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爱的反思

5 月 5, 2018

一,爱的重要性

约翰说:上帝就是爱!

使徒保罗说爱是“最妙之道”,并且对爱作了非常全面的分析。他既从肯定的方面说爱是什么,又从否定的方面说明了爱不会怎样。保罗没有给爱下一个抽象、模糊、唯一的定义,但在他的阐述中对爱的真实含义和延伸意义都表达得一清二楚,毫不含糊。

在保罗讲述爱是什么之前,先向我们说明了爱的重要性。

“我若能说万人的方言,并天使的话语,却没有爱,我就成了鸣的锣、响的钹一般。我若有先知讲道之能,也明白各样的奥秘、各样的知识,而且有全备的信,叫我能够移山,却没有爱,我就算不得什么。我若将所有的周济穷人,又舍已身叫人焚烧,却没有爱,仍然与我无益。”(林前13:1-3)

许多渴望参加上帝圣工或是已经参与圣工的人,都非常看重自己的恩赐;也有许多人认为有了更多的恩赐,便在上帝的圣工中获得更高的声望和地位;又或许只是单纯地希望获得更多的恩赐为主作工。然而无论心思动机怎样,保罗在这里一连用了三个“我若”来作假设,方言、讲道和奉献,这些通常被人们视为很大的恩赐,来说明了恩赐的根本意义。他将这三种恩赐和爱作比较,而得出的结论是:爱是各种属灵恩赐的根本。有了爱,就能使原本的各种恩赐发出更大的亮光;若没有爱,则一切恩赐都失去了意义。

保罗在这里为什么将方言的恩赐置于最前呢?这有一定的历史背景。当时各教会、各地区之间语言不通,而通过早雨圣灵的能力,许多人就获得了方言的恩赐,而能听懂或说地方语言便于和各国的人交流以传扬福音。这样的方言恩赐正是当时哥林多教会的信徒最羡慕和推崇的。保罗却怎么说呢?即使你有了方言的恩赐,但你心中没有被爱充满的话,就如同锣能鸣、钹能响一般。锣或钹,其声音响亮,但只是空洞震耳的响声,却不能触动听众的心弦。会说别的语言,运用这种恩赐在传福音的事工上可以起到很大的作用,但基督徒却应懂得超乎一切语言的语言,就是爱的语言。它是在传福音的交流中不可或缺的决定性条件。我们与人分享对创造主的认识,这是我们的责任,但若其中缺乏对灵魂的关爱和同情怜悯,我们则是徒费唇舌,无法引人共鸣。

除此之外,还有一层含义。人很容易被口舌伶俐、能说会道之人所吸引,也有人很满意于自己能言善辩的才智,或凭借三寸不烂之舌说服别人。但人若只说不做,就等于空于声音而无内涵,就如鸣的锣、响的钹一般。天地任何语言,也无法与爱的行动比较。天地最佳言词,没有了爱,只是声音而已。

接着,保罗从“方言”这项恩赐转移至了演讲和知识上,这也是哥林多教会的人十分重视的恩赐。即使能够很有逻辑地将《圣经》真理向众人讲解明白,或者也明白各样有关上帝或人类科学的知识,或者是极有信心,拥有这些恩赐的人往往都是有身份的重要人物,保罗仍然是直截指出:即便是有很多别人无法企及的恩赐,而且全备无缺,但若没有爱,非但微不足道,而且什么都不算,几乎等同于无。这对于那些讲解真理的人,或者是研究《圣经》的人,或者是自认为很有信心的人,都是很有力的反思与提醒。

最后,保罗从宣讲话语和知识上,转移到奉献的工作上。将所有的周济穷人,这是很难做到的事情。施舍,被视为一种美德,因此也常有爱慕虚荣之人借此来炫耀自己的乐善好施。耶稣曾严厉责备这种为了博得名望称赞的虚伪行径,在这里,保罗为了强调这种假慈善的做作,指出如果一个人捐献了他所有的,他的生活中却没有真爱,那也全是空的伪善,没有属灵价值。尽管这样的行为可能对他人有好处,但是不能得上帝的称赞,因为缺少上帝所要的品格特征。因此,保罗说即便是将所有的都奉献给了穷人,若是心中没有爱做,没有任何益处。

一个人可以献身自焚,或卖身为奴,这样壮烈的牺牲不是出自爱心也有人可以做到。可能被某种崇高的理想所推动,或出于自傲等都是有可能做到的。保罗在这里明确指出了,任何出于自私动机的行为都是没有爱的表现,即使做到了,与自身也没有任何益处。没有什么可以取代爱。上帝只接受出于爱的服务。

一个人的信仰表白,不论是多么高超,他的心中若不充满对于上帝和同胞的爱,他就不是基督的真门徒。虽然他拥有很大的信心,甚至有能力施行神迹;但若没有爱,他的信心仍是没有价值的。他纵然表现十分慷慨,但他如果不是本着真诚的爱,而是出于别的动机,即使将一切所有的周济穷人,这种行为也决不能使他得到上帝的恩宠。在热心的冲动之下,他或许竟能为道殉身,但若不是出于爱,上帝仍要认他为迷信的狂热者,或野心的伪善者。”(《使徒行述》第三十章,更高的标准,第24段)

既然一切的行为、侍奉都离不开爱,而且以爱为之根本,那么爱是什么?它不是模糊的想念,而是实际待人的行为。在接下来的篇幅中我们会谈到爱具体表现在哪些行为上,以及有真爱的人是不会做出什么样的事。

二,爱是恒久忍耐

保罗所讲的爱的第一个特质就是“恒久忍耐”;圣灵所结的果子中就有忍耐;彼得所讲的八步阶梯中也有忍耐。忍耐,的确是基督徒必备的一个可贵的品质,因为基督的爱,在恒久忍耐上表露无遗。

