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请简要说明【罗5章】的主题思想,及大纲结构是什么?

答:(1)主题思想:

在【罗1-4章】讲到完整的因信称义最初阶段的经验之后,【罗5章】在【罗1-4章】的基础之上,进一步向我们总括了基督徒重生之后圣化的各个阶段,并说明了圣化的经验也是需要借着耶稣基督才能得以维持的;并提及了在耶稣基督里面具有上帝恩典的能力提供给我们,所以我们需要在基督里面,与基督联合才能维持圣化的生活。

在因信称义的整个过程中,耶稣基督始终是我们瞩目和仰望的中心,在耶稣基督那里有我们圣化生活的榜样,在那里也有维持我们圣化生活的能力,我们要时刻住在耶稣基督里面,才能在他里面不断分享上帝的神性,而获得恩典的能力。

(前面重生、称义的经验是要借着耶稣基督,强调的是“因信耶稣基督”(3:22)而被“算为……义”的经验(4:3),这也就是信耶稣称义的经验(3:26,4:25)。就是说当我们悔改的时候、抛弃罪的时候,上帝遮盖了我们的罪,将他的义的属性加给了我们,从此看我们好像是没有犯过罪的人,我们称之为“被遮盖的义”。

后面重生后圣化的经验,也是要借着耶稣基督,就是我们要不断地与基督联络、住在基督里面的经验,这就是要不断地与他的神性有份的经验;也就是不断地分享上帝义的属性的经验,我们称之为不断“分享的义”。)

总之,1-11节,是在说明重生之后圣化的经验是要通过耶稣基督,需要与基督联合;12-21节,是在说为什么需要通过耶稣基督?为什么需要与基督联合?因为在人的里面有一个面临的事实——我们都因为罪而让死在身上作王了,我们都面临着死亡的宣告,而耶稣里面有可以胜过这些死的权势的恩典的能力,所以需要与基督联合来得胜死亡的权势。

(2)大纲结构:

5:1-2,总括了因信称义之后,圣化的经验也是要借着耶稣基督(在基督里面、与基督联合)来完成的;

5:3-5,简要的概括了重生之后,在恩典中圣化成长的、阶段性的经验;

5:6-8,向我们介绍了耶稣基督之爱的含义。重点论述了在圣化的过程中,始终要着眼于耶稣基督的爱这个中心,也就是圣灵要常在我们里面内住的经验,圣灵才能常常将上帝的爱浇灌在我们里面;成长的经验就是不断地积累上帝爱的属性的经验,也是不断地实践上帝爱的属性的经验。同时这也是圣化的经验最终要达到的成熟阶段的结论。

(说明:①上帝就是爱,也就是说上帝的属性可以用一个词来表达,那就是“爱”,“爱”里面包含上帝的能力和上帝的品行,以及上帝所有的其他属性。所以,住在上帝里面的就是住在爱里面,上帝也住在我们里面,这就是圣化成长的经验;②正如“八步阶梯”所说明的一样,成长的最终的阶段就是表现在“爱众人的心”这个成熟的经验上。)

(综合以上的1-8节的内容,可以看出,只有住在耶稣基督里面,才能给我们带来圣灵的能力充满我们,圣灵内住在我们里面进一步将上帝的爱浇灌在我们里面,我们才能得以经历患难而得胜,才能在忍耐中越来越老练成熟,才能越来越有清晰的属灵的盼望,对上帝的荣耀的盼望越来越清晰。)

5:9-11,三节经文平行并列,前后推进的写作手法,用一个“更”字连结,更加突出后者,也就是说,重生之后的经验,也是要借着/通过耶稣基督得以维持的。

5:12-19,向我们进一步解释,为什么我们需要借着耶稣(在基督里面、与基督联合)维持圣化经验的原因。

(这一部分是将“在亚当里”的经验,与“在基督里”的经验作一个对比说明,最终来突出为什么必须要在基督里面、与基督联合才能维持圣化、不犯罪的经验。亚当是罪的根源,耶稣是义的根源

我们因为受亚当犯罪的影响,于是我们很容易选择顺从肉体本性的软弱而走向罪,以至于死的权势在我们身上作王,那最后的结局就是灭亡。 

同样,我们如果受基督为义的影响,我们就可以因选择渴慕义、屈服悔改罪而成为义,获得称义的经验,使上帝恩典的能力在我们身上作王,那最后的结局就是永生。)

参考“在亚当里”与“在基督里”对比表:

(附加说明:通过本章的学习,通过这张图表对12-19节经文的概述,就可以得出几个结论:

①究竟我们从亚当那里遗传的是什么,是罪?还是罪性(罪的结果、罪的本性)?

