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稣上了山

2 月 21, 2020

各位亲爱的弟兄姊妹,大家好!在上一周我们讲到了“乡村生活”的意义与重要性。我们知道乡村生活不是为了逃避患难预备的,乡村生活是为了逃避灵性的危机而预备的。耶稣说:“那时,在犹太的,应当逃到山上。”(太24:16)就是说当你们看到这一切的征兆的时候,就应该想到乡村生活,就应该在头脑中对乡村生活有思考、有认识、有构架了。你们要思考应该如何预备了。究竟如何预备呢?就是要逃避那些容易缠累我们的事,不要被这些事给辖制了,使我们无法顾及灵性的需要。

紧接着耶稣也说了这样的话语:“你们要谨慎,恐怕因贪食、醉酒,并今生的思虑累住你们的心,那日子就如同网罗忽然临到你们;因为那日子要这样临到全地上一切居住的人。你们要时时警醒,常常祈求,使你们能逃避这一切要来的事,得以站立在人子面前。”(路21:34-36)耶稣说要我们时时警醒,为将来早作打算和安排,也就是说我们的思维方式要开始转变了,不要被这世界的思虑给缠累住了心,我们要逃避这些事情,就是世俗的思虑、忧愁烦恼,就是把我们陷在罪恶里面的这些事,我们都要逃避,都要舍掉。这样我们才能逃避将来的患难。

也就是说,只有逃避了一切缠累我们的事之后,才能逃避将来的患难;只有胜过罪,才能胜过将来的患难。当然有大山阻隔的乡村生活,正是我们预备灵性的实际方面重要的媒介。因为人心的一个定律就是:你常注意什么,就会成为什么。你常呆在一个环境里面,潜移默化的就会被这一环境同化。所以,为了逃避这些要缠累我们内心的事,到乡村里面是非常必要的。

我们提到了“逃到山上”去的第一个概念,是指真实的山,就是乡村生活。这个是必须要有的经验,至于具体怎么实施?怎么去预备?什么时候去?那要根据自己及家庭的情况来作,不能一刀切。但是乡村生活是必须要有的经验。关于耶稣所说的“逃到山上”去的第二个概念,就是属灵的含义,代表教会,代表真理所在的地方,代表传播真理的地方。也就是要逃到真理中来,要因着真理而得到预备,成为圣洁,这就是耶稣所要强调的。

今天我给大家分享的题目是:耶稣上了山。

“耶稣上了山”的意义

我们一起来看圣经【太5:1】“耶稣看见这许多的人,就上了山,既已坐下,门徒到他跟前来。”这里讲到耶稣看见这许多的人聚集,就上了山。所以在圣经里面,“山”就代表听真理教导的人聚集的地方,代表耶稣在其间临格的地方,有门徒聚集的地方,这就是“山”的意义。我们继续看第2节:“他就开口教训他们说。”这里又告诉我们,“山”代表宣讲真理的地方。所以,这些意义组合起来就是什么呢?就是教会的意义。

我们来看【林前1:2】“写信给在哥林多上帝的教会,就是在基督耶稣里成圣、蒙召作圣徒的,以及所有在各处求告我主耶稣基督之名的人。基督是他们的主,也是我们的主。”我们把这里的主语提取出来就是“上帝的教会,就是……在各处求告……的人,基督是……主”,这里说上帝的教会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人所组成的,有上帝作他们的主,在他们中间临格。这就是上帝的教会。

这些人是什么样的人呢?就是那些在基督耶稣里成圣、蒙召作圣徒的,以及所有在各处求告我主耶稣基督之名的人。这些人是拥有真理的人,这些人是按照真理去行的人,这些人是因真理而改变的人。虽然他们分散在各处,没有在同一个地方,没有在同一个教会里面,但是他们都是被同样的真理圣化的人,他们的内心想法是一样的,做事的方法是一样的。在上帝的眼中,他们就是同一个教会里面的人。

关于“山”代表教会的问题,先知以赛亚也曾说过:“末后的日子,耶和华殿的山必坚立,超乎诸山,高举过于万岭;万民都要流归这山。”【赛2:2】这里更直接的说明“山”代表上帝的教会,万民流归真理的地方,就是真理聚集之处。到末后,那些寻求真理的人就会聚到一起。