恒久忍耐是一个难得的品质。爱能长久容忍别人的缺点、失败和软弱。它承认所有人类都是可能犯错误的,因此,对那因罪恶的本性而导致的错误的表现应当有所宽容。恒久忍耐表明的是当一个人被压迫、不正当的被告以及受逼迫时使人耐心安静并长久容忍的思想行为状态。

“恒久忍耐”这个词本身有“忍受苦难”的意思。对于心中没有爱的人来说,忍耐是一件很难的事情,意味着这忍耐的过程要放下心中所有的不平、愤怒及抱怨。对于没有被神圣之爱浇灌的人来讲,他们是无法做到恒久忍耐的,而“恒久”就表示没有时间的限制。

大卫在诗篇中告诉了我们忍耐而不痛苦的秘诀,他说:“不要为作恶的,心怀不平,也不要向那行不义的,生出嫉妒,因为他们如草快被割下,又如青菜快要枯干……你当倚靠耶和华而行善,住在地上,以他的信实为粮,又要以耶和华为乐,他就将你心里所求的赐给你;当将你的事交托耶和华,并倚靠他。他就必成全,他要使你的公义如光发出,使你的公平明如正午。你当默然倚靠耶和华,耐性等候他。”(诗37:1-7)

大卫给了我们在生活中学习忍耐的四条建议:第一,不要心怀不平,用通俗的话来讲就是:别担心,上帝有他的计划。第二是要以耶和华为乐,意思就是:别担心,要喜乐。接着大卫说,我们要将事情交托并倚靠上帝。最后他说,要默然倚靠,且耐性等候。

很多时候,人们就是为恶人心怀不平而失去了忍耐,你的急躁、愤怒只会火上加油,让那些作恶的人加倍报复,要知道世人终会面对审判的一天,他们的不义要在上帝面前显露。以耶和华为乐,是我们心中的一种状态,让我们能看见可能性,看见上帝掌管一切,以至让我们可以放心信靠他,将一切事交托与他。而余下的就是要耐性等候。当我们以信心的眼睛看到一切尽在上帝的掌管之中,当我们全然信靠他,将我们的生命交托与他的时候,在忍耐的过程中我们就可以喜乐无忧了。

在成语中有这样一个典故,“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这个故事可以很生动地说明上帝在我们每个人生命中的计划。

靠近边塞地方有一个人,他家的马无缘无故跑了,不知所踪。没有马,他就无法耕种,邻居都为他叹息:“真是倒霉啊!”老人说:“这怎么就知道不是福气呢?”过了几个月,他家的马带着六匹胡人的骏马回来了,邻居听见这件幸运事,都来祝贺他,老人说:“这怎么就知道不是祸患呢?”家里多了良马,他的儿子喜欢骑马,有一次从马上摔下来折断了大腿骨,从此残废,邻居听到了这悲剧都过来安慰他,哀伤地说:“你真是太不幸了!”老人说:“这怎么就知道不是福气呢?”过了一年,胡人大举侵入边塞,国家要征召所有壮丁去打仗,看到这人的儿子是瘸腿,就越过了。百分之九十的人因战争而死去,而因他儿子腿瘸的原因,父子的性命都得以保全。所有人都说:“你真幸运……!”

这故事并未结束。我们的视野往往太过狭窄,分不清好事、坏事,幸运或不幸。常常是遇到一件好事就得意忘形,一遇坏事就怨声连连,难道你不知道一切都尽在上帝的掌管之中吗?爱是恒久忍耐,它告诉我们:别担心,要喜乐,学会交托,还要耐性等候。“你当默然倚靠耶和华,耐性等候他。”(诗37:7)

“要倚靠和等候他”。可是很多时候我们并不喜欢等候,甚至厌烦等候。有研究指出,一般人在等候电梯四十秒之后,便开始感到急躁了。公交车等久了,会感到急躁焦虑;堵车等久了,脾气也上来了;事实上,有些东西是需要多一点忍耐的。

不信上帝的人缺乏忍耐就会为社会带来很多问题:人们抄捷径,因为他们不能等候事情成就;人们抢劫和偷窃,因为他们不能等待财富累积;年轻人进行婚前性行为,因为他们不想等待结婚。人们危险驾驶,累及自己和别人,因为他们急不可待地要到达目的地;有些人债台高筑,因为他们急于要得到一切。很多年轻人都在完成学业前离开学校,因为他们急切要走进世界,开始赚钱。

我们若在家中多一些忍耐,你的丈夫或妻子便多了一分归向上帝的机会;我们若在儿女面前多一些忍耐,便给了儿女们多一分影响力;我们若在教会事工上多一些忍耐,便在促进上帝的圣工取得更进一步的成功;我们若在弟兄姐妹面前多一些忍耐,便给了他们多一分感化。

爱是恒久忍耐,当我们在忍耐的同时,也是要带着信赖的心交托,带着喜乐的心等候,等候上帝的计划成就。

三,爱是,有恩慈

什么是恩慈呢?恩慈并不仅是一种心态,也不是一种态度,而是行为。恩慈是“温和的”,“仁慈的”,“考虑周到且适度的”。就是以言语或行为表示对别人的遭遇和困难表示理解、同情。

1,我曾听过一个人讲过关于“恩慈”的讲道。他将英文“kind”(恩慈)拆开来讲解,第一个字母K,是知识的意思;第二个字母I,是投资的意思;第三个字母N,意思是需要得到满足;最后一个字母是D,意思为决意行动。