②在圣经里面,究竟什么是“罪”?处在发展的哪个阶段才算是构成“罪”了?

③在圣经里面,是因为耶稣基督是“义”的,所以,我们信耶稣,就直接继承了耶稣基督的“义”,是吗?换句话说,耶稣基督的“义”是直接毫无条件的继承给我们的吗?还是我们自己选择的结果呢?

④同样,因为亚当犯罪了,所以,我们都直接毫无条件的继承了亚当的“罪”吗?还是我们后天自己选择的呢?)

5:20-21,对以上的内容作总结,并进一步引起下文第6章的内容。

2.请简要说明【罗5:1】经文的主要含义。

答:【罗5:1】这里向我们说明了因信称义(外院重生称义)之后,我们会获得什么经验。重生的人就会成为“与上帝和好的人”,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不再与上帝为敌了,与上帝和睦共处了,能够顺服上帝的律法了,不再是对抗与违背了;心中有了属天的平安和安息,简单的来说就是这样的意思。

【罗5:1】总说了整章的内容,就是说因信称义重生之后的人,还要继续通过在基督里面才能与上帝和好的经验。

(诗119:165,爱你律法的人有大平安,什么都不能使他们绊脚。

“与上帝和好”是什么意思呢?

第一,我们对上帝律法的定罪,不再抗拒了,我们服律法的义和律法定罪的公正性;

第二,我们的罪,上帝赦免了,为我们付出了代价,既往不咎了,不会追究我们了;

第三,我们对上帝不会害怕了,因为他是爱我们的,并且他是帮助我们、拯救我们的,他不仅仅赦免我们,而且还赐圣灵帮助我们;

第四,我们能时刻靠赖上帝恩典的圣灵的能力,制伏一切外在的试探和内在的软弱倾向了。处在了与上帝和睦相处的义的关系中。

但是,【罗5:1】强调的是我们需要在重生之后不断维持这种“和好”的经验。

3.请简要说明【罗5:2】中“盼望上帝的荣耀”是指什么?

答:在恩典当中,重生的基督徒欢欢喜喜“盼望上帝的荣耀”,这是对基督徒成长的经历中,内心的属灵倾向和追求所作的一种表达。

所以,【罗5:2】中“盼望上帝的荣耀”:

(1)是指盼望上帝的品行,追求品行的完全,因为在不断地仰望主、分享主的神性,所以非常渴慕与主的品行有份,像主的品行。

(2)也是指盼望将来身体的得赎,身体荣耀的变化,在天国里拥有永生的身体,那是不朽坏的灵体,不像现在这样的肉体,带着堕落性和软弱的倾向性,很容易跌倒,需要时刻警醒。

所以,那些感受到自己人性的软弱性与堕落性的人,都会有一种强烈的渴望,那就是盼望上帝的荣耀来到,身体得赎和变化的那一刻。

4.请结合【罗5:3-5】简要说明基督徒在苦难中成长的经历是什么?

答:真正重生的基督徒对待苦难的态度是欢欢喜喜的。

(1)因为他知道:“不是这些苦难,我真的是很急燥的人,也是个不能忍耐的人,这些苦难把我磨得开始学得谦卑了,开始学忍耐了,也能够学会沉默了。”

(2)所以,患难就生出一种忍耐;

(3)学会了忍耐的人,就有了比较丰满、比较可靠的基督徒的经验了,这就开始变得老练起来了;

(4)然后,在这样的过程当中,始终盼望着上帝的荣耀,并且确信我们一定会实现这个盼望的,将来绝不至于羞耻,在这个地上,别人把我们看得什么都不是,但是将来上帝会认证我们,很快来接我们升天,因为他已经把圣灵赐给了我们,作为一种凭据,我们的盼望绝不至于羞耻,在这个地上一切化为乌有的时候,拥有耶稣义的人,会得到多么大的福气。

(5)这样的人会在患难中不断地被圣灵内住,不断地被圣灵浇灌上帝爱的属性,对上帝爱的理解和体验越来越深刻,以至于因爱而不能与上帝分离的经验就获得了,就不会再动摇随意犯罪跌到了。所以,即便有患难临到也是坚固的,是带着盼望的,这就是经历了盖印的经验。

