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部 作为上帝,也作为人
虽然耶稣在地上成为了人,但同时他也是上帝,神性和人性同时存在于基督里。所以,很多人在读福音书的时候,往往容易对基督的人性持不同的说法。
使徒约翰在《约翰福音》第一章就已经肯定了基督真实的神性,他说:“太初有道,道与上帝同在,道就是上帝。”(约1:1)接下来,在1:14同样明确地宣告了基督的人性,他说:“道成了肉身,住在我们中间,充充满满地有恩典,有真理。”基督的神性是绝对的,是人的言语所不能形容的;他作为人也具有与人同样的性质,耶稣身上奇妙地结合了神、人两种性质。神性虽然披上了人性但却丝毫没有改变;当基督成为人的时候,他依然是上帝。两种性质紧密而不可分割地成为一体,但各自仍然保持鲜明的特性。人性不会转化成神性,同样,神性也不会转化为人性。基督既是上帝,也是人。通过道成肉身,神性和人性在耶稣基督里不可分割地结成一体,就是独一无二的神人。我们现在从耶稣的话中,证实神性和人性的共存:
约6:57“永活的父怎样差我来,我又因父活着;照样,吃我肉的人也要因我活着。”
耶稣作为上帝,其实他并不需要靠天父的力量生存,因为耶稣是天父的形像(来1:3),耶稣就是旧约中所说的耶和华上帝。但这里说“我又因父活着”,耶稣在这里就提出了自己作为人的义务。同时,基督作为上帝,他是独立的一位,耶稣作为上帝,所以他说:“吃我肉的人也要因我活着”。神性和人性在这里就作了这样的说明。
约7:14-17“到了节期,耶稣上殿里去教训人。犹太人就希奇说:‘这个人没有学过,怎么明白书呢?’耶稣说:‘我的教训不是我自己的,乃是那差我来者的。人若立志遵着他的旨意行,就必晓得这教训或是出于上帝,或是我凭着自己说的。’”
耶稣在圣殿中教导人的时候,一直受到犹太人的嘲笑,因为他们知道耶稣从来没有上过学。但是,让他们甚为诧异的是:耶稣从没上过拉比的学校,但他为什么对《圣经》这样熟悉呢?耶稣回答说:“我的教训不是我自己的,乃是那差我来者的。人若立志遵着他的旨意行,就必晓得这教训或是出于上帝,或是我凭着自己说的。”
这里说“我的教训”是指耶稣本身的教训。耶稣就是《旧约圣经》中经常出现的耶和华上帝,是亚伯拉罕、以撒、雅各的上帝。但是这节经文强调的是耶稣作为人子,他说:“我的教训不是我自己的”,作为人子,耶稣完全顺从了上帝的旨意,这样就见证了他所宣讲的这一切教训。而犹太人正好和基督所行的相反,他们将学者们的权威看得高过《圣经》的权威,认为藐视著名学者的主张是极为愚昧的行为。但是《圣经》的话语告诉我们当接受怎样的教育,告诉我们真正的教育并不是依靠有名望的学者,而在于顺从上帝的话语,亲自从上帝那里受教。
约8:25“他们就问他说:‘你是谁?’耶稣对他们说:‘就是我从起初所告诉你们的。’”不仅如此,8:28节又记载:“所以耶稣说:‘……并且知道我没有一件事是凭着自己作的。我说这些话,乃是照着父所教训我的。’”这里说,基督是上帝,同时基督在此又告诉人,人子的使命和人当作的义务是什么。
基督在地上所留给我们的道路充满了作为完全的人的耶稣顺从天父话语的足迹,这所有的脚步都成为我们的希望和力量,以此来教导我们:人在天父上帝面前所当尽的义务。
第七部 毫无瑕疵的羔羊
约5:30“……我的审判也是公平的,因为我不求自己的意思,只求那差我来者的意思。”
罗8:4“使律法的义成就在我们这不随从肉体,只随从圣灵的人身上。”