知识:这里的知识不是指学问,而是明白他人的知识。我们首先要将注意力从自己身上移开,要去了解别人的需要是什么。所以,做到恩慈的第一步便是了解别人的需要。

投资:投资是我们投入时间、金钱、精力、爱心和信任等来争取灵魂归向上帝的机会。

投资金钱是最容易的,或许最困难的是时间,当你看见有需要帮助的人,你要花时间去做。你可能已计划好了每一天,行程安排都紧凑有序,做完这件事,接着那件事,以至你的时间显得非常宝贵。忽然间要你停下来,你愿意将这极为宝贵的东西送给有需要的人吗?还有,当我们在想帮助别人的时候,耐心与恒心也是非常重要的。很多时候,我们愿意开头,但很少人能够好人做到底的,常常是做到一半就失去了耐性。因此在投资的时候,除了金钱和时间,也要投入我们的爱心和耐心。

满足需要:第三个字母N,是需要得着满足。我们要找出别人的需要,并加以满足。当然并不是要我们满足一些无理的需要,而是要用属灵的光眼去辨别对方真正的需要是什么。

决意行动:当我们知道了别人的需要,也愿意投资我们的时间和精力时,就不要只是在头脑空想,更要决意行动。很多时候,我们有许多善意的想法,比如想去安慰鼓励某位软弱的弟兄或姊妹(或者去找曾经与自己有些过节的人道歉以解开心结,以示和好),但由于没有及时去做,就被其他事情耽搁,过后就遗忘了。当圣灵感动我们的时候,要马上行动,若是犹豫迟疑,撒但就会趁机夺去这使人归向主的机会。

保罗说,爱是恩慈,也就是知识、投入、满足需要和决意行动,是以知识开始,并要贯彻实行。这不仅是一种有怜悯关怀他人的心态,或是对人温和有礼的态度,而是将爱与关心付诸实际的行动。

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我们会逐渐发现每个人的需要都会不一样。若我们想拥有恩慈,便要拿开我们的眼罩,看看身边之人的需要,留意那些有需要帮助的人,以关心和爱心与他们接触。

2,耶稣向我们讲了好撒玛利亚人的故事。这个故事向我们充分地表达了恩慈的含义。

有一个律法师起来试探耶稣说:“夫子!我该作什么才可以承受永生?”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也是我们的提问。

耶稣对他说:“律法上写的是什么?你念的是怎样呢?”耶稣同样以提问的方式来回答他的问题。

他回答说:“你要尽心、尽性、尽力、尽意、爱主你的上帝,又要爱邻舍如同自己。”耶稣说:“你回答的是,你这样行就必得永生。”

他又问:“谁是我的邻舍呢?”

耶稣并没有直接回答他谁是他的邻舍,而是借着一个故事希望他能领会。耶稣回答说:“有一个人从耶路撒冷下耶利哥去,落在强盗手中。他们剥去他的衣裳,把他打个半死,就丢下他走了。偶然有一个祭司从这条路下来,看见他就从那边过去了。又有一个利未人来到这地方,看见他,也照样从那边过去了。”

我们都知道祭司和利未人是在圣殿中供职的,也就是说,他们的职责是侍奉上帝,当他们看到有人被劫、被打、被丢在路边时,或许他们曾有一丝的恻隐之心,但终被他们自己所谓的职责驳倒而从这人身边绕过。这在律法师看来,他们的行为与他所学的律法规条并无抵触。但这时另一幅景象摆在他面前时,就要显明他们的不是了。

有个撒玛利亚人路过那里,看见那受伤的人就动了慈心。他没有问那陌生人是犹太人还是外邦人。他很明白,如果当时二人的处境颠倒过来受伤的是他自己,而行路的是那个犹太人,那么,那犹太人必会吐唾沫在他脸上,然后会轻蔑地走开。但他并不因此而犹豫,也不考虑自己留在那里会有被劫的危险。他只看见在他面前的,是个受苦需要救助的人,此时他就无暇顾及了。他脱下自己的外衣,替他盖上;拿自己路上准备用的油和酒,来医治受伤的人使他清醒。他扶他骑上自己的牲口,一步一步地跟着慢慢行走,免得他因颠簸而增加痛苦。他把他带到客店里,无微不至地照应他一夜。次日早晨,撒玛利亚人看那人有了起色,才放心赶自己的路。但在未走之前,他把那人托给店主照应,付了账,又拿一些钱存在店里,供他使用。可是连这样他还怕不周到,于是再为那伤者作了准备,对店主说:“你且照应他,此外所费用的,我回来必还你。”

撒玛利亚人看到那被劫被打的人就动了慈心,也许很多人看到这幅场景也会生出怜悯之心,但由于过多考虑自己会不会因此惹上麻烦,或是种族之间存在的偏见,而故意忽略心中的那份仁慈之念。撒玛利亚人非但没有考虑自己,而是更加细心周到地帮助那可怜人,从他动了慈心开始,然后帮伤者包扎伤口,一路小心地带到客店,再到临走时为那被劫的人留下所需的银钱,这无不显示了他的恩慈。

  故事到这里就结束了。于是,耶稣定睛看律法师,好像看透了他的内心似的,说:“你想这三个人哪一个是落在强盗手中的邻舍呢?”这时,律法师还不愿从他口中说出撒玛利亚人这个名字;他只回答说:“是怜悯他的。”耶稣说:“你去照样行吧!”