所以,当耶稣上了山教训众人的时候,在上天看来,这就是一个无形的教会。耶稣在世界上不是为了建造一个人的肉眼可以看得到的圣殿,耶稣在地上的目的是为了将天国的真理放到人心里,打破一切的人为的界限,打破一切人心的隔阂,建立人肉眼所看不到的国,这是只有借着真理才能成就的工作。不在乎宗派、不在乎团队、不在乎人,只在乎真理的传播与运行,让真理来直接改变人心,解决人心里罪的问题,这是谁都需要的。所以耶稣随时随在都可以教导人,在山上、在野地、在湖边,那就是他让真理运行的地方。

“耶稣上了山”的背景

这次是耶稣第一次巡回加利利聚集人,耶稣在加利利传道已经有几个月的时间了,他走遍各地,进入各会堂,边医治病人,边传播福音。有许多人就被耶稣给吸引了,连周围其他地方的人都来找耶稣。这一天,耶稣看到从各处来的人一起聚集,甚至有的从异邦国家来到这里的。耶稣看到时候到了,就上了山,发表了这次重要的讲话,这就是“福山宝训”的内容,这个内容集中记在了《马太福音》第5-7章里面。这也是耶稣第一次巡回加利利传道的主题。

耶稣这样传道的方法,正像我们所做的工作一样:先花时间在各水边撒种,然后再聚集那些在各处渴慕真理的人,把他们带来,给他们开几天的布道培训班,把最核心的真理,用简单的方式,系统的教导他们。这正是耶稣所采用的方法。

当耶稣上了山,就把天国的大宪章向寻求真理的人讲说明白了。耶稣讲到了全备的福音与律法,实际的向我们说明了因信称义的经验,让我们看到了进天国的路在哪里,让我们看到了什么是真正的义,让我们看到了真正遵守律法的精神是什么,让我们看到了人根本的问题是什么,让我们看到每个人的需要。这就是《马太福音》第5-7章的内容。

“耶稣上了山”教导的内容

我们一起来看“八福”的内容,“八福”是耶稣所讲内容的总纲,其它的内容都是从“八福”引申扩展开来的。“八福”非常浓缩又经验化的向我们说明了因信称义的路线图,阐明了基督徒品格发展的经验。

第一阶段:虚心、哀恸、温柔

针对当时教会的现状,那种自以为义的精神,耶稣教训众人,首先呼吁人成为“虚心的人”,就是要看到自己灵性的贫乏,看到自己里面的空虚,看到自己这样信的危险。只有那些实实在在的看到自己的状况的人才能进天国,那些不认识自己的人与天国是无份的。

    【虚心】

我们来看【太5:3】“虚心的人有福了,因为天国是他们的。”在KJV版的英文圣经中,“虚心的人”是指“在灵性上是贫乏的人”(the poor in spirit)。那些看到自己灵性贫乏的现状之人,看到自己什么都没有的人,看到自己非常缺乏之人,看到自己在灵性上太需要属灵的恩典和能力之人,看到自己太缺乏基督之爱的人,没有基督之义的人,是真正的有福了。对于这样的人,上帝有美好的应许赐给他们:天国是他们的。也就是每一个要进入天国的人,必须首先拥有这样的经验。

也可能我们信了很多年,学习了许多的真理;也可能我们也作了许多传道的工作;也可能我们对世界抛弃了许多;但是我们的灵性仍然是缺乏的,我们的内在没有发生变化,我们的思维方式没有改变,我们的罪的问题没有解决,我们还是带着旧有的习惯和精神去生活,那我们就不是真正的基督徒。但更可悲的是,我们连认识到我们现在的状况都没有,还非常的自以为义的信着,这种状态是非常危险的。这就是文士和法利赛人的义。那种看不到自己现状的义,那种不知道自己灵性需要的义,是非常傲慢的、没有真正谦卑虚己的心,守着宗教的形式,里面却没有实际的属灵生命,对人非常的苛刻挑剔,没有基督的义。所以,耶稣说:“我告诉你们,你们的义若不胜于文士和法利赛人的义,断不能进天国。”【太5:20】

只有通过耶稣的生涯,才能认识自己。那些仰望耶稣的人,他们看到耶稣作为天上的君王,却甘愿降卑来俯就我们这些如尘土般的人类,为了救赎我们,他甘愿与我们一起在世上生活,默默无闻,毫无怨言;纵然没有人能理解他,甚至他的家人,他的兄弟姊妹,他的母亲都不能理解他,经历如此的痛苦,心如刀割,他依然愿意这样牺牲,这样舍命,这就是爱我们的缘故。面对耶稣的这种舍命之爱,我们真的看到自己多么的不足,我们本来生在罪恶中,带着败坏的本性出生,却还那么骄傲的不得了,真的太羞愧了,真的是太缺乏了。我们自然就降卑了。