耶稣通过福音书解释了自己的人性,这和使徒保罗说明的人的本性的特征是一样的。耶稣说:“我不求自己的意思”,这里很明显看到耶稣所说“自己的意思”与“我”本身的意愿并不相同。“自己的意思”是想要违背上帝旨意的势力,然而耶稣并没有按照“自己的意思”去违背上帝的旨意,而是无论何时何事都跟随那“差我来者的意思”。所以,我们可以看到作为人的耶稣同样也有和我们一样的“肉体”和“圣灵”的争战,并且我们也能够像耶稣一样“不随从肉体,只随从圣灵”,这也就是罗8:4节所教导的。
使徒保罗说:“我觉得有个律,就是我愿意为善的时候,便有恶与我同在。”(罗7:21)他在说完这种状态之后并没有接着说“我真是苦啊……”,而是继续说明了原因,“因为按着我里面的意思,我是喜欢上帝的律;但我觉得肢体中另有个律和我心中的律交战,把我掳去……”(罗7:22-23)所以,他才哀叹道:“我真是苦啊!谁能救我……”(罗7:24)使徒保罗因为无法跟随我们的模范耶稣,就哀叹自己不能按照那“差我来者的意思”行。
罗7:25上“感谢上帝!靠着我们的主耶稣基督就能脱离了。”
使徒保罗对“谁能救我”的问题没有给出一个直接的答案,却接着说了句:“感谢上帝!”他虽然没有直接说明为什么要感谢上帝,但其实在上下文中已经表达的很清楚了。律法所无法做到的、人的良心所无法做到的、人自己的力量所无法做到的,都能借着耶稣基督,并且唯独借着耶稣基督,才能得到完全的实现。
使徒保罗接着说:罗7:25下“这样看来,我以内心顺服上帝的律,我肉体却顺服罪的律了。”这是很容易被误解的《圣经》话语之一,其原因是由于没有正确理解救赎计划的阶段。当人类犯罪之后,“罪的律”就在我们心中产生了,而上帝所赐的“内心顺服上帝的律”就可以和“罪的律”相对抗,这是通过救赎计划——基督道成肉身,所能成就的结果。
始祖犯罪之后,人身上具有的一切义(荣光)都消失了,对罪的抵抗能力也没有了,甚至在本性中就倾向于罪。当人失去了一切对义的渴慕时,要想选择义就成为更不可能的事情了。对于犯罪的人来说,曾经拥有的义的能力、抵抗罪的能力再也不存在了,他们只能被“罪的律”所支配,活在罪恶当中。由于罪的进入,义就消失了,所以人再也无法选择义了。所以,救赎计划的第一个阶段就是重新给予人类所失去的自由选择权,上帝在人心里再创造“心中的律”的恩典就是救赎计划的第一阶段,人也因此而获得了重新选择义的机会。
罗3:23-24“因为世人都犯了罪,亏缺了上帝的荣耀,如今却蒙上帝的恩典,因基督耶稣的救赎,就白白地称义。”
这里说,世人都犯了罪,失去了上帝义的品格。但上帝政权的基础就是爱,基督为了赐给我们重新选择义的机会,他就成为了人来到地上,代替我们承当违背律法的罪而死去。亚当、夏娃犯罪而出现的鸿沟,因基督的救赎而被填满,使人类和上帝之间重新恢复到没有阻隔的状态。曾经的我们是完全被撒但捆绑在“罪的律”当中,而如今,借着基督的牺牲要让人重新得到义。
罗3:10-18“就如经上所记:‘没有义人,连一个也没有;没有明白的,没有寻求上帝的;都是偏离正路,一同变为无用。没有行善的,连一个也没有。他们的喉咙是敞开的坟墓,他们用舌头弄诡诈,嘴唇里有虺蛇的毒气,满口是咒骂苦毒;杀人流血,他们的脚飞跑,所经过的路,便行残害暴虐的事;平安的路,他们未曾知道;他们眼中不怕上帝。’”
这段经文所说的并不是我们现在所有人的内心状态,现在所有人都是有良心的,所以可以分辨是非对错。很多人虽然不是基督徒,但他们却凭着良心的驱使行善事,对人亲切温和,并满有同情和关怀。但是这些经文所指的并不是现在人们的心态,而是在说明亚当、夏娃犯罪后人内心的变化。如果没有上帝救赎人类的计划,如果没有从亘古就已预备的赎罪祭物,如果没有早已预定的十字架上的牺牲,那么我们都会像这里所说的人一样,完全陷入罪中,成为丝毫没有寻求义的愿望的人。