基督已经说明,我们的邻舍不只是与我们在同一个教会,有同一个信仰的人。邻舍是不论种族、肤色或阶级。凡需要我们帮助的人,都是我们的邻舍。凡被仇敌蹂躏打伤的人,都是我们的邻舍。每一个属于上帝的人,都是我们的邻舍。

  透过这个故事,我们也可以看到耶稣的爱和他向我们所表达的恩慈。我们已经受了撒但的欺骗、伤害、抢劫、败坏,被丢在路旁,任其死亡,但救主对我们可怜的景况动了慈心。他放弃他的荣耀来拯救我们。他看见我们将要死亡,就自愿为我们的生命负责。他医治了我们的创伤,用他的义袍遮盖我们,为我们开了一个安全的避难所,亲自付出代价为我们安排一切。他舍去生命救赎我们。

现今有太多的基督徒不知道什么是爱以及怎样去爱。人们常常把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怎样让生活过得更好,怎样赚更多钱,怎样得到人的称赞好评,怎样在地位上更升一层,以至忽略了怎样向他人表现恩慈。

爱是恩慈,它是由认知开始。我们要将注意自己的目光转移到需要帮助的人身上,即使是恨我们的人,也当以恩慈待之。恩慈是投资时间、金钱和精力。它是在你发现别人的需要后,竭尽全力地帮助他们,不分种族,不分教派,不分地位。

四、爱是,不嫉妒

嫉妒,不得不说是一种非常微妙的心理。有时它潜藏得很深,让人几乎察觉不到它的存在;有时它戴上很多副面具,让你看不到嫉妒的真相。由于它隐晦、多变、伪装,以至多次受它伤害的人依然防不胜防。

嫉妒最初起源于撒但。他嫉妒基督在天庭的地位,嫉妒基督受着全天庭天使的拥戴与崇敬,他嫉妒基督与天父上帝的亲密无间的关系。撒但由于嫉妒基督,就想方设法地诋毁基督,甚至在众天使面前散布谣言,并让天使对上帝仁爱的律法产生质疑,最后带领三分之一受他蛊惑的天使背叛上帝,反抗天庭;他嫉妒人类始祖幸福安乐,便引诱他们犯罪,致使他们以及全人类都归于灭亡。这一切都是嫉妒所带来的后果。

嫉妒的人常常自闭自己的眼睛,不看别人的优良品质及高尚行为。他常是对最优秀的人物,大肆攻击及曲解。人们常常认罪及悔改别种的过错,但对嫉妒的罪,却很少认识到需要悔改。

嫉妒的人无论在那里,都要散布毒素,离间朋友,触动恼恨。

嫉妒之苦:心中藏有嫉妒的人,其实是很苦的,因为嫉妒的真正受害者其实是嫉妒者本人。也许他自己并未意识到嫉妒所要带来的可怕后果,但苦心存嫉妒,就注定了心灵不得安宁。嫉妒者常常自设战场,他将那些比他强的人视为劲敌,从而处处攻击。

嫉妒还能使人的感受机能失灵,判断机制失调,是非标准颠倒,使一个美好生命的灵性凋萎。例如从理智上说,嫉妒者也会知道某位被妒者的才干,但是自从有一天警觉到对方的才干对自己的负面意义,就开始搜寻贬低的可能,这种搜寻未必有实质成果却有心理成果,久而久之,对于对方的才干已经从不愿感受,发展到不能感受,那便是自身感受系统错乱的开始。

同样的道理,再比如从灵性上来说,一位牧师讲道非常好,某位嫉妒者其实也知道这位牧师讲道很有感化力,也非常有圣灵的能力,但由于嫉妒心理作祟,他就要避免听这位牧师的讲道,也不看这位牧师所出的讲道集,并且竭力在这位牧师的讲道中挑毛病,以让人觉得这位牧师的讲道并不是那么好。这是多么令人难过的事情啊!本来可以使人悔改归正的生命之道,竟因着心里隐藏的嫉妒而失去了能够接受这宝贵真理的机会。久而久之,势必对自身的灵性造成毁灭性的影响。

常听人说,某某人的讲道我是不听的,某某人的讲道集我绝对不会看,或者某某人的学习班我不会参加。真的是那位牧师或传道人讲的不对吗?真的是讲道有问题吗?未必。为什么单单不喜欢听那个很有感化力的牧师讲道?为什么对别人说某某人讲道中这里有问题、那里不正确?是真的不对吗?我想这其中多半拒绝排斥的原因是嫉妒,而嫉妒的结果则是自己的闭目塞听。

嫉妒的人,常会寻着机会贬低别人,而且好些理由都是道听途说,或是以小夸大,从而满足自己虚空的内心。即便是很有身份的人若起了嫉妒,就会不自觉地进入任何嫉妒者都避讳不了的说话方式,两分传言裹着三分酸气,剩下的五分,用轻蔑来掩盖羡慕。嫉妒阻隔了对他人的信任,使人放弃对正义的持守,拦阻人对真道的追求,嫉妒是真爱的最大敌人。

走出嫉妒:最有智慧的王所罗门说:“心中安静,是肉体的生命,嫉妒是骨中的朽烂。”(箴14:30)所罗门告诉了我们生命的秘诀是心中安静,而心存嫉妒之人就注定了不平、不满、仇恨、扭曲。与死亡相对的是生命,与嫉妒相对的是安静。心灵要真正安静,只有知足、感恩和喜乐(箴17:22)。

当人为自己所拥有的而知足,并为此而感谢上帝,从而心灵得到平安喜乐的时候,这就是心中安静。不为他人比自己更多的恩赐而心怀不平,不为他人比自己能干而自怜自艾,不为他人生活富裕而攀比不甘,不为他人荣登高位而愤世嫉俗,这一切都算不得什么,若没有爱,一切都算不得什么。