特别是在这样的被伤害、被讥诮、无人理解的痛苦中,他还能毫无怨言的对人说话,给人带来希望和安慰,无论对待任何人,他都是用这样的态度。一生只做一件事,就是为了救拔别人,自己长久的用上帝的爱来感化激励每一个人。当我们看到耶稣这样坚定的宗旨,这样持久的爱,我们实在是感受到我们真的什么都不是,我们虽然享受了上帝的救恩,但是我们并没有为别人真的做什么,我们每一次对待别人的态度和动机是那样的自私,特别是对待那些误解伤害我们的人,我们真的没有一点爱,我们没有为别人舍命、没有俯就别人、等待别人的精神。这样的人,就是看到了自己需要的人,这样的人就是虚心的人,这样的人就开始经历天国的经验了。

【哀恸】

有了这样经验的人,看到了自己不足的人,才能具备“哀恸”的经验。我们继续来看【太5:4】“哀恸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得安慰。”“哀恸的人”就是在经历了“虚心的”经验之后,才会有的“认罪”的经验。“认罪”是什么意思呢?认罪是在上帝面前向上帝真正降服的经验,真的愿意屈服了,以前的不屈服实际上是对上帝的不服,是对上帝的不敬畏的表现。当一个人真正的愿意向上帝低头的时候,就是真正的具备了“认罪”的精神。

“认罪”的经验包括两个方面:第一,认识到自己本身的不足和软弱;第二,认识到自己所犯罪本身的可憎性,非常的厌恶自己的这个罪。所以,“哀恸的人”也具备两方面的经验:第一,为自己本身而哀恸;第二,为自己的罪而哀恸。

为自己本身而哀恸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与上帝对比,他是宇宙的君王,是创造主,拥有无上的神性,他是永不朽坏的,是独一的真神,却那么的降卑,为了救赎我们,甚至把这一切都放下了,这是多么大的舍己啊!而我们是罪人,我们带着败坏的本性出生,我们的肉体是必朽坏的,我们最终会朽坏成为一堆尘土。但是我们却骄傲的不得了,我们却那么的自以为义,我们从来都不愿意承认自己真的不行,哪怕真不行还硬着头皮,因为碍于面子;生怕别人说我们不行,生怕别人说实话。这就是人,活得多痛苦啊!所以,“哀恸的人”首先真的看到了自己本身的不足,真正愿意承认自己确实不行了,这就是认识到自己的意思,这就是为自身哀恸的意思。

为自己的罪哀恸是什么意思呢?就是真的看清楚了自己今天犯的这个罪的性质,看到自己真的做错事了,看到自己真的闯大祸了,看到自己所犯的这个罪,给整个的局面,给整个的团队造成多么大的损失,这个影响将是多么大啊!

“主啊,是我犯的罪,责任在我身上,不怪别人,是我闯了大祸,给家人、给同工、给自己带来了痛苦和伤害;主啊,我真的愿意承担这一切的后果;主啊,我得罪了你,羞辱了你的名,我真的不配领受你的恩典,你离开我算了,只要你的名能得荣耀,我真的没有脸向你求饶恕。但是主啊,求你饶恕我吧,再给我一次悔改的机会吧,像我这样的人离开你就真的没有希望了;主啊,你怜悯我吧!主啊,我愿意离弃罪,我真的不愿意再犯罪了;我心里面太惭愧了,你若饶恕我,使我脱离良心的责备,使我脱离心里的罪责感;我死也愿意不再犯罪了,犯罪真的太痛苦了,我羞辱了你的名……”就这样为罪本身哀恸。

所以,“哀恸的人”具备的经验应该是两方面的:第一,为自己本身而哀恸;第二,为自己的罪而哀恸。这就是真正“认罪”的经验。我们看耶稣是怎么补充的呢?【太5:23-24】“你在祭坛上献礼物的时候,若想起弟兄向你怀怨,就把礼物留在坛前,先去同弟兄和好,然后来献礼物。”先与弟兄和好,再献礼物。就是自己先认识到自己的不足,谦卑了,再去求主赦免,才有功效,这就是认罪的第一个方面。

【太5:29-30】“若是你的右眼叫你跌倒,就剜出来丢掉,宁可失去百体中的一体,不叫全身丢在地狱里。若是右手叫你跌倒,就砍下来丢掉,宁可失去百体中的一体,不叫全身下入地狱。”这里是指“剜眼断臂”的经历,就是对罪的认识非常深刻了,非常恨恶罪、要离弃罪,竭力的要与罪断绝,就像是剜眼断臂一样的决心。这就是认罪的第二点,为自己的罪而哀恸。