犯罪之后,人马上就会变得像上述经文所描述到的那种人性,完全陷入撒但的捆绑之中,与义隔绝,成为再也不能对义作出选择的人。为了让人获得选择的自由,所以必须在人心中放置和罪相敌对的力量。如果只有一种势力存在,或者说上帝将一种更强的势力放入人心中,那就不是真正选择的自由。为了让人重新拥有上帝的义,以及为了恢复人类和上帝之间的联系,需要进行一项特别的工作,这工作就是通过基督成为人而成就的。基督因其人性就紧握住我们,同时因其神性就握住上帝的宝座,以此在人心中注入义的力量。因着基督的道成肉身,他就成为了因罪而中断交通的人类和上帝之间的媒介。
罗5:8“惟有基督在我们还作罪人的时候为我们死,上帝的爱就在此向我们显明了。”
约一4:10“不是我们爱上帝,乃是上帝爱我们,差他的儿子为我们的罪作了挽回祭,这就是爱了。”
当我们完全陷在罪中,当我们还无法选择义,当我们还未对义有渴慕的时候,基督的爱就已经在我们里面成就了,使我们能够以此仰望上帝的义。
有些人认为:罗7:21“我愿意为善的时候,便有恶与我同在”的这种状态就是罪,但是我们可以看到使徒保罗并没有将这种状态称为罪,反而是感谢上帝,虽然人有了这样的状态,但借着耶稣基督的道成肉身,就在我们心中重新创造了选择的机会。所以,“罪的律”和“心中的律”在我们里面同时存在的时候并不是罪,而是爱的开始,正是因此而使我们成为了有选择权的人。这个时候,我们就有权选择为善或是作恶。
“罪的律”和“心中的律”是我们里面不可见的环境,对这两种环境的选择就决定了我们是怎样的人。如果我们随从“罪的律”,就会成为罪人;如果跟随“心中的律”,就成为义人。即使我们在周围风气很不好的环境中生活,也不会成为像他们一样的人。所以,环境并不能决定我们的本质。比起看我们生活在怎样的环境,更重要的是我们选择了哪一种“律”,从而决定了我们的品性。
有人问:“如果耶稣具有和我们一样的人性,那么他又如何能成为毫无瑕疵的羔羊呢?”人拥有罪的本性,这件事本身并不是罪;只有当人随从罪的本性去犯罪时,那么这就是罪了。耶稣虽然拥有和我们一样的罪的本性,但他并没有选择犯罪,他没有随从肉体中犯罪的律,所以,他是毫无瑕疵的羔羊。
另外,成为毫无瑕疵的羔羊并不是由成长环境决定的,而在于内心的状态。耶稣生活在这个受咒诅的地上,和我们一样有着不完全的生存环境,也和我们一样吃着不完全的饮食,和我们一样需要住的地方,衣食住行,这所有的外在环境都不完全,而“心中的律”和“罪的律”是内心的环境,这些外在的和内心的环境并不能决定我们的价值,而心中的选择才是一个人是罪人还是义人的体现。所以,即使耶稣拥有和我们同样的人性,即使他的生活环境并不完全,但因着他的选择,成为了毫无瑕疵的羔羊。
弟兄姊妹,通过上面的学习,我们可以知道:上帝通过救赎计划将“心中的律”注入到我们里面,并且通过十字架完全暴露了“罪的律”的真面目。圣灵通过“心中的律”正在敲打我们意志的门,并教导我们不要陷入“罪的律”当中,向我们呼吁:选择义、选择“心中的律”才是活路。
请注意:并不是说“罪的律”在我里面,“我”就成了罪人,也不是说“我”里面有“心中的律”就成了义人。罗2:14-15“没有律法的外邦人若顺着本性行律法上的事,他们虽然没有律法,自己就是自己的律法。这是显出律法的功用刻在他们心里……”所有人都有良心,也就是“心中的律”,但并不能说人都是完全按着良心在生活的。有良心和按着良心去生活是不同的,比方说人虽然有良心,但他却昧着良心做坏事,这样看来,他虽然有“心中的律”,但按他所选择的恶去行时,就不能算为无罪了。同样,“罪的律”其本身并不能说是罪。
即使我因信基督而成为了义人,或者说这个人没有犯罪是义人,但我们心中“罪的律”也并不会因此而消失。(“罪的律”也就是罪的本性,它只有在耶稣第二次再来使义人的身体得以变化的时候才会消失,所以,现在任何人都会带着“罪的律”;当撒但诱惑我们的时候,我们里面“罪的律”就会产生反应);同样,即使我犯罪成为了罪人,“心中的律”也依然是存在的。(“心中的律”虽然在人死之前不会消失,但会因着人不断地拒绝,以至圣灵再也无法感动人心去顺从义的事情,而渐渐失去其力量)。这两种律不是人自身而有的,“罪的律”是因撒但而来;“心中的律”则是上帝放入人心中的势力。