嫉妒是不认识上帝之人的心思和作为。真正拥有爱的人是不会嫉妒他人的,他的心灵是安静的,他会满足上帝所赋予他的一切,他会感恩他现在所拥有的,他也会为他所拥有的而心灵喜乐。这是拥有爱的人,这也是心灵没有嫉妒之人的表现。

五、爱是,不自夸,不张狂

爱是,“不自夸,不张狂”,什么是自夸呢?张狂又是怎样表现的?我们明白了这两个词所包含的意义,才能知道怎样才是不自夸和不张狂。

撒但他原是明亮之星,全然美丽,因他心中的骄傲和虚荣而堕落了。由于他自大骄傲,就觉得自己无所不能,因而无法容忍基督在众天使心中的地位,更激起了对基督的嫉妒之心。他并不觉得自己骄傲自大有什么不对,就看基督所拥有的一切越发不甘和愤恨,感化不起作用,反倒越来越顽固。

由于骄傲引起的嫉妒,使得他想尽办法诋毁基督,在天庭众天使间散布不满的情绪。他用最隐密的方法进行,并在敬畏上帝的伪装之下,掩饰其本意,其结果就是三分之一的天使受其迷惑而堕落。而这一切最初的原因就是骄傲自大。

人若自高自大、目空一切,自然就会看不起他人所作所为,即使对方是正确的,他骄傲的心理也不会容许屈服在这正义之下,这是多么可怕的一种心理。一旦这恶种在心里种下,不免会开花结果,而这果子却是最恶最毒的,不仅伤人,也会害己。骄傲是缠累我们的罪,就是我们最易犯但却最不易察觉的罪。它就像一杯看似清澈却有沉淀物的水,平时你不动这水的时候,它清澈无比,但当你摇动它,搅动它,立刻就浑浊了。骄傲、嫉妒就如此般,常常隐在我们内心最底层,将我们平时呈现得如沉淀的水般清澈。

在你心中也有骄傲,或许你未曾发觉。你是否喜爱显示自己的长处?你是否喜爱在别人面前述说自己取得如何的丰功伟绩?你是否觉得自己的灵性已经成长到一定高度,自觉良好?你是否觉得自己讲道或作其他工作很有果效,便自鸣得意?你是否很爱听他人的赞美之词?当别人说你哪里不好或不对的时候,你是否耿耿于怀?

要知道,我们所有的恩赐都是来自于上帝,因此没有理由因拥有某种来自上帝的恩赐而夸口。我们也没有理由因上帝赋予的恩赐所成就的工作而洋洋得意,觉得自己在这地位上无比重要。爱是听不见他人的赞美,而是谦卑恭敬,并不试图高抬自己。保罗说:“但我断不以别的夸口,只夸我们主耶稣基督的十字架。因这十字架,就我而论,世界已经钉在十字架上;就世界而论,我已经钉在十字架上。”(加6:14)

爱是不自夸,不张狂,它以谦卑为特质,它以主基督为中心。爱不会高举自己或是某个你认为值得高举的人,因为我们高举的唯一对象只有——耶稣基督。

我最为担心的是,很多时候我们所说所做其实是自夸,但我们自己却还不自知。当我们说自己如何好的时候,也许你会想着我不是在说自己如何好,而是在说上帝在我身上成就的能力,到底是为了赢得人气,赢得别人的尊敬和看重,还是单单只是高举基督的救赎大能,这微妙的心理他人无法辨别,只有当你自己深省内心的时候,才看出自己真正的动机所为何。这是我们每个人都要扪心自问、深深自省的问题。

人之所以自夸,是因为太容易将目光注视在自己身上,太在意别人对自己的态度和看法,唯有将我们的目光、心思转移到耶稣身上,认识到耶稣是救赎的中心,我们所拥有的一切是上帝的恩赐,而不是我们自己本身所有,像保罗一样不以别的夸口,而只夸耶稣的十字架。

人要做到不自夸、不张狂绝非易事,因为人太容易去较真,也太容易要去证明自己,魔鬼知道我们的这个弱点,不断地攻击我们。即使是大先知施洗约翰也遇到这样的试探,而他得胜的秘诀在圣灵。他心中有圣灵的充满,因此他就能克服这最容易失败的试探,这也就是得救的科学,是我们每一个人救赎的科学。

六、爱是不作害羞的事

“害羞的事”希腊语意思是“行动不合宜的”,“行为不光彩的”。也就是说,行为不合宜,便是害羞之事;在上帝或人前不应该做的事,便是害羞之事。

行为不合宜,可以说是无礼,即无礼貌。爱绝不是粗鲁、粗俗或是无理的;爱从来不会以这样的方式或行动而冒犯他人的情感和生活。一时性急的举动,一句简单粗率的答话,在某件小事上缺乏基督化的礼貌与仪态,结果可能丧失朋友,丧失感化力。基督在世上时,也是留意人类的感受,他对所有人都谦恭得体,温柔忍耐。因此,每一个真正跟随上帝的人都将是谦恭守礼,绝不会以无礼的粗鲁和尖酸刻薄去对待他人。

爱是不作害羞的事,就是一切在人面前和上帝面前无法站立的事都不可做。我们以为在无人之时便可肆意妄为,或者以为所行之事可以神不知鬼不觉,无人知晓,但你竟忘记了,有一位坐在高天之上的主吗?他的眼目看顾一切,连你内心的动机他也鉴察。