大卫在为自己的罪哀恸的同时,他也祈求主赐给他圣灵,来更新他的心灵。我们看【诗51:10】“上帝啊,求你为我造清洁的心,使我里面重新有正直(或作:坚定)的灵。”当一个人立志要悔改离弃罪的时候,这就是他伸出来的信心的手,企图抓住主的恩典,使他有能力可以做到离弃罪,这时上帝的灵就会进到他里面,给他的意志力加强能力,这就是一个具有了悔改之心的人,上帝将赦罪的恩典赐给他的经验。于是,在上帝恩典的能力帮助下,他就有了罪得释放的经验。他就能从罪中得到安慰,这就是“哀恸”的经验。

【温柔】

有了以上经验的人,就会成为“温柔的人”。我们来看【太5:5】“温柔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承受地土。”一个温柔的人就是在有了以上的两个阶段的经验之后,自然所获得的经验。一个真正悔改离弃罪的人,一个领受圣灵的恩典得胜罪的人,就会生活在主的恩典中,就会拥有一种全新的经验。这个温柔不是单指外表的轻声细语,而是在描述内心里面罪的问题真正解决的状况,圣灵开始在里面作主了。圣灵可以帮助制伏己心了,那些总是以自我为中心的观念发生了改变,那些总是想维护自我利益的精神没有了,那些争强好胜之念、喜欢夸耀自己贬低别人的精神都被制伏了,受了委屈喜欢报复的念头和精神都消失攻克了。

这样的人,就是真正有了悔改重生经历的人了。上帝给他们的应许是:他们必承受地土。这是上帝给那些悔改领受圣灵之人的应许,因为《以弗所书》第1章告诉我们,我们领受了圣灵为印记之后,就得到了得基业的凭据,这就是将来新天新地的土地。

耶稣在这里有具体的话专门来论述“温柔”的经验。我们看【太5:39-42】“只是我告诉你们,不要与恶人作对。有人打你的右脸,连左脸也转过来由他打;有人想要告你,要拿你的里衣,连外衣也由他拿去;有人强逼你走一里路,你就同他走二里;有求你的,就给他;有向你借贷的,不可推辞。”耶稣在这里所说的就是,我们真的已经自我死去了,不再为自己而活了,在任何环境中,没有一点报复的念头和想法了,这就是“温柔”的人。

第二阶段:饥渴慕义、怜恤人、清心

以上的经验正是圣所外院悔改、重生、称义的经验。这三个方面在经验上是不可分的,是揉合在一起的,是相互交融的。有了以上的经验之人,就可以进入圣所开始过圣化的生活了,圣化的经验就是成为圣洁的经验,就是维持圣洁的状态,就是在圣洁中不断成长的经验。以下的“饥渴慕义”、“怜恤人”、“清心”的经验都是这一段的经验。在经验上这三个方面也是不可分割的,也是揉合在一起的内容。

【饥渴慕义】

我们来看【太5:6】“饥渴慕义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得饱足。”有了迫切需求的心,才能得到饱足。“饥渴慕义”是什么样的经验呢?就是心里的障碍真的解决了,就是思维方式、观念、心态都发生了改变,看主的话语不再像以前一样只追求知识上的满足,不再是只追求文字段落上的逻辑,而是为了得生命而看话语了。从圣经白纸黑字的背后,可以看到话语的实际意义了,可以从经验上去理解这个话语了。这个话语不再是死的了,现在已经活了,已经是自己实际的经历和体验了,看圣经的话语越来越明亮了,非常的清晰了,非常愿意去挖掘去寻求了。就是这样的经验。

在实际的生活中,很多的事情都可以看到主的旨意了,可以从中感悟主的恩典,而不再是抱怨了;极力去追寻主做事待人的经验,如何能捕捉到主的心意,如何活出主的样式,不再是只追求信仰虚假的外表了。这就是饥渴慕义的人。

耶稣在山上讲话的时候,就特别的提到了这一点。【太6:2-3】“你施舍的时候,不可在你前面吹号,象那假冒为善的人在会堂里和街道上所行的,故意要得人的荣耀。”“你施舍的时候,不要叫左手知道右手所做的,”【太6:6】“你祷告的时候,要进你的内屋,关上门,祷告你在暗中的父;你父在暗中察看,必然报答你。”【太6:17-18】“你禁食的时候,要梳头洗脸,不叫人看出你禁食来,只叫你暗中的父看见。”耶稣在这里的意思是:无论你们在实际中尽什么本分,施舍也好,祷告也好,禁食也好,不要像法利赛人一样,只追求一种外表的义,这是文士和法利赛人的义,这不是基督的义。