(所以,《罗马书》1-4章是以上帝的“义”作为主线贯穿的;《罗马书》5-8章是以上帝的“爱”作为主线贯穿的,直到最后“谁能使我们与基督的爱隔绝呢?”达到了爱的高潮,那就是圣化的结论。这样的逻辑安排,实际上也是在告诉我们一些经验上的内容:①《何西阿书》中说只有“栽种公义”,才能“收割慈爱”,也就是说对爱的认识,是需要不断地维持、实践“义”的经验才能获得的;②“义”的经验是“爱”的经验的基础;“义”的经验偏重于理智上的认识,“爱”的经验偏重于将理智的认识付诸实践的经历。)

5.请结合【罗5:6-8】的内容,思考基督的爱是什么样的爱?

答:基督之爱的内涵:

(1)基督的爱是不求回报的爱,不图利益的爱。不是因为我们对他好,他才爱我们;也不是为了获得什么才去爱我们。

(2)基督的爱是爱仇敌的爱。他不仅爱那些愿意顺服的人,也要爱那些不认识他、与他为仇的人,以此来感动对方;也就是对那些伤害他的人、与他对抗的人,他对待那些人的态度依然是怜悯和饶恕,就像耶稣在十字架上为那些钉他的人代求一样。

(3)基督的爱是舍己之爱。就是为了拯救别人,甘愿降卑自己,甘愿舍去自己的特权和便利,他可以放下自己的尊荣,弯下腰来谦卑俯就那些软弱的人,可以忍耐等候那些人的不足。

(4)基督的爱是上帝的属性。因为上帝就是爱,所以上帝所有的特性用一个字表达就是“爱”,这是对上帝品行的表达,也是对上帝能力的表达。所以,爱是一种无形的能力,可以制伏人性一切不良的倾向,可以软化刚硬的心。

(5)所以,基督的爱是对人因信称义最高阶段属灵状态的表达,换句话说,成圣的经验用一个字表达,就是“爱”。

(《喜乐的泉源》第7章,“凡真正信从基督的人,必有基督优美的品性显明在他行为上。耶稣以成就上帝的旨意为乐事;爱上帝,归荣耀于他,是救主一生主要的动机。爱使他的人生美化了,超拔了。爱心本是由上帝而来,凡不献身于上帝的人,必不能生出爱心,只有心里有基督主持的人,才能有爱。‘我们爱,因为上帝先爱我们。’(约壹4:19)在已被神恩更新的人心里,爱是一切行为的原则,爱能改变品性,约束情绪,压制私欲,克服仇恨,使爱情升华。人心里怀抱了这样的爱心,就能使生活甜美,且会发出一种高尚的感化力,感动一切与他接触的人。”)

6.请简要说明【罗5:9-11】中的中心词和核心内容是什么?

答:(1)【罗5:9-11】中的中心词:

9节,“靠着他”、“借着他”;“

10节,“借着上帝儿子”、“要因他”;“

11节,“借着我主耶稣基督”、“借着他”。

(2)【罗5:9-11】的核心内容:

我们重生、称义是要借着(通过)耶稣基督,我们重生后圣化的经验更要借着(通过)耶稣基督,就是在基督里面,与基督联合的结果。一个“更”字,强调的是重生之后要有的经验。

7.请简要思考【罗5:12-21】的经文与前面的9-11节是什么关系?

答:【罗5:12-21】的经文与前面的9-11节的关系:

(1)9-11节是对后面的【罗5:12-21】经文的总的概括;

(2)【罗5:12-21】是对前面的9-11节的展开,也就是在论述9-11节这么说的原因是什么。

(3)【罗5:12-21】是以一个打比方和对比的方式,来对比说明圣化的经验是要借着耶稣基督。正如我们是受亚当的影响成为罪,我们也受耶稣基督的影响,借着耶稣基督的义而可以称义。

8.请简要思考【罗5:12】经文的含义,这里面的“死”是什么含义?