旧约《圣经》有约瑟的故事,这个故事虽然讲过很多遍,但在这里仍然有很多值得我们效学的含义。被卖往埃及的约瑟由于出色的办事能力被埃及的护卫长波提乏看重,而提升为护卫长的管家。约瑟敬畏上帝,聪明能干,波提乏的妻子便对这个年轻有为的管家生出爱慕之心,趁着波提乏不在家时便引诱约瑟。身为管家的约瑟在护卫长家中除了波提乏和他的妻子便是他说了算了,就是在这个时候约瑟也没有屈身就范,他说:“我怎能做这大恶得恶上帝呢?”这话显明了约瑟的真敬虔。即使在无人的时候,他也不作害羞的事,让上帝的圣名受辱。他行事为人就如同活在上帝面前一样,他正直的言行只为得着上帝的认证。他也许早就看到了不屈从试探的后果,就是牢狱之灾,更有甚者,有可能被愤怒的护卫长当场斩首。但他还是坚持了他的正义,他决不在上帝面前行任何害羞的事。

这也应成为一切跟从基督之人的行为原则。我们不单单是在公众面前要谦恭有礼,就算是在无人的时候,也当正直无愧,就如同活在上帝眼前一样。

爱是不作害羞的事,这是具有多么深刻的含义啊!有爱的人就不会做任何对不起自己和对不起他人的事情。他所有的事情都光明磊落,毫无隐藏,也就是说,他对得起任何人,没有欺瞒。

七,爱是不求自己的益处

求自己的益处就是:自私。与真爱的性质绝对相反的就是寻求自己的利益、影响或荣耀。人的本性是首先关注自己,而真爱却是把自己放到后面,把他人放在第一。

我们也会经常听到人们评价一个人时会说这个人很自私,自私成为了一种品性,几乎成为了一个人的代表性特征。相反,我们也会经常听到别人说这个人真无私,就是不求自己的益处,不将自己的事放在首位,不考虑自己的得失。

耶稣从不考虑自己,当他与门徒行至撒玛利亚井旁,炎炎烈日下又饥又渴,然而他没有顾及自己肉体的需要,而是首先将活水之源引向这位有需要的妇人。当他伤痕累累,背着沉重的十字架走向髑髅地的途中,反而怜悯那些为他哀哭的耶路撒冷妇女,他看到她们日后的结局就为她们悲哀。当他被挂在十字架上,疼痛难忍的时候,他首先想到的是他的母亲和门徒。耶稣从来不求自己的益处,他事事为他人考虑。他明知犹大的背叛,却愿意再给他悔改的机会;他明知彼得会不认他,却还安慰他;他明知所要救的人类是如此恶毒地待他,却无怨无悔地走向十字架。因为他不求自己的益处,他将人类的得救放在首位,他将一个灵魂的价值视为至宝,这就是耶稣为我们所作的榜样。

从耶稣的身上可以看到,一个只为自己而活,或以促进他自己的利益为生活主要目标的人,不可能是一个真正的基督徒。因此,真基督徒必定是是为了救灵事业而甘愿牺牲自己的舒适、时间、方便、财富和才干的人。

八,爱是,不轻易发怒,不计算人的恶

不要轻易发怒:意为不易被触怒。爱不会产生烦恼、不耐烦以及愤怒的表现。加入“轻易”这个词就表明,时有一定量的愤怒、激惹或抱怨发生,但这不是真爱所有的。基督徒知道自己内心本性是与上帝的旨意相反的,那已经将自己效忠于上帝的人,就是向罪死,没有理由愤怒或烦恼。他只是把每一件事都转向上帝,他知道无论什么事发生,他都在那为他的利益而掌管万事的那一位的警戒与爱眼之下。撒但所有努力使他苦恼、让他重新成为从前容易发脾气的精神都是无效的。

发怒的表现不只是大吼大叫,或摔碗踢桌子,对于脾气暴躁的人来说,发起怒来的确容易伤人害物。发怒还包括一切急躁的言语,变脸色的行为,愤恨不平的态度,抱怨仇恨的心思。或许我们可以控制自己的音量尽量小声,语速尽量减慢,脸色尽量温和,但我们内心仍然抱有愤恨、不平,那么我们依旧是轻易发怒的。

只有心灵时刻被圣灵约束的人,时刻将心思倾注于主耶稣身上的人,才能无论什么时候都有着耶稣一样的温柔平和。悔改的一个最显著的效果就是那原本脾气易怒、报复的,并且容易生气的人变成温柔、文雅又平静,这是发自内心的安静和对上帝的信赖。

当然,不轻易发怒也意味着对他人的饶恕,当心里拥有不平仇恨的时候,是如何也不可能安静的。所以,不轻易发怒就是对他人怀有怜悯饶恕的心,让上帝的爱充满心中,从而对任何人都有宽容的心。这样才能不轻易发怒。

不计算人的恶:保罗使用“计算”这个动词,意思是会计记录有关,把事情记下来,算在某人的账上。然而,爱不会在意别人的恶行,记下来过后数算,再用来对付他。爱不计算恶事,也不存加害的意念。不计算人的恶就是不计算、归咎,或控诉任何人的错。一个被爱主管的人,是不挑剔、不乐于批评或以错误的动机归咎他人的。

当我们去数算一个人的错行时,我们的心中决不可能对他产生爱,当我们数算他的错处时,偏见就会越来越深,以致最后完全阻隔了心灵的交通。这是完全可以避免的结果,但很多人却乐于此道,以致到后来瞧谁也不顺眼,看谁都有过错,完全失去了与人和睦的乐趣。

不计算人的恶,也包含了我们对他人的包容与饶恕。无论这个人过去怎样,耶稣愿意饶恕他,耶稣愿意用他的宝血将他过去的罪恶一笔勾销,为什么你还不能敞开心怀去试着接纳呢?如果耶稣要计算人的恶,那所有人都只有灭亡的份了,但耶稣却不计算我们的恶,他在我们的恶行底下赫然地写下“赦免”二字。正因为耶稣的不计前恶,才有了我们如今存活并得救的希望,为何我们不将耶稣的爱用在我们身边的人身上呢?