基督的义是我们内在的生命,是在里面的不炫耀、不张扬的一种实在的经验。有了这样经验的人,他们非常得满足,因为他们感受到这样经历的内心是踏实的、是实在的,不是虚空的,他们只与主建立关系,不在乎现今的赏赐。这就是饥渴慕义的人。

【怜恤人】

这样的人,怎么会没有“怜恤人”的经验呢?我们来看【太5:7】“怜恤人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蒙怜恤。”天天在饥渴慕义主的义的品格之人,就会自然而然获得“怜恤人”的经验。“怜恤人”是什么经验呢?就是饶恕人的经验,可以凡事以爱的饶恕精神来对待人了;凡事可以站在对方的角度去看问题了,可以体谅别人了,可以理解别人了;对人不再是苛刻的精神了,而是怜悯、同情,能够俯就人的卑微软弱了;甚至对于仇敌也愿意给予饶恕的心,为他们祷告,愿意伸出手帮助他们。

耶稣这样说到:“只是我告诉你们,要爱你们的仇敌,为那逼迫你们的祷告。”【太5:44】耶稣也说到施舍、祷告、禁食都应该是真舍己的经验,为了帮助别人,为了服务于别人而有的,而不是一种形式,这就是真正的舍己之爱。这样的施舍、祷告、禁食才能蒙上帝悦纳。这就是真怜恤人的精神,这样的人也能得到上帝的怜恤。所以,耶稣概括说:“你们饶恕人的过犯,你们的天父也必饶恕你们的过犯;你们不饶恕人的过犯,你们的天父也必不饶恕你们的过犯。”【太5:14-15】

【饥渴慕义】

饥渴慕义的人、怜恤人的人,同时也会具备“清心”之人的经验。我们继续来看【太5:8】“清心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得见上帝。”“清心的人”是什么样的人呢?就是由于心中罪的问题已经解决了,圣灵进来的障碍物已经解除了,圣灵临格在里面作王。他的内心每一天都在寻求主的义,在生活中也去体验主的义的经验,他里面充充满满装满了主的真理和恩典。

我们知道,人里面所充满的就会发出来(太12:34-35)。也就是人里面装的是什么,他就会看到什么;人里面有什么,他就会以什么眼光去看待问题和人。清心的人里面装满了上帝的形象与恩典,他就会到处看到主的旨意。这就是看到上帝的意思。

清心的人,就是内心因真理而成为单纯的人,所以他很容易看到上帝的旨意,在凡事上都能领会上帝的旨意,他属灵的眼睛是明亮的,具有属灵的分辨力,能清晰洞察上帝的旨意。所以,耶稣也说到:“眼睛就是身上的灯。你的眼睛若了亮,全身就光明;你的眼睛若昏花,全身就黑暗。你里头的光若黑暗了,那黑暗是何等大呢!”【太6:22-23】这里所要表达的就是清心之人的经验。

清心之人的经验还表现在,有分辨力,不会随便的被属世的观念所影响,他不会忧虑自己吃什么、喝什么、穿什么,而是首先选择寻求上帝的国和义;所以他不会被诱惑去侍奉钱财,他不会积攒财宝在地上。

第三个阶段:使人和睦、为义受逼迫

以上我们学习了在外院称义的经验,以及在圣所中圣化的经验。有了这样经验的人,就会进一步获得至圣所的经验。至圣所的经验就是成圣的经验,就是不再犯罪的经验,就是通过考验也不会动摇的经验,就是至死忠心的经验,就是可以领受晚雨圣灵的经验。接下来的“使人和睦”与“为义受逼迫”就是这一段应有的经验。

【使人和睦】

我们来看【太5:9】“使人和睦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称为上帝的儿子。”“使人和睦”的人是什么样的人呢?就是使人与上帝和睦的人,也能与人与上帝彼此和睦的人。这样的人是时刻为别人代求的人,这样的人就可以成为证人。这样的经验是在大的逼迫考验临到的时候应有的经验。就像耶稣在十字架上受逼迫的时候,还为那些钉他十字架的人祷告说:“父啊!赦免他们;因为他们所做的,他们不晓得。”(路23:34)就像司提反被石头打死的时候,在逼迫患难中,还为那些逼迫他的人代求:“主啊,不要将这罪归于他们!”(徒7:60)就像使徒保罗在初次受审的患难中,没有一个人前去帮助他,都离弃他,但是他却为他们祷告说:“但愿这罪不归与他们。”(提后4:16)