罗7:14“我们原晓得律法是属乎灵的,但我是属乎肉体的,是已经卖给罪了。”
罗6:16-18“岂不晓得你们献上自己作奴仆,顺从谁,就作谁的奴仆吗?或作罪的奴仆,以至于死;或作顺命的奴仆,以至成义。感谢上帝!因为你们从前虽然作罪的奴仆,现今却从心里顺服了所传给你们道理的模范。你们既从罪里得了释放,就作了义的奴仆。”
我们“从前虽然作罪的奴仆”,处在被罪束缚、不能选择义的状态,但是当基督将“心中的律”注入到我们心中时,就赐给了我们选择的机会。“献上自己作奴仆,顺从谁,就作谁的奴仆”,成为奴仆意味着毫无条件地顺从主人的命令,是处于一种被压制的状态之下。人曾经有犯罪的经历,所以很容易被罪牵引。但是,人并不仅仅具有易于犯罪的倾向,上帝也将倾向于义的倾向注入于我们心中。“心中的律”,也就是良心在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的时候都会告诉我们上帝的旨意是什么,同时也给我们对义的渴慕。没有认识基督的世人若凭着良心行事,就会问心无愧,也有来自上天的平安。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罪恶在世界越发泛滥,人们良心的指示灯就越来越昏暗了,所以,在末时代我们更加迫切地需要圣灵来指示我们哪是正路,就可以行在其间。因此,人里面虽然有倾向于罪的势力,但这并非说明我们处在了不公平的状态之下,因为上帝同样也赐下了“心中的律”,并且,我们借着依靠基督,这向往义的力量大大地胜过了罪的倾向。
虽然我们原本是“罪的奴仆”,但我们因着圣灵的能力就从“罪的律”中脱离出来了,像使徒保罗所说的“顺服了所传给你们道理的模范。你们既从罪里得了释放”,因此,我们就成为“义的奴仆”,完全可以拥有义的力量。人虽然带着罪的本性和软弱的肉体而出生,但这种软弱性并不能强迫我们去犯罪,我们有自由权选择成为谁的奴仆。
第八部 他亲身担当了我们的罪
创4:7“你若行得好,岂不蒙悦纳?你若行得不好,罪就伏在门前。它必恋慕你,你却要制伏它。”
这节经文向我们很清楚地说明了罪的软弱性是怎样进入到我们心中的,罪对我们的恋慕是在我们“行得不好”的时候,也就是当我们犯罪、违背上帝旨意的时候罪就会进入到我们心中。同时,《圣经》也说到我们要有制伏罪的这种渴望。所以,我们可以从上帝的这条命令中看到能够制伏罪的应许。这节经文向我们证明了:那些声称“由于人拥有罪的本性,人的天性对罪就有着很强的倾向性,因而无论如何都无法制伏罪。”这样的主张是错误的,因为《圣经》清楚地说到:“它必恋慕你,你却要制伏它。”
大家有这样的常识:从未喝过酒的人不会因别人说酒的滋味有多甜美而想要去喝酒;但是对于曾经喝过酒而如今已戒酒的人,只要闻到酒所散发出来的气味就能想到喝酒的感觉,这个时候,酒对人的影响就是罪的诱惑。
同样,曾经没有陷入过罪中的人,不会思念罪。思念罪是因为曾经经历过,对罪有迷恋。人的本性中具有易于犯罪而思念罪的倾向,因为人出生时的本性是没有重生的状态,没有悔改,也没有重生,更没有克服罪、胜过罪的经历,因此,在这种状态下虽然想要追求义,但却总容易陷入到罪中。由于始祖犯罪,人就继承了这种犯罪的后果,就是对罪的恋慕,人带着这种“恋慕罪”的本性而出生。
基督作为人,拥有和我们一样的人性,但这并不是说他在灵性程度上要经历和我们相同的阶段,而是说他和我们有着同样的经历。有同样的经历,和经历同样的阶段是不同的概念,同样的经历是指耶稣在面对试探时所感受、所体会到的和我们一样,但是耶稣和我们所经历的阶段是不一样的。