当我们无休止地去数算别人的错误时,我们自己的心也是不平静的,或许是因为心中隐藏不为人知的嫉妒,又或者是自己的骄傲不允许对犯错的人示好,总之,不管是什么外在或内在的原因,都是因为心中没有上帝的爱。拥有上帝之爱的人就不会去计较别人曾经的错,即使对方正在犯错,耶稣总是会给人机会,即使是犹大,到最后,耶稣还是愿意给他机会。你还有什么理由抓住别人的错处不放,不愿再、给别人一次回转的机会呢?

九、爱是,不喜欢不义,只喜欢真理

这句话在英文中的表达是:爱在任何不义中都找不到快乐,爱只有在真理中才享有快乐。

经上说:“凡不义的事都是罪。”(约一5:17)因此,爱不喜欢任何与罪相关的事,在罪中也不会感到快乐。进一步地说就是:爱对罪恶的事有着敏感的心,他们对罪恶极为敏感,敏于察觉任何不义的心思和举动,并且靠圣灵的能力拒绝一切试探。

若有人在罪中还不觉有罪,那么他的属灵状态极其危险。人一开始犯罪,心里可能会有责备和不安,但若不悔改,依然喜欢不义的行为,那么久而久之,内心就会麻木,渐渐地喜爱不义,沉迷于不义,那他的属灵生命就完全枯萎了。所以,离弃任何不义的言行,拒绝一切不义的心思是多么重要啊!

爱只喜欢真理,并为真理而改变生活,为真理而献上自己,因为爱在真理里面才有快乐。

上帝真正的百姓会因真理而聚集,而接受谬道的人再如何强调合一,他们最终也会分裂,因为谬道无法改变人心,因为耶稣就是道路、真理和生命。

爱不喜欢不义,拥有上帝之爱的人,在罪中不会觉得快乐;同时,他们对罪有着敏感的心,能敏锐地察觉不义的动机。爱只喜欢真理,拥有上帝之爱的人,会寻求真理,追随真理,并因真理而改变,为真理而生活。你在罪中感觉到快乐吗?更进一步说,你能敏于察觉不义的动机,并及时杜绝吗?你所寻得的是真理吗?如果你认为你得到的是真理,那么,你的生活因真理而改变了吗?你愿意为真理而献上自己,甚至生命吗?

十,爱是,凡事包容,相信,盼望,忍耐

凡事包容:包容的希腊语意思是“以遮掩来保护”。

“以遮掩来保护”,这正是上帝向我们这有罪的人类所作的。大卫在他的诗中说:“得赦免其过、遮盖其罪的,这人是有福的。”(诗32:1)上帝乐意饶恕人的罪,当人悔改归正时,他的罪就被遮盖了,并且好像被“投于深海”一样。

哪里缺乏爱,哪里就有夸大别人的过错与失败的倾向。爱能遮掩他人的过错,正如彼得所说:“爱能遮掩许多的罪。”(彼前4:8)若有上帝的爱在我们心中,我们就能象上帝待我们一样去对待那些犯错的人,接纳他们,包容他们,安慰他们,鼓励他们。

凡事相信:并不是说爱弟兄的人就相信到荒谬的地步,对于相信的事不做分别。爱是尽最好的可能解释他人的举动,以好的动机归于他们,这就是爱的动机。而不愿意相信任何有害的,除非有不可辩驳的证据。

当我们能够遮掩他们的罪,包容他人过错的时候,我们同时还要相信他们,对他们抱有得救的信心,相信上帝拯救的能力,相信他们愿意悔改归正。也许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还会跌倒、软弱,但总不要失去信心,帮助他们的同时也要相信他们。

有一位母亲这样说,当我孩子们让她难过的时候,她就祈求主赐给她爱,也赐给她信心的眼睛,让她展望到儿女们将来得救的样子,这样她以儿女将来得救的状态来看就不至于灰心失望了。母亲一直带着这样的信心相信着,祈祷着,盼望着,也努力着。

凡事盼望:保罗说我们得救是在乎盼望,就是在所有的黑暗中,仍然相信,仍然盼望。保罗还说:“盼望不至于羞耻。”羞耻的希腊语意思是“使丢脸”,“使蒙羞”,“使一事无成”。基督徒的盼望决不使人丢脸,从不使人蒙羞,也不会事无所成。这不是普通的盼望,因为普通的盼望常常失望。这种盼望是以称义的意识为基础的,并且被圣灵在心中认证。这样的盼望是不会令人失望或蒙羞的。

除此之外,盼望还包含对他人的信赖。所以,当我们对人包容和接纳之后,我们也对他们有信心,以信心的眼睛展望到他们将来得救的状态,就心存盼望,这样的盼望,上帝必定会成就,因为上帝的旨意从不会落空。

凡事忍耐:爱的第一个特质是“长久忍耐”,爱的最后特质还是“凡事忍耐”。你所相信的事,或许短时间内没有成就,你所盼望的事似乎毫无头绪,反而各样事情临到让你心烦意乱、惶恐不安,这就需要凡事忍耐。我们常以自己短浅的目光去度量上帝无法测度的旨意,自然是没有结果,但总不要失去信心,也要心存盼望,忍耐临到自己的各样事情,等这一切过去,你就会看到上帝美好旨意的成就。

四个“凡事”,排除了任何人以“范围”、“限度”、“特殊性”、“例外”等借口来推脱或掩饰自己不爱、不能爱的言行。保罗在这里所说的这些爱的思想言行,都显示出他如何认识到爱的真谛,同时我们还该看到,这许多爱的品质,我们都可以在耶稣身上找到,从而领会到“上帝就是爱”的真实含义。

