肩负自己的责任。当有一天,孩子能够独自面对上帝时,这就是他能真正负起责任的那一天。

弟兄姊妹,愿大家都能正确认识孩子的天性,然后好好管教他们,这样,他们一生道德的基础就从此建立起来了!愿上帝祝福大家并祝福你们各自的孩子们!阿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