我们带着罪的本性出生,并且顺着罪的倾向而过着犯罪的生活,后来因靠上帝圣灵的恩典将我们从“罪的律”中解救出来,过着不再犯罪的生活;而耶稣虽然也像我们一样带着罪的本性出生,但他却没有犯罪,因着圣灵与他同在,他就一直过着不犯罪的生活,耶稣没有像我们一样经历被罪捆绑、后来从罪中得释放的过程。耶稣是毫无瑕疵的羔羊,他所要背负的是全人类的罪,所以他不可能和我们有同样的灵性阶段。作为人类,虽然耶稣的成长时期和我们所有人一样,也经历了不同时期的不同试探,但他所经历的斗争和我们是不一样的,因为我们的争战只是和我们自己有关的试探;而耶稣所面对的是与全人类的罪有关的试探,而且赎罪的祭物在背负罪之前应当是毫无瑕疵的。
所以,耶稣没有经历像我们那种由于犯罪而被罪恶束缚、直到后来从罪中得到释放的过程。虽然耶稣是带着罪的本性出生,他有犯罪的可能,但是他却没有犯罪,他的生活中并没有犯罪的经历,所以,在他里面也没有和罪有关的记忆。事实上,所有人刚出生的时候都只是拥有罪的本性,并没有犯罪;人因遗传规律而继承了亚当犯罪所带来的影响,对罪就有了极强的偏爱。虽然上帝通过救赎计划给了我们“心中的律”,让人重新有了选择权,让人受到良心的制约,但是并不能强迫人胜过“罪的律”而去行义的力量,唯有当人重生而有圣灵居住在心中的时候,恩典的力量大大强过犯罪的倾向,人才能过圣洁、不犯罪的生活,这正是基督通过他得胜的人生所带给我们的榜样。由于我们出生的时候并没有领受圣灵,所以虽然有“心中的律”来约束我们,但我们还是会因罪的强大力量而屈服。这样“我”就成了有犯罪前科的人,“我”已经在“罪的律”当中生活过,因此就知道罪的滋味,这种罪的滋味对于经历过罪的“我”来说无论何时都有着极强的诱惑。就像是曾经吸烟或者是喝酒的人,即使是临死之前仍然会感受到曾经记忆中的那种诱惑。所以,经历过罪的“我”就成为了受伤的“我”,受伤的“我”就不能成为毫无瑕疵的“我”了,因罪已经伤痕累累的“我”就不能代赎有瑕疵的“我们”。如果耶稣是和我们拥有同样状态的“我”,就不能成为带领、牧养有瑕疵之羊群的牧者;他为了成为“毫无瑕疵的羔羊”就不能拥有像我们曾犯过罪的“我”,也就是说,在他成为赎罪的祭物来背负罪之前,是完全无罪、纯全而洁净的人。
虽然耶稣和我们一样拥有“罪的律”和“心中的律”,但他出生的时候是一种圣化的状态,也就是完全被圣灵充满的状态,这种不同单单只是给予他具备作为毫无瑕疵的羔羊的资格而已;耶稣必须要经历和我们所有人一样感受到曾经所犯过的罪带来的影响并且得胜这种试探,就是在认识罪当中、感受罪当中、曾经真实犯过罪当中,来得胜“有前科的罪”所带来的试探,这样的经历在耶稣一生中最后的光阴中真实地体会到了,并且他也得胜了,罗8:3“律法既因肉体软弱,有所不能行的,上帝就差遣自己的儿子成为罪身的形状。”耶稣遭遇这种试探,就是经历了作为人所经历的一切试探,也就是遭受曾犯过罪和罪的倾向所引起的试探。
耶稣替我们担当罪的方法和人担当人的罪是不同的。比如说一个吸毒的人被抓了,而他的朋友愿意替他承受刑罚,但是这个吸毒者的罪并没有真实地成为他朋友的罪,只是在书面协议上将犯罪的名义转移罢了,而实际上这个代替者的心灵和身体状态并没有改变。虽然他替朋友承担了犯罪的后果,但是这个朋友因吸毒而对身体所带来的影响并不会转移到这个代替者身上。他虽然承担了朋友的罪并接受了律法的制裁,但是他没有经历像是亲身犯过吸毒罪一样的感受。