十一,爱是永不止息

我们可以把爱分三个层次:第一层,你爱我,我也爱你;你恨我,我也恨你。第二层,你爱我,我也爱你;你恨我,我不会恨你。第三层,你爱我,我也爱你;你恨我,我也会爱你。这才是基督的爱,对仇敌的爱。因为别人需要爱而爱。

上帝的爱就是这样永不止息的爱,不管我们怎样对待他,上帝始终如一地爱我们。或许我们因认识上帝而对上帝回报了一丁点爱心,或许人们不认识上帝而对上帝的爱没有任何回应,又或许因着某些原因使人对上帝有了很大的误解而怨恨上帝,但无论人怎样对待上帝,上帝对人类的爱始终没有改变过。

赛49:16:“看哪,我将你铭刻在我掌上,你的墙垣常在我眼前。”在以赛亚时代,以色列处于困境之中,让他们觉得上帝似乎忘记了曾经与他们祖先所立的约。但以赛亚宣布,上帝将我们每一个人铭刻在他的掌上,一抬手就能看到我们每一个人,他关注我们每一个人,看重我们每一个人。也许我们会遗忘,但上帝却永远都不会忘记,他认识我们每一个人,知道我们每一个人的处境和艰难。这就是上帝永不止息的爱。

十二,真爱永恒

保罗说:“先知讲道之能终必归于无有,说方言之能终必停止,知识也终必归于无有。”但爱却是永不止息。保罗把哥林多信徒所注重的属灵恩赐和他们所忽视的爱进行对比,进一步说明爱的重要、真谛和永恒。先知的恩赐是上帝所赐予历代引导教会的。当上帝的子民达到他们的天家时,先知的恩赐就停止了。方言的恩赐是为了更方便传讲上帝的真理。当所有人都明白真理时,方言的恩赐也就不再必要了。所有的知识是为了更加认识上帝,当我们与上帝面对面的时候,世上的一切知识也就不足为道了。

“我们现在所知道的有限,先知所讲的也有限,等那完全的来到,这有限的必归于无有了。我作孩子的时候,话语像孩子,心思像孩子,意念像孩子;既成了人,就把孩子的事丢弃了。我们如今仿佛对着镜子观看,模糊不清(原文作“如同猜谜”),到那时,就要面对面了。我如今所知道的有限,到那时就全知道,如同主知道我一样。如今常存的有信,有望,有爱;这三样,其中最大的是爱。”(林前13:9-13)

这段话似乎很容易懂,但又很不容易完全正确深入领会它的含意。先知讲道之能,说方言之能,各种知识,这些恩赐受到人性的限制,从范围来看是有限的;从时间来看,它们到了一定时期也会终止。这就是说,它们只有在地上的教会工作时,才有它的使用价值;到了天国降临时,就丧失它存在的价值了。而爱是一种品德,它在本质上是永存的。

保罗为要说明爱的永恒,以孩童时候的经历和成人的经历来作比较,以强调人现在浅薄的理解和将来在天上所有的辉煌的知识亮光之间存在的差异。“孩子”形容教会的属灵经验还处在幼稚状态,孩子的爱是不成熟的,而且多数情况是对他好的人,他就会格外亲近。但成人时期,就会在各方面成熟,思想认识提高、升华了,看问题就不再如同猜谜了。

又以“对着镜子观看”和“面对面”作对比,一面镜子,我们只能模糊地看到上帝的形像;但将来我们都要面对面与他相见,当中没有隔障,我们要侍立在上帝面前,瞻仰他圣颜的光荣。那时得赎之民要全知道,如同主知道他们一样。

“如今常存的有信,有望,有爱,这三样,其中最大的是爱。”这里“如今常存”所表达的是永恒的意思。先知、方言,以及其他属灵的恩赐,都将终止或被去除,但这三样最基本的基督徒经验将不会消退,它们是永恒的。因此,使徒劝勉基督徒要在这些事上专心。

使徒保罗为什么说在所有的属灵恩赐中最大的是爱,最主要的原因是:爱是上帝的品德特质,它永久存在,超越时间和空间的界限。信心没有爱是冷酷的;盼望没有爱是消沉的;爱是点燃信心的火,是肯定希望的光。

结语

事实上,保罗所说的这些爱的特质是相互关联的,比如说,骄傲的人怎么可能不自夸呢?自高自大的人很容易嫉妒别人,嫉妒的时候言行自然就不会坦荡,更会为了计算他人的错处而幸灾乐祸,甚至落井下石,他们常常在罪中而不会自觉有罪,爱自己胜过一切,更不可能去注意到他人的需要而努力帮助,他们心中没有爱,更何谈爱不止息呢?所以保罗在这里向我们明确地说明了爱所包含的深远意义,口头上的爱,并不能代表什么,真实的爱必会带来相应的爱的行为。爱是永不止息,只有心中对他人的错处包容,对他人抱以信任和盼望,并对任何人、任何事心存忍耐,心中的爱才不会衰退、消失。

这爱与那些只有感情冲动的爱有分别,自然也与普通人类的爱不尽相同。我们如果用普通的爱的观念,去阅读和体会保罗在这章圣经中所阐述的爱,那就一定会感到犹如对着镜子观看,模糊不清。如果你想只靠自己的力量去努力实行并追求达到这章所描述的爱的内容和境界,你会觉得高不可攀,叹为观止。只有你的生命和基督的生命一同藏在上帝里面(见西3:3),你才能享受到真正的爱的福乐和力量。深愿你我都能竭力追求这最大且永不终止的恩赐——爱,也愿我们将这项宝贵的恩赐实践在我们的生活之中。