答:(1)【罗5:12】经文的含义具体如下:

罪是从一人入了世界”,这是指因为亚当犯罪,而使众人都带着罪的本性出生,进而导致了罪的产生。也是因为亚当犯罪,就为罪的进入打开了洪流之门。

死又是从罪来的”,是指罪的结果带来死的权势,所以我们一出生就面对着死亡宣告;因为罪带给我们的是死的权势在我们身上。

于是死就临到众人,这是指死亡的权势临到了世上所有的人,而且在代代加强。

因为众人都犯了罪,死亡的势力在我们身上为什么在代代加强呢?因为我们每个人都犯过罪,所以,在前人犯罪的基础上,我们再犯罪,就等于说在前人死亡的权势的基础之上,我们又加上了一层力量,这个势力就更大了。

我们要知道这里的含义是在说明:“死”的权势是因为“罪”而临到众人,不仅是第“一人”亚当犯的罪,也是因为众人犯的罪,无论谁犯的罪,总之,有一个事实,那就是“死”的权势临到了人类。

(2)在圣经里面的“死”包含两个方面:①一个是犯罪而带来的肉体性质的变化,那就带来肉体层面的败坏的、易朽坏的、暂时的死亡,那就是第一次的死;②另一个是每个人犯罪带来的直接的罪的责任,导致的永恒的死亡,那就是第二次的死。

虽然我们以上提到了两种“死亡”的状态,但是在12节中,或者是在【罗5章】中都不是在论述这两种“死亡”状态,既不是指第一次的死,也不是第二次的死,而是指死亡的权势。所以,这里主要强调的是,因为罪,而使人类都带上了死亡的权势,死在人的身上作王,唯有基督的恩典可以战胜死亡的权势。所以,这节经文强调的“死”都是在说明死亡的权势。

9.请简要说明【罗5:13-14】的含义是什么?

答:【罗5:13-14】的含义是:

【罗5:12-14】实际上是在说明“死的毒钩就是罪,罪的权势就是律法。”(林前15:56)这节经文所要表达的含义。

以上的12节,可以说是在解释“死的毒钩就是罪”这一论点。因为罪,死亡的权势就临到了众人。所以当保罗在《哥林多前书》提到复活的问题的时候,讲到了死亡的权势被打破了,那都是与死亡的权势是有关系的。

而13-14节,是在继续解释“罪的权势就是律法”这一论点。这是说明,因为律法才显明了罪,律法使人知罪,律法也定罪于人,将人所犯的罪定为罪。如果没有律法,人所犯的罪就不能被定为罪。所以,律法是罪的一种权势,它是来管理“罪”的。

有了这样的认识,我们就可以容易理解13-14节经文在表达什么内容了。

(1)13节没有律法之先,罪已经在世上,这是指没有摩西在西奈山上所领受的律法(十条诫命)之先,罪就已经在世上产生了。

但没有律法,罪也不算罪,这是指如果没有西奈山上所领受的十条诫命的律法,即便犯了罪,也不能定之为罪;也不能将罪显明出来。这是在说明律法的功用。

(2)14:“然而从亚当到摩西”,这是承接13节,表转折的说,“然而从亚当到摩西”也是有十条诫命的律法的。到摩西之前,虽然十条诫命没有在西奈山上写在石板上,但是十条诫命的律法是从亚当犯罪之后就立即颁布了,只不过是用口传的方式,代代相传。虽然形式不同,但是内容和功用都一样。

所以,从亚当到摩西,当人犯罪的时候,律法就发挥出了它的功用,律法就显明人所犯的罪。这就是这里的意思。

继续看“死就作了王,连那些不与亚当犯一样罪过的,也在他的权下”,这是在说,当律法定罪为罪的时候,罪就成为了死的毒钩,罪就导致了死亡的权势的产生。于是,死就成为了一种权势,在人身上作王。即便我们犯的罪不与亚当一样,但是无论是什么罪,只要是罪,都必然会导致死的权势的产生,我们都在死的权势之下。

(《服务真诠》第38章,我们的本性,除非经上帝圣灵的改正,原含有道德死亡的种子。所以我们若不与上帝根本相接,就无从抗制自私的意念和犯罪的引诱,以及种种嗜好的不良的影响。

10.请简要说明【罗5:15-19】的主要思想,并说明15节中“过犯不如恩赐”是什么意思。

答:(1)【罗5:15-19】的主要思想:

①正如因为亚当犯罪,我们受到了亚当犯罪的影响,也容易选择去犯罪,成为罪人,然后我们就被定为罪,结局就是“死”的因素临到我们,死亡的权势就在我们身上作王。同样,因为耶稣顺从而无罪的一生,我们若受到耶稣义的影响,我们不断地寻求、仰望耶稣的义,我们就会成为义人,就会获得生命,就会有上帝恩典的能力在我们身上作王,那结局就是永生。

②也强调了恩典的能力大过罪的权势。所以,在我们圣化的经验中,基督所起的作用更重要。

(2)“过犯不如恩赐”这是对下文的15-19节经文的总的概括和说明。强调了虽然将耶稣与亚当作为类比,但是耶稣的作为更大,耶稣所带来的影响更大。进一步说,义的影响要比罪的影响更大,上帝为了救赎我们,已支付了充分的赎价。上帝的恩典是够我们用的。

11.请简要解释【罗5:20-21】的含义。

答:【罗5:20-21】是对前面12-19节内容的总结和经验上的说明,同时也引起下文第6章的论述。

(1)20节:律法本是外添的,叫过犯显多,“外添的”在原文就是“引进”的意思。换句话说,律法的引进、律法的颁布,是有什么功用呢?就是为了“叫过犯显多”。这是什么意思呢?①这是指律法的功用是为了显明人的罪、显明人的过犯。②这也是指我们对律法的精义和细则认识的越清楚,我们就会越深的、越全面的看明自己罪的性质,对罪的认识就会越清楚。

所以,这里并不是说律法在增多,而是说我们对律法的认识在增多;这里也不是说罪在增多,而是说我们对罪的认识也在增多,认识的越深刻,就悔改的更深刻。

只是罪在哪里显多,恩典就更显多了,有两方面的意思:

①这是指我们对罪的认识越多,就对罪越恨恶,对上帝的救恩就越渴慕,就越来越多的渴慕基督那样的品格加给自己,也越多的渴慕上帝恩典的能力来帮助自己,因为实在是感受到自己不能再做什么了。所以,实际上,这里不是说犯的罪越多,恩典就越多。而是说,我们对罪的认识越多,对罪的恨恶就越多,感觉到自己的需要的就越多,就更加渴慕主的恩典。

②这也是指当我们因为对上帝的认识越来越多的时候,对罪的认识就会越来越深刻,就会感受到自己实在是犯了太多罪,实在是一个罪魁;但是又看到像我这样的罪魁,主居然还接纳我、给我悔改的机会,这实在是上帝的恩典啊!所以,上帝的恩典就更显宝贵了,这样的人就会更珍惜上帝的恩典,就会更多的获得上帝的恩典,他的这么多罪就都被恩典赦免了。所以,罪越多,赦免的越多,得到的恩典就越多。正如耶稣说:她许多的罪都赦免了,因为她的爱多;但那赦免少的,他的爱就少。”(路7:47)

(2)21节:“就如罪作王叫人死;照样,恩典也藉着义作王,叫人因我们的主耶稣基督得永生。”这是在承接20节的内容,进一步说明恩典什么时候作王和作王的结局。20节说明对罪的认识越多的人,上帝的恩典就显得多么的宝贵;所以,21节就进一步说明这样宝贵的恩典什么时候才能在我们身上作王呢?如果在我们身上作王的话,那将是何等的结局呢?

21节就告诉我们,在我们感受到在我们身上“罪作王叫人死”的势力和经验的时候,恩典才能开始进入我们里面作王。正如我们对罪的认识越深刻,我们就会越感受到罪的势力在我们身上的捆绑和束缚,我们就会越想挣脱罪的权势的奴役,我们呼喊说:“主啊,我要死了!”(“就如罪作王叫人死”)这个时候,上帝的恩典就会来帮助我们,我们就会体验到了一种从罪中得释放的经验,然后我们就可以过义的生活了,我们处在义的状态中,这就表明恩典在我们身上作王的事实,这样的经验就是得永生的经验。(“恩典也藉着义作王”,是指上帝的恩典在我们身上作王,是通过我们持续不断地处在义的状态和经验中来显明出来的。)

21节也是说明,就像是罪的势力在人身上怎样辖制人、制伏人;同样,恩典的力量更是在我们里面来加给我们力量,激发着我们去行义,来制伏我们。就是在作对比的说明,体现了恩典的能力作王的原理。这就是在基督里面可以获得的恩典的能力和经验,强调为什么非要与基督联合、在基督里面才能维持圣化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