然而耶稣却是真实地“在肉体中定了罪案”(罗8:3),他并不是在形式上担当了人类的罪,而是人类的罪真实地转移到了他的肉体之中,所有人的罪就像耶稣亲自犯过一样进入到耶稣里面。人类所有的罪已经消融在耶稣的身体和心灵之中了:耶稣开始感受到自己是一个罪人,开始感受到罪责感。在肉体中定罪,并不只是在肉体中标记“这就是罪”,而是感受到人因犯罪而带来的一切结果,这些都真实地呈现在耶稣的心中了。
曾经完全毫无瑕疵的耶稣,现在却由于我的缘故而被罪污染了,并感受到了被“罪的律”所捆绑的经历。毫无瑕疵的羔羊已经开始担负我们的罪而被污染,并且亲身感受到了罪所带来的残酷后果。从现在开始,作为毫无瑕疵的羔羊的使命就是开始背负人类的罪。曾经像雪一样洁白的耶稣,现在却因罪的玷污而变黑了,他感受到上帝的审判即将临到。从现在开始他真实地感受到自己是一个罪人,他感受到是自己所犯的罪,不是一两件罪,而是这个世上全人类的罪。
现在十字架上的耶稣看不到上帝曾经握住他的临格的荣光。他遭遇了犯罪者同样的对待,上帝的审判临到了,耶稣这个时候“心里甚是忧伤,几乎要死”。世界上所有人犯罪的经历,成为了耶稣的经历,耶稣里面罪的诱惑现在向耶稣发出猛烈的攻击。从亚当起,直到世界末了的所有人由于犯罪而陷入到黑暗中的软弱性,现在几乎同样要压倒耶稣。现在的耶稣由于全人类无法数算的罪而被击打,破碎了。
撒但利用罪所带来的这种软弱性来诱惑耶稣拒绝十字架。他利用这些像是耶稣自己曾经犯过罪一样的结果来试探耶稣。人类的罪所造成的叛逆和斗争的心在耶稣里面翻腾着。撒但利用这种罪所带来的影响来诱惑耶稣拒绝十字架,让他产生自救的心。撒但诱惑耶稣:如果此刻拒绝背负世界的罪,那么立刻就能重新获得心灵的平安。耶稣的内心此时就像饥饿的人寻找食物一样,他也极其渴望能够从罪的黑暗中脱离出来。但耶稣最终还是没有随从肉体所愿的,而是选择了顺从天父的旨意。“他说:‘阿爸,父啊!在你凡事都能,求你将这杯撤去。然而不要从我的意思,只要从你的意思。’”(可14:36)
耶稣在十字架上,甚至到断气为止,都拒绝了一切罪的诱惑和试探。耶稣遭受了犯罪的我们本当承担的永远的死亡,就是永远与天父分离的死亡。耶稣在他人生的最后时刻经历了像我们一样“有前科的状态”,耶稣通过处在被人类的罪所污染的状态中面对汹涌而来的撒但的诱惑,耶稣正是通过得胜这种曾经犯过罪的试探来成就了这充满痛苦和试探的人生。
耶稣感受到了这世上所有人和罪妥协而涌现的对罪恶倾向的感觉。原来来到世上是毫无瑕疵的羔羊耶稣,却因担当人的罪而完全地被破碎和污染,但即使在那样的状态中他也没有屈服于试探,因而成为了全人类完全的模范。耶稣终于,不是因罗马兵丁的枪刺或十字架所带来的肉体的痛苦,而是因上帝对罪的判决而死去了。亚13:7“万军之耶和华说:‘刀剑哪,应当兴起,攻击我的牧人和我的同伴……’”太27:46“……我的上帝,我的上帝!为什么离弃我?”
来2:14“儿女既同有血肉之体,他也照样亲自成了血肉之体,特要籍着死,败坏那掌死权的,就是魔鬼。”
耶稣亲自成了血肉之体,就是为了败坏魔鬼的作为,为了彻底伤魔鬼的头。所以,撒但知道耶稣的人性就是福音的核心,所以,撒但极力诱惑人们否认基督成为了和我们一样人类的事实。约二7“因为世上有许多迷惑人的出来,他们不认耶稣基督是成了肉身来的,这就是那迷惑人、敌基督的。”
伯利恒的故事中隐藏了“上帝丰富的智慧和知识”,他的判断何其难测,他的踪迹何其难寻!路4:18“主的灵在我身上,因为他用膏膏我,叫我传福音给贫穷的人;差遣我报告:被掳的得释放,瞎眼的得看见,叫那受压制的得自由。”这个消息已经在2000年前传遍了全地和全宇宙,对上帝的爱理解至深的使徒约翰说到:“你看父赐给我们是何等的慈爱,使我们得称为上帝的儿女;……上帝差他独生子到世间来,使我们籍着他得生,上帝爱我们的心在此就显明了。”(约一3: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