这就是代求的人,为了别人的缘故,不顾自己的安危,竭力的要拯救别人的人,让别人与上帝和好的人,恳求上帝继续施恩怜悯他们的人,这就是使人和睦的人。这也就是见证人,只有这样的人才能成为见证人,见证上帝荣耀的人,就算死也不会违背上帝旨意的人,再艰难痛苦也要见证上帝的律法不是难守的,不要羞辱上帝的名,不要给仇敌撒但留把柄,要封住他控告的嘴巴。

所以,使人和睦的人就被称为上帝的儿子,就像耶稣被称为上帝儿子一样,因为耶稣在人类与上帝之间为人类代求,耶稣的一生真的见证了上帝的荣耀。正如耶稣一样,有了以上经验的人,就是上帝的儿子。

【为义受逼迫】

这样看来,“使人和睦”与“为义受逼迫”是分不开的,这两者是揉合在一起的经验,这两者是在同样的逼迫考验来到的时候,同时具备的经验。所以,我们来看【太5:10】“为义受逼迫的人有福了,因为天国是他们的。”什么是为义受逼迫呢?就是哪怕受逼迫也不要犯罪,哪怕受逼迫也不要羞辱主的名,哪怕受逼迫也要见证主的旨意,哪怕受逼迫也要为那些人代求,在被伤害中也要救一些人。这样的人就是使人和睦的人,这样的人就是为义受逼迫的人。这就是至圣所成圣的经验。领受晚雨圣灵的人必须具备的经验。

通过以上的所有方面的学习,最后一部分耶稣所讲的话语,就是对这两个方面经验的展开,那就是《马太福音》第7章的内容。我们简要来看一下里面的内容。【太7:1-2】“你们不要论断人,免得你们被论断。因为你们怎样论断人,也必怎样被论断;你们用什么量器量给人,也必用什么量器量给你们。”论断是那些没有获得基督之义的法利赛人,最终要有的品格特征,这样的人最终要发展到什么程度呢?就是内心完全黑暗刚硬了,没有圣灵的光照了,什么事都可以做得出来,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运用.政.府.为手段强迫人,实行他的宗教法令。这就是限制良心自由的时候。这时兽印的患难就来到了。

就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必须有一班见证人出现,与这些运用强制手段的人形成鲜明的对比,他们是什么样的人呢?我们看【太7:12】“无论何事,你们愿意人怎样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待人,因为这就是律法和先知的道理。”这样的人就是在患难逼迫中,也愿意用基督的爱去待别人的人,哪怕死也愿意为别人代求的人,不去论断人,不去压制别人,不采用强迫的手段,只是用爱来吸引。这就是上帝最后见证人的品行特征。

这样的背景下,两群人的品格特征就有了鲜明的对比。所以,接下来耶稣就讲到了两条路、两种果子、两等结局、两种根基。这就是告诉我们,假如我们没有真的拥有虚心、哀恸、温柔、饥渴慕义、怜恤人、清心、使人和睦、为义受逼迫的完整经验,假如我们没有经历因信称义而获得基督的义,假如我们一直自以为义的信着,将来我们的结局是非常残忍的,就像法利赛人一样,那是非常痛苦的灭亡之路。两群人的特征就会越来越明显。

“上山”才能“出山”

各位亲爱的弟兄姊妹,我们看到耶稣上了山,向我们教导了怎样的内容呢?就是进天国的总纲。“八福”是天国的大宪章,是浓缩的基督徒因信称义的完整路线图。在讲完了“八福”的内容之后,耶稣又经验性的展开了“八福”的内容。所以,我们在以上学习“八福”内容的同时,也联系了其他相应部分的内容,使我们耳目一新,让我们实在是看到耶稣在山上教导的内容是一个整体,是不可分割的经验。这就是《马太福音》5-7章的整体内容。

愿弟兄姊妹通过以上的学习,能重新把握“福山宝训”每一个要点的实际意义。当耶稣上了山,我们也要上山取木料,我们要在那里领受主的教导,要在那里因着真理而得到预备,成为圣洁。山上是开凿打磨石头的地方,到了一定的时候,石头预备好了,就要从山而出了!愿我们都能预备成为从山而出的真石头!(但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